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毛遂自荐的典故出自哪里?成语毛遂自荐出自于哪个典故?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跟随平原君一起出使楚国,说服楚王出兵对抗秦国的故事。后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成语“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书中记载:“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解释】: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成语故事】: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

”楚王喝道:“赶快下!

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

”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

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

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

秦军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

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

1、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下食客行遂非常自信,自我推荐,要求前往,结果,他终于劝说楚王同意援救赵国。后人就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这个故事亦反映了毛遂是个有信心的人。

2、晏子使楚

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3、精卫填海

炎帝的女儿在东海里淹死后,灵魂化为一只名为精卫的小鸟。精卫虽小,面对浩瀚的大海却充满自信,经常衔西山的木头,石头去填东海,发誓要将东海填平。

毛遂自荐的故事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战国时期,秦国派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惠文工派相国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请援兵。平原君决定在门客泛千多人里边挑选具备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

这时,有一位门客叫毛遂的,自己走出来请求和平原君一块儿去。

平原君最终虽然答应带毛遂一起去。平原君带他们去见楚王,请楚王答应合纵抗秦。后来人们就用“毛遂自荐”来比喻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担当

毛遂自荐”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讲的是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我推荐与他一起出使楚国,说服楚王出兵对抗秦国的故事。后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毛遂自荐这一成语典故说的是,在没有人看重和推荐下,自己推荐自己。这一成语说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平原君想要去楚国求助,他手下门客毛遂自荐要求同去,在平原君与楚国君谈判疆持阶段,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使楚君终于答应了两国联合,从而化解了赵国危机。

毛遂自荐成语典故

毛遂自荐的意思是指自己推荐自己去担任某项工作或职务。

毛遂自告奋勇争取机会跟随平原君出使,到达楚国后展现出超于他人的聪明才智,迫使楚王出兵救援赵国。成语告诉人们,有才能还需要有机会施展,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会浪费自己的本领的。

毛遂自荐,说的是春秋时代孟尝君养了很多门客,其中有一个叫毛遂的门客每到吃饭时,就敲着碗说食无鱼,孟尝君就让人给他上鱼。

每当出行,他又嚷嚷说行无车,孟尝君就让他坐车。

年底,有一批账收不回来,毛遂主动推荐自己去收账,当看到贫苦的百姓根本无力还款时,他当着众人面将借据烧了,说孟尝君让我来免了你们的债务,众人皆感激不尽。

回来后他回复孟尝君,我烧掉了借据,收来了民心,这就是毛遂自荐的典故。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

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没有先生什么才能的缘故。

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

”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

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

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原文如下,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西汉 · 司马迁 · 《史记·平原君列传》

后来用于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今山东诸城),号平原君。

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建议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

赵胜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赵孝成王七年(前259),长平之战后,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王派赵胜向魏和楚求援。门客毛遂自告奋勇,同赵胜去楚国求援,最终毛遂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此即“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是毛遂自我推荐,后来用"毛遂自荐"喻指自己推荐自己,典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现比喻自告奋勇任某项工作。

“毛遂自荐”的故事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中,赵国被围,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救,选20人,却只选中19人,这时,毛遂自愿请求跟随平原君到楚国,后来到楚国后,由于毛遂的慷慨陈词,才使楚王迅速发兵,解救了赵国之围。

毛遂自荐成语出自(书记 卷七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 平原君)

毛遂自荐出自《战国策》

典故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典故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事情。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他喜欢招收能人勇士做门客,毛遂就是其中的一个。

公元前258年,秦国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打算同楚签订联合抗秦的盟约。

平原君想带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同他一起到楚国去。他虽有三千多门客,可是挑来挑去,只有十九个人合格,还差一个,就是很难足数。这时,忽然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起来,说:“既然少一个人,那么请您带我去凑个数吧。”

平原君惊疑地望着他,问道:“先生,你叫什么?来我家有几年了?”那人道:“我叫毛遂,来到您这里已有三年了。”

平原君微笑着说:“有才能的人就好像放在口袋里的锥子一样,它的尖儿立刻就会显露出来。可是先生在我这儿三年了,周围的人从来没有推荐过您,我连关于您的一言半语也没有听说过。先生,您还是留在家里吧!”

毛遂也笑了笑,说:“直到今天我才请求您把我放进口袋里去啊,您要是老早就把我放到口袋里,那么整个锥子早就戳出来了,不光只露出个尖儿。”平原君听了无话可答,只好让他一同前去。

到了楚国,平原君同楚王商议订结抗秦的盟约。

从日出一直谈判到日中,楚王始终犹豫,害怕秦国,不敢同赵国订盟。

双方正在热烈辩论,这时,只见毛遂手按剑把,大踏步走上台阶,大声嚷道:“合纵抗秦有利,不联合有害,只要一两句话就可以决定。

怎么从早晨直谈到中午,还没有谈判出结果!

”楚王感到十分骇异,问平原君:“他是做什么的?”平原君回答说:“他是我的门客。

”楚王皱了皱眉,大声呵斥毛遂道:“我同你的主人商讨国家大事,你来插嘴做什么?”

毛遂听了,圆睁着眼,紧把着剑,走到楚王面前,正色道:“大王仗着军队多,才敢这样呵斥我。

现在,我距离大王不过几步,楚军虽多,也救不了大王,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手。

您当着我的主人,为什么要这样无礼地呵斥我!

”毛遂说时神情激昂,楚王坐在座位上,吓得一声不吭。

楚王的侍卫谁也不敢莽撞行动。

稍停,毛遂又继续说:“楚国有方圆五千多里的土地,一百万的甲兵,本来是可以称霸的。

以楚之强,理应天下无敌,没想到秦将白起,率数万之众,兴师与楚战,楚国竟被打得落花流水。

头一仗攻拔了楚国的鄢(yān,在今湖北省宜城市)、郢( yǐng,在今湖北省江陵),第二仗烧毁了楚国祖先的坟墓,第三仗又使大王的先人受到侮辱。

这种仇恨,百世(三十年为一世)不能忘,连赵国都感到羞耻,而大王却反不想雪耻!

依我看,合纵抗秦,为的是楚,并不是为了赵。

毛遂的话,深深地击中了楚王内心的痛处。

的确,楚国以一个大国而一败再败于秦,确实是丢脸;败后而不打算雪耻,更是丢脸。

将来在其他小国眼里,楚国还有什么地位呢?当着平原君的面,要是拒绝援赵,岂不表明自己是个懦夫?秦围邯郸,赵国坚强抵抗,英勇不屈;楚与赵比,楚大赵小,赵有决心抗秦,楚无决心抗秦,楚国难道就不惭愧?再说,此次秦赵之战,楚不救赵,设若赵胜秦败,楚国必将为诸侯耻笑;设若秦胜赵败,秦必更强,楚国的后患,必将有加无已…

楚国应该怎么办呢?

楚王想到这里,不禁连忙说:“对对,先生说得对。

”毛遂跟着又问了一句:“那么大王决定签订盟约了吗?”楚王说:“决定了。

”毛遂一步不放松,当时就要楚王左右的人拿猪狗血来,准备盟誓。

毛遂捧着盛血的铜盘,献给楚王说:“请大王首先歃血定盟,其次是我的主人歃血,再次是我。

”就这样,楚王和赵国签订了合纵抗秦的盟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o2023030319301390c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