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名词解释神话原型批评,原型批判,名词解释?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

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

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与神话原型批评紧密相连。

1957年他发表了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

原型作为弗莱批评思想的重要术语,体现着弗莱对文学和批评的基本看法。

所谓原型(archetype),一词由希腊文arche(原初)和typo(形式).以神话作为原型。

弗莱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

正是在这个最一般的意义上,弗莱把神话称为文学的原型。

“文学起源于神话,正是这一原理才赋予文学以千百年来虽经意识形态一切变化,仍具有其传播的力量。

这种结构原理当然受社会和历史因素制约,并且不会超越它们,但是结构原理始终保持一种足以说明文学总体本质的形式持续性,这一形式持续性有别于它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变化”。

《批评的解剖》一书是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于1957年出版的论文集,书中全面的建立了神话-原型学派的理论体系,并通过对具体作品文本的大量分析,以一种全新的、全面的视野重构批评实践,因此这本书被后世称为原型批评的集大成之作,而弗莱本人则被称为神话-原型学派的创始人。

《金枝》与“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源起

任何一种批评理论的诞生都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的,神话-原型批评也不例外。对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大致归纳起来有四派。

其中接受度最高的一派认为,以《金枝》为代表作的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弗雷泽的“仪式派”人类学思想和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及其原型理论,为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石。

文艺理论家雷纳·韦勒克也持这样的观点,他认为神话-原型批评“来源于文化人类学和荣格把无意识当作人类的‘原型’和原始意象的集体贮存库的看法”。

弗莱自己也说:“弗雷泽在《金枝》中以素朴戏剧的仪式为基础所作的研究,荣格和荣格学派以朴素浪漫故事的梦为基础所作的研究,对原型批评家具有最直接的价值。”

在《金枝》这本有关人类学的煌煌巨作中,弗雷泽最大成就是找到了现代人共同的文化渊源——远古仪式和神话。在这本书中,他探讨了巫术、仪式、神话等人类文明的源流关系,探索了远古先民生活的日常空间与建立在仪式上的生存状态。

通过列举翔实丰富的材料,弗雷泽认为古代神话、仪式等影响先民的传统与自然界的四时变化和自然节律有关:一旦见到植物生长、四季变换、岁月更替等诸多自然现象,先民们就会将之与生命的存续和繁衍生息联想在一起。

在弗雷泽看来,古罗马人选取祭祀之人的“金枝习俗”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观念的体现。

由逃亡奴隶担任的神庙守卫者必须要从圣树上摘取一根树枝才能获得参与决斗的资格,这是一种最朴素的自然主义视角——用“金枝”这样的指代象征上天的旨意,而新的挑战者必须杀掉原来的守卫者,则是先民希望通过这样的仪式,创造“神的复活”的一种尝试。

弗雷泽在此提出了“相似律”和“接触律”的概念,用以解释这种复杂仪式背后的理性逻辑,这能够被看作是以神话作为文本研究而探寻“仪式”内涵的最早尝试。在这本书中,弗雷泽认为这种关于神死而复活的神话和仪式,是人们对自然节律和植物更替变化的模仿,它成为了诸多神话的来源。

这个观点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也曾引用并作为支撑他寻求仪式和原型的最初论点,由此可见《金枝》一书对他理论形成的影响。

与春天对应的喜剧叙述程式;与夏天对应的传奇叙述程式;与秋天对应的非剧叙述程式;没有与冬天对应的反讽叙述程式

作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神话原型具有重大理论研究价值,"春夏秋冬"叙事原型的理论自弗莱提出之后,不断融入新的时代特征,成为解释文艺作品的一个经典而开阔的视角。

本文从新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绿皮书》入手,通过情节中的冒险成分、中心人物和典型形象找出其中隐含的"夏"叙事原型,并且通过这部2018年电影里的"夏"叙事原型与古旧叙事原型的对比,找出"夏"叙事原型的现代文艺表征。

与春天对应的喜剧叙述程式;

与夏天对应的传奇叙述程式;

与秋天对应的非剧叙述程式;

与冬天对应的反讽叙述程式

原型理论的鼻祖应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人来说,周围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

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

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在1890年出版了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学著作《金枝》。这部著作被认为是原型理论的奠基之作。

弗雷泽比较了多种民族的宗教仪式,并且根据其间的类似点,研究了神话和仪式的基本模式,指出远古神话是仪式活动的产物,是伴随或后于这种活动的描述。

弗雷泽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

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据此,弗雷泽提出了一个意义极其重大的人类思想发展公式:巫术—宗教—科学。

在这种历时程序之中,许许多多神秘的仪式和奇异的神话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原型在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释。

与《金枝》一样,他的《里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也是原型批评的奠基之作。荣格的原型及其集体无意识理论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世界文学批评领域里,自莫德·博赫金(MaudBodkin 1875 1967)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来分析诗歌的名著《诗歌中的原型模式》(1934)一书发表以来,文学批评中便大量使用“原型”这一概念。

