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鬼子造型,荧幕里的鬼子形象进化史,从群魔乱舞到基本还原

抗日神剧称霸电视剧,已经不足为奇,这甚至已经是我们茶余饭后闲聊的必须品。

然而,这不是我们这个年代特有的产物。从父辈甚至是爷辈开始抗日剧就有了。因而“鬼子”的形象至今也有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

矢野浩二,扮演国众多鬼子,堪称鬼子专业户

记得,上抗日战争史课的时候,老师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对日本人的印象,学生们马上邪魅一笑。只见,幻灯片上一个满脸凶神恶煞手持军刀的鬼子已经映入眼帘,台下学生大多在忍笑。

可见,“鬼子”可以说是部分国人对日本人的潜意识印像了。年轻人都有这种观念,更别提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了,而无论是哪一代人对日本人的第一印象无一不从电影里得到的。

可见,如今大多数人对鬼子的印象都是同上所述。那么我们的电影里,鬼子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创作的来源是生活,鬼子不是我们杜撰的,是他侵略才有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侵华,抗日救亡自然成为主旋律,那么从那时起中国电影中的抗日题材作品真正搬上了舞台。

早期的鬼子,比我们父辈看的黑白电影更加妖魔化。毕竟,那时候真的在打仗,日军又确实在那时犯了不少滔天罪行,那么那个时候的鬼子自然更加“兽性”了。

1938年拍摄的《八百壮士》海报

无论是舞台剧还是电影,他们都没有像如今这样细致的形象刻画,他们是单调,呆板的像“机器人”,以整体形象出现在舞台上,所进行的表演行为莫过是各种破坏。

如同《西游记》里那些群“妖精”一般,用群魔乱舞修饰最为适合,总之台词都没几句,光做点让人憎恨的肢体动作就够了,反正最后这种让人憎恨的反派都要被“干掉”的。

这也难怪,毕竟在战时,这种丑陋的刻画,邪恶的象征必不可少,那个年代的画风便是如此,是世界潮流。

不信,大家可以看看那个年代美军的战争海报,对敌人的刻画也是无比夸张和丑化的。

漫画《三毛从军记》里面的鬼子被压死

抗战结束后,鬼子的形象开始进化,他们从群魔乱舞逐渐会变得有点情商了,他们开始会说几句“八嘎呀路”,“花姑娘”,“米西米西”之类的中式日语。特别是,从新中国成立后那前几十年的电影开始,鬼子们开始有了独立的专门形象——反派特型演员出现了。

这种特型从那时开始逐渐成为一种定式了,至今抗日神剧仍有这种影子。

军官必有小胡子,士兵必戴“屁帘子”,手拿一把武士刀,士兵全是矮个子。偶尔,再来几句“花姑娘,哟西哟西,八路在哪里?”则是一名合格鬼子的必备技能。

这个时期的鬼子是样板戏下必须的坏人板式,不可更改。

《地道战》中的山田队长。扮演者为王孝忠

说句题外话,其实屁帘子在日军中一般只有华南派遣军和南方军才佩戴,因为南方地区炎热多蚊虫,那一带的日军为了防晒和驱蚊才戴的。

《平原游击队》的松井大队长,《地雷战》里的鬼子偷地雷专家,《地道战》里的山田,《小兵张嘎》里的龟田,这些人设无不是挥舞军刀,满嘴八嘎呀路,但无一不是每次都被八路打得屁滚尿流的“智障”。

总体人设为,坏事做尽,毫无人性,智力低下,猥琐好色。

尽管,这批鬼子恢复了说话的功能但是作为“智人”的其他能力好像并没开发出来。

《平原游击队》中的松井,表演者为方化

在那个年代,敌人怎么能聪明有脑?坏人就是那个样子,要是坏人长得帅,那就是要给批判了,是何居心?立场还要不要了?

因此,那个年代“智障的鬼子”成为衬托我军指战员英勇的标配!

