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孔融让梨是不是民间故事,孔融让梨是幸福的故事吗?

孔融让梨我不认为是一个幸福的故事。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孔融让梨》内容如下

有个男孩,名叫孔融,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在孔融四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爸爸买来了许多梨,妈妈端来了一盆洗干净的梨。哥哥们让孔融先挑。孔融看了看,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爸爸看了觉得很奇怪,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而是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应该给爸爸妈妈、哥哥吃。”

爸爸又问:“你还有一个小弟弟哩,最小的可以给小弟弟吃啊?”孔融说:“我比小弟弟大,我是哥哥嘛,大的应该留给小弟弟吃。”爸爸听了高兴得直点头:“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大的留给爸爸妈妈、哥哥弟弟,最小的留给自己。

从故事中我们认识到: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

《孔融让梨》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是中国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该故事发生在孔融四岁的时候,他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却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这则故事告诉人们,做人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山东自古就是汉族居住地之一。

在山东曲阜诞生了无数名人。其中家宜户晓的"孔融让梨"的主人公孔融就其中之一。

孔融自小就是一个少有的异才,他勤奋好学,为人善良,尊老爱幼。据史料记载在他四岁时,因为一次普通的吃梨,诞生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段佳话“孔融让梨“。

山东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那里人杰地灵,万人敬重的孔子就是山东曲阜人,而我们所说的孔融就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汉族人,所以孔融让梨是汉族。

东汉晚期,有一个小孩被历史记录下来,这个小孩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故事的主角孔融,讲述的是自己以小让大,把大的梨子让给了哥哥,凸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字文举,山东曲阜人,圣人孔子的二十代世孙,长大后在汉朝做了官,曾出任北海相,一代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

所以,孔融是汉族

汉族

4岁的小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自己取小的吃。这本是家中极其细小寻常的一幕,但孔融的父母没有漠然置之,而是非常重视这件小事的教育作用,他们及时询问小孔融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孔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理性思考,通过思考进一步强化了谦让友爱美德,让践行这种美德成为孔融的自觉追求。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古,是每个中国人孩提时期的学习榜样,然而有着这样一个礼仪标签的人最后却被冠以无礼之罪而遭杀害《后汉书》也有记载孔融十三岁丧父时哀悴过毁,要别人扶着才能起来,父老乡亲们都认为他孝顺得很。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汉族。

孔融让梨是中华民族的人。

孔融让梨》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是中国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

该故事发生在孔融四岁的时候,他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却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这则故事告诉人们,做人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东汉末孔融与哥哥们吃梨,自挑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哥,传为美谈。见宋.徐子光《蒙求集注.卷下.孔融让果》。也作「孔融让果」。

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总是挑个小的梨,父亲问他原因,孔融说:“我年纪最小,应当拿小的梨。”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孔融让梨就是谦让的意思。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扩展资料:

在所有励志典故中,孔融或许是最励志的一个。“孔融让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很多少儿启蒙读物里,都有这个故事,《三字经》里也有“融四岁,能让梨”的记载。所以,孔融在世人心目中就是神童的代名词,知书达理的化身。

据说,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4岁时,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都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父亲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分,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他也成为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一面镜子。

孔融的聪明、孝顺、重情重义远不止让梨而已,还有不少轶事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据《世说新语》载,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到他家去的人,只有才智出众、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下人才会去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就上前坐下来。看是一个小孩,李膺好奇地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都为孔融的机智啧啧称赞。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不以为然地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反应灵敏,绝妙回答,让陈韪面红耳赤,局促不安,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孔融不仅聪颖机智,而且很讲孝道。十三岁那年,父亲孔宙去世,守丧的孔融“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就是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这让整个州里的人都称赞他的孝行。加之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能诗善文,一时声名鹊起。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2、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3、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4、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5、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6、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7、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8、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9、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1、孔融让梨的故事简单概括: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2、孔融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县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孔融(153~208年),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他四岁那年,也就是公元156或157年,地点在山东曲阜,孔融的老家,因为他十岁才跟他父亲到外地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r202310311506073e2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