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透过盆地看兴衰(三):“北上”“南下”的统一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有的纷争都是利益冲突造成的,由于人口和土地是国家形成的两大基本要素。

有了土地才能生产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口,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从而促进文明发展。

因此,古往今来,战争的目的就是争夺土地和人口,有了土地和人口,再加上先进的农业技术,必然带来国富民强,在古代,由于南方更为炎热、潮湿的气候和遍布的河湖沼泽,特别南方茂密的原始森林腐败的动植物产生的瘴气更令人望而生畏,因此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把南方恐惧地称作“南蛮”,更为关键的是南方普遍的粘土地分布和相对北方滞后的农业技术给土地耕作的带来困难,因此这一地区长时间处于人烟稀少和以渔猎为生的蛮荒状态。

我们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就会发现,在国家大分裂的时代,无论是魏晋南北朝还是五代十国,北方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争频率远远超过南方诸国,要么小国之间画地为牢,相安无事,例如五代十国的南方十国;要么以相对稳定完整的版图进行朝代更替,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各国—宋齐梁陈,根本的原因是南方土地上人口少,土地不值钱,不太在意你多一块我少一块,你打开地图会发现,为什么沙漠广泛分布的非洲大陆各国之间的国界基本都是简单的横平竖直?而我们国家的省界划分是如此蜿蜒曲折?古代北方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寸土寸金,挣来抢去、战事频繁自然是情理之中了,历史上刘邦占据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可以成就统一帝业,而刘备占据关中只能称关中王,其关键的因素就是人口,因为在刘备占据汉中前汉中已成为一座空城,如同现在一线二线城市抢人口拉经济争首位度是一个道理。

因此,中国古代除明朝以外的大统一王朝的建立大多都是自北向南完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南北方政权实力对比差异较大的原因。

北方地区易于耕作的黄土地和更为适宜的气候使其农业文明相对于南方更为发达,因此在农业是经济命脉的古代社会,北方地区的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生活更为富足和国力更为强盛,自在情理之中;二是地理方面原因。

中国地形北高南低,北冷南热,所以当北方士兵攻打南方的时候是一路南下成俯冲之势,而且越前进越温暖,衣服可以更单薄,携带辎重可以更少;三是矿产资源方面原因。

现在农业和重工业的核心地区依然在北方,古代更是如此,北方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拥有丰富的可以打造兵器用的铁矿等矿产资源,更容易获得游牧民族的战马和在游牧和农耕文明接壤区驯养战马的有利自然条件,也就是说北方独特的骑兵优势是其完成领土扩张并统一国家的主要原因。

三国时期为什么吴国历次通过水路利用其水军优势攻打合肥,但始终止步不前,未能向合肥以北推进,原因是吴国没有骑兵优势,因次在没有水路的北方陆路战场无法与曹魏抗衡,即使拥有强大的水军也无能为力;也回答了东晋与南宋为什么收复中原的步伐是如此艰难。

纵观历史,在五代十国之前的王朝多以关中盆地为根据地,若能拥有关中盆地、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控制山西盆地,据以崤函之固、太行之险,再以洛阳盆地为核心控制中原地区和保障关中盆地王朝都城安全,则建立大统一的王朝便水到渠成。

而西安—洛阳这种守成与扩张的黄金组合又是统一的大帝国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石,汉隋唐无不如此。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以相同或翻新的模版一幕幕重演。

通过四川盆地顺江而下对江南威胁甚大;而江汉盆地的西缘的荆州,南阳盆地、江汉盆地的分界点襄阳又是北方政权通过南阳盆地南下和四川盆地顺江而下的咽喉锁钥之地,否则,仅凭关中或中原一隅之地偏安有余统一全国就很难,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两个东西方割据政权长期的对峙割裂就是最好的例证,只是到了后期北周占据四川和荆襄地区,打开了四川盆地一路顺江而下的通道,才为后来北周灭北齐,隋朝代周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所以实现国家大统一的关键是在统一北方的基础之上,占据四川盆地进而统一南方!所以纵观中国历史,从盆地的地缘政治关系来看,洛阳盆地之于关中盆地,太原盆地之于山西高原,山西高原之于华北平原,南阳盆地之于江汉盆地,汉中盆地之于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之于江南地区,无不体现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上古的炎黄部族,以及周秦汉的崛起都源于关中盆地,中华文明和帝国盛世的兴起都是从西部起源并在中原地区发展壮大;隋唐政权根植于西魏北周,所以也是源于关中盆地,这些政权立国基本都是在关中盆地,从大唐后期到五代十国,关中盆地战事频繁,逐渐中空化发展,经济萧条,人口稀少,已完全无法支撑起帝国心脏的重任;而从五代十国到两宋,政治中心东移河南开封,以关中盆地为核心的盆地争夺时代彻底结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s202311211550084d64.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