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刘伯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当年明月谈刘伯温功绩?

在中国历史上,刘伯温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辅佐朱元璋平天下。

话说至正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359年,刘伯温受朱元璋礼聘,来到了朱元璋身边,为他出谋划策。

刘伯温,也十分敬业,他曾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并参与谋划平定了张士诚、陈友谅等重要大事。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刘伯温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军师,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平了天下,此为刘伯温最大的贡献。

俗话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在世间的流传中,多将刘伯温与诸葛亮相比肩,甚至有人认为刘伯温的功劳比诸葛亮更大,能力比诸葛亮更强。因此,许多人对于刘伯温最终只是被封为伯爵感到十分不理解。

那么,历史上的刘伯温能力究竟怎么样呢?

1、 刘伯温是个大才子,文学水平很高,还懂兵法

《明史》说“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意思是,刘基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西蜀赵天泽在评论江右人物时,首推刘基,将他比作诸葛孔明。

而且在元朝的时候,刘伯温凭借自己的本事一举考中进士,说明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比李善长这样的半吊子秀才要强上不少。

在方国珍举兵时,到处烧杀抢掠,元朝官府对方国珍无可奈何,于是就派刘伯温当了个元帅府都事。而刘伯温也确实有本事,将方国珍治得服服帖帖。不过呢,当方国珍被招安之后,元朝廷认为刘伯温在滥用职权,擅作主张,还把他贬官了。

后来,刘伯温弃官归隐青田,专门写了本书叫《郁离子》,用来明志。

刘基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赋、骚、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230余篇。

2、 刘伯温建功

朱元璋与李善长结识后,李善长就告诉朱元璋,要重视人才。于是没攻下一个地方,他都会去网罗当地的贤才。

朱元璋刚开始听说刘伯温之名的时候,就专门派人去请,但也不知道是文人脾气上来了,还是因为当时朱元璋的实力不如陈友谅等人,反正刘伯温是没有去的。

后来,当朱元璋攻下浙江金华,刘伯温才带着《时务十八策》来投奔朱元璋,开始了他的建功立业的一生。

刘伯温在朱元璋那里是作为谋士存在的,在许多战略问题上,刘伯温都能给出朱元璋建议,因此朱元璋将他比作张良。

3、 朱元璋封爵

首先来说,刘伯温加入朱元璋的时间比较晚。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都是从起事就跟着朱元璋,而且战功卓著。而李善长则是一直管理后勤工作,做得是井井有条。虽然刘伯温的能力、才学都比李善长等人厉害,但是毕竟建的功不够,而且资历也不够,因此,按照功绩来说,无法与淮西旧人相比。

其次,刘伯温是个倔强的文人,而且是宁折不弯,与朝中大臣的关系并不是太好。而且朱元璋很多疑,一直认为刘伯温看不起自己,刘伯温平常又有些文人脾气,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装,所以更为朱元璋所不喜。

再者,朱元璋本身的能力很强,能够得天下更多是靠的这批武将和他自己的能力,文人贡献的力量有限。因此,我们看到在朱元璋封的公侯之中,除了李善长是个文人外,其他人都是武将。如果封刘伯温为公或侯,必然招致武将的不满。

在《明史·刘基传》中,对于刘伯温的功绩更多是体现在建国之后,制定律法,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等这上面,对于建国前的功绩其实只有寥寥数语。

4、 后世影响

刘伯温与诸葛亮一样,被后世神话了许多。真实历史上的刘伯温功绩其实并不是多么的出众。而刘伯温在劝谏朱元璋的时候,喜欢搞神秘,下面是《明史》中记载的一段话:

“吴元年以基为太史令,上《戊申大统历》。荧惑守心,请下诏罪己。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翻译下来就是,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了,皇帝该下个罪己诏……皇帝做个梦,刘伯温就说要停止刑罚。总之,在我们现在看来,结果是好的,但他说的那些原因纯粹是在忽悠人,感觉就像是个江湖术士。

一直到正德年间,明武宗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并称刘伯温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从此以后,刘伯温的历史地位开始飞速飙升。

刘伯温封诚意伯,我认为是按照功劳而来,并没有减小或夸大。

他在陈友谅南下等危机关头,给朱元璋提出过不少良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而且他掌管律法,也体现出了确实是一位治世之能臣。

在为人方面,刘伯温不攀附权贵,刚正不邪的品德值得后人学习。

非常高

刘伯温在朱元璋眼中地位非常高,刘伯温在朱元璋起义的过程中,一直充当部队的军事指挥部队作战,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朱元璋也曾给出刘伯温极高的评价,他将刘伯温比喻为张良,在汉朝时期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而刘伯温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相当于当时的张良。

但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给刘伯温只分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按照古代公侯伯子男爵位排列,刘伯温的学位也只能排到第三

刘伯温在朱元璋集团中拥有重要地位。

1、根据《明史》记载,刘伯温曾为朱元璋的参谋,参与了很多军事谋划和战役决策;他的智谋和忠诚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并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出任监察官,下到地方巡视,清查贪污,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始终保持高度一致。

2、由于他的聪明机智和卓越领导能力,还被委任为辅国公,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有着此头衔的人,他为朱元璋遗留下了合理有效的治国方式与治军规模,为中国历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刘伯温是明朝比较重要的一位开国功臣,也是朱元璋最为宠信的人物之一。朱元璋早年很多的军事大计,刘伯温都是谋划者。但是刘伯温的封爵并不高,刘伯温没有获得更大的封爵,与刘伯温性格有很大关系。刘伯温的性格比较急躁,而且和李善长、胡惟庸等同事的关系也处得不够好,这一点和张良、诸葛亮是不太一样的。

