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唐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唐朝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的表现唐蕃和亲时间、意义?

民族政策是开明,民族交融的表现: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互相学习交流,有许多少数民族人在唐朝做官,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

唐太宗时(641年)、唐中宗时(710年)都与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唐朝法曲,一种古代乐曲。东晋南北朝称作法乐。因其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原为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结合,并逐渐成为隋朝的法曲。其乐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至唐朝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阶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

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有助于保存南方的原生态文化,给它们以更自由的文化发展空间,同时便于接纳外来文化,如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这种全亚洲范围内的文化交融,让唐代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

服饰“陵阳公样”,吸收波斯外来文化的衣纹样式

唐代丝织品中,有一种重要纹样,叫“陵阳公样”。这种纹样创自初唐时期窦师纶,并在其后至少延续了近200年。具体来说,这是一种吸收波斯萨珊王朝的联珠团窠纹样,在团窠里对称内置我国传统的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祥瑞的禽兽形象,而形成的固有的图形形制。

穿胡服,戴胡帽。

胡服是一种具有古波斯民族因素的服饰。相较于汉族传统服饰,胡服更加贴合人体曲线进行设计,因此,着胡服相较于汉服来说,更适合运动。而唐朝时冰球等运动的流行也使得胡服在贵族乃至百姓间大为追捧。

说到唐朝的民族融合,就不得不提一个为民族融合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女人,这个人就是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并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生女儿,而是李氏宗室女。

唐太宗贞观时期,吐蕃的国王松赞干布野心勃勃,率军攻打唐朝的边境松州,结果被太宗李世民派出的将军侯君集打败,松赞干布无奈只好向李世民投降,在谢罪的同时还提出了想要和朝廷结亲的意思。

太宗思考了很久,不想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于是在宗室中挑选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孩,这个女孩就是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虽然也不舍家中父母,但是对异域的吐蕃充满好奇,并且为大局考虑,文成公主同意远嫁吐蕃。

太宗贞观十五年冬天,送亲队伍浩浩荡荡的出发了,为什么说浩浩荡荡呢,因为文成公主携带了宝贵的嫁妆,这些嫁妆不是普通女儿的嫁妆,而是大量的书籍、绢帛、乐器、粮食种子等;陪嫁的人员也不是普通的奴婢,还有一些可以讲学的先生,懂乐器的乐师,懂种植的农业人才等;文成公主出塞时,曾接受太宗的嘱托那就是在经济和文化上帮助吐蕃,让吐蕃和唐朝成为睦邻友好的关系,文成公主和她的队伍就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到达了吐蕃。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后,松赞干布为表达对文成公主的喜爱,特地新盖了一座宫殿,也就是今天的布达拉宫,为了能和文成公主沟通,松赞干布特意学习汉语,文成公主带来的讲学的先生,懂乐器的乐师,懂种植的农业人才也开始发挥作用,这些人才让吐蕃的文化、经济等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太宗时期吐蕃一直与唐朝保持着友好的往来。

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在朝廷中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

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认同和拥戴。

唐朝的皇帝都有着比较开阔的胸襟,比如李世民就说过:“自古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遇之若一。

”在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尉迟恭、屈突通、长孙无忌、长孙顺德都是鲜卑人之后。

唐朝建立后,在唐太宗、唐高宗时期,也还有大将契苾何力,铁勒族人,对唐朝忠心耿耿,曾经出征高丽,夺取了高丽国的都城平壤,俘获了高丽国王。

不仅在唐朝初年,后来在唐朝宫廷里任职的胡人,更是比比皆是~

答案如下:

中华民族经过了魏晋南北朝之后,隋朝建立基本完成了统一中国的重任。民族大融合也趋于大统。杨坚建立隋朝以后。国家制度逐步完善。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唐朝建立以后,突厥人面对强大的隋唐,内部逐步分裂。南突厥归附唐朝。北突厥被打击,逃至贝加尔湖畔。退出了对唐朝的威胁范围。

隋唐时长安城作为国际大都市,有很多外来民族定居,在军队中也有很多外来民族将领,彼时社会开放,包含,自信。

唐朝贞观之治时候民族融合的表现是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成为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朝拜的对象

民族交往与交融日益加深:击败了北方的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太宗被周边各民族封为天可汗,周边各少数民族派遣子递到中原学习中原文化。

唐太宗在位时期实行了开放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唐王朝和很多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比如: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和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随着两位唐朝公主的和亲,她们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例如:各类书籍,建筑、医学等,还带去了大批工匠,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也加强了唐朝和吐蕃的交往,使得唐蕃一家亲。

