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印度历史概况,印度简史?

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时期(前2500—1500年)

奴隶社会(公元前1500—公元4世纪)

吠陀时期(前1500—前700年) 

恒河流域列国(前700—前400年)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 鼎盛时代:阿育王统治(前273—前232)

外族入侵(前150—公元300)

外族入侵时期由外族建立贵霜王朝(公园100—公元300)鼎盛时代:迦腻色伽统治(公元120—162年)

笈多王朝(320—600年) 鼎盛时代:旖陀罗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 期间有玄奘西游翻译佛经

阿拉伯人入侵和伊斯兰教的传入(700—1200) 

德里苏丹王朝(1206—1526) 鼎盛时期:苏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儿王朝(1526—1857) 鼎盛时期:阿克巴统治(1556—1605)

奥郎则布统治(1658—1707)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7—1947年) 英国统治

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1857-1859)

印巴分治(1947年)

印度独立建国(1950年)

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发源地。这个条目是关于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斯坦南部部分地区和尼泊尔。1947年后,印度的领土仅包括今印度共和国部分。

第一个时期:古印度文明起源到强盛的孔雀王朝。

公元前26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开启古印度文明,相当于中国的夏商时期,属于早期的原始社会,发展缓慢,并不怎么景气。

第二个时期:外来民族入侵到统一的莫卧尔王朝。

阿育王死后,印度重新陷入了分裂当中,中国的老朋友匈奴,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第三个时期:英国殖民统治到圣雄甘地领导印度独立。

沙贾汗的儿子奥朗则布,囚禁了老爹,杀光了其他兄弟,但把莫卧尔王朝的版图扩展到最大;排斥非穆斯林宗教,长时间征战印度南部,是印度历史上争议最大的皇帝,在他统治后期,近代印度的真命天子,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进入印度。

印度的历史,总结为一句话:打的天昏地暗,外有外族“拜访”。历史,从哈拉巴文化开始,外族一直占据着主导:首先是雅利安大迁徙,又发生了雅利安与达萨人的战争,再后来就是波斯的统治(仅限于印度河流域)。

直到孔雀王朝建立,公元前的历史终于有了一次大一统。

随后,大月氏的贵霜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以及分裂成的塞琉古(包括半独立的安息)纷至沓来。

好不容易建立了戒日王朝和德里苏丹国,各个王公开始瞎折腾。

17世纪,大英帝国的侵略,印度再次陷入200多年的外族统治。

总体来说,印度分裂大于统一。

折叠原始社会

印度新德里

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开始于4万年前,结束于1.5万年前。

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

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印度新石器文化总体来说晚于两河流域文化。[1]

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主要发现于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以及拉贾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2]

折叠早期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

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

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

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折叠十六雄国

十六雄国是16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

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槃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

在许多印度邦国之中,位于今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国逐渐居于优势地位。

[3]

折叠孔雀王朝

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带。

在大流士一世之后侵入印度的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他对孔雀王朝的兴起起了助推作用。

亚历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称为月护王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难陀王室。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3]

折叠笈多时代

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

取代他们在北印度的优势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

与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

在文学上,出现了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

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嚈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许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于是这个帝国迅速瓦解了。所谓后笈多王朝(实际上与真正的笈多王室没有关系)的统治权力再次退回摩揭陀。[3]

折叠拉其普特人

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

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远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3]

折叠德里苏丹国

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

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赫穆德远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严重破坏。

伽色尼王朝在中亚的领土于1173年被其位于阿富汗的原附庸廓尔王朝吞并。

廓尔王朝的统治者穆伊兹丁·穆罕默德(廓尔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赖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总督(出身奴隶)顾特卜-丁·艾伯克于1206年采用苏丹头衔统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定都德里。

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历史。

折叠莫卧儿帝国

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

1526年,突厥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

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

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

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3]

折叠殖民时期

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

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

奥朗则布在帝国极盛时期忽视欧洲殖民者的危险,而他的子孙们在被迫面对欧洲人时已经由于帝国衰落而软弱无力。

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

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

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的宗主权。

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

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

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巴哈杜尔沙阿二世流放到缅甸。

此后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

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

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

以印度为根据地,在亚洲遏制俄国扩张的思想使一些英国官员致力于西北方向扩展英属印度的疆域,结果引发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战争。

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

1906年组建全印穆斯林联盟。

英国人有意识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

在1885年以后,印度几乎每年都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官僚显然漠视印度人的诉求。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目标仅仅是避免出现饥荒。1909年英国通过莫莱-明托改革法案,规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机构改选中实行分别选举,此后教派政治成为制度,印度民族运动分裂。[3]

