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这次旅行
安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的最北部,有长达3300年的建城史及500年的建都史,这座城市有着“中华第一古都”的美称。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河南安阳殷墟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中国最早的都城——殷墟遗址,人工天河红旗渠……都是极具游览价值的景点。
安阳人杰地灵。
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奴隶傅说拜相、女将军妇好、文王拘而演《周易》、西门豹投巫治邺地、蔺相如降生古相村、信陵君窃符救赵、项羽破釜沉舟、曹操邺城发迹、三朝宰相韩琦、抗金名将岳飞等名人轶事层出不穷。
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来安阳时,留下了“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的著名诗句。
交通
飞机
到达安阳可以乘坐火车或汽车,安阳现在拥有安阳豫东北机场和安阳北郊机场,但安阳豫东北机场目前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备降机场,并无直达安阳市的航班,而安阳北郊机场属于安阳航空运动学校,暂无航班,主要用于航校训练。
火车
安阳境内有京广铁路、京港高铁南北交通大动脉贯穿,北可达北京,南可至郑州、广州。现有安阳火车站、安阳东站两个火车客运站。
汽车
安阳公路交通发达,107国道从安阳经过,安阳至许昌的高速公路经过省会郑州,安阳到郑州约需3小时,到太原约4.5小时,到北京约需6小时,到济南约需7小时,到天津约10小时。
公交车
安阳市中心区现有几十条公交车线路,大多公交车票价为2元,首班最早为5:50,末班最晚为21:30。市内有多路公交车可至安阳市的旅游景点。15、18路公交车可到殷都文化城;15路公交车可到殷陵馆;25、26路公交车可到民间艺术博物馆、文峰塔、高阁寺等地;10路旅游专线可达岳飞庙、羑里城。
行前准备
1. 证件: 随身携带身份证、另外学生证、***、军官证、老年证、摄影师证等证件在安阳市的景区都有优惠,甚至是免费的。
2. 衣服:安阳地处北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宜。
春秋:早晚温差比较大,除了带几件简单的短袖之外,还需要带一件薄外套。
鞋子要以舒适的运动鞋、平底鞋为宜。
最好不要穿新鞋出游。
夏:衣物要带吸汗的、透气的棉质衣物。
建议穿透气功能比较好的鞋子。
冬:建议多带保温的衣服,最好穿羽绒服或者厚外套。
鞋子以棉鞋为宜,如果不想穿棉鞋,建议穿上棉袜。
3. 现金,信用卡:现金可以不用多带,在安阳的银联网点很多,酒店、餐厅和超市可以刷卡和使用支付宝、微信结账。
4. 洗漱用品:如果方便的话最好带自己的,建议自备毛巾、旅行折叠牙刷、牙膏、拖鞋,另外女性建议带上防晒的护肤用品。
5. 药品可以自己准备,感冒药、藿香正气、创可贴、防蚊剂、防晒霜等。其它物品:携带高能量食品,随时补充。带好生活用品。手机、相机等您可能需要携带的电子设备,记得带好充电器、电池以及足够的存储卡。
美食
道口烧鸡、老庙牛肉、皮渣、粉浆饭、炒三不沾、八宝布袋鱼、安阳“三熏”、锦泰燎花、秦氏熏肉、扣碗酥肉等。
购物
安阳特产很多了,内黄的大枣,老庙牛肉,林州的杏仁,太行山大红袍花椒等。红旗路、北大街、南大街都是当地十分繁忙,人流量很大的商业街,可以到这些地方进行购买土特产品。
季节
安阳旅游以春秋两季为宜。安阳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而春秋温暖,气候宜人,也正是太行山大峡谷最美的时节, 更便于领略太行山独一无二的美丽。
住宿
安阳的星级酒店主要集中在文峰区的安阳东站和林州市太行大峡谷西侧。其中,文峰区因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价格略高于林州市景区的星级酒店,这些酒店均提供优质的早餐服务。安阳东站周围当然也少不了诸多经济型快捷酒店,价格从100至250不等。在太行大峡谷这样的景区里,特色民宿也是小清新之旅的不错选择。
摄影
相机: 佳能5D3、索尼A7
镜头: 16—35,24—70,70—200。
行程
DAY1: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峰塔——殷墟——水冶镇
DAY2: 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走进红旗渠音乐舞蹈史诗
DAY3: 林州中华古板栗园——太行大峡谷——朝阳村
第1天 文字博物馆 文峰塔 殷墟 水冶镇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亿万华夏儿女,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说着不尽相同的方言,却共同书写着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不仅是沟通交流的介质,更是维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
在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有一座中国文字博物馆,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
汽车停靠在博物馆广场一侧,一座庞大的金文“字”造型的字坊映入眼帘,中间部分刻有“中国文字博物馆”七个大字,古朴大气,设计精巧。广场两侧是竖立着28片青铜制作而成的甲骨片,暗含因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时代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
文字博物馆共分七个展厅,第一展厅主要介绍汉字的出现及其演变,第二展厅要介绍金文的出现及发展,第三展厅主要介绍隶书的发展及演变,第四展厅主要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字及发展,第五展厅主要介绍文字载体的发现及演变,互动与影像厅利用互动和影像的方式让人更直观地了解到我国文字的发展及演变,特别展主要展示各类书法及书法介绍。
馆内真实再现了当年考古学家挖掘殷墟的场景,这一重大发现,揭开了三千多年古中国的神秘面纱,它的发掘工作为中国文字史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史料,殷墟也成为我国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块块早已泛黄斑驳的甲骨,承载着汉字的文明起源。甲骨文,指的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主要发掘于安阳殷墟,其刻辞大致可分为占卜性刻辞和记事刻辞两类,记录着商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信仰、祭祀等内容。
