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现在的本科大学生都去哪里就业了?八零后大学生失业返乡,专业和高等教育给我们留下什么?生命意义

06年武汉的一所高校还算不错的专业,当时2002年互联网相关的专业确实挺火,半推半就地选择了网络传播专业。

对互联网刚刚方兴未艾的现实,学校的专业也确实很负责,我们学习广告学,新闻学,电子商务,摄影摄像学,古代历史,近现代史,当然必须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等。

为了我们学有所成,学校这个新开的专业招生非常火爆,从计划两个班80人,结果学校没有HOLD住,扩招了200多人,从小班变成大班,每班100多人,从小班制大多都成了礼堂多媒体教学。

这样的场景可想而知,每天每班上课,就是放羊似的上课规则,上课人数也不少于40人。

由于班级学生人数众多,可见社会发展需要,所以学院系领导也特别重视,给我们特殊照顾配备了很多有经验的老教授,甚至比较知名的正副教授给我们传道受业。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感慨万千,没有明了学校的良苦用心。

用我们那天真无邪的表现,和对学习无知的态度,让一个个好老师,在不到大二的一年里纷纷都给我们用似乎傲慢的眼睛送下讲台。

我们如愿以偿地从大二开始,接触到很多比我们大不多的研究生哥哥姐姐,来陪伴我们大学余下学业。

不知是大班制的原因,还是那时有不少家庭条件不错的缘故,学院班级气氛几乎降到冰点。

在后半期学习中,有不少同学换了专业或转了院系,选个新大陆去攻读,大部分是家长亲戚或者学长参谋,又或是找回自己真正想要的。

反正到了大三大四的下半场,为了提高学院要求的到课率和像样的学习环境,把我们的学习班费拿出来作为上课签到的奖励。

虽然总体看来不失为下下策,但当时对一部分同学还是有些许的念想。

后来就是针对有些经常旷课和飘忽的学生,有不少挂科的回来补考,学校成了他们约会的地方。每逢临考前半个月左右,当然也分补考科目的难易程度,时间是加还是减自己酌情考虑。这时图书馆和班级自习室成了,难得的盛况,只要没有提前,你有可能真的没有位置,学习氛围空前高涨。

然后,大家都约定俗成的像古时候赶考的学子一样,每逢补考考试,好多同学才久违的相聚。

相谈甚欢,有些人对自己家长们的安排还是满意的,等毕业证到手,就相当于多个入场券;有的没有背景的学生,早就开始布局了自己的兼职和实习,对未来还是有着种种期待;也有些懵懵懂懂被当时热闹的考研风,吹得不知所以,干脆也试着给自己找点事做;当然还有对专业有一定认识,对将来有些计划的人来说,当时比较流行的名词叫“回炉”,从家里再要一笔客观的学费学习当时比较火的计算机技术。

回首往事,不免再看看目前这些经过高校四年,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教学条件,甚至一样的背景,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虽然个人的成功是无法定义的,但就是有且只有一次的最好的学习提升机会,却让人生千差万别。可一个给我们亲爱的读者,列举一下截止到2022年6月,我们这些20年的同学都有哪些变化。

家庭关系有背景的人进了跟自己专业相关领域,报社,电台,电视台,也算是众望所归;通过自己的“回炉”学习成功的,进了华为公司已经十多年了,在深圳定居工作经常在国外到处飞;有的比较有拼劲闯劲创业成功的小企业家小老板,也算有头有脸;还有背自己当时性格极不合适的销售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也算小有成就作为一个区域负责人;大部分在各行各业跟自己大学专业,甚至完全没关系的工作,在每个城市过着隐匿的生活。

高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它无法成就或者左右你的将来,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有选择的权利。至少我们现在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想要的未来,当然你必须清楚自己要什么。

回乡对很多人需要找太多勇气,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些年,居然没有衣锦还乡,没有大家眼中的成功。其实就一个理由就够了,老小需要照顾,陪伴也许是一个阶段最宝贵的东西。想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说,老实本分,踏踏实实,也许是性格使然,但为社会贡献发挥自己的一点点光和热,找到人生的意义才最重要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t20230531154006b29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