一、关于鲁肃的几个真实历史故事?
①
1、安车软轮:赤壁大战结束,鲁肃先行归来。
孙权聚集众将,大张旗鼓地迎接他。
鲁肃进殿拜见孙权,孙权起身向他示敬,并对他说:“子敬,我扶鞍下马迎接你,足以表彰你的功劳吧?”鲁肃趋前几步,摇头说:“未能够。
”众人闻之,无不愕然。
鲁肃就座后,才徐徐举鞭说:“我希望至尊的威德遍及四海、总括九州,完成帝王大业,再用软轮小轿车召见我,这才算显扬我。
”孙权听后,抚掌大笑。
后用以安车软轮来形容迎送德高望重的人,表示优礼。
2、死后显灵:孙权病得很重的时候,一个巫师报告说:“有个鬼戴着绢的头巾,像是已经故去的将相,大声斥责他都不理睬,径直走进宫里。”当夜,孙权果然看见已死的鲁肃前来拜见,衣服头巾和巫师说的完全一样。
②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有一个成语叫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从鲁肃的小故事中演变而来的。
话说周瑜去世之后,鲁肃代替周瑜成为了大都督,一直以来鲁肃只知道吕蒙只是一个武将而已,没有什么智谋,后来有人告诉鲁肃,说吕蒙现在已经与过去不一样了。
于是鲁肃前去视察,和吕蒙喝酒交谈,吕蒙问鲁肃说,你与关羽离的那么近,而关羽是很勇猛,怎么防备?鲁肃非常轻松的说,到时候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
吕蒙说,怎么可以不提前做好防备呢?吕蒙就为鲁肃制定了五种防范关羽的方案,鲁肃非常的惊异,鲁肃离开了自己的坐席,拍着吕蒙的背说,我还真不知道你的才干谋略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了。
于是两个人结为好友。
五体投地
现在有一个从《三国演义》而来的一个歇后语,那就是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话说曹军大举南征,孙权的手下大多数想要投降,此时鲁肃带了诸葛亮回来了。
诸葛亮舌战群儒,说的孙权手下的人都无言以对,最后说服了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诸葛亮的才能遭到了周瑜的嫉妒,周瑜出难题来刁难诸葛亮,这个难题就是草船借箭了,在此就不细说了。
之后诸葛亮和周瑜商量攻曹的办法,周瑜和诸葛亮更是不谋而合,定下火攻曹营的办法,然后诸葛亮为火攻曹营借来了东风,这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了。
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攻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这几件事上,诸葛亮的智谋展现的淋漓尽致,诸葛亮几乎是无所不能的了,像神一样的任务,不得不让人佩服啊!
鲁肃更是亲眼所见,作为一个老实人,鲁肃身处其中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但事实上这些都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虚构的场景,历史上是没有这些事的。
二、鲁肃的故事有哪些?
不要让对方没面子,否则你会更没面子
下面分享几个小故事给大家
《三国志》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鲁肃去的赤壁之战胜利后回来,孙权召集群臣,为鲁肃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并亲自下马迎接鲁肃。
孙权问鲁肃:”我这样恭敬的对待你,你很有面子吧?”
鲁肃回答:“不!”
在大家的惊愕中,鲁肃说:“我希望主公一统天下,然后再拜我为官,这才是给足了我的面子啊!”
孙权听后抚掌大笑!
看吧,孙权给足了鲁肃面子,鲁肃知恩图报,攒足了劲回赠给孙权一个君临天下的面子。
所以啊,当下属有了成绩时,上司给下属面子是对下属最好的激励,这样能使下属更加努力的工作。
遗憾的是,在现实中,不是每个上司都如此的"大方",有的对下属的成绩视而不见,有的把下属取得的成绩看作理所当然之事。
更有的怕下属露了脸,自己没了面子······久而久之,下属也就失去了工作的激情和热情。
据《左转》记载:有一天,郑国大夫子公与子家一起上朝。
忽然,子公的食指颤动起来,子公对子家说:“以前我指颤时,预示着有异味可尝,看来今天又有好吃的了。”
入朝后,果然看见郑灵公煮龟犒劳大臣,二人相视大笑。
郑灵公问他们为何笑,子家把子公的话告诉了郑灵公。
当龟烧熟时,郑灵公故意让子公难堪:龟汤每人一份,偏偏不给子公。
子公气极了,如此大丢面子,他不顾一切的从鼎中捞起一块龟肉,边吃边走出去了。
郑灵公大怒,想杀子公却又忍住了。
但郑灵公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
自己却死在了子公的手下
这个历史故事警示世人:不可不慎对他人的面子。
面子是尊严,代表人们自尊心,每个人都需要面子。
《说苑》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楚庄王夜宴群臣,酒酣耳热之际,请后宫美人出来劝酒,恰巧风吹灯灭,有人趁机拉美人的衣服,美人迅速扯掉了那人的帽缨,告诉楚庄王赶快点灯。
楚庄王却说:“今日大家与我饮酒,不把帽缨去掉不痛快。”
于是,大家都把帽缨拿下来,然后点灯,尽欢而散。
后来,晋国与楚国开战,有一员楚将奋勇杀敌,立了大功,楚庄王问他姓名,他说:“
我就是那晚被美人扯掉帽缨的人。
”楚庄王懂得给犯有过失的下属留面子,换回的是下属的拼死相报。
相反,如果楚庄王把那人当场捉住,除了破坏欢庆气氛、损失一员大将之外,什么作用也没有。
有句老话说得好:“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学会为别人保住面子,是人际交往中的一条基本的原则。你每给别人一次面子,就可能增加一个朋友。
你每驳别人一次面子,就可能增加一个敌人。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码字不容易,留下你的赞与关注是对答主最好的肯定!
