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纪录本溪》
满族发祥于白山黑水之间。数百年来,辽东地区作为满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在民俗文化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即使到了今天,在满族的生活中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痕。发掘和保护宝贵的满族民俗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片花 叠加字幕 腊月印象之正在远去的时光背影]
[画面 山村 雪野 炊烟 栅栏 农舍]
[解说词]
辽东地区,是满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腊月里的一天,我们来到了本溪满族自治县清河城镇马家沟村。在村民林凤春的家里,林凤春为我们展示了珍藏已久的家谱。林凤春老人告诉我们,他的先祖是山东人,后来闯关东到东北,如今到他这辈儿已是第十代了。
[画面 清河城镇马家沟村村民 讲家谱 林凤春(老三) 林凤福(老二)林凤贵(老四)]
[同期声]
林凤福(老二):
俺们小时候不记事儿的时候就有这个,就是这个家谱。
林凤春(老三):
这个家谱有150年了。祖先林长柏是从关里上来的,从山东林家庄上来的。听老一辈介绍说林长柏总共上来哥三个,到大连下的船。俺们这边还剩两大支。俺们老家是山东登州府林家庄。
林凤福(老二):
这几代人呢,大约得十代吧。到咱这就是第十代。
[画面 林氏家谱]
[解说词]
家谱,又称为族谱、宗谱。家谱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等方面的内容。
家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发展简史。通过家谱,可以了解到一个家族的历史传承,流动分布,以及特定时期的风土人情。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通过家谱,还可以真实地了解到在特定历史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资料。
[画面 介绍家谱 ]
[现场同期声]
清河城镇马家沟村村民 林凤福(老二):
家谱,春节时候拿出来给它摆上,供板摆上香,供上馒头,大伙得搁这跪着磕头。
清河城镇马家沟村村民 林凤春(老三):
就是腊月三十晚上。
清河城镇马家沟村村民 林凤福(老二):
三十晚上,初一。初二就得收起来,正月十五再拿出来。
[画面 林氏家谱 《闯关东》影视资料]
[解说词]
千秋家国紧相连。
家和国,是密不可分的。
据有关资料介绍,闯关东,就是山海关以里的老百姓冲破困难到东北地区谋求生存的一种移民现象。
移民对象,主要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山东、河北一带的民众。
之所以叫“闯”,是因为自清朝初年开始,清廷就禁止关内百姓出关。
为生活所迫,山东、河北一带的许多民众,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东北,也就是所谓的关东。
林凤春的祖先,只是闯关东人群中的一员。
电视剧《闯关东》,通过艺术的方式,表现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画面 《闯关东》结尾 影视资料}
[电视剧画外音]
画外音:
据统计,整个清代闯关东的移民约七百至八百万人,占当时闯关东移民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占当时整个东北人口的近一半。到解放前,在东北的三千五百万居民中,山东人就占了两千万。闯关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次空前的移民壮举。
[画面 山村雪野 远景]
[解说词]
一座座山,一道道岭,一片片川,关山万里,亲情两隔,家园好像永远征途漫漫的闯关东之路,已经成为远去的历史了。许多年前漂泊者们的梦想,已经在他们后世子孙的生活中得到实现。
{画面 片花}
[画面 林凤春家 拿木料 制作爬犁]
[解说词]
