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欧阳修故事概括30字,以荻画地的故事30字概括?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欧阳修以荻画地)

这个词语指的是: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出处:宋・欧阳修幼时,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读书。唐・柳仲郢幼嗜学,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抑思善相夫者,何必尽识鹿车鸿案?善教子者,岂皆熟记画荻和丸?”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据说当时有一个秀才,文采平平,却自视甚高。他听说欧阳修文采斐然,便想去找欧阳修切磋一番。

打听到了欧阳修的住所,他便欣然前往。

快到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人,便问那位老人:“你知道欧阳修住在哪里吗?”那位老人看了一眼这个秀才说道:“你找欧阳修干什么?”秀才回答道:“我听说欧阳修文采不错,想和他切磋一番。

”那位老人说:“我正好和欧阳修是邻居,我给你带路吧。

”于是两人便一起上路了。

秀才在欧阳修面前赋诗显摆自己的才识,说自己和欧阳修水平差不多,欧阳修做诗道:“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羞)”。

1、欧阳修在担任滁州太守之时,经常到附近的山水中闲游,与智仙和尚结为好友。智仙和尚为了方便欧阳修出行,就在山间盖了一座亭子。欧阳修知道了后,就在亭成之日,题名为“醉翁亭”,还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文《醉翁亭记》。

众人传而阅之,纷纷称赞。这是一位樵夫说开头过于絮叨,让其去琅琊山上看个究竟。欧阳修竟然真的去了,看完后就将开头改为“环滁皆山也”。从中可见,欧阳修对于文学十分恭谨,能接纳各种意见,恃才而不骄。

欧阳修担任翰林供事时,与好友出去游玩,看见一条狗被马车撞死。就让旁人出文叙述一番此事,众人沉吟片刻,纷纷出口成章。有的说“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有的说“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诸如此类。

欧阳修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道“我们编撰书籍的,用词岂能如此繁琐。”继而自己说道“逸马杀犬于道”,这几个字就已经能够将事情表达完整了。众人听后,对欧阳修的用词简洁佩服不已。

欧阳修在1007年的时候在四川出生,他很小时失去了父亲,所以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欧阳修是一个刻苦的人,也是一个虚心求教的人,他曾因为一位樵夫说他《醉翁亭记》的开头过长而亲自去琅琊山上看个了究竟,所以才有了更加完美的《醉翁亭记》。

2、没有伯乐,只能怀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间,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因他文章中诡谲险怪的文句迭出,学子们纷纷仿效,一时形成了怪异浮华的风气。欧阳修很讨厌这种文风,总想整肃一下。

这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规定凡是写艰涩险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有个考生在文章中这样写:“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意思是:天地初分时,万物始生长,伟人方问世。欧阳修想:“这个人一定就是刘几!”

于是戏谑地在其后续写道:“秀才剌,试官刷。”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违背事理,考官就把你刷掉!还用大红笔把文章从头到尾横涂一道,称作“红勒帛”,批上“大纰缪”三个字张榜公布。后来发现这个人果然就是刘几。考场文风因此发生了改变,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朴素的文章了。

过了几年,欧阳修担任廷试考官,发现刘几又来参加考试。欧阳修说:“清除邪恶一定要彻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责这些个轻浮学子,以便铲除文坛祸患。”他发现一个考生写的《尧舜性仁赋》,其中一句:“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

意思是:所以能得宁静就可以养生,可以比五帝还高寿;如果易冲动而莽撞,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惩罚。欧阳修便将这个考生定为第一名。等到张榜公布时,发现考生叫刘辉。有人告诉欧阳修,刘辉就是刘几,为了彻底改变文风,他连名字也改了。欧阳修很感动。

欧阳修通过大力改革文风,发现了许多人才,经过他的提拔,一个个都成了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苏轼与苏辙。

3、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受一位挚友之托,写了一篇题为《昼锦堂记》的文章。欧阳修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把文章写好后,便命一差官骑马给友人送去。

可是到了晚上,欧阳修突然想起了什么,马上命令一个仆人道:“你赶快骑快马去追那送文章的差官,让他把文章带回来!”

“老爷,那差官已到百里之外了,现在又是晚上,哪能追得上呀!”那仆人说道。“无论如何你也要追上他,即使我那文章已经送到,也得设法取回来!”

看见主人态度如此坚决,仆人就急忙骑上马,走捷径,抄小道,拼命追赶,最后总算追上差官,把文章带了回来。欧阳修为何一定要把文章追回呢?原来是为了添上两个“而”字。

《昼锦堂记》开头有这样两句:“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原稿中没有这两个“而”字,欧阳修将文章追回,就是为了把它添上去。

为了添两个字,竟如此劳神费力,是小题大作吗?不是。虽然不添这两个字,文章开头也并无语病,但添上后,文章的语气便与原文大有区别,即由直而曲,由急而缓,表现出欧阳修文章曲折舒缓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严谨的创作态度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文学家尚能如此,作为小学生,我们更要从小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努力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境。