汉字的发展演变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刻画符号到隶楷行草的过程,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始时期,人们只能将传达的内容刻画在陶片等器材上,作为简单符号流传下来。
卜甲,顾名思义,用于占卜的甲骨。在鬼神崇拜的商王朝时期,国内的大事小情都要通过甲骨占卜来预测吉凶,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甲骨占卜好比用硬币正反面决定结果一般荒唐,却是当时唯一可以慰藉心灵的介质,也为后世留下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卜骨多出土于殷墟,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中曾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有字甲骨为689片,且以大片完整的居多,眼前这块卜甲就出土于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
除了卜骨,另一种重要的记事刻辞甲骨则为记录了商朝王室、贵族的婚丧嫁娶等史实,不过,这些记事刻辞甲骨的内容还有很多没有被释读出来,浩瀚的古代岁月仍等待着人们揭开其神秘面纱。
出土于小屯南地的卜骨经过复原后面世,骨片现已残缺不全,不过依然能看到骨片表面钻、凿痕迹,据说这是商王占卜过程留下的印记,进一步佐证了先人生存的足迹。
钟鼎千秋,金文传世。商王朝为华夏文明史重要的两大贡献,其中之一便是青铜器,随之而生的金文,则成为文字历史上璀璨的一页。这一展厅内最显眼的位置,收藏有商朝晚期的“司母辛鼎”,这个大鼎是为了纪念商朝第二十三位商王武丁的妻子——辛而锻造的,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吉金文、钟鼎文,虽然与甲骨文的称谓有所不同,但二者实质上是一种文字,只是承载的介质不同,因而有了不同的名称。
东周温县石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时,用于记载誓词的文书石器,尽管在风雨的侵蚀下,盟书表面的文字早已变得模糊难辨,庆幸的是,这些文字已被专家成功释读,也为后人了解商周时代提供了窗口。
文字不只是人类沟通的冰冷工具,更是融入各民族文化结晶的生命之魂,通过形声、象形等造字法,将世间万物包罗在方寸文字之间,代表了浓缩的精华,象征着文化的灵性。
安阳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这是一个有着众多故事的地方,安阳不仅是甲骨文的故乡,也是易经的发源地,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大禹治水、苏秦拜相、岳母刺字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要说安阳的地标建筑,那就要说文峰塔了。
文峰塔原名为天宁寺塔,位于安阳老城西北,天宁寺最早始建于隋仁寿年间,天宁寺塔建造于后周公元952年,迄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文峰塔在元、明、清三朝都曾经重修过,在乾隆年间时任彰德(即安阳)知府的黄邦宁在支持修缮天宁寺和塔的时候,发现这个塔与南边的孔庙遥相呼应,二者都可以代表安阳古都文化的高峰,于是,便在塔门的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于是“天宁寺塔”又得名“文峰塔”并一直沿用至今。
文峰塔高38.65米,塔基周长40米,人们爬山文峰塔都要弯腰屈膝,这一方面也代表了对文峰塔的敬仰。文峰塔是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易》言:文峰塔不仅是一个土堆砖砌成的雄伟建筑,也不仅仅是一种举世罕见的建筑风格,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表现。
文峰塔是砖身木檐,塔形上大下小,呈伞状,这样的造型在我国古塔之中也极为少见,甚至在国外也比较罕见。
文峰塔八角形的塔身立于圆形莲花座上,莲瓣共七层,上下交错,左右舒展,在塔身上还有精美的砖雕,内容以佛教为主,把塔身装饰的美丽壮观。
塔顶一座小小的宝瓶状塔刹,塔刹形状与北京北海的白塔十分类似。
登上文峰塔可以眺望到安阳的远山近水,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变化。
天宁寺中的香火很旺,经常会有百姓和游客在这里烧香祈福。
文峰塔位于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带之后的第二危险地震带上,上千年来,它经历数次地震而不倒,也成为安阳人心目中“神”般的存在。
文峰塔作为安阳的地标,也成为了众多游客安阳游必到的打卡地,而回乡的人们远远望见它,心里也就有了归家的温暖。
在安阳殷墟,发现了我国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从此安阳也被称为了甲骨文的故乡。如果来安阳旅游的话,那么首推的就是殷墟了。
安阳殷墟是我国第一个有历史文献可靠,并为甲骨文和其他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经有3300多年的历史了,这座都城曾经是商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礼仪中心。
安阳殷墟有众多的历史遗迹,但是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文字了,甲骨文的发掘出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我国的甲骨文保留了下来,经过多年的演变成为了现在的汉字。
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年代,是人类文明进展的符号。甲骨文不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和文化的标志,也证明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所记载的我国上古文明的真实性,也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也只有殷墟的甲骨文历经千年演变至今,这个汉字体系也书写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其实甲骨文的发现也是极为偶然的: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便重金收购,进而考证出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
