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隋炀帝的大臣有哪些?
①
隋炀帝有五大重臣: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参掌朝政,当时称他们为“五贵”。
1、苏威。
(534年-623年),字无畏,南北朝时期北周至隋朝名臣,宰相,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十世孙,西魏度支尚书苏绰之子,大冢宰宇文护之婿。
大业元年(605年),苏威继杨素为左仆射。
大业三年(607年),因事罢免,后又以太常卿、纳言参掌朝政,加授开府仪同三司,颇受尊重,不久又被罢免。
隋末,宇文化及弑炀帝,任命苏威为光禄大夫。
宇文化及败,归降李密;李密败,又归顺王世充。
杨侗称帝,任命苏威为太师。
唐朝平定王世充后,苏威求见秦王李世民和唐高祖李渊,均遭拒绝。
武德六年(623年)病死于长安,时年八十二岁。
2、裴矩。
(547年-627年),本名世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北魏荆州刺史裴佗之孙,北齐太子舍人裴讷之之子。
隋唐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
大业年间,与苏威、宇文述、裴蕴、虞世基等人一同掌握朝政。
他为隋炀帝经营西域,打击吐谷浑,并用计分裂突厥。
江都之变后,裴矩又先后效力于宇文化及、窦建德,始终受到尊重。
3、裴蕴。
(?-618) 隋朝大臣。
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裴蕴开始在陈朝做官,任过直阁将军、兴宁令,陈朝被隋灭掉后,隋文帝杨坚接见曾在陈朝做过官的所有“江南衣冠之士”。
当接见到裴蕴时,杨坚想起了他曾奉表“请为内应”之事,便破格提拔裴蕴时,超授为仪同之职。
以后,裴蕴又历任洋、直、棣等州刺史。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任裴蕴为太常少卿(专掌宗教礼仪,兼掌试选博士的九卿之一),后任民部侍郎。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与司马德戡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发动兵变弑君,裴蕴在这次兵变中与隋炀帝等王公大臣一同被杀。
4、虞世基。
(?—618年)字懋世,中国隋朝时期人物,会稽余姚人。
虞世南的哥哥。
父虞荔,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
幼沉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有高才,能写书法,尤善草隶。
拚命谄媚隋炀帝,先后任光禄大夫、内史侍郎,生活豪奢。
在内史侍郎任内,与牛弘、苏威、宇文述等六人共同参与吏部选官,时人谓之“选曹七贵”。
七人中虞世基有专断之权,并借此收受贿赂。
5、宇文述。
(?-616年),字伯通,本姓破野头,鲜卑族,代郡武川人,隋朝著名将领。
北周末年,累封濮阳郡公,以军功拜上柱国,封为褒国公。
隋朝开皇初年,拜右卫大将军。
平陈之役,任行军总管,率兵三万从六合渡江。
晋王杨广镇守扬州,拉拢宇文述附己,奏为寿州刺史。
杨广阴有夺宗之志,宇文述建议收买司徒杨素扶助夺嫡。
隋炀帝即位后,宇文述参预朝政,与苏威并重,授左卫大将军,封许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平定杨玄感叛乱
②
宇文成都——无敌大将军、平南侯
李世民——秦王
李元霸——西府赵王
杨素——越国公
李渊——唐国公
罗艺——燕山公
韩擒虎——平南王
麻叔谋——总兵
新文礼——总兵
唐璧——总兵
马三保——总兵
尚师徒——总兵
杨林——靠山王
二、请问谁知道北齐、北周、南陈都有哪些文臣武将?
北齐的名将、名臣:祖珽、薛孤延、窦泰、斛律羌举、高敖曹、侯景、高长恭(兰陵王)、斛律光。
北齐佞臣:穆提婆、和士开、高阿那肱北周名将、名臣:以杨忠、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为首的八大柱国,王罴北周的防守专家。柳敏,宇文泰的智囊。后期主要是韦孝宽和八大柱国的后人比如杨坚。
奸臣:尉迟迥(叛贼)杨坚(篡国)
南陈:名将终陈一世只有萧摩柯一人,奸佞却有江总、孔范等多人。
陈霸先是军事将领出身然后建国,纯军事能力应该最强,可惜南陈出生的时候就先天不足,是经过侯景之乱大幅缩水的南朝;宇文邕为政上更为出彩;高长恭没办法和另外两个相提并论吧?
