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当年明月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当年明月:我们从没有在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那为何要以史为鉴?

提起《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可谓家喻户晓,在曾经的节目中,提起历史的经验教训,他明言,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没有从中得到任何教训。

在对历史的了解和学习中,当年明月由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能对历史的作用有这样的见解,确实是经过了思考的,言下之意即是,不要简单的套用历史,人们在历史中犯过的错误到了如今并没有多大改善,该犯的错还是会犯。就像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同样的,古今中外,不少哲人大家也都发出过同样感慨:

《旧唐书·魏徵传》中提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读史使人明智”;黑格尔说,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只会不停的重复历史。

已故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也曾提及历史的“前车之鉴”,他说,这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那有真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茶之不精”。

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从对过往历史中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避免重蹈覆辙。所以,历代史家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在编纂历史的过程中去总结经验和教训,而现实却是,大多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否则中国历史也不会有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往复更替了。

能改掉的是缺点,你努力了却改不掉的那就是弱点,是人性!

人类历史从茹毛饮血到现在的高楼大厦,推动它前进的自然是人的欲望!但是引发人类灾难的也是如斯。成也人性,败也人性,从这个角度上说,你和千年前的古人,没有区别。因为,物质条件再难也可以改造,人性却很难改造。

以下是来自知乎网友的自述:

小时候,父母说要好好学习,不听,结果现在没有好工作,每月过的很拮据,现在和孩子说,要好好学习,孩子依然不听,不管是苦劝还是棍棒,都没什么效果,这个孩子仿佛就是多年前的自己……

小时候,父母逼着上各种兴趣班,各种课外辅导,你暗暗发誓自己长大后,肯定不会叫自己孩子造这份罪,现在自己有孩子了,孩子不爱上兴趣班,自己急的跟什么似的……

别说人类历史,就想想自己小时候,父母劝的多少事,说的多少话,自己都当成了耳旁风,如今,这些话和事,都在你和你的后辈上重演了。

那对花了五十年写了《世界文明史》的杜兰特夫妇在《历史的教训》中说,“人类的本性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人性中的欲望一旦膨胀则很难控制,所以前人犯过的错误后人往往还会再犯。

“然则历史是无用了么?”

不,肯定不是如此,历史的教训由于时代、环境、人性的弱点可能不那么好吸取,也就是所谓历史有其局限性,历史的发生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我们说的借鉴并非是简单的套用。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简洁地概括了运动和变化:一切皆流,无物长住。

历史也是如此,都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想要以史为鉴,就要具体的,客观的,联系的去分析认识清楚!

正如生活中我犯过的错,小时候,爸爸老说,不能在同样的地方绊倒两次,老师说,记住这次教训,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我是真记住了,所以要得到教训,首先你得认识到错在哪儿了,然后才是想办法去做到!

所以吕思勉说,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

认识历史,以史为鉴就是要参照过去,了解当代,透视未来。

至于还需不需要去努力,用罗翔老师的话来解释吧:

做你该做的事,并接受它的事与愿违,我们需要努力,但是也许努力了最终我们依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并不代表着我们不应该努力,因为,你不努力那就一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史册号网友观点:只要想干什么总是能从历史中找到理由,同样不想干什么也总能从历史中找到借囗!

因果循环。

如果不断吸取教训,那人类就会见到”造物主”。

有违”天理”。

这句话是黑格尔说的,富含哲理,也有上下文的关联;它大致意思是,人们很难看清楚历史事件背后的普遍性规律,以为吸取了历史教训而实际上并没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u20230531090025c9c10.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