发现商代甲骨文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学术界为之振奋,许多学者加入到收藏甲骨的行列中来。
一时间,各个中药铺中的“龙骨”身价百倍。
由于贩卖甲骨有暴利可图,古董商人便把甲骨的出土地点隐瞒起来。
在1908年,考古学家罗振玉经多方探求,始知甲骨出于“滨洹之小屯”,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至此,殷墟遗址第一次被学术界所知。
民国期间考古学家们对安阳小屯进行多次挖掘考察,从此便奠定了殷墟的历史地位,为商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实物和文字的依据,也开辟了甲骨文这一考古科学领域,上朔了中国文字发明创造的时间。
到目前为止,殷墟总共出土了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字已经被解读。在殷墟中就有甲骨碑廊,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甲骨文的今译。
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的发展经过了金书、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形式的演变,但是音、形、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却一直保留至今,世界上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口就在用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方块字对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在殷墟的甲骨碑廊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很多这样的象形文字,也许在这里还能找到你的名字姓氏。
殷墟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殷墟是一个王朝的缩影,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安阳殷墟正式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中,安阳殷墟也是我国第33处世界遗产。
走进殷墟就可以看到众多的遗迹,宫殿宗庙区、王陵区、族邑部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窑穴等等。目前,考古专家们在这里发现了宫殿宗庙建筑110多座,这些建筑有宗庙和社坛,这在一方面也验证了殷商时期的王宫已经具备了“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规划雏形。
北组宗庙祭祀坑。这组祭祀坑是殷王都大型宗庙祭祀场所,在这里共发现了49座祭祀坑(包含5座车马坑),201具殉葬人,大多数是被砍首而埋葬的“人牲”。
在这里可以看到殷人祭祀典礼的遗迹,也是我们了解古代奴隶制社会杀戮殉制度最为生动的教科书。
坑内所埋葬的车、马、人、畜等都是贡献给殷王室祖先神灵作为祭品的牺牲品。
在这个坑中还看到了蛇的蜕皮。
在有的坑中埋葬的是羊、狗等牲口。
河南安阳殷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但是来这里的游客却非常少,有的人觉得这里都是“坑”没啥好看的而不愿意来,其实在殷墟考古发掘的众多文物和遗迹,在我国的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殷墟车马坑展厅展出了6座殷代车马坑和道路遗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分别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商代道路遗迹是在滑翔学校南地发掘的。
这几座车马坑,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1车,其中5坑随车皆葬两马,4坑各葬1人。经鉴定,殉人中多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
殷墟车马坑的马车造型美观,结构牢固,车体轻巧,运转迅速,重心平衡,乘坐舒坦。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造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它是国人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在殷代的文物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殉葬用的车,当时的车子由车厢、车辕和两个轮子构成,(这和繁体字“車”的象形字十分接近了:“車”字的上下两撗就是代表两个车轮,中间部分就是载人的车厢)。
商代的车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交通工具了。
车的发明据文字记载在中国有四千年历史,从挖掘的实物来看,殷墟车马坑的实物就有三千五百年。
这些夯土基址规模宏大,在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在殷商时期已经有了很高的建筑水平。
殷墟文物有的是华夏之最,有的是世界之冠,蕴藏着殷代先民们的创造、智慧和卓越的技能。考古专家评价,殷墟这里有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它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来到殷墟,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古国。
殷墟妇好墓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中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它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对照,并可以断定年代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在1976年由殷商考古专家郑振香、 陈志达二位先生主持发掘的妇好墓 , 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的前列。这也是目前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