这种脸谱化的形象在国内的荧屏中停留了几十年,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后,鬼子们才开始又一次进化。

改革开放后,引进的大批海外电影中有不少日本电影,其中《人证》、《追捕》等日本电影更是成为那个年代人们追求的新鲜事物,那时候老百姓才知道,原来日本人也是人啊。

当然,外来冲击的历史观也开始在国内重新普及,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开始在人们心中得到认可,那么日本人民和日本法西斯也要分开看了,世界人民那当中自然也有日本人民了。

《追捕》

于是,八十年代开始,一批鬼子开始慢慢变成人样了,至少他们在荧幕里开始有点人性,“反战”、“厌战”、会思考的鬼子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比如《血战台儿庄》里有一个镜头,一个日本军官在阵亡士兵的口袋中拿出了一张在日本的照片,一个简单的镜头表现出来的,是战争对双方带来的灾难都是沉重的,这在以往的题材中是少有的。

还有就是鬼子的智商是直线上升了,不再是智障的样子了。以《亮剑》为例,山本一木虽然恶贯满盈但是他的指挥才能可谓堪称一流,带着特种部队端掉李云龙的团部,给将军作报告,对战术分析头头是道,这类鬼子都是80年代后智商升高的体现。

《亮剑》中的山本一木,影片中他的形象刚毅、沉稳

改革开放后,对鬼子人设的突破是惊人的。其中,笔者对80年代香港牟敦芾导演拍摄的电影《黑太阳731》印象就很深。

电影中对日本人的刻画有了很大的突破,其中电影不乏对日军细菌战残忍的大尺度刻画,石井四郎和他的手下残暴血腥,但其中也有对部分日本少年兵的天真善良的表现形式,这个电影反映出的是如何把人变成鬼的过程,是战争给本来无知少年带来的畸形成长。

然而,这部电影由于太残忍被加以禁止,而一些导演趁热打铁推出了许多续集……一段时间内,带着《黑太阳系列》的众多续集如雨后春笋出现,然而后者的任何一部除了对前者的重口味继承外,根本没有学到什么更高层次的表现。

而在这个时期的电影中,也就是80年代到2000年中的抗战电影中,比起之前鬼子只会讲八嘎呀路外最大的特点外,这批鬼子们能够讲清一色标配国语。

甚至有一批鬼子渐渐开始讲回自己的日本话了。而讲日语的奇葩之处在于,他们的日语是中日双语,就是明明说的日语但突然画外音又多了一遍国语出来,总之80年代的鬼子国语出奇的好。

后来,进入2000年又逐渐演变,纯讲日语的鬼子才出现。更有甚者,以《南京南京》为例,甚至出现了以日本人为主角讲日本话的片子来反映抗战的故事。

尽管这个以一个日本军人反思罪行的故事为开端的电影饱受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鬼子们的形象开始慢慢恢复正常人的状态了。

《南京南京》里日本军人角川

无独有偶,《金陵十三钗》里,对日军的刻画有毫无人性根本不遮羞的一类,也有穿着人皮的斯文败类一类。

前者如禽兽,后者会弹钢琴会讲英文,目的却是骗走女学生做慰安妇。这里面的日军大多由纯日本人扮演,但表现出来的形象与以往又产生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坏人也能斯文的坏和直接的坏。

尽管,如今抗日神剧仍然占据当下抗日剧的主流,横店每年还在量产各种鬼子的死法,但我们仍然庆幸还有一批认真负责的创作者在为观众打造真正的历史剧。

只是,精品实在太少,像《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这种优秀的题材真的是经典的不得了。如今,有一大批日本演员加入到了抗日剧的大家庭,鬼子们的形象相比以前已经有了质的突破了。

侵略者固然可耻,也固然强大,但正因为我们打败强大的侵略者所以我们的战争才是伟大的,尊重对手有时候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s20230218200005f24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