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耳逃亡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第一 要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文公流亡十九年才修得正果。
第二,要能吃常人所不能吃的苦,被人拒于城外,被偷看洗澡,被迫娶侄媳妇,各种羞辱铺天盖地。
第三,关键时刻要能把握时机,才能一击得中。
第四,为人要热忱,要懂得尊敬。如果重耳不是具备那么多贤明的名声,不会有那么多能臣跟随他,没有这些能臣的帮助,再多流亡十年也不过还是个乞丐罢了。
②
重耳在外流亡十几年。楚王却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在一次宴会中,楚王问重耳,我如此厚待于你,你用什么报答我呢?重耳思虑再三,许下“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的诺言。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当重诺守信,知恩图报,言出必行。
二、清明节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这个故事明白的道理: 做人一定要信守承诺,不可言而无信。说明了无论身处怎么样绝望的境地,只要不抛弃不放弃,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重耳懂得隐忍,宽以待人,懂得抓住机会。
三、申生和重耳故事的寓意?
做人一定要信守承诺,不可言而无信。
说明了无论身处怎么样绝望的境地,只要不抛弃不放弃,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重耳懂得隐忍,宽以待人,懂得抓住机会。
四、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竭泽而渔,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这个成语还启示我们: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与失永远是一对矛盾。世上没有绝对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虑到了失,失时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间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领导干部树立何种政绩观,也是领导干部的一种选择,是选择人民立场,顾及长远利益;还是以个人私利为主,不顾及人民的长远发展,竭泽而渔。
1、竭泽而渔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留有余地,要有长远打算。
2、竭泽而渔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来捕鱼,竭泽而渔这个成语用于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
3、竭泽而渔这个汉语成语的故事讲述的是:在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
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
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
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五、晋文公和子犯故事读后感?
从文章开始,当初大祸临头时的出逃,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到流-亡中经历的屈辱、困苦、安乐,使他明白了身在宫廷、耽于逸乐所不可能明白的人生真谛,在身、心两方面受到陶冶和磨炼。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变化:路过卫国,走到五鹿,向野人乞讨饭吃,野人给了一块土,公子大怒,要举鞭子打他;在齐国留恋安逸贪图享受,不肯离去。
到后来,到了楚国,楚成王设酒宴款待他时,他精彩的答辩;秦穆公设宴时他机智的叩拜秦穆公;以及在黄河边,表示与子犯同心。从开始的略带公子脾气,但后来做事做人都更加成熟,聪明。
可见经受过磨难的人,不仅仅懂得生活的真谛以及应当珍惜什么,而且也懂得为了获取成功,应该怎么去做,懂得如何地主动适应 和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境,不使自己被情境所左右。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历经磨难,才具有担当大任的资历。
从重耳的经历中,不仅读到了历经磨难可以完善一个人,更读到了在面对无数磨难时,我们还需要忍耐。
重耳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国家,有很多国家都并没有热情的款待他,而是“欺负”他。
坎坷、折磨、挫折、不幸、苦难、痛苦、狐独、绝望、屈辱、失败、恐俱这一切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他都因为忍耐而度过。
写到这,想到了前辈为我们做的典范。
红军在长征的时候,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喝雪水,避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红军在艰苦中忍耐,在艰苦中磨练了意志,在艰苦中强化了队伍,又如孔子,他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
他自己为了恢复周代的礼仪制度,不惜“克己”,力求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自己所信奉的理想。
比如韩信,他在微贱之时,能够忍受淮阴少年的“胯下之辱”。
比如公子重耳,在向农夫讨食时得到的却是土块,能够收鞭息怒,将土块当宝物收起。
在奋斗的过程之中经不起折磨,受不了坎坷,吃不了苦头,忍不住痛苦,耐不住寂寞,沉溺于安乐,迷恋于幻想,都不可能达到目标,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忍耐是事业成功的奠基石。能够吃苦耐劳、忍饥挨饿,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求生存,才能战胜敌人,壮大自己。
六、介子推不言禄道理?