1、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色

1、透过与周边民族的血统交融,汉民族本身不断地注入新血前进,虽在过程初期有所冲突,但大体上历史潮流的方向是民族融合

2、融合的重点是文化而非血缘,突显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质是「兼容并蓄」

2、继秦汉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帝国:隋唐

1、汉帝国与欧洲罗马帝国东西辉映,但结果不同

A.罗马帝国因蛮族入侵而瓦解后,欧洲从此陷于分崩离析,未再统一过

B.汉帝国的崩解,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动盪,但胡汉民族融合却开启了隋唐统一的盛运

2、以政治威望、军事武功、经济富裕、文化发达四美兼备的强大国力,深为亚洲各国欣羡仰望,中外关系互动不绝

3、英国史学家威尔斯认为,在七、八、九三个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

3、中国文化圈的形成

1、中国文化辐射至周围的邻近地区,其中以汉字、儒教、律令、中国的科技及中国化的佛教等五项影响最甚,形成「东亚世界」,亦称「汉字文化圈」

2、以朝鲜半岛、日本及越南最为明显,并普遍建立起中国式的学校教育,且多与孔庙结合,称为「庙学」;此区又与中国合称为「儒家文化区」

1、【丝绸之路】

唐代是丝绸之路沿途贸易活动的鼎盛时期。唐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也有平行线路)至新疆,过天山南北到中亚,一路到中东地区,另一路到欧洲。其中过天山以后还有一条线路到印度。唐代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高潮,丝绸之路也繁荣无比。

2、【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唐朝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统治者为归附和被征服的少数民族设立的“以夷治夷”的政策。

松赞干布和亲,吐蕃跟唐朝和平相处,突厥一部归顺唐朝,西域各民族尊称唐太宗天可汗等。

贞观十五年(641)正月十五日,唐太宗将李氏封为文成公主将文成公主下嫁弄赞,诏令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虽然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但她们在吐蕃地位很高。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李世民即位后,对周边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

唐朝灭亡东突厥汗国后,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

又设都督府,创立了新的羁縻府州制度。

实行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政策。

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长期实施,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

公元647年,唐太宗被回纥等族拥戴为“天可汗”,成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领。

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唐代文明。唐代文明的昌盛离不开祖国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唐代文学,尤其唐诗的繁荣亦是如此。其大融合的体现有:

1、 隋唐制度的渊源及李唐皇室的血统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叙论》曰:“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采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

其在旧史往往以“汉魏”制度目之,实则其流变所及,不止限于汉魏,而东晋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内。

旧史又或以“山东”目之者,则以山东之地指北齐言,凡北齐承袭元魏所采用东晋南朝前半期之文物制度皆属于此范围也。

又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

所谓梁陈之源者,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而传之于李唐者,易言之,即南朝后半期内其文物制度之变迁发展乃王肃等输入之所不及,故魏孝文及其子孙未能采用,而北齐之一大结集中遂无此因素者也。

旧史所称之“梁制”,实可兼该陈制,盖陈之继梁,其典章制度多因仍不改,其事旧史言之详矣。所谓(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及江左之旧制,或阴为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魏、(西)晋之遗风,若就地域言之,乃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以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生之混合品。

所有旧史中关陇之新创设及依托周官诸制度皆属此类,其影响及于隋唐制度者,实较微末。故在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

然后世史家以隋唐继承(西)魏、周之遗业,遂不能辨析名实真伪,往往于李唐之法制误认为(西)魏、周之遗物,如府兵制即其一例也。”

陈氏认为隋唐制度有三个来源,其中(北)魏、(北)齐之源实承袭汉魏西晋东晋南朝前半期汉族文化,为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所采用,已融合南北、汉胡文化。其梁陈之源乃汉族文化经隋传之唐者。

2、多民族融合对唐代政治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唐王朝对兄弟民族之政策比较开放,且比较成功。岑仲勉《隋唐史》总结有四个特点:

1、不强迫同化,只顺其自然。

2、不掠取俘虏分散为奴婢。

3、不使杂处通婚。

4、不排斥各族不同之宗教,任其自由信奉。

这种自由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全国的安定团结,经济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其效果亦非常显著。

3、李唐王朝在用人上,对各族人员不分彼此,同样信任。

诚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唐之开国,其兵力本兼府兵蕃将两类,而府兵“不堪攻战”,其主力实赖蕃将。

其著名蕃将(如史大奈,本西突厥特勒人;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执失思力,突厥酋长;契苾何力,铁勒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之孙;黑齿常之,百济西部人;李谨行,人等)皆受太宗重用,战功卓著。

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出身而任节度使,天宝后有李光弼、李正己、李宝臣、李抱玉、李光颜、李克用、王思礼、王镕、仆固怀恩、乌重胤、浑瑊等少数民族位兼将相。

《北梦琐言》云:“唐自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入拜相,次毕相□,曹相确,罗相劭,权使相也,继升岩廊。崔相慎猷曰,可以归矣,近日中书尽是蕃人。盖以毕、白、曹、罗为蕃姓也。”说明中唐以后,少数民族入相更为普遍。

