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汉文帝刘恒是如何登上帝位的?执政伊始,汉文帝刘恒“扮猪吃老虎”的帝王之路

刘恒上台后的一系列举措,让那些以为他柔弱便于控制从而拥戴他为天子的大臣们,知道了什么叫"扮猪吃老虎"。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话讲得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般来讲,一个领导到一个全新的部门上任,如何建立自己的权威,如何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力,是这个领导最先考虑的事情。

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领导层换血建立自己的队伍。

新领导通过换血,把老的管理层打破,提拔使用听从自己的亲信,重新划分各自势力范围,迅速达成掌控全局的目的。

这就是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那么,刘恒上台后,面临的对自己皇权的威胁有哪些?

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此次参与政变并拥戴刘恒的立功人员。第二类,原朝廷掌握重权的老臣。第三类,那些在此次新皇选举中的候选人。这三类人,是刘恒上台后,为巩固自己的绝对权力,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人。

首先,第一类人。为什么说那些拥戴刘恒的立功人员也会是对刘恒皇权的威胁?

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回"兔死狗烹"的事件。

这类事件过后,人们往往对那些被除掉的功臣感到叹息,对那些过河拆桥的领导者感到愤慨。

其实,从掌权者方面来说,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其考虑的。

主要是因为掌权者怕自己百年之后,这些有威望、有权势的功臣,一呼百应,如果掌权者的继任者没有与之相匹的威望,是难以管控这些功臣的,很可能会被架空、甚至篡位。

而这些功臣对刘恒来说,就存在这方面的威胁。

那么,看看刘恒是怎样来处理这些人的。

功臣派的代表是周勃。周勃不但在这次政变和拥戴刘恒为帝事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周勃更是刘邦留下来的重臣。从对军队控制上来说,政变起始,周勃一拿到兵权就来到大营,振臂一呼,"谁跟我一同反诸吕,拥刘氏,袒左臂!"全军都裸露左臂,拥护周勃。刘恒能收拾好周勃,就基本能压住功臣派。

两人第一次见面,刘恒就给了周勃一个下马威。

时任代王的刘恒一路颠簸到达都城后,是周勃率领众臣在城外迎接。

周勃当时可能是想和刘恒先套套近乎,就跟刘恒说:"咱俩借一步到旁边说说话。

"刘恒没有回答。

但是,随同刘恒一起进京的亲信宋昌却说:"你要想说公事,就请直说;你要想说私事,为王者不谈私。

"刘恒一点儿不给周勃面子,上任伊始,就在众臣面前给了周勃一个下马威。

同时,也让所有的人知道,刘恒并不是一个好捏的软柿子。

有功之人还得赏。刘恒上台后,先是大赏天下,让大家知道,我上台,你们都有肉吃;随后给政变的功臣们封的封,赏的赏,让臣子知道,跟着我,干得好,你们就能享荣华富贵。周勃也坐到了丞相的高位。

之后,刘恒也是时常敲打周勃。

比如,在一次朝会上,已为皇帝的刘恒突然问周勃:"咱大汉一年打多少粮食?判多少案子?"周勃一脸懵逼,回答不上来。

当时场面就很尴尬。

刘恒转头问另一个丞相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回答的就很巧妙:"一年打多少粮食,可以问治粟内史;一年判多少案子,可以问廷尉。

我作为丞相,辅助天子管理好百姓,使民安物阜,百官各司其职就好了。

"刘恒对陈平的回答点头称赞。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一下子,周勃颜面扫地。

这事不久,周勃就上表辞去了丞相之位。

后来,周勃又当上了丞相。但是,周勃刚当丞相不久,又被"发配"了。

当时,很多有封地的列侯都待在京城,不去封地。

这些列侯聚集在一起,就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

为了分开这些人,刘恒曾下旨让列侯们到各自封地去,但是大家几乎都不愿意走,命令执行情况很不好。

而周勃既是丞相,百官之首,同时也有列侯的头衔。

于是有一天,刘恒突然对周勃说:"让列侯到各自封地去的命令下了很久了,但是执行情况不好。

你作为丞相,又是列侯,应该做个表率,你去你的封地吧。

"于是,周勃无奈的辞了相位,灰溜溜地到他的封地去了。

从此,周勃就远离朝政了。

周勃被打压掉,其他的功臣们也都能看清形势了,这一股力量差不多算是处理好了。虽然后来对周勃还有以谋反为罪名的闹剧,不过那已是对无权之人的警惕性敲打了,不再赘述了。

其次,第二类人。

这类人,都是朝中老臣,是已有权势的群体,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是由刘恒提拔的。