三、宇文泰的大臣?
有苏绰
苏绰(498年-546年),字令绰,京兆郡武功县(今陕西武功西)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九世孙,与从兄苏亮并称为“二苏”。苏绰年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得西魏权臣宇文泰信任。被宇文泰拜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助其改革制度。
独孤信 蔡佑 元欣 李虎 李弼 于谨 侯莫 陈崇 赵贵等等
独孤信不顾一家老小全在高欢领地,“寻征入朝”,为国尽忠。孝武帝感念“世乱识忠良”,于是“雅相委任”,封他为浮阳郡公,后来又晋升他为骠骑大将军、大司马。宇文氏篡魏立周后,他又因“佐周代魏有功”,被封为柱国大将军,是朝廷倚重的“八大柱国”之一,位极人臣,地位显赫一时。
③
有:独孤信 蔡佑 元欣 李虎 李弼 于谨 侯莫 陈崇 赵贵等等
四、我求北魏孝文帝的历史``和他的名臣?
北魏孝文帝元(拓跋)宏。
他生于北魏皇兴元年(公元四六七年)八月,卒于太和二十九年(四九九年)四月。
再过三年,就是他逝世一千五百周年。
他本姓拓跋,但在逝世前的三年改姓了元。
在他在位的二十九年间,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
尽管历史学家已经发表过不少论著,但我觉得还是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因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或许人们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
究竟元宏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还是先看一下史实吧!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四九三年)五月,孝文帝拓跋宏在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西北)的明堂举行了斋戒,召集群臣,将要占卜决定是否要出师征伐南朝。
太常卿王谌主持卜卦,他仔细观察龟版上的纹线,确定属于革卦。
孝文帝一听,立即引述革卦的彖辞说:“‘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
’真是再吉利也没有了。
”群臣知道孝文帝已打定主意,谁也不敢说话,唯有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先皇遗业,统治中原,这次出兵征伐尚未归服的小邦,可是得到的却是商汤、周武王革命的卦象,恐怕不能算大吉吧。
”孝文帝厉声责问:“爻辞上明明说是‘大人虎变’,怎么能说不吉?”拓跋澄说:“陛下登帝位已久,怎么能到今天才虎变?”孝文沉下脸色道:“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想使人心动摇吗?”这位任澄王还是不买帐,说:“社稷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社稷之臣,岂能知道有危险而不说话呢?”孝文帝好不容易才忍下这口气,淡淡说了一句:“各言其志,亦没有什么大不了吧!
”这场隆重的仪式就草草结束了。
孝文帝的真意当然不是南伐,他知道任城王已看破自己的心思,回宫后立即召见,并说:“在明堂上怕人多嘴杂,坏了我的大事,所以假装发怒,吓住文武百官,你大概明白。
现在我们再认真讨论一下革卦。
”接着屏退左右,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这次的行动实在很难,但平城是用武之地,不是实施文治的地方,要在这里移风易俗,是毫无办法的,我想乘机迁都中原,你以为如何?”拓跋澄说:“陛下要迁都中原来经略四海,这正是周成王、汉光武帝取得成功的经验呀!