4、宋天圣十九年,朝廷举行科试,欧阳修受命监考。不少考生指望他高抬贵手,纷纷带礼前去求见,门槛都快要踏破了。

一天,朝庭一奸臣的公子提着厚礼来见欧阳修,请求他笔下留情,当场遭到欧阳修的拒绝,他说:“叫我***,妄想!”说完,将礼物掷出门去。这位公子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事后,欧阳修的夫人杨氏胆怯地说:“他老子是朝廷命官,又官居一品,得罪不起呀!”欧阳修愤慨地说:“怕什么,大不了丢乌帽,做不了官,就回江西老家去。”丈夫的刚正气节使杨氏感动,她深情地望着丈夫,既赞许又担心。

5、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家贫如洗,为觅生计和求学,四处奔波。十二岁那年的一天,他身背书囊,匆匆行至襄阳城下,见城门已关,抬头望见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

老兵问:“城下何人?为何现在进城?”欧阳修答道:“读书人远道而来,进城求宿。”老兵本不敢违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很有点口才的小学生,顿起爱怜之心,说道:“既是书生,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

欧阳修答道:“遵命。”老兵念道:“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欧阳修一听这上联,看似随便说出,其实叠字连用,暗藏机巧,便接上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老兵大声道:“我是要你对的!”欧阳修笑道:“学生已经对过了。”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楼开了城门。

讲到这里,也许少年朋友们会问:“对联讲究的是字数相等,既然上联十一个字,下联怎么是十六个字呢?”其实,这幅对联是: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据传,欧阳修曾向书商借阅一部珍贵的典籍,但书商不放心,要求欧阳修用密钥交换方式借阅。欧阳修不仅坚持已经做出了身份证明,还表示如有拉锁,可用自己的金钥匙开锁。此事传开后,欧阳修的才华和胆识倍受赞扬。

这个故事反映了欧阳修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敢于自信的品质。他不仅在学问上勤奋努力,而且在自信和胆识方面也不输于他人。这也是他在文学和政治上都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欧阳修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来读。他就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抄录下来,约定日期归还。他通过这种方式阅读了很多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在古代,欧阳修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有一次,他听说有一部珍贵的典籍,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借阅。然而,这部典籍的主人并不愿意借给他。

欧阳修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要阅读这部典籍的决心。

他开始四处寻找机会,希望能够得到这部典籍的阅读机会。经过一番努力,欧阳修终于得到了一次借阅的机会。他珍惜这次机会,每天都埋头苦读,不辞辛劳。最终,他成功地阅读了这部典籍,并且从中受益匪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欧阳修从小家境贫寒,没钱买纸买笔,他的母亲为了让他习文练字。用狄草来代替毛笔教他写字 ,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等他年龄大些,家里没有可读的书,他就到有书的人家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只是尽力要读书。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非常热爱阅读,经常借阅各种典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有一次,他向一位学者借阅一本珍贵的典籍,但是不小心弄丢了。

他非常内疚,向那位学者道歉并承诺一定会赔偿。

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借阅典籍不仅需要勇气和智慧,更需要诚实和努力。

欧阳修借阅典籍故事如下:

欧阳修在洛阳城西的寺庙借阅典籍,发现一本《韩愈文集》,爱不释手。他向寺庙和尚请求借阅,和尚却以“贫僧无钱买书”为由拒绝。欧阳修只好抄录,并答应和尚写一篇与此相关文章哦。

欧阳修借阅《红楼梦》时,深受其感染,对其中的人物命运和情感纠葛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在书中找到了许多故事中同样充满悲欢离合的情节,同时也能从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和处世之道。

通过阅读典籍,他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文学情趣,还能够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知识和智慧,使自己受益匪浅。因此,欧阳修借阅典籍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消遣,而是通过阅读书籍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学识,对自己的人生和学术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您的要求,关于欧阳修借阅典籍的故事,以下是50字的描述:

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热衷于研究古籍。一次,他借阅一本珍贵古籍,因急于阅读,不顾大雨滂沱,借书回家。途中,他为保护书籍,将衣物盖在书上,自己淋湿前行。抵达家中,他顾不得换衣,便开始研读。欧阳修对文化的热爱与敬仰,由此可见一斑。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欧阳修的故事或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要职。欧阳修在文学上的成就非常高,这与他勤奋好学、广泛涉猎典籍是分不开的。

有一次,欧阳修在翻阅一本书时,发现书中有一首佚名的诗,十分喜爱。他四处打听这首诗的作者,却始终未能得知。后来,他在一家旧书店里偶然发现了一本破旧的诗集,其中收录了这首诗。欧阳修欣喜若狂,当即决定把这本诗集买下。可是,这本书的价格不菲,他身上的钱不够。

欧阳修不愿放弃这本珍贵的诗集,于是向书店老板请求让他借阅一晚,老板同意了。当晚,欧阳修彻夜未眠,将诗集抄了一遍。第二天,他将抄写的诗集还给老板,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这个故事展现了欧阳修对知识的渴求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欧阳修借阅典籍的故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和对知识的渴望。他常常借阅典籍,认真研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有学问、有智慧的人。

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勤学故事。

欧阳修的勤学经历,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唯有勤学方能成才的朴素道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v20240216181008b83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