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哪个朝代,大家族的势力都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这家族的人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人。
霍去病和卫青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在他们两个微妙关系之中,李家就被牺牲掉了。
李家最牛的人当然就是李广了,当然他的弟弟李蔡也不错,做了丞相。
不过在汉武帝时期,李广绝对算得上是活的最憋屈的将军之一。
他自杀以后,他最为得意的小儿子李敢也被霍去病杀了,这样李家的声势一落千丈,李家的人都盼着有一个新的子孙能够崛起,能够把李家的声势给挽回来。
只可惜这个人是出现了,只不过是把李家的声誉又抹了一块黑,让李广家在后世的口碑当中更臭了,这个人就是李陵。
汉武帝
祸从口出埋祸根
一转眼时间到了公元前99年,汉武帝又嚷嚷着要派人去打匈奴,上一次没断根,这一回来个彻底的好不好?这回他找了一个叫李广利的将领来带兵!李陵听说了,很是不高兴,非常不满,跑到武帝面前去抱怨了,陛下,李广利虽然是个大将,但他领兵打仗的能力实在是马马虎虎不怎么样,打匈奴这种关系到国家根基的大事,交给他很危险。
到这个阶段,汉武帝当皇帝已经当了三、四十年了,太久了,而且有了这么多的成绩,所以权力的欲望已经超级膨胀了,但凡是到了这种状态,对别人的意见就很敏感了。
李陵只不过是个将军,居然随意的指正自己,心里就不开心了。
就问了,李将军,你说我任人用人方面有问题?好,谁出主意谁干活,你觉得你自己怎么样?李陵本来就是李家的人,基因优良,而且后天的培养也没落下,所以在当时的朝廷里,他的将才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他就等武帝问自己这句话了。
好,老大这么一问他立马就拍马自荐了,陛下、匈奴这些人已经不行了,这一回我别的不要,只要五千精兵,就能把失去的国土统统收回来。
武帝一听,有了兴致,这代价不大,五千人,就算李陵吹牛,这五千人都打光了,损失也不大。
想来想去,武帝觉得可以赌一把,于是还真拨了五千精兵给李陵。
不过大方向武帝是不愿意改的,都说了这个时候他的控制欲超强的,不能因为你一句话,我就改变自己的主意,所以大军仍然由李广利来领导,李陵你带的这一支骑兵就算特种部队了。
李陵对这事是兴致勃勃的,心里只是在想怎么带五千人打出别人打不出来的战绩,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带兵打仗也得讲政治,也得讲手腕的。
战场上最不缺的是血腥,而职场上最不缺的就是八卦。
没过多久也不知怎么地,李陵对汉武帝说的关于其他将领带兵不行的看法就传出去了。
这种话谁喜欢听啊,很多人为此愤愤不平,私下里都说了,牛你就吹吧,你李陵不是觉得自己很行吗?行,你就带兵去打呗,打得顺,咱服你,打得不顺,要是受了挫,到时候找咱讨救兵,你看咱给不给?很快的这种想法就形成了一种共识。
李陵实际上在出兵之前就已经被孤立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别在别人后面说坏话,你以为别人不知道!实际上,头上三尺有神灵,你说的那些脏话坏话,传出去的速度比你想象的要快得多,而且是一点不漏,外带添油加醋。
李陵
李陵出征
话说回来,这一年的9月,李陵带着老大给的五千精兵,兴致勃勃地就踏上征途了。
这支队伍在路上足足走了一个月才碰到匈奴人,因为匈奴人已经逃得很远了,但问题是这一碰就碰上灾星了,不是碰上散兵游勇,而是碰到匈奴的三万主力部队。
匈奴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就经常吃败仗,被打得满地找牙,连滚带爬,已经离汉境越来越远了。
这个时候在自己的境内突然见到了汉军,开始都给吓了一大跳,以为这些人是霍去病附体,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心想这完了,这回汉武帝是彻底不让咱吃饭了,咱还得往北边跑。
这些匈奴人心里就想着该怎么跑,怎么能跑得更快一些了。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前线传回来消息说汉军来是来了,但是只有五千兵马,这些匈奴主力想法就完全不一样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开始是要吃我的豆腐,看起来现在我可以占你的便宜了!三万人打五千人,你汉军是神哪,我七八个人打你一个,我打不赢你?这匈奴兵各个像打了鸡血似的,以前没报的仇,这一回,就拿这五千人来开涮出气,二话不说,调转马头,原来打算逃跑的人全回来了,把李陵这五千精兵团团包围了。
不过李凌是什么人呢?李陵可是李广的孙子,李家的猛将,那就叫先天优良基因,后天培养精英,他绝对不是个善茬,也绝对不是吃稀饭的!看见敌人围上来了,李陵先稳住军心,又下令排在前面的人手持盾戟后面的人拿出弓弩,战事已开,弟兄们只需听我号令,听见打鼓就奋力向前,听见敲锣就停止进攻。
本来这五千将士就是精英当中的精英,一看自己带兵的将领都如此的稳,心里边都不慌了,高声应和。
汉军和匈奴人那都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二话不说,大家抄家伙,直接开打!
