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刘伯温为人处事,科普成果 | 刘伯温为人之道

一、爱其亲不爱其身亦为不孝

成己身修,而后家齐。

中国文化很有意思,从齐家之“齐”本意看,“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

从二者,象地有高下也,禾麦随地之高下为高下,似不齐而实齐。

“参差其上者、盖明其不齐而齐也”。

齐家,把各种不同个性,因各种因缘聚在一起的家人,如同禾麦之成长,虽天资秉性不同,却又能人人自在长成,和谐一处,谓之齐家。

中国文化很平实又很奇妙。

修身之所以齐家的根本,每一个个体都能成己了,家自然就齐了,和谐了,根本不用太多管理。

家以“和”为贵,和,有别于同,也不是和稀泥似的各种因素杂凑,而是强调异质相济相协,从而使事物生生不息。

《管子·内业》曰:“和乃生,不和不生”。

《礼记注疏·乐记》 曰:“和,故百物皆化”。

《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和”才能充满生机的理念,《易经·泰卦》: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感,上下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

天地交,泰。

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由此阴阳和合万物化生原理,而泛化为万物“和乃生”。

家便也遵循这一宇宙法则,家和才能万事兴。

刘伯温先生关于和谐思想的描述是很丰富的, 家是社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遵道而行,养德为先,尊重和成就每个人天性。

刘伯温先生说“惟大德为能得群力。

”德,得也,得道得性得己;大德,助众人之天性的成长而得人,意思是说一个家族一个家庭都能尊重每个人天性成长,并且能够形成合力的话,一个家庭怎么能不兴旺呢?中庸里说,“率性之谓道”,遵道而行就是尊重和成就每个人的天性,遵道而行谓之德。

刘伯温家族家训里也很大程度上体现这一理念,比如慎言、惩忿、窒欲便是修道养德的方法,又比如从家训整体上看,无论对待族人、奴仆、邻里皆不以冲突为上,善待,并以和为贵。

在家训里对待婢仆要求“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饥寒不失其养,役使不求其备”。

从中看出,尊重人格的理念。

刘伯温先生有一篇文章否定女子“七出”里面其中两点不合理性。

他说:“恶疾之与无子,岂人之所欲哉,非所欲而得之,其不幸也大矣,而出之,忍矣哉!夫妇,人伦之一也,妇以夫为天,不矜其不幸,而遂弃之,岂天理哉!”把不会生育和患重病妻子休弃,是不符合天理的。

可见刘伯温先生从天理考察体现其对女性的人文关怀。

遵道而行用于夫妇之道,自然是要尊重妇女的。尊重天性自然不分男女。易经里也说,乾卦,代表天,代表男人,坤卦,代表地,代表女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并无厚此薄彼的意思,只不过男人,属

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

”并无厚此薄彼的意思,只不过男人,属阳刚,喜欢出人头地,女人,属阴柔,喜欢做陪衬,更见其博爱之特性,并不是说女人自身不要成长。

女人天性没有得到成长,就没有力量做男人的后盾。

“天尊地卑,男尊女卑”,表达的是常态化地位,卑,甲骨文画的是一只手托着“甲”字,是地位处下,不是卑贱之意。

《道德经》说强大才处下,柔弱才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弱,原意是指木头经火烧烤而弯曲,柔弱才能有用。

我们先人不知什么时候起曲解了圣人的意思。

女人能量很强大,但要处下,要柔弱,要有爱心,让男人力量发挥出来。

不要认为女人不要得以成长,女人不成长,就没有力量给与男人爱,也没有力量陪衬好男人,也就建设不好家庭,这也就是目前社会出现问题一大根本原因。

所以真正“大德能得群力”的一定是让男人女人都能很好自在成长,才能很好发挥各自的力量,形成合力。

成己,为仁;让别人天性成长并发挥他的力量为达人,为爱人;《中庸》里说:“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仁,原意是指果仁、种子的发芽成长,借指人的种性发芽、天性的成长,故说克己复礼曰仁。

克,能够之意,克己复礼,指的是能够成为自己,并且只有成己才能对他人表示尊重,够之意,克己复礼,指的是能够成为自己,并且只有成己才能对他人表示尊重,以礼相待。

或者说越是成己者越发懂得尊重他人,和他人和谐一处。

惟有成己者,有仁爱,惟有成己者,可爱人。

因此和家者,仁爱兼济,在齐家体系里,更多用“爱”这个词来表达。

仁爱兼济,自是孝友当行。

善父母为孝,善兄弟曰友,仁爱兼济是成己爱人,自然也善父母善兄弟。

孝友当行的提倡,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道德沦丧,以“仁义礼”用世,便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父顺”,以人论和礼仪来规范人们所谓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尽孝道,是连接自己血脉之根,从历史长河看,一个家族比喻成一棵大树,每个人都是这棵树上一枝或一叶,尽孝道便是让自己与家族血脉相连、与家族这棵大树相连,是承接自己的能量。