妇好墓位于丙组基址西南,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
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可惜在挖掘到墓底前出现了一股地下水,多年的水侵蚀使得妇好的尸骨无存,无法复原她的形状。
墓内殉人16个,其中4人在椁顶上部的填土中,2人在东壁龛中,1人在西壁龛中,1人在腰坑中,8人在椁内棺外。
另外还殉狗6只,1只在腰坑中,余均埋在椁顶上部。
但墓中出土的各种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有“妇好”或“好”铭文的就有109件,其中的两件大铜钺最为引人注目,一件以龙纹为饰,一件以虎纹为饰,每件重达八九千克,学者据甲骨文判定它们曾是妇好生前使用过的武器。
据考证,这铜钺在商代也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看到它们仿佛可以看到当年妇好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妇好是商代第二十三代王武丁六十多位妻子中的一位,曾多次率兵出征,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武丁的宠爱和臣民的敬仰。
妇好曾率领1.3万多人的军队抵御前来侵犯的鬼方,大获全胜而归。受武丁的派遣,她曾北讨土方,东南伐夷,西败巴军,为商王朝拓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
除带兵作战外,妇好还主持过各种类型和不同名目的祭祀、占卜活动。武丁对妇好宠爱有加,不仅授予她独立的封邑,还经常向鬼神祈祷以保佑她健康长寿,可惜妇好只活到三十多岁就死了。
商朝用来制造盛酒的铜器。
在妇好墓旁的殷墟博物馆之中,向游客展示了妇好墓出土的各种骨饰和铜器。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女将军,例如花木兰、杨门女将等等,这位长眠于殷墟地下的女将军妇好,则是我国第一位女将军,也正因为妇好一生文武双全,上可沟通天地鬼神,下可安邦定国开拓疆土,武丁并没有将她埋葬在陵墓区,而是直接埋在了王宫旁边,这也不得不让我们赞叹古代女性的伟大。
安阳是我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公元前约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在殷,也就是现在安阳市郊小屯村一带,一直到商朝灭亡,历经了八朝十二王,约254年。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司母戊方鼎堪称“中国第一鼎”,是我国国宝级文物,看到这个大鼎也可以让我们被青铜时代的磅礴所震撼。很多游客来到殷墟都只会去殷墟博物馆和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而忘记来距离宫殿宗庙遗址6公里处的王陵遗址。
殷墟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200亩。从1933年起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和印记,它们是记忆里的风景,也为历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殷墟在青铜冶铸方面辉煌的成就使其成为世界古代青铜文明的中心之一。
殷墟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的巅峰,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殷墟王陵区出土的司母戊大鼎在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高达133厘米, 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 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现在它的原件被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
现在为了游客能更好的感受那段历史,在殷墟王陵的陈列馆中有仿制的司母戊大方鼎,这件巨大的青铜方鼎也反映了商代奴隶制的发达和人民高度的创造能力。
兽祭坑遗址。这里用来祭祀的大多都是动物。
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第二个古埃及”。
商代晚期青铜人面具。
兽面面具。
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殷商王朝早已经成为了过去,这里也被沦为了一片废墟,一个王朝的辉煌和成就就埋藏在这大地之下。如今,殷墟王陵遗址已经成为了一座大型遗址公园,供人们来进行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旅游休闲。
古镇乡愁,是繁华都市中人为之向往的,为的,是摄取身心的那一刻宁静。古镇总是牵扯出人们的乡愁,而关于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曾有过一首非常著名的小诗,那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曾经打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也是这首小诗,让“乡愁”两字带上了更多的淡淡情伤和更多的文人情怀。
水冶镇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20公里处,是晋、冀、鲁、豫四省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素有“银水冶”之美称。
古镇并不大,但街道布局完整,街上有城市中看不到的酿酒坊、当铺、磨坊等作坊,只是如今小镇里所剩居民已不多,民宅大多显得倾颓破败,长而狭窄的街道偶尔才匆匆走过一两个行人。
一切似乎都在默默告诉着来者,这是一座被人们遗忘的小镇,是城市触角延伸不到的地方。
然而它依然是美的。
残缺不全的墙和野蛮生长的草都无法掩藏它的故事。
四敞大开的门里,曾经也住着热热闹闹的一家人。
站在石墙面前,想象已回到若干年前,甚至是几十、几百年前:夕阳西下古镇老宅的热闹、家宴的特色美食、围桌而坐的侃侃而谈、老街上嬉戏的孩童……即便收回目光,眼前依然是寂寥的石墙,那份曾有的喧嚣仍动人万分。