匈奴人仗着自己人多,哗啦哗啦一下就全涌上来了,贸然前行,根本就不讲战法的。
但李陵这边完全不一样,人少就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早有准备,一声令下,所有的士兵各司其职,有的向前不断的冲杀,有的拼命地放箭,匈奴的骑兵原本以为这汉军哪一看自己的阵势,就应该掉头就跑,或者原地等死的。
哪想到汉军如此的训练有素,等乱箭飞来的时候,匈奴的队伍一下就乱了,那些强作镇定,留守原处的,又被冲过来的汉军骑兵一顿胖揍!枪林箭雨之中,这匈奴骑兵发现自己越来越撑不住了,队形就开始溃散了。
李陵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打仗这事讲究的是团队合作和气势逼人,一旦输了气势也就输了阵了。
一旦有人开始逃了,其他的人就会开始脚软了,也不知道是哪个匈奴骑兵开始顶不住了,扭头就跑,身边的人一看,得,终于有人开始逃了,咱也别吃亏,撒丫子跑吧,离得远的人一看那支队伍整体向后,可能是撑不住了,赶紧跑,大家都这么想,结果这战场上就变成了五千被包围的汉军打得包围自己的三万匈奴骑兵抱头鼠窜!李陵一看形势有利,命令士兵乘胜追击。
不一会儿工夫,这三万人就被撵的到处乱跑,几千个人头咕溜溜的在战场上打转,匈奴人都吓得魂飞魄散,一边逃还一边嚷嚷着,汉人实在太猛了,五千人就这样!要是当主力开过来,咱还能有活路吗?这仗还咋打呀?感情人家匈奴人把打仗当成开玩笑了,我打你行,但是你不能急。
心里这么一想,这匈奴人就更没有斗志了。
很多人就琢磨着应该向老大说说,赶紧撤,继续向北逃。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了。
汉军阵营里出叛徒了,出汉奸了。
李陵的五千精英正打的顺手,军营里出了乱子!李陵手下有个士兵叫管敢,平日里在军营里边不知道为什么,经常受到自己上司的侮辱,他觉得这上司就是针对自己,故意欺压他,心里早就想着要当逃兵了。
现在战场上这么混乱,管敢一想,机会来了,心一横,牙一咬,他居然跑到对面去了,找匈奴人投降了,在自己的队伍打得这么顺手的情况下去投降,这个士兵确实心理是有点扭曲的,可想而知平时他活得有多压抑,都憋出神经病了。
匈奴那边一看,有个汉军士兵来头也不敢怠慢,立刻把这士兵带去见了单于。
一见单于这管敢就献殷勤,大哥您不必担心,李陵这人人缘不好,在朝廷里很多人都不待见他,不带他玩的。
这一回他硬要出来,是说了人家坏话,才领到五千兵马的,其他的将军暗地里都下了决心了,是死都不会管他的。
您别看李陵一开始打的猛,其实人又少,粮草装备也不多,撑不了太久的。
您瞧瞧,这一下算是把李陵的底全给兜漏出来了。
想当初马邑之谋,汉军差一点把单于给包了饺子,一口吃掉他几万人马,也是因为有汉军的士兵叛变了,结果白白放跑了匈奴主力。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李陵降奴
这一回历史又一次重演了,看起来小人这东西就如路边的野草,真是怎么挖也断不了根,这绝密的内部消息被单于听到,那叫一心花怒放,对着部下就说了,天无绝人之路,看看咱们人海战术,再加上打持久战,这李陵还不手到擒来了。
于是本来打算逃的匈奴人安下心来,重新收拢整肃部队,等着李陵追过来,再次开战。
李陵那边可没想到自己手下有这样的小人去告密,所以一股劲就冲过来了。
但是这一回就没吃上豆腐,相反啃了一根硬骨头。
匈奴人见到李陵是要人没人,要武器没武器,要粮草没粮草,都放开了胆子直接攻杀。
还是那句话,战场上讲的就是气势逼人,一旦军心振奋,这仗就会一边倒。
虽然李陵手下的精兵也是很能冲杀,但是毕竟双拳难敌四手,人数上吃了大亏,很快就被逼着向后撤去,困在了峡谷当中。
眼瞅着这仗没法打了,手下的将士就快打光了,剩下的人都快撑不住了。
李陵万念俱灰,看起来这一趟是天亡我李玲!算了,与其舔着脸逃回去,让那些朝中的小人耻笑,还不如就此血染沙场!在这自己解决了,旁边的将士一看了不得,老大好像要自杀,赶紧扑上来,一把拽住将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现在的将士已所剩无几,打是不可能的了,要不那什么,咱们这么着,咱们假意先投降匈奴,且留下性命,来日也好为将士们报仇不是。
