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什么地位?陈胜吴广的觉醒——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二十四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25篇原创作品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统治者与民众之间是鱼水关系,鱼离不开水,但是水可以换鱼。

秦朝统一之前,各国之间连年征战,天下民力基本消耗殆尽,急需休养生息。统一之后,秦国陆续开始建帝陵、筑宫殿、通驰道、修长城,南征百越、北抗匈奴,这每一项大型工程及战役都是大手笔,都需要大量的民力和钱粮持续支撑。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郡县政治结构,把各种资源财富源源不断从田间城市,抽取到秦都咸阳,由皇帝和官吏们调整分配。民众们在朝廷各种压榨下,只要还能够活下去,大家就总能给自己找到安慰理由,苟活于乱世。

秦始皇本是好大喜功之人,胡亥更是贪婪残暴之徒,特别是始皇末期与胡亥继位后的一系列暴政和蠢行,与严酷的刑罚统治与沉重的赋税徭役,不断激化着秦朝统治阶级与下层民众之间的社会矛盾。

官吏的报喜不报忧和民众的忍辱负重,让皇帝耳目闭塞,根本不掌握民间疾苦;皇帝的刚愎自用和身边人的揣摩逢迎,使皇帝判断错误,以为天下安宁太平。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

全国民众的抗秦情绪已经在不断生成汇聚,反秦义举在民间已经点燃星星之火,推翻秦朝的燎原之势正在到来。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颍川郡阳城县(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的两名都尉,带领着从周围各县征调的九百余位戍卒前往国境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戍边。

统一前的秦国兵役制度所采用的是郡县征兵制度,民众服兵役的年龄一般在15至65岁,但在遇到特别紧急的军情时,连15岁以下的少年,甚至妇女也要被征发。

秦朝统一后,兵役年龄提升到17岁,男丁只要没有身体残疾,一般要求服三种役。

第一种叫“更卒”,时间为一个月,服役地点一般在本县,更卒就是秦代的预备役士兵;第二种叫“正卒”,服过一次更卒之役以后,便转为正卒,服役地点一般在郡县,时间为一年,主要任务是参加军事训练和维持地方治安;第三种叫“戍卒”,是在经过一年军事训练达到一定标准,已服正卒之役后,进而转服戍卒之役,时间也是一年,服役地点有二处:一是到边防戍守,二是到做京城禁卫部队。

为了便于这支九百人队伍管理,都尉从戍卒中挑选了陈胜、吴广两人当屯长,协助管理沿途事务。

这支队伍走到了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遭遇连日暴雨,大家无可奈何的在原地等待。当雨基本停下时,四野之间成为汪洋,通往渔阳的道路也被洪水冲毁,这时队伍再加急赶路,也已经不可能如期赶到渔阳报到了。

按照秦朝法例,戍卒逾期不到者要处以死罪。九百人陷入了困境,现在继续往前赶路是奔向死罪,退回家乡也难逃死罪。在这苍茫天地间,竟然无这群热血男儿的容身之处。

陈胜、吴广两个人开始商量前途,最后决定:

事已至此,如今畏惧逃跑肯定是死,大胆造反最多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不如壮烈的去死。

两人下定决心起义后,陈胜提出:楚国被秦军灭亡以后,楚人南公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一直广为流传。咱们这支队伍可以打出民众爱戴的秦公子扶苏和楚国人拥戴的大将军项燕两人的旗号,以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为了稳妥起见,两人又去占卜起义吉凶。卜者知道他们的意图,给了他们一个“事皆成,有功”的大好吉兆,并暗示他们要装神弄鬼制造舆论,设法鼓动戍卒全部参与。