”孝文帝还不无顾虑:“北方人死抱住旧习惯,留恋故乡,肯定会引起惊恐和骚乱,怎么办?”拓跋澄答道:“非常之事,本来就不是常人所能想到做到的,只要陛下下了决心,他们还能干得了什么?”得到了这位宗室重臣的支持,孝文帝更有了信心,他把任城王比为当年使汉高祖刘邦下决心迁都长安的谋臣张良。
接着,孝文帝又与汉族大臣、尚书李冲等作了秘密部署,并下令军队实施演习,由李冲负责选拔人员。
七月十日,北魏全国戒严,军队总动员,正式宣布南伐,还命令与南朝接界的扬州、徐州征发民夫,招募士兵。
十天后,孝文帝在他嫡祖母冯太后的永固陵前举行了告别仪式,就从平城出发,率领三十万大军浩荡南下。
以“南伐”为名的迁都,就从这里开始了,以后历经曲折,终于在两年之间大体完成。
在迁都已成定局时,孝文帝开始采取一系列更彻底的汉化措施,而反对派也不放过每一个对抗的机会。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孝文帝下令禁止士民穿“胡服”(鲜卑等北方诸族的服装),大多数鲜卑人都不乐意,很多人没有执行命令,如东阳公(原东阳王)、太傅拓跋丕就公然一身胡服,拒不换装。
十九年三月十九日,太师、京兆公冯熙在平城病故。
冯熙是冯太后之兄,又是孝文帝的岳父,留守平城的拓跋丕本来就不赞成迁都,就联合陆睿等上书,请求孝文帝回平城参加冯熙的葬礼。
孝文帝识破他们的意图,指出他们在迁都之初就出了这样的主意,是“陷君不义”,下令对他们给予降职处分,又下诏将冯熙的灵柩迎至洛阳安葬。
五月二十六日,孝文帝正式宣布了他的另一项汉化措施:“停止说鲜卑话,一律讲正音(中原汉语)。
三十岁以上的人或许一时难改,三十岁以下的朝廷现职官员不许再讲鲜卑话,如有故意不改的,就要降职或撤职。
”六月初二,孝文帝正式下诏,禁止在朝廷使用鲜卑语,违者一律免职。
不久前,广川王病亡,他的夫人早死,葬于平城,有关方面请示他应该在何处安葬,孝文帝又推出了一项重大改革:代(平城及周围地区)人已迁洛阳者,应该全部葬在洛阳城北的邙山。
如果丈夫以前死在代地的,妻子可以葬回去;丈夫死在洛阳的,不准回代地与妻子合葬。
六月十九日下诏:“凡迁至洛阳的百姓死了,一律葬在河南,不得葬回北方。
于是南迁的移民的籍贯都改为河南洛阳了。
二十年正月,孝文帝走出了汉化过程中最彻底的一步,将本家族由拓跋氏改为元氏,所有功臣旧族,包括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统统改姓,如拔拔改为长孙,达奚改为奚,乙旃改为叔孙,丘穆陵改为穆,步六孤改为陆,贺赖改为贺,独孤改为刘,贺楼改为楼,勿忸改为于,尉迟改为尉,等等。
鲜卑等族与汉族在姓氏上的差别至此消除。
同时,孝文帝以行政手段促使鲜卑族与汉族通婚,下令北方四个门第最高的家族的代表人——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将女儿送进后宫。
李冲出身陇西大族,又与各个高门大族结为儿女亲家,孝文帝也将他女儿纳为妃子。
他还下诏为自己六位弟弟重新娶妻,分别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代郡穆氏联姻。
尽管此前鲜卑族与汉族已开始通婚,如孝文帝的嫡祖母冯太后就是北魏第一位被立为皇后的汉族妇女,但如此大规模的通婚,无疑使鲜卑族从皇族元氏开始不再有纯粹的血统了。
这样剧烈的措施,推行时自然不会顺利,但孝文帝万万没有想到,带头违抗的竟是自己的长子——太子元恂。
于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十五岁的元恂充当了可怜的牺牲品。
为了改革的胜利,他只能付出亲生儿子的代价。
尽管孝文帝在两年后就以三十三岁的英年逝世,他的改革措施再也没有逆转,中国历史上掌握了政权的非汉民族统治者最主动、最彻底的汉化最终实现了。
这样的改革不仅在中国是空前绝后的,就是比之于我们的东邻日本在近代实行的明治维新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日本当时的思想家虽然倡导“脱亚入欧”,恨不得将日本变为欧洲的一部分,但还是保留了语言、姓氏和种族。