况且,您李家是名门望族,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都看着您,您要是留下一条命,或许还有机会重新回到长安,他们等着见您一面重振李家声威,李陵一听,好像是这个道理,这些年来自己不是一门心思想光复门楣,想讨回爷爷的光荣吗?现在如果死在这儿了,这一切都会成为泡影,况且朝中那些小人欺压我李家这么久了!如果我这一走,我们家人该怎么办?
李陵
想来想去,李陵最后还是做了一个决定,算了,好死不如赖活,这仗咱不打了,带上弟兄几个,投降。
匈奴的单于见到李陵来投降倒是很开心,不管怎么说,这也是名将,也是当年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他来投降,绝对有标志性的意义。
就说了,不错,这么些年来,总算碰到一个愿意归降我的汉人了,还是李将军这样的人物,挺好,我就把你留下来,查看一段时间,如果大家伙都满意,过了关了,你随时可以到我这来上岗任职了,到时候我再附赠你一个老婆。
李陵被迫无奈,只好留了下来。
而在南边,李陵兵败的消息很快也传到长安了,武帝知道了他兵败这事气得大发雷霆,可是这还没算完!前方没多久又传来消息说,李陵将军打不过匈奴,人索性投敌叛国了。
这一下汉武帝就更火了,如果上一次的火还能摁得住的话,这一次那就直接是暴跳如雷了。
满朝文武百官,是很会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的。
前几天听说李陵只率五千多人,和匈奴人打得不可开交,据说还能占得上风,于是纷纷称赞李陵英勇无敌,现在没过几天就听说打败了,还投降了,而且眼瞅着老大是怒的不行,这些墙头草立刻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弯,开始附和汉武帝,大力指责李陵罪不可恕!汉武帝看到大家一迭连声的都在骂李陵,他还是有一点点清醒的。
他找来了太史令司马迁,想问问他关于李陵事件的看法。
不管怎么说,太史令那是管写历史的,这件事在历史上将会有什么样的评价?当然太史令说的是很有分量的,有权威性的。
文人墨客勿登政坛,真没那些花花肠子
司马迁来了,把这事一分析,一方面安慰汉武帝,一方面他打心眼里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
前不久你还油嘴滑舌,赞扬李陵,现在一下子恨不得把别人踩扁踩到地底下去。
这哪是一个为人大臣的做派,所以倒过来说,太史令司马迁偏偏要为李陵辩解,他就说了,李陵平时孝顺父母,对朋友重情重义,对他人谦虚礼让,对下属士兵倍有恩德,常常奋不顾身,急国家之所急,是有国士之风范。
其实司马心在说这话的时候,可能多多少少也有点闹脾气,因为他很痛恨那些只懂得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
这些墙头草看到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落井下石,夸大罪名。
司马迁实在是看不起,所以他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他继续对汉武帝说,陛下,想李陵将军只率五千不步骑,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敌万余,立下赫赫功劳,其后以寡敌众,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仍然奋勇杀敌,在下听说,即便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以臣下愚见,想那李陵虽陷于失败之中,但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降的匈奴,势必是想找恰当的机会,再回报汉室!按司马迁的意思,其实这一次李陵有错,但不是大错,相反犯了大错的是他的主将李广利,李广利没有尽责,正是李广利没有派出援兵救援李陵,才迫使他投降的。
