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三分钟看懂中东历史,一口气看懂中东历史?

中东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一个个帝国在这里崛起又毁灭,一个个英雄人物在这里登场又谢幕,世界上再无一个地区的历史比中东更为纷乱复杂了。

不过,如果我们将数千年的中东文明史划分为五个阶段,那么中东——这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的历史也并非不能梳理清楚。

1、双子文明阶段——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类的文明也是如此。地球上最初的文明,犹如大海中的孤岛,而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便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先行者,诞生的时间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

之后,在这两大文明的影响下,伊朗的埃兰文明、小亚细亚的赫梯文明、爱琴海沿岸的克里特文明(爱琴文明)、希伯来文明等逐渐发展起来。

接下来,这些文明中心不断争霸,产生了一个个区域霸主,比如埃及帝国、小亚细亚的赫梯帝国、两河流域的阿卡德王国、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伊朗的埃兰王国、米底王国等。

争霸总会有一个结局。

2,波斯文明阶段

霸业常起于边角,中东也不例外,最终一统中东的是来自伊朗的波斯帝国。

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崛起后取代了伊朗高原的米底王国,然后将两河流域的新巴比伦王国、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埃及等全部统一在了一个帝国之下,并将势力深入欧洲的色雷斯地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从此,“波斯”成为中东地区的地缘标签,希波战争将整个西方划分成了东方和西方两部分,以波斯为代表的中东是东方,以希腊为代表的欧洲是西方。

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亚帝国~波斯帝国萨珊王朝,这一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550-公元651年),便是中东地区的波斯文明阶段。

波斯,与希腊、罗马、东罗马在地中海沿岸对抗千年,始终屹立不倒,却最终败在了阿拉伯人手中。

3,阿拉伯帝国阶段

阿拉伯人在公元7世纪的崛起,改变了波斯人主导中东的局面,并彻底改变了中东的信仰,将中东变成了伊斯兰世界,至今不变。

从此,“伊斯兰”成为中东的地缘标签,无论是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还是库尔德人,伊斯兰教成为了他们共同的信仰。

阿拉伯帝国,最初崛起于萨珊波斯和东罗马帝国的夹缝之中,并通过灭亡波斯和击垮东罗马,建立了又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阿拉伯帝国分为三个阶段——四大哈里发时期、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时间从公元632年延续至公元1258年。

倭马亚王朝,我国称之为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我国称之为黑衣大食;而后来在埃及建立的法蒂玛王朝,则被我国称之为绿衣大食。绿衣大食,与白衣大食和黑衣大食不同,它是什叶派。

最终灭亡阿拉伯帝国的是蒙古帝国,但之后主导中东的却是突厥人。

4,突厥阶段的双雄并立——奥斯曼和波斯

阿拉伯帝国,本质上是一个加强版的波斯帝国。帝国的制度源自波斯,但意识形态也就是宗教信仰由阿拉伯人确立。

所以,阿拉伯帝国从一开始便无力摆脱波斯人的影响,波斯人在阿拉伯帝国内部建立了一个个波斯王朝,比如萨曼王朝、布韦希王朝等。为了摆脱波斯人的影响,阿拉伯人引入了被大唐击败的突厥人,从此中东乱局又增加了另一个族群。

突厥人驱逐了波斯人对阿拉伯帝国朝政的掌控,但从来请神容易送神难,突厥人在阿拉伯帝国内部建立了从中亚延伸至小亚细亚的塞尔柱帝国,塞尔柱帝国苏丹被称为“东方和西方之王”。

之后,塞尔柱帝国继续对东罗马帝国蚕食,而正是塞尔柱人在小亚细亚击败东罗马引发了欧洲人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

接着,塞尔柱帝国被我国的西辽击败而四分五裂,其西亚部分分裂为罗姆苏丹国,而罗姆苏丹国的一支在小亚细亚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奥斯曼帝国,时间是公元1299年。

奥斯曼帝国统一了除波斯之外的中东,并在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了千年拜占庭,震撼了整个欧洲。

与此同时,波斯人开始复兴,并在1501年建立了波斯萨菲王朝(萨法维帝国)。

从此,突厥人的奥斯曼和波斯人的萨菲王朝在中东双雄并立,奥斯曼是逊尼派,波斯是什叶派,这一格局至今不变。

阿拉伯人,当年的中东统一者,反而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变成了突厥人的子民。

5,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后的余波

奥斯曼帝国灭了东罗马帝国之后,自认同时继承了阿拉伯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的法统,奥斯曼苏丹不仅是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还是罗马的皇帝。

不过,神圣罗马帝国对此显然不认同,于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开始了与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的决战。

后来,俄罗斯帝国以迎娶东罗马帝国末代公主为名自认第三罗马,与奥斯曼帝国大打出手,俄土战争持续了200多年。

奥斯曼帝国在四处开战的中东存在了600年,直到一战后轰然倒下。而当今的中东乱局,便源自奥斯曼帝国在一战后的崩溃。或者说,中东乱局本就是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之后的余震。

奥斯曼帝国曾与西班牙帝国争霸地中海、曾与萨菲波斯在中东争雄,也曾与俄罗斯帝国大战两百余年,但最终在近代均为“西亚病夫”,然后又在一战中站错了队,与德国、奥匈帝国一起成为战败国,和奥匈帝国一道灰飞烟灭。

