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探访新密杨万辉故居,双洎河修水利种水稻第一人,马武寨上留青史

新密有一座马武寨,现在,是来集镇一个行政村的名字-马武寨村。

新密马武寨是全国马武寨之一

其实,马武寨不只新密有,仅仅我见到或者耳闻的就有好几个,好比南太行经典徒步线路双底-马武寨-抱犊-八里沟,其中就有山西陵川县马武山上的马武寨;再好比河北武安有马武寨,还流传着王莽面试马武岑鹏比武招婿的故事;山东济南有马武寨,乃避兵乱土匪的石头山寨;河南汤阴马武寨等等...这样来说,以马武寨命名的地方在全国有很多,都是以东汉名将马武为蓝本,那么这马武何许人也?新密马武寨有何值得书写记载之处?

马武何许人也?

据史记载,马武(?-61年),字子张,南阳郡湖阳县(今河南唐河县)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他少年时期,为避仇家,客居江夏郡,后加入绿林军,为新市兵将领。

更始二年归顺大司马刘秀,任捕虏将军,随军南征北战、平定四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

光武帝即位后,担任侍中、骑都尉,于61年去世,距今也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马武多出现在门神中,多与铫期组成武门神

这样看来,马武的带兵作战轨迹可能很广,但马武寨分布这么广,不得不归功于马武在中国民间强大的影响力。

传说他疾恶如仇、重情重义、勇猛刚强、质朴可爱,和他出身于农民的主子刘秀一样,关于他们的故事满天下,演绎出各种版本,真伪就难辨了。

但给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营造一位具有超强能力、又是阶级弟兄的人物形象有何不可呢?所以就没有人深究。

新密马武寨,我的故乡

新密马武寨就是这样一个存在,至今,并没有关于马武的任何遗迹,但马武寨的地名早已深入人心,因为,我就出生在马武寨村。

马武寨村杨河两岸

新密马武寨村是我的家乡,我和村里的老少爷们一样,是在马武寨村土窑洞里出生、在村里的杨河边长大的马武寨村人。

但村里的马武寨在何方?这个地名一直懵懵懂懂,我却是刚刚才刻意慕名寻访到,原因是为了寻访寨子里的一位杨氏名人-清代道光年监生杨万辉。

杨万辉何许人也?杨万辉故居乃风水宝地

杨万辉,清道光年间一位监生,字耀山,号菜猗,祖居新密市来集镇马武寨村,因经商家资颇丰,这从寨子里的杨万辉故居规模就可看出。

马武寨所在的自然村地势稍低,在老村部南边,俗称马武寨湾。从空中俯瞰,杨河呈玉带状环绕,村子背丘面水,恬静自然,真乃世外桃源,风水宝地,马武寨就位于村子背后的高台之上。

杨万辉故居所在的村子-杨河如玉带环村而过

在杨万辉后人即同门杨二勋兄(令人悲伤的是,在发表这篇文章时,杨二勋因为意外事故已经离世,我留下的影像应该是他在人间最后的音容笑貌,谨以这篇文章致以哀悼和怀念,对他的讲解给予感谢!)带领下,顺着斜坡穿过马武寨门,到达一处平台,迎面矗立的就是几处青砖灰瓦的清代古建筑群,这就是杨万辉故居。

马武寨门

杨万辉故居属于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占地面积750平方米,现存三套南北并列结构相同的四合院,均由大门、二门、东西厢房和主楼组成,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

这三处院落如今并没有住人,但据室内陈设,这几套房子最起码使用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据杨二勋兄说,他就是在这四合院里结婚的(他的年纪大概在六十多岁)。

空中俯瞰杨万辉故居-三处四合院

三处院落保存完好,在中原的明清古建筑中,能如此保存完好的实属少见。厚实的青砖,据说是当初建房的时候特意定制的;纹饰精美的门楼、木窗,粗大的栋梁,木雕、砖雕都得到了杨氏后人妥善维护,据说,家人曾在砖雕表面涂上厚泥巴逃过了除四旧的毁坏。

大门与二门之间-临街房

据二勋兄说,这种砖瓦房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每栋房屋都是青砖垒四角,黄土做墙,厚度达到半米,这就是明清建筑外表高大但室内空间狭小的原因,但可真是结实耐用。

四合院的最北边是主楼,明一暗三,之为楼,就是两层结构。

从外观看,只有高台阶上的一个门进入室内,但左右却有上下两层窗,下层为大方窗,上层为拱圈竖长形小窗。

进入室内,当中一屋,左右有雕花格栅间开二小间,当地称耳房。

有陡峭的木梯通往二层,一二层之间用厚木棚板间隔,拾级而上,推窗瞭望,东西厢房、影壁墙、二门、大门及临街房尽收眼底。

整个布局古朴典雅、沉稳有致,青砖灰瓦、绿树青苔,古思悠然。

从主楼的二楼拱券窗口俯看四合院

杨万辉真厉害啊,修水渠种水稻有头脑,有恒心

想当年,也就是二百年前,杨万辉举家财之力,在知县杨炳堃支持下,在大隗镇山头湾村(今进化村)开凿实颖渠(俗名白石渠)。

白石渠的渠首山石坚硬,很难开凿,人工代价就是斗渣斗谷子,杨万辉变卖家产,历时十五载,终于凿通水渠,并著《实颖渠序》。

水渠开通后,又从浙江水乡请来师傅,教授种植水稻的技术,如今,在大隗镇还有“蛮子庵”,就是当年南方老师儿住的地方,为了管理和生产的需要,也有部分杨万辉的后人迁居于此,当与来集马武寨湾后人为一支。