历来在中国北方和境外生活的游牧民族,凡是要进入汉族农耕地区的,无论是被掳掠或强制迁入的,还是作为征服者来君临天下的,最终都免不了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的命运,而本民族也都融合在汉族之中了。
且不说先秦的非华夏族,从汉代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羯、丁零、铁勒、突厥、回纥(鹘)、沙陀、契丹、女真,几乎无一例外。
元亡后留在明朝境内的蒙古人、色目人就不再作为一个民族而存在,民国建立后保持满族身份的人口也曾迅速减少。
这些民族消亡的过程基本上都是被动的,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总要千方百计地抵制汉民族的同化。
但统治者都无法解决一种两难选择:为了他们的王朝长治久安,特别是要治理人口远比他们本民族多的汉族臣民,他们不得不选择汉族文化;为了保持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特别是使本民族不至于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中被同化,他们又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甚至是极其严酷的法律手段。
从十六国时期刘渊的汉国开始,这些由非汉族所建政权大多实行“一国两制”,如辽朝有北面官、南面官,金朝既有“猛安谋克”又设州县乡里,元朝对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实行不同政策,清朝满汉异制。
正因为如此,尽管这些民族在其统治后期已经难以抵挡被汉族融合的潮流,但无不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它们真正被同化都是在亡国丧权以后。
今天看来十分正常的民族融合,当年都曾经付出惨痛浩大的代价——征服之初的镇压屠杀和被推翻后的血腥报复。
在最残酷的一次民族仇杀中,曾经统治北部中国的羯人几乎被杀光,连不少长得像羯人的汉人也被误杀。
清朝入关后的雉发令曾经使多少人头落地?而连孙中山都提出过“驱逐鞑虏”的口号,要不是社会的进步,清朝亡后又将有多少满族人为他们的祖先作出补偿?应该指出,与其他游牧民族一样,鲜卑拓跋部曾经相当落后、保守,对华夏文明格格不入,并没有什么适宜改革的“国情”。
公元二七七年,首领力微(始祖)之子沙漠汗(文帝)在晋朝当质子多年后返回,他当着诸部大人(酋长)的面用弹子打下了飞鸟,这引起了犬人们的恐慌,因为当时的“国俗”还没有用弓发射弹子的方法。
他们认为:“太子的服饰神态已与南方汉人一样,又学了这样少见的奇术,如果让他继承国统,就会改变旧俗,我们一定会不得志,不如选留在国内本分淳朴的人。
”于是一起向力微建议,将他杀害。
直到太平真君十一年(四五0年)杀汉族大臣崔浩,主要罪行也是他所作《国记》将拓跋鲜卑早期的历史原原本本写了出来,并且刻石立在通衢大道上,是“暴扬国恶”。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当时北魏的国势如日中天,在北方的统治已经稳定,并且已得到汉族官僚世族和士人的认同,并没有面临其他民族或势力的挑战,更没有到达不改革就得覆灭的地步。
他当然受到了嫡祖母冯太后的影响,而且在太和十四年(四九○年)冯太后死后他在亲政,此前的一些重大措施,如制定新律,官员实行俸禄,施行均田制、三长制等都是在冯太后执政时完成的,但决定性的汉化政策还是由他制定并推行成功的。
孝文帝的改革信念是基于他对汉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和对鲜卑族长远利益的关注,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睿的谈话中:北人每言:“北俗质鲁,何由知书!
”联闻之,深用怃然!
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
顾学与不学耳。
联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
联为天子,何必居中原!
