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人的起源与传说?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国都。
在中国,真正被定为都城的城市并没有几个,仅为:西安、洛阳、开封、北京、杭州,此外,就是南京。南京的最早历史,要从东吴说起。
在东吴之前,南京还算不上是一个城市。一直以来,这个地方都有一个传说,认为此地有虎踞龙盘之气,即有帝王之气。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灭了越国,占领了南京,有臣子报告楚王说这个地方的王气会胜过当时楚国的都郢,会不利于楚国。于是楚王就命人在南京的山上埋下金石以压制这里的王气,“金陵”一名由此而来。
后来楚王又把此地设为金陵邑。邑相当于现代的县城。所以,金陵邑也被称为冶城和越城。
后来到了秦朝,秦始皇经过此地的时候,也有人向他汇报这个地方王气太重,将来会产生帝王,秦始皇听后很生气,就派人凿了一条河,将这里的水引进到城里面。这也可能在无形当中形成了今日南京的水系。这是为了冲破帝王之气,同时,规定当地老百姓不许再称此地为金陵,而是改名为秣陵。
秣陵指的是养马的地方,意思是说这个地方只配给我养马,你不能在此地出现皇帝,因为我才是唯一的皇帝。
这就是南京最早被称为金陵和秣陵的来由。
我们过去学过一首诗,“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那时候所说的扬州根本不是今天的扬州, 而是指江南一带。其实就是以南京为核心的外围地区。所以,我们小时候常在书中读到下扬州,实际上指的是去南京。
扬州其实是在江对岸,那还是以后很晚的事情,是后话。
真正让南京成为城市的人,是孙权。
辛弃疾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
他二十六岁时跟曹操打过一仗,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此仗结束以后,三国鼎立局势开始形成。
三十岁的那一年,他又迁徒治所在南京。
但那个时候并不是南京,还被称秣陵。
孙权定所以后,才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建业。
孙权的意思是,要在此地建立自己的雄伟大业。
所以果不其然,孙权凭借自己的雄才韬略,将南京建设成为掌管江南华东地区的重要根据地。
不过中途还迁移至武昌,但在其229年称帝的时候,才将都城正式迁回到南京。
大思想家左思曾写过一篇文章《吴都赋》,将吴都描述得富丽堂皇,人口繁杂,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但那时的都城其实只是一个大农村,城市没有围墙,城墙都是用竹篱笆扎起来。孙权定都以后,通过共同兴建,南京城才慢慢有了一些城市的格局。
孙权还是比较长寿的,活了七十一岁,他死后葬于紫金山上。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朱元璋曾经带属下一起去为自己选坟地,准备死后修建陵墓的。
在当时的紫金山上,葬着很多古人,不过因为历史原因,这些古坟都被迁走了,连王安石全家的坟也没有留下。
但他看到孙权的坟墓,却霸气地说:“孙权还算是个有贡献的人,就让他留在这里给我看门吧。
”
孙权临终将皇位传给儿子孙亮,然后一代又一代传到吴后主孙皓手上。
孙皓是一位特别有个性的后主,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势头。有一次与司炎会晤,司马炎对他说:“我为公置此座久矣”,意思是我在我皇位的侧面设了个这座位已经设了很久,只为等你来。谁知孙皓一听,马上应声道:“臣于南方,为陛下亦置此座久矣。”意思是我在南方也给你留了这么个位置,足见他的胆识和魄力。
又有一次,王济和司马炎下棋,孙皓刚好坐在旁边看。
王济是当朝大臣,又是战胜国的大臣,有一定地位。
但他好惹不惹,非要去调侃孙皓,他说:“听说你当时在吴国的时候,喜欢剥人的脸皮,那我倒是想问一下,你一般什么情况下才会这么干呀?”孙皓也看这个老家伙不顺眼,见他把脚伸得老长,已经触及到了皇帝的脚边,趁势说道:“凡是对皇帝举止无礼的,都要拉出去剥皮。
此话一出,吓得王济赶紧将脚收了回来。
那段时间,魏、蜀、吴三国鼎盛时期刚过,表面上看来,最早被灭的是蜀国,当时是被司马懿打败,实际上究其源头,被灭的当属魏国。因为魏国自曹丕死了以后,很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到了司马炎这里,他就直接篡位自立为王了。司马炎称帝以后,魏国已是名存实亡,这也刚好是西晋的开始。
司马炎代魏,吴后主孙皓投降。接下来就进入到六朝人物时期。所谓南方六朝古都、六朝金粉,指的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国家。
吴国灭亡以后,南京继续被贬为秣陵县,隶属丹杨郡管。
到了晋武帝时期,晋武帝南巡到了此地,称:外江无事,宁静于此,所以,又将秣陵改名为江宁。
公元307年,历史上发生了永嘉之乱,即八王之乱。
当时的北方,各大司马诸侯为篡位夺权,不断发生战乱、造反。
但在南方,司马睿和王导两人刚好在南京做官,二人将南京城经营得还不赖。
所以这个时候出现了“衣冠南渡”的现象。
意思就是之前的文明都是在北方,八王之乱以后,逐步将从文明传到南方来,人口也开始出现第一次大迁移。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启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
公元313年,司马邺登基,南京就不能再叫建业了,因为与皇帝的“邺”谐音,故此被改名为“建康”。
南京人口的大迁入,要算明朝初年。
朱元璋把大量的元遗民撵走以后,又从全国各地调入大量新的人口人京。
在新的人口中,最多的是手工业匠户.史料记载这些匠户达到了四万五千户,平均每户以五口计算,仅这一项.人口就有二十万。
这些能工巧匠被调往南京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让他们使南京迅速繁荣起来。
当时全国的匠户也不过只有二十万人,朱元璋为了繁荣南京,把全国五分之一的建设人才都找来了。
这还不算,干活的人有了,还得把那些有钱的富户请到京城来。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的朱元璋,有意把全国各地的富户召到南京来。他既然当了皇帝,有钱人便不敢不听他的话。分别来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四川等省大约一万五千户富豪被逼入南京。
江苏最著名的富豪要算家居昆山周庄的沈万三。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这位富豪捐了大量的银子用于南京的建设。他出资修建了南京的好几个城门,有一种说法是当年建设时,三分之一的银元都是他认捐的。可是钱出的越多,朱元璋对他越是不放心.功高盖主是险,钱太多也是险,沈万三最终还是被朱元璋逮到了一个把柄,远赴边疆而死。
二、南京传说?