一战之后,土耳其、埃及、伊拉克、叙利亚、沙特、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等等,再加上巴尔干半岛诸国,都是由奥斯曼帝国解体而成。

今日的中东,波斯人的伊朗、突厥人的土耳其、阿拉伯人的阿盟构成了最强大的三大地缘力量,再加上以色列、库尔德人,构成了中东的五大主要族群。

中东有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基督教,还有犹太教;中东不仅有三大宗教的圣地,还有工业时代不可或缺的石油,并不强大的国防力量,再加上西方列强的干涉,于是这个悠悠乱世之地更加纷乱不堪。

中东如今是散装的状态。在历史上,一战以前的中东,其实长期都处于统一的帝国领导之下。大体上来看,中东至少被3大帝国统治过:

第一,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到公元前330年,公元224年到公元651年)。

第二,阿拉伯帝国(公元632年到公元1258年)。

第三,奥斯曼帝国(公元1299年到公元1923年)。

这3大帝国中,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奥斯曼帝国。因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名号,在江湖上别提多响亮了。人称“狗中哈士奇,国中土耳其”,虽然有点儿讽刺意味,可不得不说,土耳其横跨欧亚大陆,谁也打不过,但谁也不服的态度,的确令人佩服!

土耳其之所以如此豪横,主要是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奥斯曼帝国的继承者。实际上他们的地盘,只有奥斯曼帝国的七分之一而已。

中东这3大帝国,整天都想着入主欧洲,只可惜,历经了两千多年,这事儿还是没办成。哪怕是现在,土耳其也是整天腆着个大脸盘子,死活不承认自己是亚洲国家,其实他们的国土中,只有3%在欧洲。

中东地区,世界的中心,地球文明的起源地,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濒临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黑海和里海,为交通要冲之地

近代简史要从一战时期讲起,英国为了应对奥斯曼帝国,做出了三个互相冲突的承诺,致使中东埋下了大量冲突和战争基因。

位于欧亚交汇之地的中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大国政治博弈和玩弄权术的重要舞台。从奥斯曼帝国灭亡到伊斯兰国的兴起。这近一百年时间里中东乱局,就从没有停止过。

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当年西方殖民列强“人造”中东政治版图,才埋下了大量冲突和战争基因,开启了一个世纪之久的中东政治版图裂变进程。这个“西方列强”就是英法两国。

当今中东的多数国家,原本是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疆域或属国。奥斯曼帝国最鼎盛的时候,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从东欧一路绵延到阿拉伯半岛南部再环绕地中海地区。

其实,在一战前,曾经辉煌一时令欧洲人闻之色变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沦为“欧洲的附庸”。一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竟然不顾国力衰落,加入德意奥三国同盟。这场席卷欧洲的风暴彻底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

奥斯曼帝国的加入对英国的利益影响最大。英国当时正称霸中东,其势力从印度和埃及进入这块辽阔的地区。为了保住利益,英国在一战期间许下了三个诺言,这三个诺言相互抵触,以至于英国根本无法做到,从而导致今天的中东乱局。

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即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先知)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

18世纪末,随着拿破仑入侵奥斯曼帝国(最后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列强(基督教世界)也开始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和属地,建立殖民地。

二战后,在英国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情况下,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181(2)号决议,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英国在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委任统治;委任统治结束后2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村镇158平方千米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中东的历史

1、双子文明时期(公元前3500~前550年)

两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文明是中东地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其文明起源均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

两河文明代表了西亚,古埃及文明代表了北非。

所谓两河,就是今天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美索不达米亚”便是两河之间的意思,这里的文明属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模式。

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这便是两河文明大致的四个阶段,我们常说的属于“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巴比伦文明其实已经是两河文明的第三阶段了。

古埃及文明的模式与中国类似,自从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那尔迈)一统上下埃及之后,古埃及便开启了王朝循环模式。

历史学家将古埃及的31个王朝分为早王国——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同样是四个时期。

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距离如此之近,争霸是免不了的。两河文明最好战的便是亚述帝国,而古埃及文明在第十八王朝达到巅峰,版图伸入西亚。

战争的结果是亚述帝国一统古埃及,这是古埃及第一次被吞并。可是两大文明争霸,渔翁得利的是两河东方的一个帝国——波斯帝国登场。

2、波斯帝国时期(公元前550年~公元651年)

波斯文明和古希腊文明都没有位列“四大文明”,因为二者都不是原生文明,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在海上相遇缔造了古希腊文明,而两河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在陆地上相遇缔造了波斯文明。

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建立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

波斯帝国崛起后吞并了两河地区和古埃及,并将帝国版图伸入欧洲地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版图面积达695万平方公里,这一数字几乎是300多年后秦帝国版图的两倍。

从此中东有了统一的帝国政权,接下来的历史便是地中海沿岸的千年争霸。

希波战争(公元前499年~前449年)

战争从波斯入侵希腊开始,以波斯退兵告一段落。

可是希腊和波斯的恩怨并未就此了解,100多年后,公元前330年,马其顿人亚历山大不仅一统希腊,还灭了波斯帝国,波斯的第一阶段结束。

罗马与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的战争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帝国便一分为三,波斯地区属于塞琉古王朝,而塞琉古王朝不久被波斯的帕提亚帝国(公元前247~公元224年)所代替,而此时的地中海也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于是,接着打,接下来的历史便是帕提亚帝国与罗马的战争。

