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隋炀帝和李世民是什么关系?隋炀帝的“大业”最终为李世民做了嫁衣,解读隋末唐初的风云历史

01

不仅如此,雄才大略的隋炀帝也为后世刻意的诋毁,变成了一个荒淫奢靡的“暴君”,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

隋炀帝在位十四年,不仅继承、完善了父亲文帝杨坚所创立的三省六部制,革新政治、官僚制度;开科举进士科重视人才,经营江南,使得士人归心;灭陈,征讨契丹,大宴突厥,攻灭吐谷浑汗国,招抚琉球,将历经了数百年分裂的中国归于一统;还营建了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西狩张掖重新打通丝绸之路,东巡江都。

不可不谓之文治武功威加海内。

虽然,这些功绩不可能被抹杀,尤其是京杭大运河,迄今为止仍然在发挥着现实效用。但是,也正由于这些急功冒进的举措,使得隋朝晚期人民生活艰辛无比,关陇勋贵们也日益不满。

大业七年,自比秦皇汉武的杨广再度下诏,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今辽宁省全境与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以完成真正统一华夏九州的宏图伟业。

大业八年,隋军出动一百一十三万士兵,征发二百多万民夫,却大败于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次年再发兵围攻辽东城,正当节节胜利之时,在黎阳仓督运军粮的杨素之子杨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乱”,便乘机起兵反隋。杨广被迫从辽东撤军。

杨玄感叛乱被镇压后,杨广下令杀了三万余人,并且籍没这些人的家产。万余人被冤杀,数千人被流放。

大业十年(614年),杨广第三次发兵进攻高句丽,但此时已经是内忧外患的隋王朝因农民起义已遍及全国,政权岌岌可危,最后只好议和收兵。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杨广从洛阳去江都(今江苏扬州)。次年四月,李密率领的瓦岗军逼围东都洛阳,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杨广十大罪状。次年五月,李渊也在晋阳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皇帝,公然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此时,杨广在江都引镜自照,预感末日将到,他对萧皇后和臣下说:“这么好看的一颗头颅,不知将来会被谁砍下?”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杨广见天下大乱,心灰意冷,无力回北方,打算迁到南京去。从驾的都是关陇卫士,他们怀念家乡,纷纷逃归。这时,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杨广闻之本欲逃跑。被叛军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抓获,杨广要饮毒酒自尽,叛军不许,最后被令狐行达将其缢杀,终年五十岁。

02

“江都之乱”后,奸雄宇文化及很快就被李密所败。彼时天下群雄并起,主要的几个割据势力为李密、王世充、窦建德与李渊。而最终李渊能够胜出建立李唐王朝,其实也是“关陇集团”内部的一次权力更迭,只是,这一次李唐没有再重蹈覆辙,继续使中国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之中,并迎来了“隋唐盛世”下的“贞观之治”。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京师。

显庆元年置东都洛阳,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

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690年,一代女皇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唐朝复辟。

唐玄宗即位后缔造了“开天之治”,至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可谓极盛。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致国力渐衰。

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宣宗之治后国势复振。

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的统治根基。

907年,朱温篡唐进入“五代十国”,唐朝覆亡。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等国家均有往来。

唐以后至今,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中的第五首,不仅写出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情,也反诘了隋唐时代的历史大背景。

唐代长安城皇宫内三清殿旁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即为凌烟阁。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即为《二十四功臣图》,比例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并时常前往怀旧。

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把一个个能人异士治理得服服贴贴,却又使名将功臣多半得以善终。凌烟阁二十四元勋像就是例证。

当时李世民已年迈体衰,开始怀念往事,追忆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战斗岁月。将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绘入凌烟阁,以为人臣荣耀之最,此后,凌烟阁功臣成为唐代豪杰从军报国功成名就的标志。

唐太宗一朝,君臣共同努力,结果出现贞观盛世,正如唐太宗所言,“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要做到这一点,实因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的用人政策与君王之道。

“二十四功臣”里面有唐朝开国三大功臣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玄武门五大功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以及秦琼、李勣等人。

但是当年,他老子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却不是这么想的,换言之,这大唐盛世是本没有李世民什么事的,可是,历史又是如何将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推上了“一代明君”之神坛的呢?

03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 ,唐朝开国皇帝。

我在《隋唐·番外篇》中已表,是北周时代唐国公李昞与独孤氏的嫡长子,隋朝建立以后,凭借着“关陇勋贵”的世家传承与独孤氏家族的裙带关系,继续威镇一方、荣华富贵。

不过,其深得隋文帝和姨母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垂爱,起家千牛备身(禁宫侍卫),历任谯州、陇州、岐州刺史。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

大业十二年(616年),率兵抵御突厥,屡传大捷。

大业十三年,升任太原留守。

李渊出任晋阳(今山西太原)留守后,那时候,刚满十八岁的李世民,也跟着到了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定发生在今山西境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次年,隋王朝大势已去,李世民便“鼓动”父亲李渊杀掉副留守,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后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灭隋。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617年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但设下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了隋将段达 。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杨广被杀后,李渊即废黜了早前假意拥立的傀儡杨侑,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唐,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唐高祖可能是历史上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声誉之所以不彰,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实际在位执政仅八年,后十年位居太上皇,形同软禁),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光芒万丈之君王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毁誉参半的隋炀帝,后面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圣人”的唐太宗。

第二,大概是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年过五十,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精明干练的领袖人物。也可能是他本人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攻进长安。

他对李密和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夺取大兴城,并且组织和加强了昔日“关陇集团”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后来,他的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赐的政治手腕,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使新王朝取得了很多必要的支援,并且很快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唐高祖也是历史上称帝最快、统一最快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

也正是李渊建立健全了初唐的政治制度和格局。武德之治,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业绩奠定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04