尽孝事亲有四大层次:一是衣食无忧,二是顺心承欢,三是养志立身、光大门楣,四是点化心境、去苦得乐。

其中核心点是养志立身。

刘伯温先生在《养志斋记》开篇就说:“事亲莫大于养志,孟子之言至矣。

” “人知爱其身不爱其亲为不孝,而不知爱其亲不爱其身亦为不孝”,可见刘伯温先生孝道观也是遵循天道的,无立身则无以真正成孝,《孝经》里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刘伯温与《孝经》告诉我们孝道核心是立身成己。

二、走向神坛成因解密

刘伯温先生有两种形象,一种是真实历史人物形象,刘伯温是大明第一谋臣,既辅佐朱元璋统一大业,又助其开国立政,是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

另外是刘伯温走向神坛的传奇形象。

在民间,刘伯温的传奇故事有300多个,据说刘伯温是一代风水宗师,是逆知未来的预言家,是行业的祖师爷,是襄助排满的民族英雄。

他通三才(通天地人)、明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先知先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深受民间敬仰的神化形象。

刘伯温先生走向神坛有其内因和外因共同组成,学术界目前大多着眼于外因上探讨,外因则是环境与人的推动,民众情感认同、众多传说和文人小说书写、以及王权确认,在加上如《烧饼歌》等委托刘伯温所著这类预言书象纬术数书多达二十多本,各各推波助澜,特别是钦敕诚意伯庙,一锤定调,走向神坛,文人墨客、仕工政商千秋共瞻仰。

实际上内因也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一是刘伯温先生有天赋异禀及其四落五起自身传奇人生。

二是刘伯温先生“至诚”品质,“诚则明”,明理明道,“至诚”如神;刘伯温推崇中国传统文化“诚”之智慧,并且是自身应用成功典范,被封“诚意伯”。

刘伯温的从政生涯是四落五起的,他48岁做谋臣,“以待王者兴 ”,并最终完成其使命谋求“救时之政”,兴大明王朝。

其一生诚于己、诚于民、诚于事业。

《中庸》等经典告诉我们,诚有四方面功效:成己(诚者自成 ),达人达物(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明理(诚则明,诚是沟通天道人道的桥梁),德性自成(诚是一切德性的根基与源泉)。

刘伯温说:“性无不诚,然后能主一心,心无不明,然后能应万物。

三是刘伯温先生精通易学,精象纬,具有神秘色彩。

刘伯温先生“博通经史,尤精象纬”,对于易学术数,习之用之但并不拘泥,不被其所困,以天理易理义理为指向;以易入道,明宇宙自然生化规律,跳出术数的道行,遵从于人之灵性神性和道法自然,内化为其整体性或全息性的思维方式。

借助易学体悟宇宙的全息性、阴阳互动性、天地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由天理而通人事的思维模式,使刘伯温做事在他人看来具有“通天地人”特性,很多人不一定能理解其中奥妙。

刘伯温取得成就及智慧,他人难以企及,故此生发诸多传奇。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故里南田矗立着的“敕建诚意伯庙”,向后人昭示着开国文臣刘伯温永受后人敬仰与膜拜。

正是:立德立功立言,星火相传人不朽;通天通地通人,庙享千秋道见高!刘伯温走向神坛的传奇一生也正是《中庸》智慧的贯彻,是其名言最好的注解、例证与见证:“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

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叁矣”。

刘伯温“至诚”能明己性、通人性物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化育天下百姓,与天地并列为三,故“至诚如神”。

参考文献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32页.

刘基:《郁离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3页.

民国丙戌年《刘氏宗谱》卷二,《忠肃公五伦说》,温州市博物馆藏.

刘基:《刘基集·羹藿》,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9页.

刘基:《刘基集·羹藿》,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4页.

俞美玉《刘基文化现代价值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184.