从文学角度系统深入地探讨神话—原型问题的是加拿大学者诺斯洛普·弗莱(NorthropFrye 1912 1991)。

在荣格的启发下,弗莱也从神话、仪式这些被视为积淀人类祖先原始经验和原型意象的形式出发,认为文学是神话仪式的表现,是神话的再生与复活。

弗莱的《批评的剖析》一书,以相当开阔的眼界剖析和总结了西方现存各种批评流派的是非得失,极大地突破了从上世纪20年代起统治英美批评界的“新批评”派的眼光狭窄、观念僵化的局限,打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艺批评的新局面。

《批评的剖析》的问世,标志着“原型批评”的理论与研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崛起。《批评的剖析》“以宏阔的视野,精心设计的逻辑结构,旁证博采的称引和概括,使原型批评的理论得到系统化的阐释,被人们誉为这一批评流派的必读经书”。

中国学术界先后引进并翻译了弗雷泽、荣格、弗莱等名家有关原型理论的著作,并出版了一些独具中国特色、较有影响的原型理论学术专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叶舒宪应是“神话—原型”理论研究方面的名家和权威人物。

他出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神话—原型理论方面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如:《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原型重构》(1991);《原型与跨文化阐释》(2002);《中国神话宇宙观的原型模式》,《云雨原型在中西文学中的际遇》,《孝与鞋———中国文学中的俄狄浦斯主题》,《原型与汉字》等等。

此外,清华大学王宁与徐燕红主编的《弗莱研究—中国与西方》(1996);杨丽娟的专著《世界神话与原始文化》(2004);施春华的专著《心灵本体的探索—神秘的原型》(2002);程金城的专著《原型批判与重释》(1998);常若松的专著《人类心灵的神话:荣格的分析心理学》(1999)等等都对中国的神话—原型研究的热潮起到了理论指导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神话—原型批评要求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

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

神话—原型批评强调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都应着眼于其中互相关联的因素,它们体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它们又往往表现为一些相当有限而且不断重复的模式或程式。

为此,就不能把每部作品孤立起来看,而要把它置于整个文学关系中,从宏观上把文学视为一体。

好比看一幅油画,不仅要站到跟前研究其各种细节,也要“向后站”,从大处着眼,从更广的角度去考察文学作品的构成,突破某一两种文学作品的界限,达到对文学总体轮廓的清晰把握。

这种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以其独特的宏观性为西方文学批评开拓出新的思维空间。

美国文论界权威人士韦勒克认为,从影响和普及程度上看,神话—原型批评同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鼎足而三,“是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

弗莱对西方文学和历史进行了整体研究,以人类学和分析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原型批评理论体系,为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新方法。

弗莱发现了神话――传奇――现实主义的演变线索,他认为神话和现实主义分别代表文学表现的两级,两级中间是传奇文学。

神的超人性是人类愿望的隐喻表现,现实主义强调所表现的东西与现实的相似,即明喻。

传奇指从虚构过渡到写实的文学过程。

神话――传奇――现实主义的演变线索在于原型的“置换变形”。

传奇是神话的变型,主人公由神置换为人,现实主义是传奇文学向写实方向的置换。

弗莱在文学中归纳了五种意象世界:神启的世界、魔幻的世界、天真类比的世界、自然与理性类比的世界和经验类比的世界。

前两者源于神话未置换的世界。

神启的世界是宗教里的天堂,是人类幻想的世界。

魔幻的世界是堕落的世界,是宗教里的地狱。

天真类比世界是神启世界在人间的对应物,浪漫主义传奇属于这类。

低级模仿属于经验类比世界。

自然与理性的类比世界,与高级模仿对应。

就是神话故事里原本的样子

白鹿塬,也称白鹿原。位于西安市东南方,浐河以东,蓝田县西南方,灞河以南,长安区东北方,焦汤河以北;东南依终南山余脉篑山,山与塬之间隔沟相望。

白鹿塬因有白鹿出现而名,根据《后汉书·都国志》载:“新丰县西有白鹿塬,周平王白鹿出”。《水经注》、《太平寰宇记》也有“平王东迁时,有白鹿游于此塬,以是名。”

西周末期、西方犬戎部落对已经开始走向衰败的西周镐京都城造成严重威胁。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新登基的周平王因镐京无险可守,岌岌可危,乃与大臣商议,决计另行择地建都,不日,平王便带领执掌星象扶乩等大臣们,在大队卫士的簇拥下,向东涉过滔滔的滋水河、登上平展展、荞苍苍的一座原上。