这也使得他无法具有较好的人缘,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也没有多少人说他的好话。

刘伯温在朱元璋时代是非常重要的官员和谋士,被封为太师,拥有极高的地位和权力,曾经为朱元璋参谋军务,制定政策、谋划战略,为明朝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还是《三国演义》中赫赫有名的“军师联盟”中的一员,以深谋远虑的智慧和忠诚的品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刘伯温是明朝初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将领和谋略家,他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亲信和重要军事参谋,对朱元璋的崛起和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朱元璋集团中,刘伯温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朱元璋的幕僚、总管军务、领军出征等,他的职位和地位都非常重要。刘伯温在帮助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的许多作战策略和谋略都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和采纳。

总之,刘伯温在朱元璋集团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对朱元璋的崛起和明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号称智者的刘伯温显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在刘伯温加盟朱元璋集团时,朱元璋已经是一方枭雄,相比张良、诸葛亮与刘邦、刘备相识于微时结下的情感,这种起点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他们在各自集团地位的微妙差异。

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需要借重刘伯温的军事智慧,所以对于他的某些过分言行还可以忍受。

到了天下平定以后,刘伯温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而本人对此没有清醒认识,在处事方面没有丝毫改变,在已经身为皇帝的朱元璋面前指手画脚,无所顾忌,这是他最终丧失信任的根本原因。

而且在元朝的时候,刘伯温凭借自己的本事一举考中进士,说明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比李善长这样的半吊子秀才要强上不少

世人评价刘伯温非常高。

首先,刘伯温在明朝晚期的势力斗争中,凭借其高明的谋略和英勇的军事才能,成为了明朝时期著名的宰相之一,对明朝的政治和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刘伯温安定南明、割据的功绩优秀,因此深受后人的赞誉。

刘伯温不仅在明朝较长的时间内专门担任过宰相,而且还在明末清初割据火蜥蜴的时期,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在近代的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传奇人物。

因此,无论是史学界还是世人,都对刘伯温的历史地位和地位有非常高的评价。

刘伯温堪称朱元璋的第一谋臣,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居功至伟。

1、制定“西征东抚”战略决策。1360年,朱元璋处在西边有陈友谅,东边有张士诚,这两个强敌夹缝中。刘伯温准确分析形势,分别采用安抚和死战的策略。避免了两线作战,准确打击主要对手。在战略上赢得了先机。

2、参与制定灭元方略。制定了"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这一套组合拳,攻守兼备,刘基就是其中主要谋士之一。

3、建立法制,参与制定大明律。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明朝,法制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而且极大稳定了社会局面。

刘伯温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抗清将领、军事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风水大师,被封为“太师”和“太傅”。他的评价因时而异,也存在一些争议。

在明末清初时期,由于他在抵御清军侵略,维护国家安危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他被认为是一位英雄和神仙,被尊称为“大元帅”。他的部分预言和录像神迹也被人们广泛传颂。

在清代,由于清朝政权对刘伯温在明朝期间所做的抗清事迹的不满,他的评价受到贬低,被认为是投降派、奸臣和利用术士来占卜成功的人。

进入现代以后(20世纪),随着历史研究的发展,人们对刘伯温的评价又有所不同。

一些研究者认为,他是一位文武全才,既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又有卓越的文学和文化成就,同时还具备优秀的治国才华,曾经在复兴明朝以及抵御外族侵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一些其他的研究者则认为,他的“风水”理论是一种伪科学,带有相当的封建迷信色彩,有些言论和思想也是错误的。

总之,对于刘伯温这样的历史人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上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形容刘伯温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是世人眼中的仙师,传说中的刘伯温是具有大智慧的人,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

刘伯温,大明的开国元勋,朱元璋多次称赞他为:“吾之子房也。”他以其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辅佐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灭元朝,恢复汉族江山。

其功勋卓越,堪与李善长、徐达相比,无论如何都可以列入大明朝五大功臣。然而,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以功赐爵,其名位居36位,只封到个“诚意伯”的爵位。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三年十一月,天下太平,因功论赏,大行分封公侯,部份追封为王。最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

6公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总共十位国公。

很显然,刘伯温不在这十公之列,亦不在朱元璋心中的开国元勋之列。

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在鸡鸣山建立功臣庙,供万民祭祀。死者像祀,生者虚位。朱元璋亲自确定21位功臣,并排列功臣位次。

21功臣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之后又圈出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位建国前战死的功臣配享太庙。

大明功臣庙总共28人,刘伯温还不在其列。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以此可知。

那刘伯温究竟分到的红利是什么呢?

直到分封到第36位,朱元璋才记起了这个开国元勋,分封他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爵位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

公侯伯子男五爵,刘伯温前后,公爵、侯爵无数,却只给他三等伯爵,册封了一些莫名其妙、徒有虚名而无实权的官职,而且俸禄只有240石。魏国公徐达俸禄5000石,六安侯王志的俸禄是2500石,忠勤伯汪广洋的俸禄是1900石。

相比之下,如此爵位与俸禄实在是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羞辱!

或许正因为如此,分封之后第二年,刘伯温辞官归乡,绝口不提对大明的贡献,整日只写诗著书。

1375年,也就是刘伯温辞官第四年,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知道此事,派胡惟庸带御医为他看病,吃了御医所开的药,刘伯温竟病情加重。刘伯温心中朝觐朱元璋,婉转谈及此事,朱元璋却轻描淡写地让他好生在家休养。

刘伯温彻底心寒,自知时日无多,开始安排后事,不久病逝,年终65岁。

世人皆不知朱元璋为何对刘伯温如此凉薄,不知刘伯温手中握有让朱元璋忌惮的东西还是他的神机妙算会威胁大明安危。

刘伯温赫赫功勋,不受优待;既以归隐,不问世事,最终还是被朱元璋毒杀。悲哀,神机军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e20230702133813802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