在古镇里踱步而行,就像在给祖先的老屋拂尘,给祖先的德容擦灰,给祖先的衣襟掸土,一遍不够,两遍不够,来来回回中,多少思绪都沉浸在无尽乡愁中。
多少人曾猜测过着石砖墙上的图案所用为何?万山背后有人家,古镇里藏着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人生,也藏着多少的不为人知。
社会发展的步伐太快,越来越多的古村古镇城市化甚至消失,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些古村古镇才是生养的根本所在。人们纷纷走出小镇,进入到外面的大世界里,做官的做官的,做生意的做生意,打工的打工,但对于每一个走出去的人来说,乡愁,在一步一回头中离开故土的那一刻,就已经在心中沉积发酵。
寺庙的存在让古镇的存在又多了几分历史。时间的洗礼后,屋檐古香古色,雕梁画栋仍在,藏匿于普通人家之中的寺庙,规模不大,却真挚古朴,反而生出一种接地气的亲切感。
千百年里,中国人对佛对仙的崇拜和敬畏从未停止。只是当时的人们心中有佛,现在的人们镜头里有佛。同是为佛,内心的东西却早已翻天覆地。
斑驳的墙壁,古旧的建筑,无言地见证了许多我们未曾知道的故事。脚下的这条路,好多人走过,而那些人早已淹没在茫茫历史中。水冶镇曾经是顾长卫的电影《孔雀》的取景拍摄地,电影之所以在这里取景,就是因为水冶镇生活的都是普通的底层民众。
有多少人,从这座门下经过,走到外面的世界去。
而那些人被一抔乡土,一张发黄的相片,一个不起眼的物什牵扯着,对家乡刻骨的思念总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若干年后,他们大抵会再从这门下走进来吧,带着智慧、经验和财富,回来改造家乡、建设家乡,也因为有了如此折返的轨迹,才让人生变成一个圆满闭合的环形。
蓝天下古镇风情浓,虽是别人的乡愁,依然美丽。
DAY2: 走进红旗渠音乐舞蹈史诗
林州这座纪念馆是研学圣地,每天接待人数众多,红旗渠精神永传承。
古往今来,中华儿女面对残酷的大自然,一直秉承着锲而不舍、大而无畏的态度,从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李治父子修筑都江堰,直到上世纪“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建成,无一不在激励着后人攻坚克难、奋力拼搏。
红旗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为改变当地千年旱地的困境,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背景下,向着身后的太行山架设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削平1250个山头,建成的总干渠全长70.6公里的水渠。
为了纪念红旗渠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举,1975年,在红旗渠总干渠枢纽工程分水闸处建立了相对简易的红旗渠纪念亭,2012年,历经三次扩建最终形成如今的红旗渠纪念馆。
纪念馆以红色为主基调,拥有流水般灵动的外观造型,由“序厅”“旱魔”“奇迹”“丰碑”“梦想”“精神”六部分组成,将林州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无私奉献的奋斗历程逐一展现出来,堪称一曲激情澎湃的民族史诗。
纪念馆为人们真实地还原了当年建造红旗渠的艰苦环境,巍巍太行山,十万林州人徒步凿山,肩挑背扛运送物资,恶劣环境可想而知。照片中的小男孩当时只有十几岁,自愿加入建渠大军,真正诠释了信仰至上的时代特色。
千百年来,林州一直深受旱灾的折磨,当地民不聊生、困顿贫乏,纪念馆为人们还原了触目惊心的旧林州。
聂耳庄村的桑林茂绝望地跪在自家的土房前,大年三十这天,他一早就起身去黄崖泉挑水,直到天黑才接了一担水返程,善良的儿媳妇在接公爹的途中,由于天黑路滑将整担水都洒了,羞愧难当的儿媳妇在三十夜里上吊自尽。滴水贵如油,当真是过去林州的真实写照。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成为当时修渠的主力军,这些照片既有当年的工地大合影,也有人们工作时热火朝天的场景,也有建成通水时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那是一种洋溢着自信与从容的精气神儿,今天看来也十分震撼。
当年一纸“引漳入林动员令”彻底点燃了全县人生活的热潮,凭借着“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万丈豪情,十万林县人用简易的工具开路削山,开辟了举世无双的“人工天河”。
为了人们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当年艰苦的作业环境,纪念馆将坚固的太行山石搬到了现场,几张简易的长条桌便是当年的会议桌,人们正是在太行山脚下确立开凿方案,为太行壮举出谋划策。
没有先进的升降设备,人们只能攀至高处用绳子吊在悬崖处,利用?头等简易工具一点点凿开深山,作业之艰辛,条件之艰苦,几乎到了任何文字都难以刻画的程度。
据估算,如果将挖凿红旗渠的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两端。
望着眼前简陋的后备供给,实难想象当年的林州人历经了怎样挣扎的过程,恍惚间,泪水不禁脱眶而出。
有人说,林州是一个不在起点却写满初心的城市。
今日游览红旗渠纪念馆过后深有体会,那段辉煌的过去不该被淹没于岁月长河中,相反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该更加熠熠生辉。
如果说太行大峡谷是大自然的神来一笔,那么红旗渠则是30万林州人民锻造的人工奇迹。对于象征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敬仰已久,但真正感受到这种精神博大的生命力还须来红旗渠风景区亲临感受。
旅行从来不是邂逅偶然的惊喜,往往有备而来的风景更能打动人。游览红旗渠景区前,有必要提前了解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这里的山水景色究竟多么值得歌颂。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上世纪七十年代一部《红旗渠》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主题曲《定叫山河换新装》也成为林州人最鲜明的红色印迹。
林州地处太行山南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十年九旱、水贵如油,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三十万林州人仅靠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巍峨的太行山开凿了绵延1500公里的红旗渠。