现在师出有名、又有吉兆保佑,两人开始行动。

首先要树立陈胜在众人中的威望。于是把丹书“陈胜王”三个字的白帛,塞进鱼肚子里,安排让队友宰鱼时恰巧发现鱼肚中的帛书,引起所有人的惊奇。

第二步要为起义蒙上天命色彩。当天深夜,吴广偷偷跑到驻地附近一座古庙旁燃起熊熊篝火,学着狐狸的声音,不断叫喊道:“大楚兴,陈胜王”。戍卒们在深更半夜听到狐狸的叫声和六字内容,联系到白天鱼肚里的帛书,所有人都预感可能要有大事件发生。

第三步要断了大家回头的后路。

第二天早晨,不熟悉陈胜的戍卒们,都在私下打听陈胜的情况,大家见到陈胜后,偷偷指点、议论纷纷。

吴广按照起义计划,故意挑起事端,激怒押送队伍的都尉,让都尉当众鞭笞侮辱自己,借以获得众人同情。

吴广在被鞭笞过程中,趁都尉不备,奋起夺剑将其杀死,陈胜也趁乱杀死了另外一个都尉。

所有戍卒亲眼看见都尉被陈胜吴广两人所杀,群情混乱,更是不知所措。

陈胜把所有人集合起,开始了自己慷慨激昂地演讲:我们在这里遇上大雨,已经耽误了行程,误期按秦律是要杀头的。

即使现在不被杀头,但将来十有六七也会战死或累死在边境。

今天我们又杀了两名军官,已经没有可能再回到故乡了。

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造反起义。

我们只有造反起义,才可能活下去,说不定还能获得荣华富贵。

我们都是生在天地间的大丈夫,为什么要窝窝囊囊的去死?为什么不能雄起奋发名扬后世?

陈胜最后用一句话做总结: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话音刚落,吴广带头大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周围戍卒们纷纷被情绪感染,大家欢呼起来,大声叫好。

陈胜用质朴的话语说出了戍卒们想说但不会说的心声,鼓起了大家想干但又不敢干的勇气。

陈胜吴广登上高台,与大家盟誓反秦,并诈称这次起义是接受秦公子扶苏和楚大将项燕的命令,而且扶苏、项燕已经任命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队伍旗号是大楚。

九百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群情激昂,这群恓惶无助的劳苦民众,在陈胜吴广两名先觉者的带领下终于觉醒了,他们团结起来对压迫在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残暴秦朝,发出了反抗的怒吼。

起义队伍缺乏训练,也没有装备后勤,但他们都抱着死里求生的决心,凭借着坚定昂扬的斗志,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又攻克蕲县(音如齐,今安徽省宿州市),随后挥师西进,连克五县,一路所向披靡,凯歌前进,众多不堪重负的贫苦民众与各怀心思的六国旧人纷纷加入起义队伍。

当义军攻打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时,已拥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骑,步兵数万人。陈县的战斗依然大获全胜,陈胜带领队伍进驻陈县。

陈胜进城等了几天,便召集地方豪杰和三老贤达议事,商量建立政权的问题。

大家一致认为:将军身先士卒,身披铠甲,手执武器,讨伐无道昏君,诛灭暴政秦王,复兴曾经战败的国家。陈将军功高盖世,理应称王。

陈胜欣然接受,于是在陈县称王,定国号为“张楚”,目的为赢得更多楚国旧民的拥护。

陈胜称王的时间,离大泽乡揭竿而起大约只有1个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已经变成现实。

当然,陈胜起义军队伍中也有远见卓识之辈。

已经加入义军的前魏国旧贵族张耳、陈余则不同意陈胜称王,其主要理由是:现在自己称王不是当务之急,而是加紧复兴被秦国消灭的六国。

这样做的的目的是“自为树党,为秦益敌”,秦的敌人越多,秦的力量就得越分散,顾不上对付我们,则我们的实力可以更强大,当六国本已灭亡国而又因我们而复国,我们再以德示人,那会就不是称王,而是称帝了。

张耳、陈余的“缓称王以成帝业的建议”,着急的陈胜根本听不进去。

历史总是充满巧合,1500多年后的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造反,当时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谋士朱升结合自身实力与对手盟友的情况,提出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军事政治战略,朱元璋采纳了朱升建议,最终成为明皇朝的开国之君。