俞美玉《论刘伯温对象纬术数态度取向及其启示》(J),中国今日论坛,2013(6).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成果

课题编号:16ZC11

课题名称:刘伯温文化:国学之窗

负责人:俞美玉

工作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史册号网友观点:刘伯温先生说“惟大德为能得群力。

”德,得也,得道得性得己;大德,助众人之天性的成长而得人。

遵从每个人的天性,才能使家族兴旺,家庭兴旺。

但刘伯温先生的“和”并不仅限于家和,而是对奴仆,邻里皆是如此。

除此之外,刘伯温先生还提到要仁爱兼济,善父母善兄弟。

刘伯温先生认为孝道的核心是立身成己,也就是说,比起爱亲人更要爱自己。

刘伯温先生的理念不仅在过去是至理名言,在如今也依然可以发挥作用。

他之所以被我们所信奉不仅是因为他的天赋异禀,更是因为他的“至诚”品质和“先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智慧。

刘伯温立德立功立言,星火相传人不朽。

(序号78),刘先生通达事理,知晓天下事,在外面有着自己的贡献成就,在内也注重孝道,并提出尽孝道,是连接自己血脉之根,从历史长河看,一个家族比喻成一棵大树,每个人都是这棵树上一枝或一叶,尽孝道便是让自己与家族血脉相连、与家族这棵大树相连,是承接自己的能量。

尽孝事亲有四大层次:一是衣食无忧,二是顺心承欢,三是养志立身、光大门楣,四是点化心境、去苦得乐。

(25号),家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养德为先,遵道而行,尊重和成就每个人的天性。

在《郁离子•鲁班》记载刘伯温的观点,“德生力,力生于德……人各力其力也,惟大德为能得群力”,意思是说家族、家庭都能尊重每个人天性成长,并且能够形成合力的话,这个家庭怎么会不兴旺呢?刘氏家训里也很大程度上体现这一理念,比如慎言、惩忿、窒欲便是修道养德的方法。

(序号58),自古以来流传的家和万事兴并非毫无道理,刘伯温先生对与家和的论述便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经典,让我受益匪浅。

尊重和成就每个人的天性,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各自成长,相互配合,仁爱兼济,通友达人,至诚至信,理解并做到这些,那我们会便越来越好,家也会越来越好,国更会越来越好。

(序号111),很多人不一定能理解其中奥妙。

这句话点到位,如此可能造就创奇色彩。

家以和为贵,无论对待族人,仆人,还是妇女小孩老人,都应该善待。

刘伯温先生说的“恶疾之与无子,岂人之所欲哉,非所欲而得之,其不幸也大矣,而出之,忍矣哉!

夫妇,人伦之一也,妇以夫为天,不矜其不幸,而遂弃之,岂天理哉” 就是这个道理。

家以“和”为贵,家和才能万事兴,国家也会越来越好。

(序号72),刘伯温是一个成就全功的人。

他精通天象学、地理学、儒学、文学、建筑学、兵法,所著《郁离子》一书,是他一生修身治国的精华。

做人也好,做官也好,从来忠君爱国、正直坦率、刚正不阿,从不主动害人。

明知伴君如伴虎,为了正义与真理,仍然选择以道事君,只希望不负苍生黎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四大理想尽皆实现,立德、立言、立功——“三立”尽皆实现,此生无憾。

(44),刘伯温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坎坷仕途到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最后功成识进退。

并且他精通天象学、地理学、儒学、兵法等,博学的他触类旁通,在多领域作出了成就。

我们应该学习刘伯温先生的思想智慧,通过他的一些优秀思想来开拓我们的思维,获得明理,实现性诚。

(序号66),刘伯温先生倡导以和为贵,尊重所有人,不论是家人朋友还是奴仆。

不按照守旧观念随意对他人评头论足,尊重女性,这是刘伯温先生的观念。

刘伯温先生的家训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到家和万事兴的深刻意义以及众人平等,不应随意看不起他人等。

(序号109),刘伯温先生遵道而行,他的家训中,无处不体现这一理念,比如慎言、惩念等,都能体现出刘伯温先生尊重人格,修道养德的理念。

他所谓真正的“大德才能得群力”,指的是社会中男女共同子自在成长,更好发挥阴阳合并之力。

对于孝道,刘伯温先生的孝道观也是遵循天道,核心为立身成己。

他也主张尊重他人与自我,做到以真诚来待人,实现真正的家和国安。

(序号35),刘伯温先生对与家和的论述便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经典(序号26),古往今来,如此一人只有刘伯温先生,讲孝义一绝,《郁离子》中讲,盖闻有形之器欲虚,惟虚则可以纳理;无形之理欲实,惟实则可以充器。

是故性无不诚,然后能主一心;心无不明,然后能应万事。

无疑不使人进步,震撼,像刘伯温先生一般见解的可谓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让人着迷和沉醉其中(序号:74),家以和为贵,“和”有别于“同”,强调异质相济相协,从而使事物生生不息。

刘伯温在《养志斋记》开篇曾写道:“事亲莫大于养志,孟子之言至矣”,“人知爱其身不爱其亲为不孝,而不知爱其亲不爱其身亦为不孝”。

由此可见,刘伯温的孝道观也是遵循天道的写照。

(98),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r20240401140008947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