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鸣惊人成语的由来?
一鸣惊人的由来:
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因此,所有的大臣都不敢上前劝谏。
但是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庄王说:“你说吧。”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二、一鸣惊人的典故是什么?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
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话,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
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
你放心,我知道了。
”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
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庄王不因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事先显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绩。
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
三、一鸣惊人典故原文?
①
一鸣惊人的典故原文是出自《左传》,具体语句为“来嗣君,子之不祥也。
一鸣惊人,百鸟皆惊。
盖时之未至,而舍人谔谔者也。
”原因是,这句话为描述楚庄王问鹿台的人谁为将,而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只有琴师子期因为曾经听过楚庄的谋士智伯说过“时未至,一鸣惊人”的话而得以回答正确。
深层涵义是指时机未到时即使有再多的才干也难以得到认可,而在适当的时机展现自己的才华才能一夜成名。
②
一鸣惊人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原文是:“齐、赵间通好,齐王使田忌将兵三万,戍襄城,惠王使孙膑将兵五万助之。
赵王不安,使廉颇将兵五万,与齐、赵交战于长平之下。
田忌谓孙膑曰:“此地形势适合乘马作战,我等应引诱敌人深入,待机出击,一鸣惊人。
”孙膑听从了田忌的指挥,最终在长平之战中成功地破败廉颇和赵国军队。
③
《左传》中有这样一个典故:齐国在一次比武中,一个叫做乐羊子的人以一声短笛惊艳全场,当时有个叫做孔献子的人赞叹道:“哀哉乐羊子之不遇时也!”意思是说,可怜的乐羊子没能在正确的时机展露才华。
这句话后来演化为成语“一鸣惊人”,表示某个人在某个时刻以非凡的才华和表现让人们大为惊叹。
④
一鸣惊人的典故原文是出自《庄子·外篇》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当时有一个叫做“大漠孟光”的人,他非常擅长射箭,但是在全国比赛中总是居于中游,而不能出类拔萃。
一天,他去找老师向他请教,老师告诉他:“你的射箭并不比别人差,但是你没有做到一鸣惊人。
”大漠孟光听了之后,深刻体会到了老师的意思,从此努力练习,最终在比赛中一鸣惊人,成为了赛场上的佼佼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赞誉。
在当代社会中,要想获得成功,也需要有一种不断自我超越和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⑤
成语出处: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正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
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子释之,不谷知之矣。
”处半年,乃自听政。
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人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
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
庄干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韩非子·喻老》)
一鸣惊人(拼音:yīmíng jīngrén)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 《韩非子·喻老》,后《史记·滑稽列传》中也有提及。
一鸣惊人原义是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⑥
为《史记·管晏列传》中的一句话:“管仲相齐,齐景公用事不决,问管仲,对曰:‘昔者齐桓公杀其兄以立其弟也,国人知之,四支分坚,惟孤立弱,此天下之大乱也,及桓公立,天下莫不惧服,此天下之大治也。
今臣之奉齐景公,而诸侯之间未有所服,心腹之士共为私门之徒,此天下之大乱也,臣请尝死公之耳。
’齐景公说,德音素朗,遂名一鸣。
”这里的“一鸣”指的是管仲一声响亮的进言,惊动了齐景公,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及时纠正了错误,取得了齐国长治久安的好成绩。
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名言,表达了一个人的一次出色表现可以让大家刮目相看,永远留下很深的印象。
⑦
一鸣惊人的典故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威王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危亡。
大臣们都不敢劝谏,直到有一个能臣淳于髡用隐语向齐威王暗示,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只会享乐”,齐威王马上就猜到淳于髡的用意,回答道:“这只鸟如果飞的话,就会冲到云霄;如果鸣叫的话,肯定会惊动众人。”
从此,齐威王开始重视国家大事,重振军威,反击魏国的侵略,使其他国家都很害怕,不敢轻易侵犯齐国1。
⑧
关于这个问题,"一鸣惊人"这个典故最早见于《史记·魏公子列传》:“魏公子无忌,年二十七,为魏将,围梁,与赵军战,大破之,斩首数千,赵将降者数十人,以此怀荣,乃有‘一鸣惊人’之语。”意为一次惊人表现让人们刮目相看。
⑨
一鸣惊人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典故原文如下: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白话翻译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这个人,是齐人的赘婿。
身高不足七尺,聪明机智擅长辩论,多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统治时,喜欢话里有话,爱好过度享乐彻夜饮酒,沉沦不改,把政务委托给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废乱政,各诸侯国同时侵犯,国家存亡危在旦夕,齐王左右的人都不敢进谏。
淳于髡用隐语对齐威王说:“国家里有只大鸟,停驻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鸣,大王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直冲云霄;不鸣就罢了,一鸣震惊国人。
”于是就诏见各县令七十二人,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发兵出城,各国诸侯感到惊恐,都归还齐国被侵占的土地。
齐王的声威持续了三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