唐朝初建,亦和当年北周文帝宇文泰类似,无论是疆域还是势力,也就还是在关陇一隅,离完全统治九州尚早。因此,长于军事的李世民便经常挂帅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及李靖)即亲自指挥、参与了四场大战役。

其一,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举父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其二,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和山东的徐圆朗。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

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

唐朝杰出的军事家,隋朝凉州刺史韩擒虎外甥。

李靖仪表魁伟,善于用兵,长于谋略。

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

晋阳起兵后,转投李渊父子,从平王世充和窦建德,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

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

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武德四年(621年)十月,特别加封为“天策上将军”,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诸王公之上,食邑增至三万户。

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可以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人才入馆备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了一个“国中之国”的小型政府机构。

据史载,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弟李元吉排挤李世民。而李渊优柔寡断,也使得朝中党同伐异,政局混乱,加速了诸皇子的兵戎相见。

05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穆皇后窦氏。

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县),少年从军,擅长骑射,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

首倡“晋阳起义”,善于用兵。

进入长安后,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封秦国公。

唐朝建立后,官至天策上将、司徒,封为秦王。

平定薛举、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了赫赫战功。

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太子。

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

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

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使嫁文成公主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让各民族融洽相处,时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强盛与中原王朝正统地位奠定了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夺嫡成功。两个月后,即逼迫李渊禅位,继位为帝,是为唐太宗。

这段历史相信大家已是耳熟能详的了,我也不想赘述。到底是李建成、李元吉“迫害”,李世民反击,还是李世民早有预谋夺位,我们已经不能完全准确的去定性这个事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李世民的才略当在李建成之上,事实上,唐太宗也确实开创了唐初盛世。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七》记载: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

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

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

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我想司马光此论还是有些公正可言的,既没有往李世民脸上贴金,也道出了一定的原委,最重要的确实“玄武门之变”开了一个不好的头,虽然之后的百年盛世“一俊遮百丑”,但是似也为后来的李唐继任者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不过,古今一理,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也是胜利者书写的。历朝历代,又有几个皇权更迭、王朝轮换是“光明正大”得来的呢?话及此,不禁要为数十年前的宇文护一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据说,当时的太子洗马魏征在事变后被俘,唐太宗本欲处置他,谁知魏征说“假如太子早早听我的话,还会有今日的杀身之祸吗?”太宗引以为直臣,反加以重用。后来其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皆成为贞观年间的名相。

06

唐朝初建,百废待兴。作为一个雄才大略之主,李世民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其实,早在秦王府时期,他就在其文学馆内吸纳了不少的人才,当时号称“十八学士”。只是,这些人当中哪些才是协助其治国的良才呢?这还需要精准的眼光和量才适用的能力。

在魏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见于《贞观政要》)的指导思想下,唐太宗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大批不同类型的人才皆得到了合理的重用。他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靖、李勣等,亦为一代名将。

更为重要的是,在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余年中,朝廷内外逐渐形成了兼听纳谏的良好风气,除魏征外,还有很多谏臣敢于直言政事,甚至还包括长孙皇后。

太宗朝的谏臣有三十余人,光魏征一人就前后谏了几百件事情,形成文字达几十万言。对于改进朝政,帮助唐太宗治理国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唐太宗曾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见于《贞观政要》)这话其实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同出一理,出自《荀子·王制》。唐太宗李世民也常用此警句告诫众人,久而久之也成了李世民的“名言”。

是故,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明君,这与他从隋王朝的快速覆灭中得出的体会深切相关,“君如舟,民如水”,所以,他常常怀有这种居安思危的思想,也把“抚民以静,以民为本”的政策运用到治国之中。

也成为其虽身为一个帝王,但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勤政爱民,所以“贞观之治”就在这样的理念下开启了。当年,唐太宗也时常与大臣们探讨治国的纲要与方法,这些论述后来则被记载、成书于玄宗时期的《贞观政要》中,为后世广为传颂。

07

魏徵,现作“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同年入凌烟阁,位列第三。

任《群书治要》总编、《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

贞观十三年五月,魏征乘李世民诏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奏《十渐不克终疏》。疏中列举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纵欲劳役百姓、亲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繁游猎、无事兴兵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

李世民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遂赐黄金十斤、马二匹。

贞观十四年(640年),魏征又向李世民上谏,让李世民要善始善终。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表为《谏太宗十思疏》。其末段为: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这篇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

对于这篇奏疏,唐太宗亦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

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

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

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价值。

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下诏厚葬,但魏征的妻子裴氏以魏征平时生活简朴,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用了一辆小车装载魏徵灵柩出城安葬。李世民只得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书刻碑文。

08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

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

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

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被册封为皇太子妃。

李世民即位13天后即册封为皇后。

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去世,谥文德皇后。

至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谥为文德顺圣皇后。

李世民生前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望陵台”怀念。

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

仅存《春游曲》一首。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也可谓伉俪情深,嫡幼子即为唐高宗。原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太宗不舍,最后只废为了庶人,后卒于黔州。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太子严加教管。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书以教戒李治,总结了他的施政经验,同时自评其一生功过。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危,命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五月,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终年51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唐太宗一生功绩卓著自不必细说,我以为他最主要的,也是最可以让后人铭记的依然是他的居安思危的政治理念和一生都严以律己的作风。当然,作为帝王不免有奢靡之处,但瑕不掩瑜,他能够一直积极听取臣下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始终不以自己为尊,这是在两千余年的皇权政治当中,难得一见的。

尤其是后世流传下来的“房谋杜断”、“一代楷模”、“小鸟依人”等这些成语典故,无不彰显了一代明君的风范与睿智。

宋代大文学家苏辙评曰:“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张锋编撰 己亥秋写于启东翠彧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o202211040634047b6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