陈胜吴广起义事件如同晴天霹雳,响彻神州大地。散布在各处的反秦力量立即随风而动,在各个郡县举起烽火,攻打府衙,抓捕官吏,拉起队伍,呼应陈胜。

由楚国人担任首领,起义人数在千人以上的队伍多不胜数。

知名的有:刘邦、萧何、曹参、樊哙起兵于沛县,项梁、项羽叔侄起兵于会稽,彭越起兵于巨野,秦嘉起兵于东海等等,起义军队中各类势力纷繁复杂,其中有无所依靠的奴隶刑徒,有不堪压迫的穷苦农民,也有伺机反扑的六国旧贵族,还有遭受镇压的儒生术士。

特别是孔子的九世孙孔鲋,携带礼器,离开隐居的嵩山投奔陈胜,担任博士官职,为起义军出谋划策。

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国的旧地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虽然各支队伍起义目的和人员构成不同,但此时所有起义军斗争的对象都是秦朝。

9月,陈胜派遣一名叫做周文的将军西进攻秦,当队伍行进到函谷关的时候,已经集结了战车千乘,士兵数十万。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是西入秦国、东达中原的咽喉,此关地势险要,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据说当年老子骑青牛从东而来,被函谷关关令尹喜挽留,老子在此居住半年之久,写下《道德经》后才出关离去,“紫气东来”的传说即来自函谷关。

函谷关本是易守难攻之地,但是秦始皇在统一后,下令把原六国的城防关卡拆毁,以防止有人据险造反。结果当反秦的队伍直插关中时,秦朝军队竟然无险可守。

周文的部队很快攻进关中,逼近秦都咸阳。秦二世惊慌失措,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少府官员章邯建议赦免在骊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隶,发放兵器,编成军队,迎战周文。秦二世同意了这个建议,任命章邯为部队统帅。

章邯在骊山附近,首战就击败了周文军队。

各路起义军本是松散组织,相互之间并无协助,陈胜此时忙于派兵向北、向东夺取赵国、魏国土地,周文孤军深入,也无后续队伍增援帮助,战败后被迫向东撤退。

在章邯主力军队的强力追击下,周文军分别在曹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两次大败,11月,周文全军惨败,被迫自杀。

章邯军队乘胜追击,在荥阳围攻吴广军,吴广被自己的部下叛变杀死。

章邯始终不分散兵力,集中一个拳头把敌人的有生力量挨个摧毁。

当周文、吴广两支主力军队被消灭后,陈胜的属下军队先后被击破。

12月,即起义后的第6个月,陈县失守后,陈胜先是逃到汝阴(今安徽省阜阳市),随后转到下城父(今安徽省涡阳县)时,被他的车夫庄贾杀害,随后庄贾带着陈胜的首级去向秦军邀功请赏。

1个月以后,另一支由吕臣领导的起义军又攻克了陈县,叛徒庄贾被处死示众。

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各路起义大军,大家共同开始反抗暴秦的统治。陈胜在起兵之初,曾经假托楚国名将项燕的名号为自己壮胆,此时项燕的次子项梁,长子的儿子项羽也已经登场,并将上演更波澜壮阔的军事政治场面。

胸怀壮志的陈胜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果把秦朝的灭亡比喻为“多米诺骨牌”的倒塌,那陈胜就是创造历史,推到第一张骨牌的人。

陈胜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没有推翻秦王朝统治,但却点燃了全面抗秦的燎原之火,为后来的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先决条件。

陈胜吴广前期也做了很多细致工作,为了让戍卒参与起义“诈自称扶苏、项燕,为天下唱”,为了营造顺从天意的心理暗示“鱼腹丹书、篝火狐鸣”,为了唤起楚国民众对故国的思念定国号为“张楚”等等。