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与东罗马帝国的战争

公元224年,帕提亚帝国被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代替。

但是,政权变了,战争还要继续,萨珊波斯接着和罗马对砍,即使公元395年另一方变成了东罗马(拜占庭)也一样,接着打。

这一时期的中东主要便是波斯帝国的历史,波斯,在世界史的描述上总是作为古希腊、罗马帝国的反面而出现,是一个极度被低估的文明。

3、伊斯兰时期(公元632年至今)

阿拉伯帝国时期(公元632~1258年)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在建立了伊斯兰教的同时,阿拉伯帝国也同时形成。

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灭萨珊波斯,波斯从此伊斯兰化,当然不仅仅是波斯,整个中东——西亚和北非,甚至中亚和西班牙全部纳入了阿拉伯帝国的版图。

帝国变了,仗还要接着打,如果说之前波斯和罗马还互有胜负的话,阿拉伯帝国对东罗马便是压倒性的优势了,这是阿拉伯的巅峰时期。

阿拉伯帝国被灭之后

公元1258年,蒙古帝国的旭烈兀占领巴格达,用战马踏死阿拉伯帝国最后一任哈里发,阿拉伯帝国灭。

蒙古人的旋风过后伊斯兰世界一分为三:

1、奥斯曼帝国(公元1299-1922年)

2、波斯第三帝国——萨菲王朝(公元1501-1736年)

3、莫卧儿帝国(印度)

属于中东的是奥斯曼帝国和萨菲波斯,此时的中东占优势的并非阿拉伯人。

奥斯曼帝国的中心在土耳其,其建立者奥斯曼一世是突厥人。

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拜占庭帝国,取得了地中海沿岸争霸的决定性胜利。

萨菲波斯确立了什叶派为波斯国教,而中东其它地区几乎都是逊尼派,这种下了后来中东乱局的种子。

伊斯兰世界的三部分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后都倒在了欧洲列强的脚下:莫卧儿帝国成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赫赫一时曾灭了拜占庭帝国、围攻维也纳的奥斯曼帝国变成了“西亚病夫”,一战后被列强肢解,而波斯早早的成为英国和俄国的竞技场。

地中海沿岸的争霸最终还是欧洲人赢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中东地区,缺水,油多;

中东地区宗教纷争不断——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基督教、犹太教;

中东四分五裂无强国;

列强纷纷介入,等等这些都是中东乱局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一方面是因为中东油多,另一方面数千年的争霸使欧美压根不会让中东地区重新崛起。

中东或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的地区。

它包括部分西亚和非洲埃及。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

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

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欧洲和亚洲,中东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通枢纽,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为争夺宝贵的淡水资源和石油资源,常年战争不断。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巴勒斯坦、阿联酋、也门、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共17个国家和地区。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

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一个祖先,两个民族。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米特人的一支。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据《圣经》所说,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

后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

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以实玛利,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阿拉伯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

穆罕默德创教初期,犹太人和基督徒对他采取敌视态度。随着穆罕默德追随者不断增加,阿拉伯骑兵也开始对外扩张。7世纪时伊斯兰教分裂。拥戴穆罕默德后裔的人和接受哈里发代表真主的人逐渐形成“什叶派”和“逊尼派”。

19世纪,由于伊斯兰教在各类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中(主要是帝国主义对伊斯兰世界的侵略与掠夺,即对伊斯兰国家的殖民化与半殖民化),逐渐引发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革命运动。

不断冲突

二战后,在英国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情况下,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181(2)号决议,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英国在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委任统治;委任统治结束后2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村镇15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中东战争 (8张)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

10分钟后,美国承认以色列国。

12小时后,阿拉伯联军进攻以色列。

3天后,苏联承认以色列国。

之后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非正式的战争开始。

1949年2至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伊拉克未与以色列签订)。

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

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

战争最后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

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

英、法军于12月撤离。

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

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进一步向外扩张,借口埃及(当时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

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

埃及损失惨重。

1970年8月最终停火。

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

1973年10月,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中东,指从地中海东部南部到波斯湾沿岸的部分地区,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亚的大部分与非洲的埃及、地处于俄罗斯边界的外高加索地区。

约23个国家与地区,1500多万平方千米,4.9亿人口。

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包括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

地形以高原与平原为主。

主要河流只有幼发拉底河、尼罗河等,从地理位置上来讲,中东沟通了亚洲、欧洲和非洲。

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枢纽,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为争夺稀缺的淡水资源和宝贵的石油资源,也由于宗教文化差异,二战之后常年局势动荡。

中东,是指地中海东部南部到波斯湾沿岸的部分地区。

在地理上,中东包括西亚(除阿富汗)和部分北非地区(即埃及),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是欧洲人使用的一个笼统的地理术语,概念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尚无准确定论,一般泛指西亚,北非地区,约23个国家和地区,1500多万平方千米,4.9亿人口。

西亚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也门、塞浦路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19个)

北非国家和地区包括: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和西撒哈拉。(8个)