实颖渠(白石渠)渠首白石山

实颖渠的修建使洧水两岸变成了鱼米之乡,一直使用到现代,奠定了新密水利的基础。

这篇短文,为新密马武寨村与马武的关系做了一个糊涂的典故,但却清晰地记述了一位马武寨村的名人杨万辉。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创新密种植水稻先河,我们不该忘记,如今,先人已逝,幸有故居得以瞻仰怀思。

马武寨有很多个,但最爱的还是故乡-新密来集马武寨村、马武寨,无论是奔着东汉名将马武还是清代名士杨万辉,都值得您的寻访。

史册号网友观点:巧了,我老家在新郑市龙湖镇马武寨村,老人们说是马武屯兵之地,因此得名,寨子地势险要,三面环水,一面进出,原来高寨墙上架有土炮,易守难攻,现在已烟消云散。

收藏了,值得访问。

看来马武寨在全国真的很多,是不是,这是我的老家,我从小就是在这院子里长大的,杨二勋是我父亲,为你点赞,是吗?向您问好!

虽然写得未必到位,但把这篇文章收藏有点意义。

我就叫杨东升,是十四队,前门的,今年桐花开的时候拜访过你父亲,参观了老房子。

你父亲也是我同门哥哥,虽然不是很熟悉,他的立世,很震惊,很意外!

您把我的头条内容再往前翻翻,我有两个视频,是记述古宅和白石渠的。

还有你父亲的音容笑貌。

希望转发收藏。

是吗?向您问好!

虽然写得未必到位,但把这篇文章收藏有点意义。

我就叫杨东升,是十四队,前门的,今年桐花开的时候拜访过你父亲,参观了老房子。

你父亲也是我同门哥哥,虽然不是很熟悉,他的立世,很震惊,很意外!

您把我的头条内容再往前翻翻,我有两个视频,是记述古宅和白石渠的。

还有你父亲的音容笑貌。

希望转发收藏。

郑州头条 新密 杨万辉,新密历史不可忘却的一位监生,与廉吏杨丙堃互相赏识,共同开创新密水利史和水稻种植历史。

我的老朋友,这里是老家,来集镇马武寨村。

距离上虽然日渐疏远,但回到故乡,那份乡亲亲情和自在感觉哪里也代替不了。

我的老朋友,这里是老家,来集镇马武寨村。

距离上虽然日渐疏远,但回到故乡,那份乡亲亲情和自在感觉哪里也代替不了。

我的老朋友,这里是老家,来集镇马武寨村。

距离上虽然日渐疏远,但回到故乡,那份乡亲亲情和自在感觉哪里也代替不了。

古朴典雅,生态乡村,早些年我跟爷爷到桧树亭姑奶奶家,都要走马武寨村,好喜欢的一个地方!

老家大隗的吗?沿河上来经过马武寨。

我姥爷家也在桧树亭,大桧树下,现在,姥爷家没了人,家我也找不到了。

长葛南席镇也有一个马武,还有一个拐子张。

有渊源吗?,这个还需要当地朋友探究一下。

我觉得,这就跟刘秀传说一样,就是老百姓说评书演绎出来,一代代传下来,无可分辨真假。

叫马武的全国太多了。

拐子张名字还需要在当地寻访整理。

杨万辉故居锁着大门,刚去过,进不去,挺遗憾的!

得找到杨万辉后人打开门。

视频中的主人是我本家,我们老家很近,很可惜,他已经去世了。

得找到杨万辉后人打开门。

视频中的主人是我本家,我们老家很近,很可惜,他已经去世了。

朱姓应该是在王堂南部,大概是马武寨村第四、五组,说实话,十六个村民组我去过的只有一半。

以前看电视最后老肯有一句“本台记者扬东声报道”,是不是说的你呀?单干了,哈哈,我也误以为你是专职记者。

好视角好文采有担当写出了专职记者写不出的深度文章,赤子之心回报家乡恩情,老师,承蒙厚爱。

我在新密水利局上班,业余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希望人生不虚度。

不亏为电视台记者呀!

有底蕴!

作品都不错,加油老乡!

几十年没路过过马武寨了,小孩时从大隗去姥姥家就要走马武寨的。

印象之中从大隗的卢家窝下一个大坡到沟底往北再上几个坡崖头上有好多石榴树。

年数多了都忘记了。

再后来有公路了每车去姥姥家也不走马武寨了。

我是小时候去大隗龙王庙姑奶奶家,就记得那个大坡,恁长还拐着弯。

现在,路修好了,大坡也不长也不陡了,感觉吧。

从卢家窝到马武寨必须走那个大坡。

随后大隗到来集的路不走卢村了从五里走,就再没有走过那条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o20221105232807ffd2.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