这些做法都是必要和有效的,起义军凭借反抗暴政的热情和前期军事胜利的信心,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为最终刘邦、项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大泽乡起义到陈胜兵败被杀,数十万起义军全面溃散,只有短短6个月时间。这个失败速度令人诧异,起义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双方实力悬殊。

陈胜起兵之初,队伍迅速扩大,但跟随陈胜的多是普通下层民众或浑水摸鱼之辈。虽然胡亥昏庸无能,但是统治阶级中还是集合了当时顶级的政治军事人才,这些官员将领们多谋善断、骁勇善战,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陈胜军队偶尔一次的胜利绝不能说明起义军战斗力超过秦军。

秦朝作为政权统治者,也有着比起义军雄厚百倍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力量,起义军的募兵征饷、粮草供应、战术训练、伤员救助、军功奖励等等内部运行机制都与秦军无法相提并论。

二是陈胜团队自身的局限性。

陈胜作为起义军首领,他和他的核心团队在目标信仰、思想作风、战略部署、综合能力上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首先团队没有正确定位自己要干什么。这次起义目的是要推翻暴秦统治,但大家错误的认为这是一场复兴六国的斗争,各个首领心怀鬼胎、各自为政,但凡稍有机会,就自行称王,所有人都缺乏一个统一的目标指引。

其次团队功利思想过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所有人造反的动力之源,造反的目的是个人封侯拜将。思维决定行动,当然大家都小富即安,急于享受封侯称王的虚荣快乐,根本不在意还很强大的秦朝反扑和周围义军的虎视眈眈。

根本没有战略部署能力。

仅以国都选择为例:陈胜在陈县称王,就把陈县作为起义军总部,而此地经济落后,根本不具备作为总部的物质条件;陈县也交通不便,在战争中与其他义军的联络指挥比较艰难;此处更无民众基础,地方豪杰与“三老”都是墙头草,起义军既需要防范秦军,也得操心身边敌人;而且陈县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县城在战争中不断由各方势力轮番占领。

团队综合素质过低。最突出的问题是军事指挥人才极度缺失,起兵三个月内队伍扩充到数十万人,但精通军事的将帅却寥寥无几。陈胜吴广本是普通农民,从未指挥过一兵一卒,根本无法胜任统帅位置,进军咸阳的将军周文之前在楚国项燕军中从事占卜事务,又在春申君家当门客,在加入起义军前没有带过一个兵。

三是陈胜自身缺乏必要的政治才能。

司马迁在《史记》中,给陈胜以较高的历史地位和评价,列陈胜于世家篇,《史记》中的世家一般收录诸侯王的事迹。

司马迁认为陈胜是反强暴的英雄,给予热情赞扬,在总结其失败的经验教训时,司马迁评价陈胜贪图个人富贵而遗忘故人,具体指的是陈胜做王以后,贪图享乐,大摆威风,甚至杀掉了曾经一起发誓“苟富贵、勿相忘”的昔日故人。

司马迁是见微知著,陈胜可以与人共患难,稍有富贵后,连自己的最要好的朋友都不能包容,身边的将领亲信自然是越来越疏远,陈胜最后众叛亲离、走向失败是必然的。

汉高祖刘邦十分尊重陈胜的功绩,在当皇帝后,安排三十户人家在砀县(今河南省永城市东北芒砀山)为陈胜守墓,整个西汉时期,陈胜一直享受着朝廷的官方祭祀。

下期预告:《李斯之叹》那天阳光明媚,李斯和儿子坐在从监狱到刑场的囚车上,望着天空飞过的小鸟,静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李斯老泪纵横的给儿子说:现在我好想和你牵着黄狗,一起奔跑着出上蔡老家的东门,去撵兔子,这样的日子还能再有吗?一语言毕,父子两人抱头痛哭,周围看守和民众无不动容。

史册号网友观点:缓称王以成帝业,陈胜要是懂了,并做了,历史又会怎么样?,您的浏览、转发、评论、点赞很重要,这是作者坚持创作的最大动力。

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t202212030900092749.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