中东大部分为西亚,但与西亚的区别在于中东不包括阿富汗,但包括北非的埃及。

中东是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其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

其三洲具体指亚欧非三大洲,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

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且为咸水湖。

中东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利运送石油到各国。

位于“三洲五海”之地的中东,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西方和东方的要道,也是欧洲经北非到西亚的枢纽和咽喉。

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列强逐鹿、兵家必争之地。

中东泛指欧、亚、非三洲连接地区。欧洲人称离西欧较远的东方地区为中东,较近的为近东。近东和中东没有明确的界线。包括伊朗、巴勒斯坦、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科威特、卡塔尔、巴林、土耳其、塞浦路斯和埃及等国。

中东是一个产石油的地方 ,那里工业比较少 ,经济还是比较落后

从地缘位置上看,中东在世界古代文明交往的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东是世界上最早诞生农业文明的地区,它与欧亚大陆的其他古代农业文明大体上处于同一纬度上,如中国、印度、希腊、北非等,丝绸之路将所有这些文明联结了起来,而中东正处于这一商道的中央,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

在这一地区的北方,是游牧民生活的广阔的欧亚内陆草原,而南方的农业文明区成为他们袭扰的对象,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成为影响古代世界的最重要的矛盾,中东是受影响最大的典型地区。

当然,这种冲击也造成了文明的多样性并加快了变迁的速度。

然而,许多学者未能注意到的是,中东本身还面临着来自南方游牧民的冲击,例如阿拉伯半岛。

而且,欧亚内陆草原的游牧民属于草原游牧部落,而中东的游牧民属于沙漠游牧部落,双方在长途跋涉的范围、部落冲突程度和等级制等方面有所区别,而最终却在中东文明演变的舞台上相遇并创造了新的辉煌(来自中亚的突厥人、蒙古人和奥斯曼人)。

一般说来,与中东交往最为频繁的地区是周边的地中海地区、北非、外高加索、中亚、南亚和东亚。

在中东地区内部,著名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叙利亚和乌浒河——药杀河流域(包括阿富汗和河中)及其邻近地区是世界高级宗教两大发源地(三大一神教和大乘佛教),其原因在于它们均为重要的“交通环岛区”。

中东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因此彰显。

2、上古中东:多元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远古至7世纪初)上古中东的历史是多元文明的起源和从城邦到帝国、再到大帝国演变发展并为中东文明圈奠定基础的历史。

首先,我们简析一下影响中东古代文明发展的几个因素。第一,作为三大洲海陆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加上当地发达的文明,中东历来是民族入侵和迁移频繁发生之地,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的典型地区。另外,为了控制商路,阻止外来入侵,原有国家也努力扩充军队,甚至先发制人,对外用兵,因此战争频繁。

第二,物产单一使发达的地区贸易、国际贸易成为中东历史的突出特点,贸易促进了不同民族间交往和文明的形成、发展。

中东地区输出的主要商品有谷物、羊毛、食品、手工产品等,输入的主要商品有黑曜石、宝石、半宝石、燧石、木材、金属、石材、矿物颜料、沥青等。

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指出:“近东的人们,例如苏美尔人…

他们的一切必需品基本上都是从贸易交换而来。

第三,中东存在着多元文化。

从语言和民族角度看,创造中东古代文明的民族主要分为三类。

(1)闪族(闪米特族),包括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迦南人、阿拉米人等。

(2)操印欧语言的民族,包括赫梯人、喜克索斯人、波斯人、帕提亚人、塞人等。

(3)其他民族,包括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其中古埃及人是由闪族和含族(含米特族)融合而成的。

在上述三大群体中,闪族显然是古代中东最大的民族群体,也是现今中东人口中最多、影响最大的群体(包括阿拉伯人、犹太人),但中东文明不等同于闪族文明,而是多元文明的大融合。

中东也与希腊、罗马进行着文化交流。

中东古代的文明交往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两大文明中心东西辉映的时期(远古至约公元前2000年埃及第十二王朝的建立)。

从历史上看,中东古代文明存在几大中心,这些中心灿烂辉煌,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其中,最早最重要的文明中心是两河流域和埃及。

两河流域形成了世界最早的城市、文字和文明。

它发源于南方的苏美尔,而苏美尔奠定了希腊化以前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

公元前2371年,苏美尔为北部的阿卡德统一。

古埃及文明虽发源较晚,但因尼罗河流域在地理上自成体系等原因,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却比两河更快。

约公元前3000年,上、下埃及统一;此后,第四王朝(公元前2650——前2500)开始了金字塔的建造。

第二阶段,两大文明扩散和其他文明兴起的时期(约公元前2000——前550波斯帝国建立)。埃及第十二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埃及恢复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而两河流域也随之进入了政治上的帝国时代。本阶段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两大文明中心在遭受外来入侵的情况下持续发展。在这一时期,两河流域和埃及均遭受外来入侵,但新的统治者最终都被同化了。两大文明进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

第二,中心文明的传播和地方文明的兴起。在两大文明中心的周边地区(主要是西亚),兴起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地方文明,如腓尼基、迦南、犹太、埃兰、胡里特、赫梯、阿拉伯等。这些文明与两大中心进行贸易、交往,有时甚至处于后者的政治统治之下,因而大量吸收了其先进文化。