过去,爬犁,是冬季里东北地区农家院里常见的交通工具。在严寒、多雪的冬季里,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的爬犁,为村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的帮助。即使到了今天,在辽东乡下,爬犁仍然留存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画面 林凤春制作爬犁]
[解说词]
据林凤春老人介绍,做爬犁首先要选木料,尺寸大小不是固定的,爬犁或大或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确定。
手工制作的爬犁,主要靠铆和榫连结,很少使用钉子。
林凤春老人说,在过去,爬犁的用处可多了,冰天雪地的时候,出出进进都靠它;现在乡下的交通条件好了,出行的时候乘车很方便,爬犁已不再是出行的工具。
现在的爬犁,主要是柴禾用的。
[画面 爬犁的结构]
[解说词]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以前,北方的少数民族,如满族、锡伯族、鄂伦春、赫哲族等,还常常使用狗和鹿拉爬犁。爬犁,满语叫“法喇”,在清代初年就已成为东北地区冬季里常用的运输工具。
“爬犁”,因其像耕地的犁杖,不用轱辘就可贴地行走,犹如爬行而得名。爬犁,“似车无轮,似榻无足,引绳如御,利行冰雪中。”这种传统的交通工具,既可以用人拉,又能用马、牛等动物来拉。如今,在冰雪覆盖的辽东乡村,人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带有时光印记的传统工具。
[画面 片花]
[画面 清河城镇马家沟村村民 宋万元家 房舍外景 窗户格子 柴灶取火炭 介绍火盆]
[解说词]
老话讲,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个大烟袋,生个孩子吊起来”。
“窗户纸胡在外”,是因为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很大。
窗户纸如果糊在里面,窗外的冰霜遇室内温度高时融化,水就会流到窗纸和窗棂结合处,这样不仅容易使窗纸脱落,而且还会腐蚀窗户框架。
所以,在过去玻璃窗还没有普及的时候,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居民,因为地理、气候,以及冬季火炕取暖的原因,渐渐形成了“窗户纸糊在外”的习惯。
以前,火盆,是辽东乡村冬季里常见的取暖用具。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如今,在辽东乡村,用火盆取暖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少了。
为了协助我们拍摄,清河城镇马家沟村村民宋万元和刘兴东,为我们再现了当年人们在冬季里使用火盆取暖,以及制作火盆的场景。
[现场同期声 清河城镇马家沟村村民 宋万元]
宋万元:
这个火盆,从古老一直传到现在。
这么一种取暖方式现在已经很少见了,20年前家家户户都有火盆。
到岁数的老人啊,尤其是老太太不能出屋,就感到屋里特别冷,把火搁火盆里头,在屋里觉得暖和不感冒。
过去大多数老太太用这个东西,抽个烟,烟袋装好之后,对个火一点,也挺方便。
老太太用这个比较多,尤其到冬天三九天的时候,比较冷的季节。
[画面 火盆 炭火]
[解说词]
火盆,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在辽东乡村,冬季取暖主要是靠火炕。冬季严寒期里,仅靠火炕取暖,室内升温不快,于是,人们就用火盆来升温,既简便,又实用。窗外雪花飘,屋内火盆暖,围炉夜话,也是别有一番韵味。
[现场同期声}
宋万元:
你比如说,家里有小孩儿,5、6岁,7、8岁小孩儿,过去拿他不但取暖,那时候没有什么零食,在农村可以拿点儿苞米粒,放在火盆里埋上。之后呢,烧开了、熟了,可以吃爆米花,有这样作用。也有的小孩中午饿了,弄个小铁盆,放在火盆里头,拿点豆,放在盆里头去炒,也有这个的。
[画面 室内环境]
[解说词]
为了让老人安度晚年,宋万元的儿女们准备为老人在市里买一套房子。老人说,他在乡下住久了、习惯了,不愿意去市里。
[画面 侍弄火盆]
[同期声]
宋万元:
其实你不知道我的心思,我就不愿意住楼。
[画面 火盆]
[解说词]
据宋万元老人介绍,泥火盆的最大特点是传热慢,但保暖性能非常好。冬季里,屋里有一个火盆,基本上就可以保证室内温度。在过去,大多数农家都有火盆,除了取暖外,火盆还有其他用途。