折叠印巴分治

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1919年4月13日发生英军屠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这些事实使已经成为国大党主要人物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转变了对英政府的态度,并于1920年改组国大党。国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多次领导反英斗争,其指导方针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民族运动继续发展。1944年甘地与真纳的会晤以失败告终,而印度穆斯林已经广泛支持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

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3]

折叠共和国

独立后的印度共和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

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

尼赫鲁执政时代,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

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倒向苏联的政治代价。

印度于1975年吞并锡金王国,将原锡金王国设为所谓的锡金邦。

21世纪初的印度,已成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之一。

折叠原始社会印度新德里印度新德里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

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

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开始于4万年前,结束于1.5万年前。

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

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

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

印度新石器文化总体来说晚于两河流域文化。

[1]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

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主要发现于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以及拉贾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2]折叠早期文化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

折叠十六雄国十六雄国是16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

[3]折叠孔雀王朝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带。

亚历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称为月护王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难陀王室。

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

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

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

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

[3]折叠笈多时代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

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

嚈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

许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于是这个帝国迅速瓦解了。

所谓后笈多王朝(实际上与真正的笈多王室没有关系)的统治权力再次退回摩揭陀。

[3]折叠拉其普特人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

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

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

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远征印度的序幕。

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

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

[3]折叠德里苏丹国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

[3]折叠莫卧儿帝国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

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

[3]折叠殖民时期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

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

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

在1885年以后,印度几乎每年都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官僚显然漠视印度人的诉求。

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目标仅仅是避免出现饥荒。

1909年英国通过莫莱-明托改革法案,规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机构改选中实行分别选举,此后教派政治成为制度,印度民族运动分裂。

[3]折叠印巴分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1919年4月13日发生英军屠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

这些事实使已经成为国大党主要人物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转变了对英政府的态度,并于1920年改组国大党。

国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多次领导反英斗争,其指导方针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民族运动继续发展。

1944年甘地与真纳的会晤以失败告终,而印度穆斯林已经广泛支持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

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

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

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

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

[3]折叠共和国独立后的印度共和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

民族与语言:印度斯坦族占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

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

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12%)、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气候:印度位于北纬8.4至37.6度之间,气候差异很大。当喜马拉雅山麓克什米尔山谷的拉达克和旁遮普气温在0度上下徘徊,冷得结冰的时候,半岛南部气温却在30度,热得汗流浃背。每年6到9月为印度的夏季西南季风期,是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农业耕种季节

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面积居世界第七位。

文化:印度文化有两大基本特征,即它的多样性和宗教性。印度文化基本上属于宗教文化。目前,印度99%以上的人都是宗教信徒,无神论者极少。在纷繁复杂的印度文化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印度教文化,它贯穿了印度文明史的始终。

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而兴起的,起源于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术。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间,逐渐演变成吠陀教,最后发展成婆罗门教,即今天的印度教。

印度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即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

印度教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和万物有灵,并宣扬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

在该教看来,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告终,而是无穷无尽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为而限制和决定。

一个人的善良行为能使他升天,邪恶行为则能令他堕为畜类。

因此,个人必须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才能认知梵、回归梵,与梵合一。

“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学理论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由于有了这种追求和信仰,因此,印度教徒在精神与物质这个哲学根本问题上表现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它同时也决定了绝大多数印度人最基本的价值观。

可以说,印度国父圣雄甘地主张以东方精神文明战胜西方精神文明,著名诗人泰戈尔的精神圆满,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精神境界,都是这一价值观的具体反应。

另一方面,在这种宗教文化的带动下,形成了印度民族性格热情奔放、善于言辞、长于思辩、富于幻想和时间观念差、动手能力不强的特点。

与此同时宗教文化形成的价值取向,还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使印度的文学艺术表现为浪漫、神秘和超现实。

总之,印度教的这种人生哲学和价值观,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演变,已得到绝大多数印度人彼此认可,是印度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内在因素。

文化概况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公元前2000年左右,创造了产兰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迁入,他们带来了雅利安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开始了恒河谷地文明。

约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性,为奴隶制度的萌芽时期。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是印度文化史上灿烂的阶段,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蓬勃涌现,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公元前325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带来了伊斯兰文化。

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进入印度。

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经济掠夺。

1849年英占领印度全镜,开始了残酷的殖民统治。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成立自治领。

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对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也拥有广泛的信徒。

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

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

在印度文化体系中不难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点。

形成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

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部落,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历史上印度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因为印度次大陆从来就没有统一过。

印度地区的民族、宗教众多,缺乏占绝对优势的主体民族,各民族语言文字不统一。

18世纪,英国人来到南亚地区,并逐步蚕食印度。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终于把整个南亚纳入版图,这就是英属印度。印度虽然沦为殖民地,但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统一。