在宗教方面,叙利亚的胡里特人的神谱中包括了两河流域的神灵埃阿、安努、恩里尔等,并以两河的宗教中心尼普尔和埃里都作为其宗教圣地。

而胡里特人也将两河的宗教文化传播到小亚的近邻赫梯。

赫梯人同样尊崇两河的伊什塔尔,其史诗《吉斯吉莫斯》即模仿《吉尔伽美什史诗》。

迦南人崇拜的暴风雨之神巴力和爱情女神阿斯塔特即苏美尔的塔木兹和伊什塔尔,腓尼基的情况与此相似。

此外,两河的塔庙也为西亚各民族普遍模仿。

在语言文字方面,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赫梯、埃兰、胡里特、乃至克里特的楔形文字均由此而来。同时,阿卡德文成为中东的通用语言,而埃及的纸草则成为地中海地区的主要书写材料。

此外,一些地方文明也相互影响。例如,胡里特人的宗教吸取了迦南和叙利亚的宗教因素,而犹太人的早期宗教也吸收了迦南宗教的因素。

第三,在融合中发展、创新。两大中心以外的地方文明不但茁壮成长,而且少数文明在融合各种文明的基础上青出于蓝,创造了意义重大的新的文明形式。

在沿地中海的列万特地区(即大叙利亚)形成了一条文明发展的“黄金海岸”,其东边则是两河的“黄金水道”,二者相连成为文明创新和交往的大动脉。

大叙利亚的创新主要在语言和宗教方面,本阶段主要是语言。

受埃及文字的影响,公元前17世纪在迦南产生了原始迦南文字,公元前15世纪在西奈产生了原始西奈文字。

公元前14-13世纪,在腓尼基产生了分别受西奈文字和两河楔形文字影响的毕布勒字母和乌加里特字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

其中的毕布勒字母书写简便,适于商业簿记。

腓尼基字母成为世界字母的发端,由此衍生出希伯来字母、阿拉米字母和希腊字母。从原始迦南文字则发展出原始阿拉伯字母。此外,阿拉米文也逐渐取代阿卡德文成为西亚的通用文字。

第四,中央集权帝国的广泛建立。

埃及在经历了中王国的繁荣之后步入其全盛时期,即新王国时期,并首度占领叙利亚。

两河流域则先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古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等帝国,其版图扩展到叙利亚、腓尼基、小亚东部、波斯西部和南高加索。

同时,形成了米底、赫梯和胡里特人的米丹尼等强国。

帝国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改进和文明交往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而不仅仅是依靠军事征服。

这就为后来波斯帝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了基础。

第三阶段,东西方交会时期(约公元前550-7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本阶段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两大文明中心式微,边缘文明发展成为主要的文明,建立了空前未有的大帝国。

分布在中东边缘的波斯、希腊罗马和阿拉伯文明取代了埃及和两河文明,建立了囊括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即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及其他希腊化帝国、萨珊帝国、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这些大帝国的建立,极大地便利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包括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

第二,文化交往的形式和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由两大文明中心向中东内外各地区的传播为主演变为中东不同文明之间及与区外文明间的双向交往,甚至文明中心的吸纳多于付出。

尤其重要的是,本阶段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通过军事征服,开始大规模地与东方文明展开交流,此即希腊化。

广义的希腊化不应当局限于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后继者塞琉古帝国和托勒密帝国,而应包括帕提亚帝国、甚至罗马帝国。

希腊化时期的特点如下:

(1)希腊化实即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融。希腊化标志着东方文化全面登陆希腊,例如东方的占星术和宗教。同时,东方也第一次大规模引进了西方文化。在西亚,当时主要的文化形态是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和希腊文化,其具体形态又分为希腊风格、东方风格与东西融合的风格。

(2)文化交融是军事征服的后果。希腊文化在中东的传播带有强制性,并表现出游离性的特点。它主要存在于在东方建立的希腊城市中,其政治、文化、体育设施全部为希腊式的,居民主要为希腊人。

(3)地区中心从原有的文明中心迁移到欧亚大陆的交界处或其他地区的新兴城市。

底比斯、巴比伦和雅典不再是地区的中心,后者移往位于欧亚大陆的交界处或其他地区的新兴希腊城市,如地中海滨的亚历山大、安条克和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泰西封。

这些城市虽然地处古老的埃及、叙利亚和两河流域,但已经是希腊化城市,并且位于地区交通的枢纽。

到萨珊帝国时期,巴比伦已经沦为废墟。

阿卡德语到公元前1世纪时终被放弃。

(4)随着时间的流逝,东西方文化从疏离逐渐走向融合。希腊化国家的中下层官员、军官和法官包括了大批当地人,东方城市仍然保留了自治地位。更有意思的是,巴比伦的希腊祭司贝罗苏斯著的《巴比伦史》与托勒密埃及的祭司马尼托所著《埃及史》完成了马其顿——希腊统治者与近东政治传统的同一化过程。

在语言上,西亚语言吸收了希腊语的部分词汇,当地人还部分使用了希腊姓氏,阿拉米语与希腊语同为官方语言;埃及文字因使用希腊字母而改造为科普特语。在艺术上,纯粹的东方艺术和希腊艺术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融合型艺术。但东方风格仍然保持了主体地位。