这番话有道理,但是说的太直。
汉武帝这个时候正在火头上的。
这样一说,你不是直接当众让他下不来台吗?
司马迁
汉武帝就觉得司马迁你就是为李陵辩护,实际上是话中带刺,潜台词就是朕不应该组织这一次远征,这是劳民伤财,你是这意思不是?我呸,你敢说我,大逆不道。
汉武帝热血冲脑,当时就下令把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大叔一下子就懵了,原来以为汉武帝把自己叫来,是真想听意见,没想到还真不是,领导这个时候想听别人用冷静的态度附和他的意见,就这么简单。
但司马迁没想明白,得了,也别等想明白了。
在他醒悟过来之前,立刻就落到了一个人的手里。
这个人在当时臭名昭著,这个人名叫杜周,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司马迁大叔渡到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因为杜周当时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手腕够狠,是一个酷吏。
可能有朋友会问了,怎么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这几个英明的皇帝手下都有酷吏,他们不知道这些人很坏,名头很臭吗?这一点我们要岔开话来说一句。
其实这些酷吏未必就是他们本性使然让他这么残酷,而是给逼出来的。
酷吏折磨
皇帝最喜欢用酷吏,为啥呢?第一养酷吏专门和豪强作对,拿今时今日的热门词就是他们是拿来打黑的,但凡用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的那些大老虎,就用酷吏去对付;第二这种酷吏,知道自己得罪人,自己的唯一靠山就是皇帝,所以他们会拼命讨好皇帝,皇帝让他做的事情,他完成的绩效必然是相当突出的;第三条恐怕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酷吏除了做事比较残酷比较能干之外,私底下大多数比较清廉,不会帮自己敛财的。
正所谓,历史就是车轮,滚滚向前走了两千多年,有些事情到现在好像改变都不大。
几千年前有酷吏,几千年后有打黑,历史居然如此高度的相似,说白了就是一出反复上演的泡沫剧,周而复始,往来循环。
所以我们才说看懂了历史,就等于看清了现在,并且能够预测未来。
既然我们知道了酷吏是怎么干活的,当然我们也就清楚司马迁落入酷吏杜周的手里,会得到什么样的对待。
既然汉武帝是如此的痛恨李陵,并且迁怒于司马迁,那么杜周自然是要卖命的为主子表现了,不管是在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都各种残酷折磨。
不过司马迁也算是硬骨头,他觉得自己没错,所以面对任何酷刑,他始终不屈服,不认罪。
搞文艺的人有时候就是这种穷酸劲儿,不知道变通,一根筋,死胡同走到底。
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到底是不是我自己犯的罪?是我犯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难道就不能发表点意见吗?况且我是写历史的,自古以来这种事情还少了?我看的很清楚,我的意见是有参考价值的。
本来如果你司马迁低头认错周旋一下,然后让人给这酷吏杜周说说好话,弄点好处什么的,或许这个事儿也就这么结了。
等汉武帝哪天心情好起来了,忘了李陵这事了,你司马迁不又出来了吗?继续写你的史记多好,可司马迁这么一折腾,事儿就拖延下来了,这一拖又出事了。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本来汉武帝也差不多就把这事给忘了,但没想到前线有传闻说,李陵不仅投降了匈奴,还帮匈奴人带兵要南下攻打汉朝。