此原三面环水,一面接南山;从原上向西北可以.瞰制广阔的渭河平原,东南依靠终南山,进退可据,军事地理位置极为有利。

平王过去曾随幽王来原上围猎,这次上原的目的是想在原上周走一遍,决定是否在次原上修建都城。

周平王一干人马从原西头向东,浩浩荡荡一直走到原东头。

这时天色已晚,便择一处古柏苍郁、花香扑鼻的小岸边一所庙宇设下行宫,结队扎营。

翌晨破晓,平王忽被外边的一片惊呼声吵醒,出寺门一看;只见东南方向的崇山峻岭之间,一团祥光瑞气环绕着一个雪白之物冉冉而来!刹时已看清这东来紫气的中心原是一只通体雪白的神鹿,除一双眼睛象闪着亮光的红玛瑙外,全身无一根杂毛。白鹿口含一枚灵芝,四蹄飘云生风,忽攸至。

这只白鹿是受天帝旨意,专来此原消灾播福的,这时白鹿突然看见了旌旗猎猎、喊声雷动的周王卫队,猛吃一惊,那口中所含的灵芝便掉落到小谷中,白鹿随机变扭头向西南方向疾驰而去。

平王随父射猎多年,从未看到也未听说过如此奇鹿,立即传旨卫队快骑,紧随白鹿去向拼命追赶。

追到一个沟坡时,白鹿见再向前就要到南原坡了,变忽又折头向西北而去。

那里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庙,周围没有村庄;白鹿绕庙一周,见骑队追了上来、有继续向前奔跑十多里地,来到一个稀稀落落的村庄。村边有一座女娲祠,不远有两株相依相抱的苍柏,白鹿便于双柏树下的草从中小憩起来。刚一打盹,平王的卫队已蜂涌跟至。

白鹿受惊而起,闯入村中,左冲右突迷失了方向。

于是又折而向南,从西原下了原坡,进入浐河谷道的苇篙丛中,忽攸之间便无踪无影。

人们惊奇的发现:凡白鹿经过的地方,祥光照及的地方,尽皆一片郁郁葱葱,草木茂盛,百卉竟开,毒虫殆尽,疫疠灭绝,六畜兴旺,人寿年丰。

人们为了纪念这只带来吉祥康乐白鹿,从此便把这原起名为白鹿塬。

白鹿原的白鹿正是一种神话原型,就是这么叫白鹿原的。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

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1997年,该小说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通读《白鹿原》整篇文本,我们可以发现书名中的白鹿不仅仅是指白鹿两家,更是有一种白鹿意象在文本之中时隐时现,增添了整篇文本的韵味。

纵观从古至今的文学典籍和文化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白鹿”在各部作品中都反复出现并且有着祥瑞的象征。

体现了本民族对白鹿这种原始图腾的崇拜。

神话作为一种自我认知方式积淀在人的无意识精神结构中,提起神话我们自然而然的便会想起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

神话在人们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在探讨神话原型批评时,我们应当明白什么是神话,什么是原型。

神话展现的是灵魂本质的心理现象,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叙述的根本。

原型批评家认为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

原型是指一种难以表述的,无意识的,预先存在的心理遗传结构,是集体潜意识的组成部分。

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主要来自弗雷泽的文化人类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在弗雷泽的《金枝》中,举用了不同民族文化在传说和礼仪中却出现了相同的神话仪式的事例,以此来论证人来文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需求。

在他看来,这些需求是通过古代的神话、巫术和宗教等体现出来。

而荣格则认为:“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末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因而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的。

但它们又必须得到外化,最初呈现为‘原始意象’,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形象,然后在不同的时代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

”[1] 他的这些观点则是从心理学方面为我们解读有关人类集体潜意识从远古到现当代的连续性。

在中国文化中,神话传说从古自今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话原型批评作为西方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最是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由闻一多,鲁迅等人,最开始运用神话原型批评进行作品的分析,但由于对神话原型批评的了解还处于尝试期,因此作品质量并不佳。

真正开始将神话原型批评运用与作品分析的,应当是在70年代的台湾地区。

1975年:徐进夫译《文学欣赏与批评》一文中重点介绍“话画原型批评”并且开始尝试运用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分析中国本土小说。

中国大陆开始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经历文革文学的长期束缚之后,文艺创作开始冲破桎梏向西方学习,神话原型批评由此开始登上中国大陆的舞台。

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运用达到高潮阶段,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金枝》《心理学与文学》等具有思想启蒙作用,中国的寻根小说可以说是运用原型最好的范本。

而《白鹿原》中的白鹿正是一种神话原型。

你懂白鹿原为啥叫白鹿原了吗?

不是,是指你所写的论文中用到的理论。也就是前人已经研究过的,具有权威性的理论或观点。

比如:题目为原型视角下李尔王》中的人物与意象的探究,这篇论文的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此外还有形式批评、生平批评、历史观批评、性别观批评、社会性批评、心理分析批评等理论。

这只是针对文学的,其他方向也有相应的理论来支撑你的论文的。

总之一句话就是能支撑起你在论文中的观点,使人信服的理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s20221130040616a15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