[现场同期声]
宋万元:
也有一些过年了,人口少一些的人家,两三口人,到过年了,过节了,吃火锅可以用。你像有的是两口人,老头、老太太,到吃饭的时候,就可以把饭盆和菜盆一样一样的放在火盆上,有锅撑。什么是锅撑呢,用现在话说就是用一个比火盆直径小一点的圈儿,放在火盆里,然后放上小盆啦,一热,便于老人使用。
想过去有一些人家种一些毛嗑啊、花生啊,还有生栗子,都可以用火盆烤,不仅可以为家里增加温度,还可以为家里增加许多的乐趣。现在没有了,以前在农村,火盆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器皿。
[画面 村民刘兴东 做火盆]
[解说词]
辽东地区的火盆,多用黄泥制成。村民刘兴东介绍说,制作火盆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中秋节前后。在制作火盆的时候,使用的黄泥越粘越好,越细越好。为了防止火盆龟裂,在和泥的时候,还要往泥里兑一些麻捣,或者驴粪。
[画面 做火盆的过程]
[现场同期声 清河城镇马家沟村村民 刘兴东]
刘兴东:
这泥得是纯黄泥,里头搁的驴粪,预防它裂。再一个,火盆也轻快,也就这么点儿好处。弄点柴禾灰放在这个地方。
[画面 铺柴禾灰 踩泥 做火盆]
[同期声]
刘兴东:
这泥有点湿,没放到时候,太稀了,最好是发酵发到4、5天,沤到沤透。用老话说,就是把土的性气行过去,不至于裂。还有灰没?再给我扒点儿灰。
这是黄泥,好黄泥。得沤个4、5天,沤一个礼拜,一点性气都没有,打完了一点裂纹都没有。
[画面 做火盆]
[解说词]
刘兴东说,他做火盆是用常用的瓷盆做模具,做的时候盆口朝下扣在地上,地上铺一层草木灰,然后把黄泥拍贴在瓷盆上。拍贴均匀之后,再用秫秸秆压平、擀光。以上程序完成后,再把半成品火盆逐渐晾干,等到干湿度恰到好处的时候,收口、加底,然后取出模具。
[同期声]
刘兴东:
拿棍扎,不能一面扎,哪薄哪厚得均匀。
这火盆取泥必须的是纯黄泥,泥质要细密一点,最好用筛子筛,过一下。然后掺点儿驴粪。掺驴粪火盆不裂,还轻快。必须得瓷盆扣在地下做模具,小锅什么的也行,这2号盆最好。
冬天关窗户关门,一半会儿不干。秋天窗户门能开的时候,干的能快一点。太干了,收的时候也得浇点水慢慢润一润,得掌握好温度,硬了收不回去。
我年轻时候就打火盆,十几岁和泥时候就练习。
[画面 做火盆]
[解说词]
刘兴东告诉我们,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做火盆。那个时候,每到秋天的时候,常常有人找他打火盆,因为制作火盆的时候需要不断地拍打,所以,在乡下,做火盆,通常叫做打火盆。现在,会打火盆的人已经不多了。
[同期声]
刘兴东:
的干了以后,这个火盆翻过来,给它坐一会儿。得扒点儿灰,热火坐在底下,首先底得先干。这个端起来一翻,启早了,黄泥都堆下来了,就不成功了,时机得掌握好。
[画面 拿秫秸杆擀光]
[同期声]
刘兴东:搁它擀光、压平,压光滑。
[画面 火盆成品 刘兴东介绍]
[解说词]
在传统农耕社会里,火盆,作为一种冬季里最为常见的取暖用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温暖,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情趣。严冬里,一家人围坐在火盆前其乐融融的场面,在今天已成为温馨的记忆了。
老话讲,一方水土一方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乡的生活形态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在他们的生活中,依然留存有传统的一些痕迹。
历经岁月的沧桑,曾经鲜活的情景虽已远去,甚而有些斑驳,但是作为一种生活标记,这些形象是不会枯朽的;它有时会奇妙地清晰起来,鲜明起来,并不因时光的久远而变得模糊。
你甚至可以感应到许多与之牵连缠绕的景致和故事。
满乡民俗文化是一条历史的长河,满乡民俗文化充满了个性化的魅力。在辽东乡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风民俗,以及保留下来的一些生活器物,在朴实中,透露着历史的信息,见证着时代的进步。
[主持人]
观众朋友:
感谢收看《纪录本溪》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