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
(《资治通鉴》卷一三九)在孝文帝之前,十六国的君主中也不乏汉化程度很深者,如汉的刘聪、刘曜,前燕的慕容伽鬼、慕容光,前秦的苻坚,后燕的慕容垂等,他们本人都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但都没有能够解开本民族的情结,打破民族间界线,不得不实行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双重标准。
相比之下,孝文帝的高明之处是不言而喻的。
正因为如此,孝文帝尽管牺牲了自己儿子,不得不杀了一批企图叛乱的宗室重臣,但付出的代价并不是很大,他的改革取得了影响深远的成功。
孝文帝迁都、汉化的直接结果,,是百余万包括鲜卑和北方各族在内的移民迁入洛阳和中原,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以至整个亚洲文化中心,使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鲜卑各族的北方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
可以这样说,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
鲜卑文化主动汉化的结果,却在一定程度上使汉文化鲜卑化或胡化了。
正因为如此,洛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洛阳伽蓝记》中传神的描述和今天还能看到的龙门石窟的辉煌艺术,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即使在当时,南方的有识之士已经承认,洛阳的文明程度已经凌驾于南朝的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之上。
永安二年(五二九年),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元颢归洛阳,失败后只身逃归南方。
当时北魏国力大衰,洛阳经历河阴之变后也远非全盛时可比,但陈庆之回国后却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
始如登泰山卑培,涉江海者小湘、沅。
北人安可不重?(《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从唐朝初年开始,拓跋鲜卑建立的魏国被正式承认为中国的正统之一,与继承了晋朝法统的南朝享有同等地位,官方编纂的历史就有《北史》和《南史》两种,从此有了“南北朝”的名称。
一个非华夏(汉)族建立的政权能被华夏(汉)族承认为正统所在,是前所未有的奇迹。
此前建立十六国(实际不止)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诸族,被逃离中原的东晋称为“乱华”的“五胡”,在唐初官修的《晋书》中,他们的君主还没有资格享受“本纪”的待遇,只能专门另立一种“载记”。
五、何氏十大名人排名?
何氏十大名人:
1何武,西汉大臣。
2何进,东汉时期外戚大臣。
3何敞,东汉时期水利专家。
4何宴,三国时期的玄学家。
5何无忌,东晋人,为广武将军。
6何承天,南北朝时期数学家, 天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7何进滔,唐朝人,累官至司徒,卒追赠太傅。
8何景明,明朝文学家七子之一。
9何绍基,晚清宋诗派作家。
10何叔衡,湖南宁乡人,清末秀才,发起成立新民学会。11何香凝,当代杰出女画家,廖仲恺夫人。
1、西汉名臣——何武
何武(?-3),西汉名臣。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今四川郫县北)人。治《易》经,射策甲科为郎。历任谏大夫、扬州刺史、清河太守,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成帝时,封汜乡侯。
哀帝即位,何武与丞相孔光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缓和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后被王莽所诬,自杀。
2、东汉水利家——何敞
何敞(?-105),东汉臣、水利家。字文高,扶风平陵(陕西咸阳)人。
和帝时,何敞任侍御史,迁尚书。数切谏,言诸窦罪,窦宪怨之,出为济南王太傅,旋改任汝南太守。曾发民工修治鲖阳旧渠,增垦田三万顷,百姓赖其利。后任五官中郎将。
3、东汉经学家——何休
何休(129-182),东汉经学家。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字邵公。太博陈蕃征他参政,蕃败,擢党锢。党禁解,辟司徒,拜议郎,迁谏议大夫。
何休钻研今文诸经,历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认为《公羊传》有三科九旨,系统地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已佚;清王谟《汉魏遗书钞》有辑本。
4、东汉大将军——何进
何进(?-189年),字遂高,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灵帝时外戚,官至大将军。何进的异母妹有宠于灵帝并被立为皇后,他也随之升迁。黄巾起义时,何进为大将军,总镇京师,因及时发现并镇压了马元义的密谋,被封为慎侯。为张大威望,何进请灵帝在京师讲武结营,置西园禁军校尉。
灵帝驾崩后,蹇硕谋诛进而立皇子刘协,未果,反被进诛。何进从袁绍之言,博征智谋之士为己所用。自此独揽大权。然而何进不纳陈琳之谏,多结外镇军阀,翘首京师,与袁绍等谋诛宦竖。终于事泄,被张让等先下手为强,遭杀身之祸。
5、三国玄学家——何晏