鸡鸣寺求姻缘的传说
据说,鸡鸣寺是求姻缘很准,大家可以去试试哦。鸡鸣寺是三国时期而建,很久以前有一条很厉害的蜈蚣精,经常害人。后来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就派天上的金鸡下凡对付蜈蚣,经过一番搏斗 ,蜈蚣精被咬死,金鸡也中毒太深倒下了,从此以后,人们为纪念金鸡,在附近新建了一座庙———鸡鸣寺
三、南京龙潭民间传说?
南京龙潭这一带打金箔的手艺人特别多,这些手艺人每年都会祭拜葛仙翁,葛仙翁确有其人,名叫葛洪,是个道家人物,也是金箔的发明人,也是金箔艺人的祖师爷,所以金箔艺人每年都会祭拜他。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龙潭附近常常有一群妇女在洗衣服,忽然有一天,一个妇女在洗衣服的时候,一不小心滑进水里啦,可是一群洗衣服妇女都不会游泳啊,正当大家急的时候,忽然一根像木桩的东西快速的游向了掉下水的妇女,掉下水的人紧紧的抱住木桩,这个木桩慢慢的游向岸边,快到的时候,大家才发现木桩原来是条大蟒蛇,众人可吓的不轻,等落水女人爬上岸边的时候,这条大蟒蛇才慢慢的游向水的深处,时不时的回头看看,等大蟒蛇游的不见了,大家才回过神了,当晚雷雨交加,这条大蟒蛇忽然腾空而起,当地人都说变成龙了!
从此龙潭四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流传在龙潭地区的民间故事《仙家造金箔》,传说葛仙翁与吕洞宾云游至龙潭,为供奉的泥塑佛像打造金身,将金片打得既薄又亮,覆于塑像,佛显佛光,从此佛祖以金身供奉于佛堂。这一绝技就此在龙潭一带传开,随着后人的改进,道袍飘裹被乌金纸取代,成为当地生存之绝技。
这当然是个传说,而龙潭艺人将传说视为神灵,曾在老镇“上街头”位置建有一座“金箔祠堂”,将葛洪作为金箔技艺的开山鼻祖用来供奉。
四、南京有个邀贵井传说故事?
传说宋明帝时,四象桥有一富户,家有一井,井水香甜可口,曾邀请五位贵人来此品尝,故名邀贵井。后以传说于附近成街巷,巷以井名。清同治《上江志》即载有邀贵井(街巷)。1935年民国《首都志》仍载有此巷名,沿用至今。
民间的另一说法是此处原名妖怪井,后因一大官居住于此,遂将其谐音为邀贵井。
五、南京的都市传说?
吴冶城铸剑舍身祭炉
朝天宫古时称冶城。春秋晚期,吴王阖闾和他的儿子夫差都曾在此设置冶铸兵器之所,故世称冶城。
据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中记载,在这座冶城,曾发生过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
吴王阖闾访得吴中铸剑名手干将与莫邪夫妇俩,令其冶铸宝剑,以为护身之用。干将与莫邪来到冶城,采集“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为吴王铸剑。运来的薪柴煤炭堆积如山,遣使童男童女装炭、鼓橐。
这样夜以继日冶炼了三个多月,仍不见炉中升起青黄之气,金英既不销,铁精也不熔。
莫邪对干将说:“你擅铸剑,在吴中很有点名气,如今三个月过去了,剑还没有铸成,怎么向吴王交代呢?”干将不明白莫邪的意思。
莫邪接着说:“听说利剑是神物所化,须得人气而后才成,看来要舍生祭炉才能成功啊!”
干将恍然大悟,想起自己的师傅欧冶子为冶炼金银不化,后来师娘投身熔炉,金银才熔化成器的事。
莫邪慨然说道:“师娘能舍身炼成神器,吾何尝不能效学呢?”
于是莫邪沐浴净身,断发剪爪,呼唤童男童女300人,再鼓橐,使烈风,待炉火方炽,便跃身入炉,金铁顷刻销铄,炼成阴阳双剑。阳剑即雄剑,名为“干将”,有龟甲状纹饰;阴剑即雌剑,名为“莫邪”,有波浪形纹饰。
干将把“干将”剑藏匿起来,以“莫邪”剑献给吴王。吴王以石试剑,应手而开。一分为二,裂面如削,心中大喜,视为至宝。后来他听说干将炼成的是雌雄双剑,匿其雄而献其雌,大怒,责令干将献出雄剑,否则“即当杀之不赦”。于是干将持剑入朝,其剑自匣中跃出化为青龙,干将乘龙直上云霄,成为“剑仙”。
六、有关南京的传说?
南京的雨花石和女娲补天也有联系。
从一些散见于史料中的诗文可以看出,过去有不少人认为雨花石是女娲补天的遗石。
比如创作了《桃花扇》的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就有一首《六合石子》,写道:“珍重养清泉,有时天可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