横插于太行之巅的红旗渠犹如一条绿色的彩练,蜿蜒曲折、妩媚动人,潺潺的流水昭示着奔腾不息的强大生命力,面对眼前这一幅绮丽山河图,对祖辈的崇敬油然而生。
红旗渠风景区由红旗渠分水苑和青年洞两大片区组成,主要景点有红旗渠纪念馆、分水闸、络丝潭瀑布、团结洞、一线天等,沿着水渠向前行进,两岸嵯峨黛绿、青山浮水、怪石卧波,十分醉人。
穿山破壁的红旗渠仿佛有一股一往无前的韧劲,鹰嘴崖是红旗渠流经的一段崖壁,在突出的三块山石上分别镌刻有“鹰嘴山”三字,本就气势汹汹的山峰,在名字的衬托下更多了一丝肃杀氛围。
渠道上方矗立着“山魂”石碑,这是对林州人最高意义上的褒扬,十年的艰苦奋斗换来人民的“幸福渠”,也缔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 ”。
走在绿意盎然的红旗渠之间,内心无数次升腾起对父辈那代人的敬意,高耸的太行山、艰苦的施工条件,青年洞却做到了水工与建筑、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实在令人赞叹。
顺着碧绿澄澈的渠水一路前行,终于来到了红旗渠的精华部分——青年洞。因参与凿洞的300名突击队队员都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优秀青年,因而命名为青年洞,洞顶的三个大字由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亲自题写。“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红旗渠精神”,洞顶的领导题词进一步诠释了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青年洞总长为616米,高5米,宽6.2米,是整段水渠中建设难度最高的地段。六十载春秋,红旗渠已染上了褐色的斑驳,那份红色精神却一直鼓舞着人们奋力拼搏,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财富。
虽然修渠壮歌距今已有近60年的光阴,但优秀的精神文化需要年轻一代的传承。景区常年会有参观学习的学生队伍,鲜艳的红领巾与雄壮恢弘的红旗渠相得益彰,形成了一道太行山流动的红色风景线。
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随时随地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望着眼前的情景,几十年前飘扬的红旗带来的感动瞬间化作巨大的精神力量,催人奋进,启人思考。
山与水本是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努力地调和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人生如同奔腾汹涌的长河,只有旅行的人才能领会最前沿的风景。红旗渠将辉煌的生命绽放于太行山之巅,让信仰的花朵在漳河的抚慰下大放异彩,只有穿过红旗渠的山与水,方能领会丰富的精神世界。
一曲绕群山,精神动天下。红旗渠是一首时代的壮歌,从远古走来的太行山,越过苍茫,踏着悲壮,多少动人的故事正发生在太行之巅。上世纪六十年代,饱受干旱折磨的林州人做出令世人震惊的决定——凿山建渠。
十余万太行儿女踏上修渠大军,历经十载春夏秋冬,扛着红旗一路披荆斩棘,无私奉献、甘于坚守,最终建成令世人瞩目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
距修筑红旗渠的壮歌已有六十年的光阴,那段记忆或许早已变得陈旧模糊,一台《走进红旗渠》大型原创音乐舞蹈史诗,将人们的思绪再次带回至激情澎湃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故事还要从与干旱抗争的历程说起……
整部舞台剧分为序幕水啊水、太行悲歌、太行壮歌、太行欢歌、***的荣光五大板块组成。太行悲歌由真实故事改编,大年三十这天,聂耳庄村沉浸在过大年的喜悦之中,人们穿着喜庆的大红衣服,等待着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
村里的男人们大都起个大早去远处的黄崖泉挑水,家中妻儿翘首以盼等待团聚。直到日落三杆,桑林茂才接了一扁担清水,儿媳妇因担心他的安危遂出门相迎。
未曾想,悲剧竟在炮竹声中的大年三十发生了。接到桑林茂的儿媳因天黑路滑打翻了扁担中农的水,羞愧难当的儿媳选择在这天夜里上吊自尽。得知噩耗的桑林茂一家痛不欲生,踏上了逃荒迁徙的征程……
太行壮歌讲述了以吴祖太为代表的太行子孙不畏艰险修筑红旗渠的故事,红旗渠精神在一块块土石之间幻化为耸立的山碑,刻画了一张张乐观坚强的笑脸,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吴祖太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葛埠口乡白庙村,幼时家乡灾荒,与父母一路讨饭来到郑州靠卖水生活,建国后,考入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是红旗渠的工程设计师。
1960年3月28日下午,吴祖太得知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为保护人民群众安危深入洞内查看现场情况,却被突如其来的洞顶坍塌夺去年轻的生命,年仅27岁。
吴祖太是第一位为红旗渠献去宝贵生命的人 ,也是81名为红旗渠献身的烈士中唯一一位外乡人,六十年来,他为红旗渠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时代的洪流中愈发熠熠生辉。
十年峥嵘岁月,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像战斗的号角,更像前行的灯塔,十万男女老少奔走在太行之巅,以卓绝的意志战胜了种种困难。
一把铁锹,一个锄头,一腔热血,身上穿着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粗布一幅,没有宿舍,人们就睡在石崖下、窑洞里,茅草做床、粗布当被,饿了就喝几口水,累了就靠在石头上短暂的休息。灯光声电之间,仿佛看到几十年前,林州子民挥汗如雨修建红旗渠的场景。
随着一声巨响,凛冽的清泉从洞口渠道中奔涌而出,数十万林州人民满含热泪地围在渠道两侧,几百年的干旱光景化为喷薄的热泪,红色的绸带伴着群众的欢呼声飞翔至遥远的上空,一曲太行欢歌最终响彻天际……
***的荣光作为最后一章节,以歌舞的形式传递了红旗渠六十年来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将整台表演推向了尾声。
自明代以来,林县曾发生大旱绝收30余次,田地寸草不生,河干井涸,民不聊生。凭借着“势把山河重安排”的拼搏精神,不等不靠,改变命运,这不正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生动诠释吗?
