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齐国成语故事一鸣惊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典故的由来是哪里?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本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对战国齐国的记载,但最早的蓝本为战国韩非记载的春秋楚庄王的典故。

这或许并不矛盾,可能齐威王也被问过这个隐语,然后想起楚庄王说过的话也顿然醒悟,脱口而答。

是齐威王

“一鸣惊人”的典故是这样的:

齐威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田氏的第四代国君,也称作田因齐。继位初期,齐威王善于纳谏,邹忌向他进谏的故事多发生在这一阶段。此时的齐威王精力旺盛,志向远大,不仅没沉溺声色,反而十分努力地治理国家,令齐国国力强盛。

然而,这样的好现象并没有持续很久,四年以后,齐威王就开始贪图玩乐,不理政事了!

齐威王特别痴迷于猜谜语,他在位期间,经常彻夜饮酒,沉迷后宫美色,将国家大事全都交给卿大夫去办。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齐威王荒废国政,他的臣子们也趁机偷懒,各国诸侯见齐国上下如此散乱,都打算来攻打它。

韩、赵、魏三国都趁此机会攻打齐国,一直打到了博陵,侵占了许多齐国的土地。后来,卫国也想分一杯羹,攻占了齐国的薛陵。

齐国危在旦夕,而齐威王浑然不知,依然带头享乐,他的臣子根本不敢进谏,生怕小命不保。

就在这个时候,淳于髡站了出来,他知道齐威王喜欢猜谜,就用隐语的方式对齐威王说:“大王,您知道我们国家有只大鸟,在您的王宫庭院中待了三年吗?在这三年时间里,它既不展翅高飞,又不昂首鸣叫,大王知道这只大鸟为什么会这样子吗?”

齐威王听出来了淳于髡是在用大鸟来比喻自己,就对淳于髡说:“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就直冲云霄;它不鸣叫也罢了,一鸣叫则震惊世人。”

淳于髡知道齐威王将自己的劝谏听进去了,便安心退下。

齐威王在淳于髡离开以后,就立刻下令召见了七十二位县令,并询问他们的工作情况。最后,齐威王在这七十二人中奖赏一人,他是虽在朝廷内倍受毁谤却政绩优秀的即墨大夫;诛杀一人,他是没有政绩、只知贿赂收买朝廷官员求得赞誉的阿大夫,紧接着齐威王再集结齐国最精锐的士兵,浩浩荡荡地出城。

各国诸侯的探子都将这一消息带了回去,诸侯们感到惊慌,他们都对这样认真的齐威王感到害怕,纷纷归还原属齐国的土地。此后三十六年,各路诸侯都不敢轻易招惹齐威王,被他的声威所震慑住!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说的是淳于髡。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其具体生卒时间不详,然与邹忌同时,略长于孟子,主要活动在齐威王和齐宣王之际。

淳于髡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曾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曾经辅佐过魏惠王、陈轸等人。

【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拼音】: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解释】:鸣;鸟叫。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三年不鸣的成语有一鸣惊人

2、用以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3、详细解释

1、 【解释】: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2、 【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 【示例】:~,实在是出乎意外。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

《韩非子·喻老》记载这件事说:“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

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韩非子的记载是这则成语最早的典源。

《史记·滑稽列传》也载有楚庄王之后同类事:“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说,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能惊人。

后世遂用“一鸣惊人、一鸣、一飞鸣、冲天翼、三年翼”等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成语“一鸣惊人”故事中的楚庄王,为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贤君,前613年———前590年在位。他少年即位,面临朝政混乱,为了稳住事态,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实则暗地里在等待时机,人问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

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他在位22年,为了楚国的振兴,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将,为朝廷所用。

他知人善任,广揽人才,重用了苏从、伍参、孙叔敖、沈尹蒸,让他们整顿朝纲,兴修水利,重农务商。

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先后灭庸、伐宋、攻陈、围郑,陈兵于周郊,问鼎周王朝。

前597年,于今河南荥阳北大败晋军。

公元前594年,迫使宋订下城下之盟,并陆续迫使鲁、陈、宋、郑等国归依,使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楚南有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典故: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

身高不足七尺。

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在位时喜欢躲藏起来,彻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将国事委托卿大夫。

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

身边近臣不敢进谏。

淳于髡用隐语劝谏说:“国中有大鸟,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猜这是什么鸟?”齐威王说:“这只鸟不会飞就罢了,一飞就直冲云霄;不会叫就罢了,一叫就惊人。

”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长官来朝奏事,奖赏能办事的官员,杀掉贪污无能的官员,;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

齐国的声威竟维持三十六年。

一鸣惊人也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韩非子·喻老》记载这件事说:“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节选

齐威王是个聪明人,他即位之初耽溺于饮乐,不过是图个痛快,过过权力瘾罢了。当淳于髡用隐语暗示他就是那个不飞不鸣的大鸟时,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于是励精图治,终于使齐国威震诸侯,兑现了“一鸣惊人”的诺言。

一鸣惊人与不鸣则已连用。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

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

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

你放心,我知道了。

”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

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庄王不因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事先显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绩。

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越晚成功的人,那么他的成就越是不可估量。

1、起初楚庄王不理政事,而且还不允许任何人劝谏,还下令命令说如果谁敢劝谏,那么就以死罪处置。当时楚国有个右司马,想要劝谏楚庄王励精图治,但是碍于禁令,于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进言楚庄王。

2、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自己的妃子们在猜谜语,于是他灵机一动,准备用猜谜语的方式暗示楚庄王。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就给楚庄王说了一个谜语,说自己在南方的时候看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都不展翅不飞翔,也不叫唤,猜这只鸟叫什么名字。

3、楚庄王知道他是在那是自己,于是就说,鸟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如果飞一定会一飞冲天,一叫一定会一鸣惊人。后来时机一到他于始励精图治,废除了许多旧法律,诛杀贪赃枉法大臣,启用有才能的人,把楚国治理的很好。

4、从此楚国的国力逐渐强盛,出兵讨伐齐国,之后又和晋国争中原霸主的地位,最后打败了晋国。最后楚国也在楚庄王的领导下成为了中原的霸主,楚庄王也因此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数十年埋头苦干,一日成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n202307301646096ad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