1、介子推不言禄暗藏精神营养精华,人人都应学习介子推那种礼贤下士、两袖清风,淡泊名利、除恶荐贤的高尚情操,做人应该保持一颗公正的心态,做一个正气凛然的中华人。
2、介子推不言禄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无心奉献的心,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介子推不言禄之所以流传了下来,就是希望我们继承他的优良精神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且发扬光大
《介之推不言禄》讲述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感悟: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虽有所作为但不与人争。我们生在这个社会,从小就不得不面临竞争,有时候甚至忘了竞争的目的何在。
现代人常抱怨压力大,缘何?他们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各种竞争中,迷失了自己,把胜过他人当做生存的必要条件,其实有所作为才是生存的王道,这也是老子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
即使是在当代甚至是未来,这种处世哲学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七、重耳之亡说了什么典故?
故事讲述晋国诸侯献公育有三子申生,重耳与夷吾。
申生好医术,对继承爵位之事并不着急,而夷吾(黄子扬)不及重耳(黎明)贤能,不惜出毒招重耳,以求得到世子之位,重耳为免兄弟间起干戈,毅然出国游历。
重耳应邀出席诸侯大会,途中邂逅秦国怀嬴公主(罗慧娟),情丝互结,可惜生逢乱世,未能成眷属。
献公驾崩后,奸妃骊姬(刘桂芳)专政,力举其子奚齐为帝,为朝中大臣所不容,引起内乱。
夷吾得秦穆公之势回国称帝。
夷吾登基后,仍担心重耳争位,故出尽办法对付重耳,并下令将怀赢下嫁其太子圉,令重耳大受刺激。
重耳为避免夷吾加害,逃亡至赤狄国,备受重用,娶得季隗公主(郭秀云)声势日隆。
重耳获悉晋国法政大乱,遂率军大举回晋主持大局,受推举为帝,为晋文公,以贤德治天下,终成大业,称霸中原,名垂千古。
八、晋文公好恶衣说明了什么道理?
《墨子》兼爱(中)载:"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这则故事说明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九、狐偃与重耳的故事?
重耳要去齐国,先得经过卫国,他们没盘缠,一路上吃尽了苦头,走了几天,才来到卫国。守城门的人问他们是哪里来的,赵衰说:“车上坐的是晋国公子重耳,要到齐国,请开门借个道儿。”
守关士兵听说是晋公子重耳,便飞马快报卫君,卫文公固嫌当年卫国修建国都时,晋国没肯帮忙,又听说重耳是逃难来的,所以不肯开关计路。守门的士兵说:“我们国君不知道重耳是什么人,请你们往别处去吧。”
魏仇怒道:“卫毁(卫国国君)真是个小人,等着瞧吧!”
赵哀叹息道:“蛟龙失水,还比不上蚯蚓呢。我们就咽下这口气吧。”
这帮“难民”,只好兜了个大圈儿绕过关去。
这一天,他们饿着肚子走到中午,来到一个叫五鹿(在今河南濮阳东北)的地方。他们看见一群农夫正蹲在地边吃午饭,重耳让狐偃跟他们要点。农夫们说:“我们哪有多余的给你们吃呀?”
狐偃说:“不给饭吃,就把碗借给用一下好吗?”
一个农夫说:“倒是怪可怜的。”说着他就捧过一块土坷垃来,笑着说;“吃这个吧!”
魏仇大怒,挥拳就要打,狐偃赶忙拉住魏仇,并且接过那块土坷垃来,露出笑脸说:“公子啊,这可是个吉祥的兆头。咱们弄点粮食还不容易嘛,要想占领土地,可就难了,老伯把这土给我们,还不是上天赐给我们土地嘛!快快拜受才是。”
重耳听了这番话语,便拜领了这块土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