DAY3:邂逅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
在外漂泊的时间久了,不知不觉间便会涌起淡淡的思乡情,即使见到与家乡有关的人与物都能勾起眼角的热泪。由于地处太行山区的原因,河北人打小爱吃板栗,迁西板栗、前南峪板栗等都是街头小吃中的爆款,此次有幸到访另一处“中国板栗之乡”——林州,自然要去鼎鼎大名的“中华古板栗园”感受浓郁的板栗文化。
中华古板栗园位于河南省林州市黄华镇红旗渠畔桑园村,这里是一处4A景区,园区入口处是六棵相互依偎的板栗树造型,别致新颖,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板栗园总面积达百余亩,共有8000多株新老板栗树,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有800多棵,仅明清时期的板栗树就多达300多棵,最高树龄可达800年,是我国树龄最长、群落最大的古板栗群。每棵板栗树都有自己的名片,表面标注着这棵树的编号、冠幅、树高、胸径、树龄等。
板栗树对种植条件要求不算太高,只要有充足的阳光便能茁壮成长,园区中较为年长一些的板栗树大都顶着蓬松硕大的叶盖,粗壮的树干有着苍老的纹路,摩挲着茂密的枝叶,不禁令人感叹生命的神奇伟大。
这是园区内树龄最大的一颗板栗树,树龄高达800年,据此推算,这棵树应该诞生于宋朝末年,堪称板栗树界的活化石!
不屈不挠是生命最值得歌颂之处,谁能想到正面茁壮茂盛的板栗树,背面竟只剩铜红色的空壳,仅凭着薄薄的树干为整棵大树输送养分,大自然界对人类启迪意义不正于此吗?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一棵板栗树的成长何止十年呢?从出生到凋零,这些树木大多经历人类精心的培育,成熟后凭借自身极强的适应能力茁壮发育,这才有了动辄几百年的老树。
树如此,人亦如此,只有紧紧抓住生命的根基,拼命向外界汲取养分。生而为人,软弱与局限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无法改变先天条件,却可以用拼搏与努力打造属于的不竭之身。
泥土的香气伴着枝叶散发出的湿润因子变得更加浓郁,身处其间,恍若置身于树海茫茫的天然氧吧。园内古香古色的铜人雕塑与身后的古板栗树完美融合、相得益彰,是休闲、健身的绝佳去处。
仰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古板栗树,不由得想起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相传,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屯军林虑山麓推行“胡服骑射”,期间,由渔阳郡携板栗树种植太行山一带,因太行山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易于板栗生长,至板栗成园,远近闻名,后5户农家慕名安家成村,故名桑园。
如今的桑园村乃至林州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板栗之乡”,浑圆诱人的板栗不仅是林州的特色物产,也是融于林州人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古树花海红旗畔,最忆板栗甘甜香……
自古以来,人们便秉承着“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的美景标准,“有山无水”是大多数北方山岳景观的一大憾事,而地处太行山南线的河南省,却集结了山的雄浑与水的灵动,完美地演绎出甚过桂林山水的雅致。
绵延横亘两千米的太行山,一直以来以雄、奇、险、幽、静而闻名天下,而在这其中,太行大峡谷无疑是整段太行山最耀眼的存在。
太行大峡谷位于晋豫两省交界的河南省省安阳市林州,是由浊漳河支流露水河切割于林虑山而 形成的一个长50公里、宽1.5公里的大峡谷,这里糅合了所有关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想象,悬崖高绝,瀑布丛生,群峰兀起,峡谷幽深,集峰、峦、台、壁、峡、瀑、嶂、泉为一体。
仲夏来临之际,南北方城市无一幸免地进入“蒸笼”模式,太行大峡谷仿佛是被天使亲吻过的净地一般,这里没有令人崩溃的热浪,只有从峡谷中穿梭而入的清风,堪称避暑胜地。
李白曾在一千多年前,面对太行山发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哀叹,太行山的高不可攀显而易见。进入太行大峡谷,一条条崭新整洁的观光路有着“天堑变通途的豪迈。
太行大峡谷核心景区由桃花谷、太行天路、王相岩、峡谷漂流、仙霞谷组成,无论你钟情于幽深的峡谷,亦或静默安宁的湖泊,更或那一抹装点太行山的绿色,都能在这里发现惊喜与感动。
桃花谷是一条谷中之谷,堪称太行大峡谷的点睛之笔,海拔在800米到1736米之间,近千米的落差使其形成瀑落成潭、潭潭相连的壮丽景观。
置身于峡谷之间,只有“移步换景”能形容眼前的景象,随意抬头仰望上空,高耸的山峰与湛蓝澄澈的天空便组成了一幅绝美的中国话,这意境之中饱含着太行山的宏伟磅礴之势。
不知不觉间,行至桃花谷黄龙潭,空气中的湿润因子令人神清气爽、倍感舒适。黄龙潭,顾名思义,龙中之首黄龙居住的地方,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一泻千里,最终汇集于此,可谓集结了天地之灵气。
凭栏远眺,溪水两岸裸露的嶂石岩犹如一块块凸起的不规则红砖,在峡谷的浸润下,岩石缝隙中也藏有大大小小的绿植,顽强生长的植物不正像不屈不挠的太行山精神吗?
