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四岁的孔融因为把大梨让给了比自己年长的哥哥,而成为了讲孝悌的榜样被传颂两千余年,至今依然是孩童启蒙教育时的经典故事。
图注:孔融让梨
但是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记住的都是年幼让梨的孔融,对于比孔融年长几岁的哥哥们却是少有人在史书中也仅仅是“兄”、“诸兄”代替。
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融别传》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根据记载,孔融父亲孔宙共生了七个儿子,孔融排行第六,目前留下名字的除了孔融,还有孔昱、孔褒、孔晨、孔谦四人,其余二人姓名不详。也就是说留下名字的孔昱、孔褒、孔晨、孔谦这几人中,就有可能是跟孔融一起吃梨,被孔融让梨的“诸兄”。
自从孔融让梨这个典故迅速流传开来,孔融成为了大家众口称赞的对象,而他哥哥们在这个故事里只能成为孔融的配角。
图注:影视剧中的孔融形象
孔融在历史留下名气的几个兄弟当中,他的三哥孔褒在一次事关生死的大事件中,却没有选择谦让而是上演了争抢,只不过他们争抢的是赴死,要把生存的机会留给对方。
本期以史为鉴给大家分享一个孔融以及其兄长孔褒挣死的故事。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极为愤慨,张俭就是其中之一。张俭是当时的名人,被人称为“八及”之一。
“八及”就是当时八位有品德,有才华之士的合称,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后来割据一方的荆州牧刘表,而且孔融的哥哥孔昱也是“八及”之中的一员。
图注:影视剧中的十常侍形象
张俭因为看不惯中常侍侯览的家人无法无天,残暴百姓,于是就上书检举侯览和他的母亲的罪恶,并呼吁朝廷处死这些祸国殃民的奸党。
但是当时十常侍当道,这种奏折根本到不了汉桓帝跟前,于是侯览深恨张俭,想致其于死地。很快就找了一个人检举张俭和其他二十余人互为朋党危害国家,在侯览的运作之下,朝廷下令捉拿张俭。于是张俭开始四处逃亡。
因为张俭名气极大,地方上都有很多人保护他,朝廷直接下令谁敢隐藏张俭就与他同罪,但是这样也捉拿不住张俭,最后被他逃到塞外。
图注:头条百科中对于张俭的描述
史书中记载,为了保护张俭,被杀掉的有十几人,甚至宗亲,所在郡县都被血洗,代价极为惨痛。
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而孔融兄弟之中,除了和张俭并列八及的孔昱,孔褒也和张俭关系非同一般,张俭逃亡的过程之中,就曾经投奔孔褒家,也就是孔融家中,但是孔褒不在家,十六岁的孔融却主动把张俭藏起来,后来帮助张俭逃走。
但是因为消息走漏,官府追究责任,捉住了孔褒、孔融兄弟,但是不知道谁是主谋,于是开始审讯。
图注:漫画游戏中绘制的张俭形象
孔融说:把张俭藏起来的人是我,所以我是主谋,我来负责!【“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
孔褒说:张俭来投奔的人是我,和我弟有啥关系,我来负责!【“彼来求我,非弟之过。”】
审问的人没见过这样抢着赴死的,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就审问他们的母亲,问是谁的责任?
孔母说:家里出了事情自然是当家人的责任,我作为家长自然是我的责任!【“家事任长,妾当其辜。”】
本来是兄弟俩争相赴死,现在又多了一位老母亲,郡县根本无法判别这样的事情,或者说不愿意得罪孔家这样的大户人家,就直接捅到了朝廷,让他们定。
于是经过朝廷的讨论后认为孔褒年纪大当负主要责任,于是杀害了孔褒。
这就是孔氏一门争相赴死的典故。
在这个故事里,无论是孔融还是孔褒,或者是孔母,她们都表现出来了勇于承担责任的良好品性,对于中华文明的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清代末年,谭嗣同临刑前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就引用了张俭的典故,希望国人能像当初孔褒等人不惜性命保护张俭一样,保护亡命在外的维新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