三、三国演义中涉及到吕蒙,孙权,鲁肃三人的小故事?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握重要事务,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以自己繁忙的军务推辞。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但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繁多,谁像我一样(事务繁忙)?我常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益处。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交谈议事,非常吃惊道:“你如今的谋略才干,已不再是过去那个知识浅薄的吕蒙了!
”吕蒙说:“大丈夫分别了几日后,就应当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兄长你看清楚这件事情也太晚了啊!
”于是鲁肃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去。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看)”由此故事而来。成语中“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非复吴下阿蒙”,指应待事物。
吴国的大将吕蒙,十几岁就从军打仗,由于英勇善战,屡建战功,30多岁就升为中郎将。
但他文化水平很低,常常闹出“张冠李戴”式的笑话。
每逢给孙权上书,只能口述,让别人代笔。
这样,有时难免词不达意,弄得孙权哭笑不得。
所以,吴主孙权劝吕蒙抓紧时间读书,并用自己和别人的体会予以开导,批评他不应强调军务繁忙而不求进步。
吕蒙接受了孙权的教诲,开始发愤读书,而且进步很快,后来,终于通古博今、满腹经纶,达到了相当高的文化水平。
后来,吴国军事统帅周瑜病死,鲁肃为吴国都督。
鲁肃最初瞧不起吕蒙,认为他只是一员文盲武将。
有一次,鲁肃路过吕蒙驻防的地方,看望吕蒙,故意为难他,提出了许多战略上的问题。
他原以为吕蒙一定是一问三不知。
但出乎意料的是,吕蒙有问必答,且对答如流,特别是如何对付蜀国大将关羽,吕蒙讲了五条应敌之策,讲得很有见地,令鲁肃叹为折服。
鲁肃发现吕蒙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大为惊喜,拍着吕蒙的肩膀说:“我原来认为你只有武略,是个粗莽武夫,今天同你谈话,才知道你是一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你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听了也幽默地回答说:“士别三日,即应刮目相看。
”后来,人们便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表示别人已大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待人。
四、孙权吕蒙鲁肃的故事有哪些?
吕蒙(178-219):字子明,东吴四英将第三位。
孙权继位后前来投奔,在剿灭吴郡城外的山贼的战斗中初显锋芒。
吕蒙早年没有上过学,是个大老粗。
但吕蒙并非无谋之人,周瑜攻打南郡时还向吕蒙请教过战术。
后来孙权看出吕蒙的能力,便劝他多看些兵书,这就是著名的“孙权劝学”。
吕蒙立即请假在家,认真苦读兵书。
后来鲁肃回吴郡时与吕蒙交谈,感叹“昔日吴下阿蒙,如今竟是这般模样”。
吕蒙说“士别三日,更当刮目相看”。
217年,鲁肃病逝。吕蒙不久后代鲁肃之职,成为了东吴的第三位水军都督。然后,关羽攻打樊城,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成功袭取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吕蒙再作为主将四面围住麦城,终于活捉了关羽。219年,吕蒙病逝,临死前将孙权赏给他的所有东西就归还孙权,使孙权大受感动。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
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
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
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
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
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
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
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
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
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谢请。
首先,这三人都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此三人之间最出名的故事应属《孙权劝学》,吕蒙掌事不重于学习,孙权以自身经历劝告,于是,吕蒙大有长进。鲁肃过寻阳与之论义,大为惊叹,结有而别。
五、有关鲁肃善于听劝的故事?
诸葛亮草船借箭需要鲁肃帮忙准备船只,草靶和鼓手等等,告诉他不要让周瑜知道,鲁肃就遵照执行,结果诸葛亮草船借箭得以成功,还有很多类似情况。
六、鲁肃重要事件?
中文名:鲁肃
别 名:鲁子敬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 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
出生日期:公元172年
逝世日期:公元217年
职 业: 战略家、外交家
主要成就:为孙权策划天下大计
联刘抗曹
代表作品:《榻上策》
官 职: 汉昌太守、横江将军、大都督
相关典故:单刀赴会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
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
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
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
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
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
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
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
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鲁肃安徽定远人,战略家,政治家。作过重要事件是赤壁大战中的贡献,火烧曹操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