年少时,曾以为世间的一切都能找到答案,来到太行大峡谷才浑然发觉,美,并不是单一的。
或许你可以被这里的壮美山川所打动,或许你可以陷入关于石板房的记忆当中,或许你可以被一袭汉服的佳人倾倒,在这里,总有一种美丽是始料未及的。
众多景象之中,最偏爱的地方当属天境观景台。天境坐落于龙脊之上,登临远眺,茫茫太行山水悉数映入眼帘,满腔热血青春在眺望远方时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方才理解“一览众山小”的广博胸怀。
向山脚的方向望去,一条蜿蜒曲折的巨龙——太行天路呈现眼前,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着勇于面对艰难险阻的精神。从远古的愚公移山到大禹治水,再到如今的太行天路,历史或许会在时代的洪流中消退,唯有拼搏精神永不磨灭。
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将寄情山水作为自己的夙愿,现在想来,若能如太行人家一般隐没于这山水之间,忘却城市之间的纷纷扰扰,种瓜点豆,日出而作,倒也不失为人生一大逸事。
奇峰锦绣,苍空浩荡,悠悠岁月长河,不知多少仁人志士在太行山留下千古绝唱。”高山峡谷水清幽,奇花异草风轻柔“,太行山用自己宽厚的脊梁挑起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带领沿线子民走过荒芜岁月,而这壮举全被太行山的一座小山村映入心底。
位于太行山天路中心地段的朝阳村,是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乡的一个小山村,自诞生之日起,便见证着太行的雄奇壮美、绮丽风光。
太行山沿线的传统民居有一个显著特点,房屋墙体均采用大块的石头裁割而成,石头的间隙以水泥加固,表面则用石灰美化,远远望去,犹如镶嵌于太行山深处的白色彩练,蔚为壮观。
朝阳村也不例外,只不过相比普通的太行村路,这里更多了一丝岁月的沧桑与静默。这里的人们仍然坚守着祖辈留下的生活习惯,每年农闲时,人们唯一的工作就是上山砍柴。到腊月的空档,一年的燃料便备足了,看着眼前原始而熟悉的场景,思绪瞬间飞回至遥远的童年时期。
朝阳村是河南省著名景区——太行大峡谷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便如此,这里并没有沾染一丝丝商业气息,一切都是我们熟悉的元素,厚重的木门、吉祥的门神、幽深的石巷、石板盖房的构造。
不同的是,村中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了,古香古色的路灯、整洁干净的健身器材,甚至还有太阳能集热板,这些新元素的出现为朝阳村增添了不少生机与活力。
游历朝阳村的过程中才明白为什么其所在的乡名为“石板岩”。很久以前,石板岩乡被封闭在茫茫太行山之间,这点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景象十分相似,人们只能就地取材,用石头、石板搭建房屋,石板岩的名字由此而来。
因此,朝阳村民居的屋顶都是用灰黑色的石板盖顶,厚厚的石板拥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夏季置身石板房之中,由内而外散发着舒适的清凉感。
烟雾朦胧之间的朝阳村有着古诗词中描绘地那般唯美意境,而夕阳西下之时,朝阳村则流露出岁月静好的迷人模样。当最后一缕斜阳照射在红色的石板房时,远处起伏的山峦像是倒映于水中的彩墨一般,不同颜色的交流碰撞在此刻发挥至极致。
时代的洪流没有淹没朝阳村的质朴与真实,在太行山的哺育下,石头铸就的房屋反而成为最令人称快叫绝的艺术品。
村口的老树下,储藏着朝阳村最暖心的关怀,泛黄的石墙上,写满了朝阳村的沧桑岁月。这一刻,徘徊在蜿蜒曲折的街巷之间,清冷的山风从耳畔飞过,凉意瞬间侵入身体,一时间竟让人忘记了如今已是五月末尾。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朝阳村年轻人走出太行山,在更广阔的平台实现着自己的理想愿望。自此以后,小小的朝阳村变得愈加落寞寂寥,不少老院子长满了青草,墙皮也在风雨的侵蚀下变得面目全非。好在,随着太行山大峡谷的发光发亮,朝阳村以全新的姿态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完)
史册号网友观点:安阳市公交车都是1元,出市公交车按段收费,市内统统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