在民族成分上,到公元1世纪,在中东的希腊人日渐与当地人通婚,从而作为一个民族消失了。托勒密王朝美艳绝伦的末代君主克娄巴特女王即是一位混血儿。

随着罗马帝国向中东的推进,它占据了小亚和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地区,从而将罗马文化传播到当地,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在小亚和叙利亚的统治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在东方,帕提亚、特别是萨珊帝国的崛起再次促成了波斯文化的传播,成为抗衡罗马帝国的中流砥柱,波斯文化的影响超过了早先的波斯帝国时期。

第三,中东进入了“轴心时代”,世界宗教形成。

当代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重大的思想创新:古希腊的文学、哲学,以色列的先知,波斯的祆教,印度的《奥义书》和佛教,中国的孔子、老子等。

这些思想同化和接收了古老的高度文化并向周边传播,它们标志着人类开始意识到自身的整体存在及其局限,创造了至今人们仍在思考的基本范畴,促成了世界宗教的萌芽。

波斯帝国时期无疑是祆教的重要传播时期,而此时犹太教也经历了新的发展。

可见,中东地区在轴心文明中占有两大创新,并与另外两个创新(希腊和印度)在地理上重叠,波斯成为与希腊、印度、中国并列的世界四大文明中心。

当然,中东文明的最后成型是在伊斯兰文明兴起之后。

希腊化时期也是宗教大动荡、大融合的时期,如在托勒密王朝创立了塞拉皮斯崇拜,它融会了埃及与希腊的因素。起源于波斯的米特拉教也于公元前1世纪传入罗马,公元1世纪则遍布罗马帝国。在希腊,古典文化的时期宣告结束,出现了主张拥抱世界的学说(如斯多葛主义)和悲观厌世的学说。

在希腊化开始之前,一神教已开始形成,即犹太教。

进入希腊化时期之后,波斯和两河流域出现了多种二元神教,如诺斯替教和摩尼教,早已形成的祆教进一步完善。

在吸收东西方各种宗教和思想的基础上,中东的第一种世界宗教——基督教诞生了,并逐渐传播到中东和欧洲。

波斯以西的中东第一次形成了一种基于单一宗教的文化格局,只是存在着不同的教派,如波斯的景教和埃及的一性论派。

另外,也仍然存在着一些小宗教如犹太教、拜星教及原始拜物教。

同时,犹太教和祆教的存在证明了中东本土文明对希腊文明的抗拒。

3、中古中东: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伊斯兰文明圈的形成发展(7世纪初——1566)中古中东的历史是伊斯兰教兴起、传播和伊斯兰文明圈形成及发展演变的历史,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伊斯兰教的兴起、传播和伊斯兰文明圈形成时期(627-945)。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以往中东文明的发展有很大不同,它发端于作为地区文明中心的新月地带南面的阿拉伯半岛,并且把一种国家体制与宗教密切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的融合能力的强势政治文化,并将其迅速推广到西亚北非至中亚、南亚的广阔地域。

伊斯兰教兴起之前,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分为南北两部分。

南方沿海的也门地区曾出现多个繁荣的国家,6世纪以后先后被埃塞俄比亚和萨珊帝国所占领。

北方长期为新月地带的大国(后期为拜占庭帝国)所控制,并形成了一些缓冲的阿拉伯小国。

阿拉伯地区与周边的西亚、东北非和南亚存在密切的贸易联系,在文化上受到上述地区和希腊的影响,于6世纪形成了通用的阿拉伯语。

阿拉伯社会仍然属于部落氏族社会,深受部落习俗和习惯法的影响,不同的部落经常为争夺牲畜和水源发生冲突,抢劫盛行。

在宗教上,这一时期被阿拉伯史家称为“蒙昧时期”(“贾希利叶”),盛行对精灵、星宿和偶像的崇拜,麦加成为本地区的崇拜中心和商业中心。

大国的争夺、贸易的衰落、社会矛盾的激化形成了半岛阿拉伯社会的危机,孕育着重大的变革。

约610年,先知穆罕默德受到安拉的启示,开始传播伊斯兰教。

他一手创造了乌玛(伊斯兰社团),并着手统一半岛。

作为政教合一的社会组织,乌玛打破了传统的部落家族关系,确立了信仰高于一切,以及穆斯林不分种族、部落和肤色而共同团结的原则。

穆罕默德既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又是国家元首和军事领袖。

《古兰经》和圣训(先知言论汇编),也确立了乌玛必须遵守的经济原则、政治原则、伦理原则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乌玛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整体、不同于其他信仰团体的宗教共同体。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乌玛先后推选了四位哈里发,即阿布·伯克尔(632-634在位)、欧麦尔(634-644在位)、奥斯曼(644-656在位)和阿里(656-661在位)。

四大哈里发巩固了乌玛的基础,并向半岛以外地区拓展力量,先后灭亡了萨珊帝国,征服了拜占庭帝国的大片领土,从而将自己的控制地域扩大到叙利亚、伊拉克、呼罗珊和北非。

661年,古来西部落的穆阿维叶建立倭马亚王朝,开创了世袭的伊斯兰君主制的先例,首都设在大马士革。

倭马亚人吸收了拜占庭和萨珊的文化,创立了完整的阿拉伯帝国体制,包括君主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度、财政制度、立法和司法制度及独特的伊斯兰文化。