4、少数民族人员出将入相,必然会对当时的政治以及社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很为青年人所发扬,许多诗人对尚武精神进行歌颂。

5、唐朝的政治思想比较宽松。李唐的这种文化背景,使他们在融合南北文化、各民族文化方面比较积极,亦比较通达。他们努力造成一种统一的和谐的思想文化局面,所以就容纳百家,并蓄兼收,不但传统的佛、儒、道思想受到同样尊重,而且对于自西域传入的景教、 祆 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听任它们在国内传布。

6、对传统礼教的突破。西晋以后,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深受胡风影响。唐兴以后,虽仍然以中国传统礼教治国,但时转世移,民风世俗不能不有所变化,很难再回复到魏晋以前。朱熹云:“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就指出了这种情况。

7、对世俗民风的转移。

《新唐书》卷八?太宗诸子条:“常山愍王承乾字高明。

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类胡者,被以羊裘、辫发,五人建一落,张毡舍,造五狼头纛,分戟为阵,系幡旗,设穹庐自居,使诸部敛羊以烹,抽佩刀割肉相啖。

”陈寅恪云:“此突厥俗,见《通典·突厥传》首,太宗以突厥为宫工,故承乾习染其俗也。

”李承乾作为皇子,爱好突厥语言、风俗,以致于极力摹仿。

又《新唐书》卷三四《五行志》载:“太尉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之赵公浑脱,近服妖也。”长孙无忌是鲜卑族,是太宗李世民的小舅子,浑脱是胡物。长孙无忌戴少数民族风格的帽子并不为奇,但天下人都跟风效仿。

又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载:“天宝初,贵族士庶,好衣胡服,为豹皮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衣之制度,衿袖窄小。”元稹《法曲篇》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白居易《时世妆》云:“元和妆梳君记取,髻椎面赭非华风。”陈寅恪笺白诗曰:“乐天则取胡妆别为此篇以咏之。盖元和之时世妆,实有胡妆之因素也。

凡所谓摩登之妆束,多受外族之影响,此乃古今之通例,而不须详证者。

”其实,自北朝以来,男女衣饰多尚胡服窄袖,唐初犹尔,至开元后稍博。

向达先生研究敦煌壁画,谓自六朝至唐初,男女俱着胡服,即所谓裤褶,男衣短仅至膝,折襟翻领;女衣亦同而稍长,内面另有长裙,肩披肩巾,俱穿胡靴,足觇李唐一代服装趋向之转变。

总之,从唐初到中唐,少数民族妆束一直是引导新潮流者。

8、 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唐诗人

在大一统的多民族融合文化背景下的唐诗人有着区别于其他朝代的文人的特点。首先在民族构成上,很多著名诗人是少数民族出身,或者是汉化已久的少数民族,如白居易等。

1、开明的民族政策

举例:1、唐朝与吐蕃王朝的通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唐朝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安西都护府

社会生活方面:

1、从政治上看。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2、从经济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调整政策,内外交通发达,民族关系密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以及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3、在军事上,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唐朝统一了隋朝末年军阀割据的中国。

名族关系方面:

1,正确处理好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以灵活多样著称。能从各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

3,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大大加强了与周边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及民族融合,平等,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民族和睦,唐太宗被各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因为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

民族政策是开明,民族交融的表现: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互相学习交流,有许多少数民族人在唐朝做官,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唐太宗时(641年)、唐中宗时(710年)都与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2、甥舅关系的建立。

文成公主入蕃,唐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特使护送。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黄河源柏海以子婿礼相见。

其后赞普对唐帝均自称甥,此种关系,通过金城公主的再度入蕃更形加强。

所谓“戎王子婿宠,汉国舅家慈”,在历史上传为美谈3.册封关系的建立。

公元6×4九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册封松赞千布为驸乌都尉(官职)、西海郡王(封爵)。

他写信给唐宰相长孙无忌说:“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

”并以金琲十五种唐太宗昭陵。

唐又加封他为賨王(或作宾主),并刻他与其他十三位少数民族王公将领的石像同列于昭陵。

在此后一段很长的时期内,赞普死后一定向唐告哀。

新任的赞普,也须经唐朝的册命才算合法4、汉藏文化交流与吐蕃文化的形成。

吐蕃从泥婆罗和唐引进了佛教文化,又从唐引进了汉族文化,这就是吐蕃文化的两大渊源。

唐与土蕃交往表现在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工匠粮食蔬菜手工产品,人员经济交流频繁,唐与土蕃盟誓碑如今还有记载。

对的,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臧和亲带走了书籍工匠,农业种子等,促进了藏地的发展,高宗时期,永安公主入臧,增加了汉臧民族大融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t20230412232010268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