何晏(?-249),三国魏玄学家。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平叔。何进孙,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何晏娶魏公主,累官尚书,典选举。貌美面白,人称“傅粉何郎”。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
在汉儒经学渐失统治作用后,何晏“援老入儒”,宣称“天地万物以无为本”,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能诗赋。后因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著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
6、西晋开国元勋——何曾
何曾(199年-278年),原名瑞谏,又名谏,字颖考。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人。曹魏太仆何夔之子,西晋开国元勋。
何曾少年袭封父爵阳武亭侯,魏明帝时为平原侯,何曾为文学。明帝即位,擢散骑侍郎、典农中郎将,主张为政之本在于得人。颇为时人称颂,之后投靠司马氏集团,受到重用,历任司隶校尉、尚书、征北将军、司徒等职,封爵朗陵侯。
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即位,拜何曾为晋丞相,加侍中,何曾则积极为司马炎策划代魏建晋的行动,因此,晋朝建立后,何曾拜太尉,直至太保兼司徒,进封为朗陵公。朝会之时,何曾享受坐车佩剑的特权,深受荣宠。不久便因年老履求逊位,但是不被允许。
何曾生活奢侈,尤其在意饮食,有"何曾食万"等典故。咸宁四年(278年),何曾去世,年八十。博士秦秀议其谥号为"缪丑",司马炎未采纳,赐谥"孝"。后改谥"元"。著有《食疏》。
7、南朝天文学家——何承天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无神论者、天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历官至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中丞。他博通经史,精于历算。曾考定《元嘉历》,订正旧历所定之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差无几。他善弹古筝,且通音律,反对京房把乐律“谬为六十”。
何承天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之“新律”。后奉命纂修《宋书》未成而卒。何承天曾运用自然科学观反对佛教之理论,认为:“有生必有死,形毙而神散,尤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在形与神的问题上,集中批判了佛教的“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论。所著有《报应问》和《达性论》。
8、女八仙——何仙姑
何仙姑为八仙之一,传说为广东增城人,原名何秀姑,出生于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
何仙姑的父亲是开豆腐坊的,她从小就帮助父亲做豆腐,是位“豆腐西施”。在其十三 四岁时,她去野外游玩,恰巧遇到了早已成仙、在此云游的吕洞宾、李铁拐和张果老。这几 位见她有仙骨仙缘,于是让吕洞宾收其为徒,授其仙果和成仙的方法。
据说,何秀姑炼成仙 术后,能预测未来、行动如飞、幻化无形。乡亲们对她十分信服,专门为她盖了一座小楼, 供她居住,并称她为“何仙姑”,由此,何秀姑之名就被“何仙姑”取代。
传说唐朝大将狄 青在征伐广源时,曾去何仙姑居住之处求签,十分灵验。
9、“傅粉何郎”——何晏
何晏(公元190-249年)是三国时期魏国人,以倡导玄学而著称于世。
何晏少时坎坷,曾随母亲一起被曹操收养;长大后,以才学出众闻名,并娶了魏国的公主为妻。
后来,在司马 氏与曹氏的政治斗争中,何晏站在曹爽一边,于公元249年被司马懿所杀。
何晏著有《道德论》、《无为论》等书,是魏晋玄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但何晏之闻名于 世,除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外,还与他的长相有极大的关系。
据称,何晏天生长相俊美,皮肤白皙细腻。魏明帝一直怀疑他肤白是抹粉打扮的结果,便设计想让他露出庐山真面目。
在一个大热天,魏明帝把何晏召来,并赐给他热汤面吃。不 一会儿,何晏便大汗淋漓,并不断用衣袖抹汗,魏明帝想,这会该露出真面目了吧!
谁知细细端详之下,他发现何晏的肤色比出汗前更显白皙透亮,这下魏明帝方信何晏肤白确系天生,真是比搽了粉还要白皙。有意思的是,由于这一故事,后来人们创造了“傅粉何郎”这一 成语,用以形容男子的肤白、俊美。
10、北宋宰相——何执中
何执中(1044~1118),字伯通。宋神宗熙宁六年进士甲科。历任工部、吏部尚书兼侍读。北宋大臣,徽宗朝宰相。处州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位云和县西。一说为今浙江省丽水县,位青田县西北)人。
何执中举进士。初为台(今浙江省临海县,位椒江市西北。一说今安徽省凤台县,位淮南市西北)、亳(今安徽省亳州,位涡阳县西北)二州判官。徽宗(赵佶)时追随蔡京。
1105年(徽宗崇宁四年)任尚书右丞。四年后代蔡京为尚书左丞,曾引起太学诸生之反对。在任期间多方迎合帝意,以粉饰太平。1111年(徽宗政和元年)与蔡京(为六贼之一)同为宰相。五年后,并以太傅致仕。
何执中崇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继任左相,后与蔡京并任左右相。何执中在位"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才。虽富贵不忘贫贱时,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力主朝廷及各级官府"节浮费,宽民力"。卒后追封清源郡王。
何香凝,何武,何敞,何进,何熙,何晏,何休,何攀,何琦,何充。谢!
