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一鸣惊人的故事是楚庄王还是齐威王,一鸣惊人的是楚庄王还是齐威王?

是齐威王

“一鸣惊人”的典故是这样的:

齐威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田氏的第四代国君,也称作田因齐。继位初期,齐威王善于纳谏,邹忌向他进谏的故事多发生在这一阶段。此时的齐威王精力旺盛,志向远大,不仅没沉溺声色,反而十分努力地治理国家,令齐国国力强盛。

然而,这样的好现象并没有持续很久,四年以后,齐威王就开始贪图玩乐,不理政事了!

齐威王特别痴迷于猜谜语,他在位期间,经常彻夜饮酒,沉迷后宫美色,将国家大事全都交给卿大夫去办。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齐威王荒废国政,他的臣子们也趁机偷懒,各国诸侯见齐国上下如此散乱,都打算来攻打它。

韩、赵、魏三国都趁此机会攻打齐国,一直打到了博陵,侵占了许多齐国的土地。后来,卫国也想分一杯羹,攻占了齐国的薛陵。

齐国危在旦夕,而齐威王浑然不知,依然带头享乐,他的臣子根本不敢进谏,生怕小命不保。

就在这个时候,淳于髡站了出来,他知道齐威王喜欢猜谜,就用隐语的方式对齐威王说:“大王,您知道我们国家有只大鸟,在您的王宫庭院中待了三年吗?在这三年时间里,它既不展翅高飞,又不昂首鸣叫,大王知道这只大鸟为什么会这样子吗?”

齐威王听出来了淳于髡是在用大鸟来比喻自己,就对淳于髡说:“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就直冲云霄;它不鸣叫也罢了,一鸣叫则震惊世人。”

淳于髡知道齐威王将自己的劝谏听进去了,便安心退下。

齐威王在淳于髡离开以后,就立刻下令召见了七十二位县令,并询问他们的工作情况。最后,齐威王在这七十二人中奖赏一人,他是虽在朝廷内倍受毁谤却政绩优秀的即墨大夫;诛杀一人,他是没有政绩、只知贿赂收买朝廷官员求得赞誉的阿大夫,紧接着齐威王再集结齐国最精锐的士兵,浩浩荡荡地出城。

各国诸侯的探子都将这一消息带了回去,诸侯们感到惊慌,他们都对这样认真的齐威王感到害怕,纷纷归还原属齐国的土地。此后三十六年,各路诸侯都不敢轻易招惹齐威王,被他的声威所震慑住!

“一鸣惊人”故事最早是关于楚庄王的,描述是“鸣必惊人”、“鸣将惊人”。

而“一鸣惊人”这个词是在齐威王的故事中出现的。

所以细究起来,这俩故事都是正版,一个有原创故事内容但没命名,另一个有命名但非原创故事内容。。。

-

最早出处是《韩非子·喻老》,这里纳谏的是楚庄王,进谏的是右司马。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

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子释之,不谷知之矣。

"处半年,乃自听政。

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

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

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

——《韩非子·喻老》

在《史记》中,司马迁演绎了一下,纳谏的是楚庄王,进谏的是伍举(伍子胥的祖父)。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锺鼓之间。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

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举退矣,吾知之矣。

”居数月,淫益甚。

大夫苏从乃入谏。

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

”於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

是岁灭庸。

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史记·楚世家第十》

然后,司马迁又写了一段故事,纳谏的是齐威王,进谏的是淳于髡。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於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语在田完世家中。

——《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所以该故事流传的过程可能是:1. 楚庄王发奋图强,“不飞不鸣鸟为何名”的纳谏故事流传于世,是为楚庄王版本2. 该故事过于精彩,齐国好事者将其安到齐威王身上,是为齐威王版本3. 韩非子写文章时,顺手将此故事文学定型4. 司马迁查阅资料时,发现有楚庄王齐威王两个版本,难辨真伪(焉知不是楚国好事者为之?),将两故事都写到《史记》中,供后人查看5. 齐威王版本的故事写得比楚庄王版本更出彩,更朗朗上口(“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经常被后人引用,“一鸣惊人”成为成语

言过其实(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自《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所以言过其实的主人公是失街亭的马谡。一鸣惊人的主人公则有两人,一是春秋时期的楚庄王(《韩非子》里的故事),一是齐威王(《史记》里的故事)。

“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

《韩非子·喻老》记载这件事说:“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

’”韩非子的记载是这则成语最早的典源。

《史记·滑稽列传》也载有楚庄王之后同类事:“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s2023022805482360c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