同时,在征服过程中,阿拉伯人建立了一系列城市,他们从军人部分演变为地主、农民、手工业者、商人,而被征服的民族也出现了阿拉伯化、伊斯兰化的趋势。

随着征服的进行,穆斯林内部的矛盾逐渐暴露,其中既有圣门弟子与麦加贵族之间、不同部落之间、阿拉伯穆斯林与非阿拉伯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也有围绕哈里发职位的斗争,由此爆发了内战。

先知的女婿阿里的下属坚持阿里及其后裔是哈里发职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他们形成了什叶派(“什叶”意即“追随”)。

而正统的穆斯林则形成了逊尼派(“逊尼”指遵守逊奈即圣训的人)。

750年,在什叶派的支持下,阿拔斯王朝创立,首都最终定于新建的巴格达城。

阿拔斯帝国具有明显的伊斯兰帝国的特征,表现在哈里发和贵族均与非阿拉伯人通婚、非阿拉伯人在政府和军队中地位的提升、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的进一步深入、文化的全面开放和高度繁荣等方面。

但另一方面,帝国内部的民族、教派、部落矛盾逐步凸显,导致中央集权由盛转衰,突厥将领把持朝政,就近征服的边远省份渐次独立:塔希尔朝,821-873年;萨法尔朝,873-900年;萨曼朝,900-999年;图伦朝,868-905年;鲁斯塔姆朝,761-909年;伊德里斯朝,789-926年;阿格拉布朝,800-909年。

因此,在政治上,伊斯兰国家已经从初期的单一普世帝国演变为后期的伊斯兰列国并立。

历经两大帝国的统治,伊斯兰文明圈基本形成,它从北非经西亚一直延伸至中亚、南亚,其居民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同时也有基督徒、犹太人、印度教徒等其他宗教的信徒。在这一广大地区,阿拉伯语取代阿拉米语和科普特语,成为主导语言,但伊朗以东的波斯人和突厥人等民族无意放弃原有语言,而采用了阿拉伯字母来表达母语。

从长时段的角度看,新兴的世界宗教伊斯兰教更加彻底地贯彻了中东传统的一元宗教体系和对偶像崇拜的反对,是对此前的希腊化的一次成功反击,尽管它没有完全排斥希腊文化。

汤因比认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均是在叙利亚和希腊的“文化混合体”中形成的。

伊斯兰教最终成为中东文明的文化载体,而基督教在中东的范围急剧缩小。

除了本民族固有的文化外,阿拉伯人吸收了波斯、拜占庭、希腊、印度等多种文化的因素,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并以此为基础最终形成了中东文明圈,其范围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帝国。

在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内,中东文化的多样性以统一性驾驭下的多元性表现出来,其文化综合的深度大大高于以往,同时保持了历史的连续性。

正如美国学者拉皮杜斯所说的:“7世纪阿拉伯的征服和随后的伊斯兰时代保留了中东机构的延续性。

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均产生于大叙利亚及其邻近的汉志地区,再次证明了作为文明交会中心的大叙利亚的魄力。三大一神教都把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作为其圣城,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同时,高度开放的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桥梁,保存了人类文化的瑰宝。

第二阶段是伊斯兰世界的正式分裂和伊斯兰文明深入发展的时期(945-1299),这一时期阿拉伯人丧失了政治权力,伊斯兰文明更加成熟和多元化。

945年,属于波斯人支系、信仰什叶派的白益人创立白益王朝。

该王朝定都波斯的设拉子,其统治者夺取了阿拔斯朝哈里发的政治权力,后者从此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精神领袖,其世俗权力仅限于巴格达城。

伊斯兰世界由此拥有两个最高中心:由波斯的白益朝统治者控制的政治、军事中心(大不里士),由伊拉克的阿拔斯朝阿拉伯人的哈里发控制的精神中心(巴格达,哈里发同时掌握了该城及其郊区的世俗权力)。

此外,各地方王朝还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中心。

科尔多瓦和开罗成为阿拉伯地区的文化中心。

11-13世纪,欧洲封建主、商人和天主教会利用伊斯兰世界的分裂,先后组织了8次十字军东侵。

1187年,由埃及的萨拉丁率领的穆斯林军队歼灭了十字军主力,收复了耶路撒冷。

在以后的东侵中,十字军甚至掠夺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而东方的基督徒也参加了反抗十字军的斗争。

历经两个世纪的多次战争,伊斯兰军队于1291年拔除了十字军的最后一个据点。

十字军东侵给伊斯兰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往。

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建立塞尔柱帝国,取代了白益人的地位,其君主号“素丹”,依然承认哈里发的精神领袖地位。

这一时期,塞尔柱人挫败了拜占庭帝国,第一次进入小亚和高加索,小亚和高加索从此开始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