刘恒对他们的情况也不太熟悉,自然刘恒对他们一开始也不是很信任。

对待这类人,刘恒的策略是先把最紧要的岗位换成自己人;那些听话的、老实的、有能力的,可以继续使用、提拔;那些尸位素餐、倚老卖老的,要么撤换要么让其退休。

新皇帝上任,什么最重要?兵权,皇宫的兵权、护卫。刘恒一住进皇宫,就任命随同他一起进京的代国亲信宋昌、张武分别掌管京城南北军和皇宫警卫。首先确保了自己的安全。而且兵权在手,就没什么好怕的了,下一步就可以开始人事变动了。

文帝最先要重用的人,一是亲戚,二是代国旧臣,三是自己发现的新人。

这三类人将是他自己的势力。

亲戚方面,必是外戚。

因为其他的刘姓亲戚,现在对他而言是潜在威胁。

代国旧臣,是以宋昌、张武为代表的一众臣子。

代国的那批官员,可以说是应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俗话。

刘恒对这批人也是多有爱护,有重大任务了会先让这些人上,一是锻炼队伍,二是获取荣誉和执政资本,进而一步步晋升,成为刘恒一朝的重臣。

在汉文帝起用的新人里,比较有名的是吴公、贾谊、张释之、晁错。这几人为汉文帝一朝的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这批新人的努力下,汉文帝牢牢掌控了朝廷。

朝中原有老臣,在周勃的前车之鉴的警示作用下,基本上都老老实实的。而且这些人年龄也都很大了,不少人不用汉文帝出手,时间就已经带走了他们。这其中,也不乏如陈平、灌婴、张苍等既有能力、又明事理的老臣,他们在汉文帝一朝,依然得到了汉文帝的重用。

第三类人,皇位的其他候选人。这类人,处理起来相对棘手。一则都是刘氏皇族,都有些势力,处置不当可能引发动乱;二则是骨肉血亲,处理不好,就会给汉文帝留下杀亲的骂名。

这些候选人这里边,对刘恒威胁最大的,当属刘邦的皇长孙刘襄。本来刘襄论资格、论能力在这场皇位争夺中都是处于绝对优势的,而且他还是冒着极大的风险首先起兵反吕。但是,最后皇位却落到了远在边疆,什么都没干的刘恒头上。不管怎么想,刘襄心里都是憋着一口气的。刘恒对此当然也心知肚明,所以对刘襄也是特别防备。

刘襄这个最大的威胁,却在刘恒即位后不久就死了。死因不明。当时刘襄还值壮年,也没病也没啥的,但是突然就死了。现在人推测,最有可能的是,刘襄是被气死的。刘襄起兵后,不但是给他人做了嫁衣裳,而且事成之后刘恒只是把原本属于他的三个属地又还给了他,除此之外再没任何赏赐!他刘襄怎能不气!

刘襄死后,他的封地又被刘恒分封给了他的七个儿子。原来的齐国一下子分成了七个小国。这样一来,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刘恒感念刘襄的功劳,额外开恩,特例将刘襄所有的儿子都封王,但实际上却是将齐国的力量分解了,大大减少了齐国刘襄一脉对中央的威胁。

刘襄的弟弟还有两个,一个叫刘章,一个叫刘兴居。兄弟三人都是政变的极其重要的参与者。刘章是最早报告刘襄吕氏要对刘氏皇族不利,让刘襄起兵,自己作为内应的人;刘兴居是清除汉惠帝遗留下来的血缘不明的少帝的人,是替刘恒干脏活,背黑锅的人。现在刘襄气死,刘章不到几年时间,也抑郁而亡。

刘章的死跟刘恒不能说没有关系。因为在政变推举新皇帝时,许诺给刘章和刘兴居的奖赏,到汉文帝登基后,一个都没有落实。不但仅仅给了些金钱打发了事,并且还将齐国两个郡割出来,一个封刘章为城阳王,一个封刘兴居为济北王。这样一来,一方面进一步削弱齐国力量,一方面让这几个兄弟间生隙。最后刘章就不声不响地死了。

刘兴居,没有跟他两个哥哥一样,他起兵反叛了。为刘恒立下了如此多的功劳,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哥仨心中都是一团火。两个哥哥气死了,刘兴居趁刘恒出兵匈奴的时候带兵攻向京城。但现在的刘恒已不是初入京城的刘恒了。刘兴居的反叛很快就被平息,刘兴居兵败被杀。

皇族里还能对刘恒有点威胁的就剩下一个人了,七弟刘长。在《司马迁称之为"力能扛鼎"的仅两人,这两人力量相匹,性格也相近》一文中也介绍过,汉文帝通过骄纵刘长除掉了他。

如此一来,最后能对刘恒构成威胁的人也不存在了。

那个以孝著称,看似柔弱易控制的刘恒,在上位不久就通过一系列手段,迅速铲除了所有能对他的皇权构成威胁的因素。他的城府、隐忍、狠辣,让那些推选他的大臣们都意想不到。

最终,"扮猪吃老虎"的刘恒一统天下,开启了文景盛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s20221103095007d7a10.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