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鸿门宴灞河历史典故,秦朝霸上指现在什么地方?

霸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白鹿原北首,蓝田西。为古代咸阳、长安附近军事要地。汉代皇帝刘邦(当时的沛公)在军队的顶端与项羽的军队对峙,历史上曾有过鸿门宴的典故。文帝统治时期,刘礼被任命为抗匈的将领,驻军在霸上灞上为何重要

其一,灞上控制着蓝田关和灞桥,蓝田关是关中南下的重要通道,秦国由此南下灭楚国,刘邦由此北上灭秦国,灞桥也是控制东西的要地。

其二,灞上本身为驻军宝地,霸上本身为一座高地,顶上十分平坦,十分利于大军的驻守,要知道十万人的军队就是住的帐篷就可以覆盖很大的范围了。并且霸上高地的边缘几乎都是陡峭的悬崖,悬崖下又是灞河和浐河两条河流将霸上紧紧围住,宛如天然的护城河,非常利于防守。

1、灞上在今西安市东。因在霸水西高原上得名,即如今的白鹿原。昔日汉高祖刘邦(时为沛公)屯兵霸上与项羽大军对峙。后演出鸿门宴。

2、相关故事公元前206年于灞上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

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详细记述最早见于“史圣”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后衍生出大量的相关文学作品。

白鹿原是汉文帝皇帝的墓。

白鹿原位于现在陕西省西安市境内,也就是当年长安附近。

大致地理位置位于长安东面的灞河和浐河之间的区域,东面与篑山相接,西邻长安,南依秦岭,北邻灞河。

传说周平王东迁洛阳的时候,曾经在这片原上见到一头白鹿在此游弋,因而将此原命名为白鹿原。

因为此原居于灞水之上,所以在古代也称之为霸上。

熟悉吧,就是当年鸿门宴时,刘邦屯驻的地方。

后来,汉文帝的霸陵修建于此,故又称之为霸陵原。

中国建桥技术世界一流,是因为中国建桥历史悠久。中国古代没有物理,那建桥技术是人们口口相传一代传一代的进行传承。其实每一门看起来高深的学问,背后都是很简单的道理,并不需要说一定有非常高的学问,才能做到非常精密漂亮的工艺技术。

古桥是黄昏下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夜半钟声中一缕淡淡的客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也是豪门世家兴衰变迁的见证者,“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古桥,坐落在山川河涧之间,使人们不必再为跨越天然障碍而跋山涉水。看花开花谢,观云起云落,斗转星移已千年。

桥,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如下解释:“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高而曲也。”最初是由古木自然倒下,跨于水上形成。我国众多的桥梁类型中,梁桥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其次是浮桥、索桥等,最后才发展出拱桥。

史籍中最早的桥建造于商代,名曰“巨桥”。

《诗经·卫风》曰:“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所谓淇梁,即架设在淇水之上的桥。

淇水因淇县而得名,即商朝首都朝歌。

《水经注》记载,巨桥边有一个大粮仓,商纣王囤积了大量粮食,却不愿发给饥渴的民众。

周武王伐纣后,才在巨桥开仓放粮,赈济饥民。

可见,在先秦的夏商周三代,中国已经具备架设原始桥梁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桥梁越来越多,且与诸侯争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无论是宋景公试箭的“石梁”,还是吴王阖闾请士兵们大搓一顿的临顿桥(位于今苏州),都没有保留下来。从春秋时期延续至今的桥,只有位于西安的“灞桥”。

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与晋国缔结秦晋之好,成就一番霸业。为了彰显称霸之功,秦穆公特赐滋水名“霸水”,并在此兴建桥梁。霸同灞,这座桥就成了灞桥。

从地理上看,横跨灞河两岸的灞桥位于关中要道,是秦人东出攻伐诸国的必经之路,故有“得灞桥者得天下”之说。秦始皇派兵东出函谷,灭六国,四海一。灞桥迎接从前方战场凯旋而归的大秦锐士,又在短短十四年后,见证了秦帝国的灭亡。

公元前207年,曾为秦朝亭长的刘邦率先一步攻入咸阳城,之后驻军霸上,在鸿门宴中有惊无险,全身而退。霸上,就是灞桥边上的平原——白鹿原。最终,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强大的项羽,统一天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四百年后的东汉末年,关中大乱,百姓纷纷由灞桥东逃他乡。“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逃出长安后,站在灞桥边回首长安,写下诗句:“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由于中国古代早期造桥工艺的限制,相较于笨重坚硬的石材,深山老林里自然生长的千年古木在加工上更为便捷。因此,古人在营建桥梁时,最先考虑的便是将树木打磨成造桥所需的“梁”与“柱”,再将二者以榫卯相连接,形成全木质结构的梁柱桥。

灞桥最早便是采用这种工艺。但木头本身具有易燃性,且长期浸泡在水中容易腐朽,在长期使用中很容易出现事故。如《汉书·王莽传》中记载:“地黄三年(公元22年),灞桥火灾,自东起。卒数千以水凡沃救不灭。”

随着汉代冶铁技术的提升,桥梁设计者开始以更坚固的石料代替木头作为桥墩,将架桥用的石材利用打桩工艺,深埋地下,以“托木+石梁+石轴”的组合稳固桥身,使之形成最稳固的基础支撑体系,是为木梁石墩桥。

木梁石墩桥的出现,让灞桥迎来新生。隋唐时期,灞河“筑堤五里,栽柳万株。”灞桥两岸,丝丝垂柳轻抚驿站外诗人的离别之情。唐代刘禹锡曾作诗:“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经过历代重修、扩建,灞桥已然成为西安的一处文化地标,诉说着诸多沧桑往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o20230302185629ab74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