但塞尔柱帝国很快也陷入分裂。

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蒙古大军攻陷巴格达,阿拔斯王朝最终灭亡。

然而,1260年蒙古军队在叙利亚为埃及马木路克的军队所败,停止了西进的步伐。

蒙古人在波斯和伊拉克建立了伊儿汗国(首都先后为马拉盖和大不里士),但统治者最终接受了伊斯兰教。

尽管本阶段伊斯兰世界陷于分裂和衰落境地,但伊斯兰文明仍处于发展中,在社会政治领域,作为宗教学者的乌里玛最终形成,从而确立了伊斯兰国家中哈里发——素丹——乌里玛的三角政治体制;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典章制度进一步完善,逊尼派的教法学派和宗教教育体制最终成型;苏非派神秘主义的仪式、典章也更趋完善,正统与民间的伊斯兰相互结合成为伊斯兰社会的组织方式;伊斯兰的教义学、教法学、哲学、史学、科技等也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另一方面,10世纪以后,随着逊尼派四大教法学派的形成,以及阿拉伯人政治权力的丧失,逊尼派法学家开始系统地整理前人的法律著作,因袭传统的观念流行,即所谓的“创制(伊智提哈德)大门关闭”说,从而束缚了教法的发展,法律逐渐丧失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是伊斯兰世界的再统一(1299-1566),出现了奥斯曼和萨法维两大帝国(南亚还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奥斯曼人属中亚的突厥游牧部落,后进入中亚并依附于塞尔柱人。

1299年,奥斯曼人宣布建国。

奥斯曼人有浓厚的宗教热情和坚定的圣战精神,在对外征战中屡屡得手。

他们于14世纪中叶进军巴尔干。

1453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该城成为帝国的首都,更名伊斯坦布尔。

到1574年,奥斯曼人征服了巴尔干、埃及、阿曼、也门和除摩洛哥以外的整个马格里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也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伊斯兰世界。

而且,借助于帝国的统治,伊斯兰教传播到了巴尔干地区和塞浦路斯。

奥斯曼人建立了强大的近卫军(加尼沙里),拥有精锐的骑兵和炮兵、海军,因而在军事上无往不胜。由于在巴尔干和黑海地区拥有领土,以及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奥斯曼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俄国、波兰和法国均有频繁的战争和外交交往,成为参与欧洲事务的重要大国。

在政治上,其中央集权的程度超过阿拉伯帝国。奥斯曼皇帝同时担任素丹及哈里发的职位,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阿拉伯帝国哈里发职务的政教合一性。而且,政府控制了乌里玛,实行宗教法庭和经学院的等级制,政府任命的大穆夫提成为宗教界的领袖。政府也向苏菲派教团提供捐赠,并通过他们影响军队和行会。

在东方的波斯,伊儿汗国于14世纪中叶分裂为若干小国。

之后,帖木儿帝国和黑羊、白羊两个土库曼王朝先后统治波斯。

15世纪后期,波斯的萨法维家族兴起。

1502年,该家族的伊斯迈尔灭白羊王朝,建立萨法维王朝(1502-1722)。

新王朝以什叶派作为国教,从此奠定了波斯作为什叶派国家的基础;王朝定都大不里士(后迁都卡兹文和伊斯法罕),开始采用西方的火器改造军队,与东边的乌兹别克和西边的奥斯曼展开长年的战争。

其中,与奥斯曼的战争直到17世纪中叶才基本结束。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意味着中古阶段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

中东1908年发现石油。

中东发现石油历程如下:

1、中东首次发现石油是1908年,当年伊朗发现了马斯喀特苏莱曼油田,成为中东第一个石油生产国。

2、1927年伊拉克的基尔库克油田出油,这是中东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

3、30年代,巴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相继发现石油。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其他中东国家相继发现了石油。

1908年5月26日。

这一天在现代石油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一个隶属英国人的勘探队在伊朗和伊拉克交界处,打出了伊朗现代史上的第一口油井,改变了整个中东的历史轨迹,也开启了世界石油史上的新篇章。一百年后的今天,中东地区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到世界总储量的60%以上。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开始对中东地区进行地质勘探。勘探结果显示,在中东地区,尤其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可能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可能就意味着不确定性,付出高昂的勘探费后,极有可能徒劳无功。

如此高风险的投入,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但是,终于有人抵挡不住“黑色金子”的诱惑,愿意堵上一把。这个人就是威廉·诺克斯·达西,英国矿业巨头。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个人对古代波斯光明神在祭祀场所点燃“火柱”的传说深信不疑。

在传说中提到了某种“油”,一种从当地的某些岩石中渗出来的物质,所以达西坚信波斯湾石油地区有石油。当上级要求停止勘探打包走人时,他没有听上级指令,决议要将钻探进行到底,就在5月26日,威廉·诺克斯·达西惊喜的看到井架上流出了黑色的油流。正验证了那就话,有志者事竟成。

扩展资料

中东石油分布:

波斯湾沿的沙特阿拉伯,伊朗,克威克,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都是重要的产油国家。

中东这个石油库到底有多大呢,据1977年的统计已探明的储量达500多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58%,石油年产量达11.13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38%以上。

在中东地区无论在沙漠下或海底下大大小小的油田星罗棋布,伶俐的井架,银光闪耀的大油罐,进进去去出出的超级油轮,到处是一派繁荣希望的景象。

西亚地区的石油储存条件良好,储油层厚,油质优,大部分的油矿都可以自喷井的方式开采,所以啊在世界的19个大油田中,中东就占了14个。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q2023040314501211d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