汉武帝这一下又急了,不会吧,哪壶不开,提哪壶,本来就够郁闷了,还拿这事来折磨我,赶紧派人到前面去打探消息,等着探子回来报告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李陵的仇家又使坏了,反正这探子说的就没一句好话。
说陛下你就别指望李陵了,他不仅向匈奴俯首称臣,还帮他们带兵训练阵型,成了他们的军事教官了都。
汉武帝听了气得眼珠子都凸出来了。
好你个李陵,你给匈奴人当军事顾问,我就不让你一家大小在这世上混。
随即汉武帝很草率地下令,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儿子弟弟,一家人几乎全部被杀光了。
杀完了李陵的家人,还不解气,觉得帮李陵说话的肯定也没好人,指不定那就是里通外国,所以也得死。
谁帮李陵说好话了,不用想太远,就在身边用手一划拉,司马迁不是关牢里吗?还死口不认自己有罪,对不对?那就是帮李陵说话的死硬分子。
差点夭折的《史记》
他肯定跟他有关系,所以判死。
中国的历史到了这里差一点就断了,因为司马迁大叔一死就没有《史记》了,没有《史记》,咱们今天也不可能讲的这么热闹,我们后人研究先秦的历史,就没有这么完整系统的记载,只能用片断去回忆了。
不幸中的万幸就是当时汉朝还算是人性化,即便判了死刑,也有机会减免。
有两种方法,第一,你判死了是吧?来吧,叫你家人交50万钱,赎你的罪,这就是以公家的名义实行绑票勒索了,反正你给钱我就放人,这跟绑匪也没什么区别了;第二种方法就是受腐刑,什么叫腐刑呢?腐刑又叫宫刑或是叫蚕室。
这是中国五大酷刑之一,也是最残酷的刑罚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其实这种刑法从周朝时候就开始,到了秦汉时期已经非常完美了。
是怎么行刑的?简单来说,如果受刑的人是个男的用刀子,如果受刑的是个女的,就用棍子。
男的就是阉割,女的就是破坏她的生育能力。
总之这种刑罚的意思就是让你死不了,但是让你受到人生最大的侮辱。
在汉武帝时期,除了司马迁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也受到了这种刑罚。
他们分别是李延年和张贺(张安世的哥哥)。
那么到底是拿钱来赎罪,还是拿自己的身体来赎罪?司马迁面临了一个很艰难的选择。
司马迁官小,家里没什么钱,50万钱对他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可你拿不出来就得腐刑,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种刑法。
所以在一开始听说汉武帝让自己死的时候,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可是如果一旦死,意义就不一样了。
这个时候死,你司马迁在历史上那就是一个说错话的小官,死了等于白死。
到了后人嘴里,你是伏法而死,犯罪而死。
那就像牛身上掉了一根毛一样,而且这根毛还是臭的。
况且当时司马迁已经开始写《史记》了,就这么死了,这套书就算是彻底玩完了。
想来想去,司马迁最后选择了腐刑,他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活下去,要把史记给写完,并且用这一部书换回自己的尊严。
司马迁曾经写到这一段感受的时候说,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大意是说,每每想到这一段奇耻大辱,自己就痛苦万分,所以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一个汉人,我们必须对司马迁致以无上的敬意。
没有了太史公这种忍辱负重,我们就不可能看到这么完整的中国先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