二战爆发后,英国根本打不过德国,本土岌岌可危。为了让印度人积极参加战争,保卫英国,英属印度当局向印度人承诺:战争结束后,允许印度独立。

二战结束后,英国虽然想反悔,不允许印度独立。但形势比人强,英国实力下降,已经无法继续统治印度,只好允许印度独立。

但英国人临走还留了一手,提出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以宗教信仰为根据,把印度分成了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

在印巴分治的过程当中,唯有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争夺此地归属权,印巴立马爆发了战争,这就是第一次印巴战争。战争打了15个月,各自占领了部分克什米尔领土,双方才在国际调停下停火。

1962年,中印爆发边境战争。印度数千人被俘虏,完败。

1966年,印巴再次爆发战争,印度大举入侵巴控克什米尔。17天后,在美苏压力下停战。这就是第二次印巴战争。

1971年11月,东巴基斯坦爆发动乱,印度趁机发难,挑起第三次印巴战争。

这一次印度大胜,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

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

至此,南亚地区的政治版图基本基本奠定。

印度发展历史:

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 史前期 (前2500 年前)

(相当于我国五帝、夏、商)

2、奴隶社会(公元前1500—公元4世纪)

吠陀时期(前1500—前700年) (商后、西周)

恒河流域列国(前700—前400年) (东周)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 (东周末、西汉初)鼎盛时代:阿育王统治(前273—前232)

外族入侵(前150—公元300)(东汉、三国)

3、封建社会(公元4世纪—18世纪)

笈多王朝(320—600年) (晋、南北朝、隋)鼎盛时代:旖陀罗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 (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 (唐 宋)

德里苏丹王朝(1206—1526) (元、明)鼎盛时期:苏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儿王朝(1526—1757) (明末、清)鼎盛时期:阿克巴统治(1556—1605)

4、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57—1947年) 英国统治

答: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诞生了印度河文明。

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并确立种姓制度,吠陀教开始发展为婆罗门教。

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开始推行佛教,并向外传播。

约前188年,孔雀帝国灭亡后群雄割据、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兴起。

1600年英国侵入莫卧儿帝国,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

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

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

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同时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也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

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

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

“印度”一名来自印度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印度河,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指整个南亚次大陆。我国最早知道印度是西汉张骞通西域的时候,最初称印度为身毒,后来称为天竺、贤豆等。唐代高僧玄奘西行之后在其著作中始称印度,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灿烂辉煌的城市文明——哈拉帕文明。

但在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的双重打击下,哈拉帕文明逐步消亡。

约公元前14世纪,来自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地区征服了当地土著,于公元前一千纪初期在印度逐步建立奴隶制国家,从而形成高度发达的文明。

婆罗门教形成于这一时期,以神的名义制定的种姓制度一直影响到今天。

公元前6世纪之后,印度内战频繁,并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统治地位的沙门思潮,佛教、耆那教随之兴起。

内部的纷争也招致了外部的入侵,波斯、希腊人相继攻入印度。

公元前323年孔雀王朝统一了北印度,伟大的阿育王皈依佛教并大力推广佛教。

孔雀王朝于公元前185年灭亡,印度进入列国时代。

直到公元4世纪,古代印度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笈多王朝兴起,带来了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

在笈多时期,从古老的婆罗门教演化出来的印度教兴起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古代印度文化达到了颠峰。

从公元8世纪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不断侵入南亚次大陆,同时也将伊斯兰教传入此地,使印度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伊斯兰教与印度教成为古代印度的两大宗教,佛教与耆那教日渐式微。1526年,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突厥贵族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殖民者逐步控制了南亚次大陆,使这里成为大英帝国最重要的原料供应地。

19世纪末期开始,印度人民开展了不屈不挠的独立运动,其中以甘地为首的不合作运动为民族主义事业赢得群众支持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7年,印度终于独立。

之后经过两次印-巴战争,南亚次大陆形成了目前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个国家。

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存在争端,但是自2002年开始的双边会谈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减弱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

从印度地区的历史来看,自公元前1500左右开始,印度便开启了被外族入侵的“周期律”。

哪怕今天,这一地区也被英国人设计的“印巴分治”搞得焦头烂额。

作为地区强国的印度共和国则信心满满、雄心勃勃,正努力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但面临种姓制度的后遗症、“印巴分治”的死结以及国内巨大的贫富差距,其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兴起: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哈拉帕、摩亨佐·达罗)

(2)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来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鼎盛: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2)主要内容

婆罗门:掌握祭祀

刹帝利:掌管军事、行政权力

首陀罗: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吠舍:由被征服的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最卑贱人“不可接触者”——贱民

(3)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2)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4)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外传。经中亚传入中国,后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u202304121226108b0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