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8周的时间读完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虽说阅读时间较长,但是对于书中的部分内容确实不甚理解,倍感惭愧。此篇读书笔记便是记录我对于书中一小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思考。文章的题目是书本里附录的最后一句话,是费孝通先生对于祖国最深沉的爱。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这14篇中,我印象深刻的只有那么几篇,现在就在此基础上表述我的理解与思考。
首先是本书的第一篇《乡土本色》和第二篇《文字下乡》。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的社会是乡土社会,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但正是这些基层,这个“土”字现在却成了被人们所笑话,所瞧不起的对象。
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土”字的本意是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同时,不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还是在当下,乡下人总会与“愚”字相挂钩,城里人瞧不上乡下人,富人看不上穷人,甚至形成了可笑的区域鄙视链。
我觉得这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城里人与乡下人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两者生来的环境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
所以当乡下人来到城市,不理解为什么“红灯停,绿灯行”,不懂得如何躲避汽车,是一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
对于这种现象进行简单的解释便是:他们没有见过罢了。
这同城里人夸赞“今年的麦子长得这么高”同理。
我们不可以将两者进行区别对待,而是应该思考如何改变这种“不识交通信号灯”的现象。
目前,有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会选择去边远地区进行支教,希望用自己所学去帮助大山里的孩子。
但是在此之前,他们应该借鉴《乡土中国》中的观点:“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只有正确使用好传达情感的工具。
才能真正实现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鸿沟”。
城里人,乡下人,都是中国人。
我们不应该局限于国家之内,因为地域差异,而产生了矛盾,甚至产生歧视,产生可笑的优越感。
中国人就应该齐心协力,复兴祖国。
再次,是书本的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
在这一篇中,主要是从时间的层面介绍“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达情意的过程中”。
但是,在这里我并不想谈及关于“文字产生”方面的内容。
我关注的是“记忆”两字。
谈起记忆,便不得不说起历史。
作为中华儿女,那一段历史我想每一个人都不会忘却,也不容忘却。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忘记历史,就等同于背叛祖国。
书中提出“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我们的时间不可以“阻隔”,我们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书中表述“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
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苦忆’。
”在当下,我们需要带着这份“苦忆”,好好的生活,探索新的领域,发现新的事物,提升自身能力,报效祖国。
你可以成为戍边的战士,成为治病救人的医生,亦或是成为能够为国家正名的媒体人。
怎样都可以,只要是有益于祖国。
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前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
最后,便是第四篇《差序格局》。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中国社会的格局称为差序格局,西洋社会称为团体格局。
所谓差序格局简而言之,就是把每一个人比作一颗石子落入平静的湖面,而产生的涟漪的中心,那一圈一圈向外推出的波纹便是他所产生的对周围人的影响或者产生的联系。
这之中,作者指出这里面的“己”是自我主义,而并非个人主义。
“自我主义,是一切价值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这种“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家族,***需要有人奉献甚至是牺牲。
我们必须要摒弃这种“自我主义”,要有“大家”的观念,“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所以,我们需要修身齐家治国,甘于为国家奉献,甘于为人民服务,敢于直面死亡,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以上便是我对《乡土中国》中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思考,我也愿意再读《乡土中国》,愿我这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