六、隋炀帝任用哪个大臣?
苏威(542~623年),字无畏,京兆郡武功县(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北周至隋朝大臣。
苏威出身士族,父亲苏绰是西魏名臣。
之后苏威继承了美阳县公的爵位,任郡功曹。
大冢宰宇文护见到他很是礼遇,把自己的女儿新兴公主嫁给他。
不久,授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改封爵位为怀道县公。
北周武帝亲政后,拜授苏威为稍伯下大夫。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称帝,征拜苏威为太常卿、太子少保、邳国公,食邑三千户。
不久又让他兼任纳言、吏部尚书。
苏威经常奏请,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采用较轻的制度,与民谋福祉,隋文帝大多听从他。
苏威逐渐被隋文帝亲近看重,与高熲参与执掌朝政。
苏威经常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帝。
隋文帝曾愤恨一个人,将要杀他,苏威多次劝告且阻拦。
不久苏威又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本任职不变。
不久,苏威拜受刑部尚书。
当时高熲与苏威同心协力,二人用心筹划政事刑法,在执行法治时不时修订,使得天下大治。
不久苏威又转任民部尚书,依旧担任纳言。
之后苏威南下赈灾。
开皇七年(587年)四月,苏威转任吏部尚书,兼任国子祭酒。
隋朝建立后,法令规章杂乱混杂,于是在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再次命令朝臣修订法律,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法令的标准、样式,大多是苏威制定的。
开皇九年(589年),拜受尚书右仆射。
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巡幸并州,下令他与高熲一起留守京城总理诸事。
不久又把苏威召到隋文帝的行辕所在,让他处理民间诉讼。
他的建议皆被隋文帝所采纳。
开皇十七年(597年),突厥都蓝可汗经常制造边患,朝廷于是派苏威前往突厥,与他们缔结和亲盟约,可汗派遣使臣来京贡献地方特产。
苏威因为劳苦功高,晋位大将军。
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参掌朝政,当时称他们为“五贵”。
1、苏威。(534年-623年),字无畏,南北朝时期北周至隋朝名臣,宰相,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十世孙,西魏度支尚书苏绰之子,大冢宰宇文护之婿。
2、裴矩。(547年-627年),本名世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北魏荆州刺史裴佗之孙,北齐太子舍人裴讷之之子。隋唐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
3、裴蕴。(?-618) 隋朝大臣。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隋文帝时期历任洋、直、棣等州刺史。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任裴蕴为太常少卿(专掌宗教礼仪,兼掌试选博士的九卿之一),后任民部侍郎。
4、虞世基。(?—618年)字懋世,中国隋朝时期人物,会稽余姚人。虞世南的哥哥。
5、宇文述。(?-616年),字伯通,本姓破野头,鲜卑族,代郡武川人,隋朝著名将领。
七、东汉太傅有哪些人?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人。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灵帝即位,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
赵憙(前4年-80年),字伯阳,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宛城区)人。东汉初年大臣。永平十八年(75年),升任太傅、录尚书事。
胡广(91年-172年4月17日),字伯始。南郡华容县(今湖北监利)人,东汉时期重臣、学者。父亲胡宠。汉灵帝继位后,拜司徒、录尚书事。陈蕃遇害后,接任太傅。
东汉太傅有袁隗,卓茂
袁隗(?-190年5月10日)字次阳。豫州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东汉太傅,安国康侯袁汤之子,袁逢之弟,袁绍、袁术之叔,其妻马伦为名儒马融之女。
190年5月10日,因袁绍反董卓而被牵连,遭董卓杀害。
卓茂(?―28年),字子康,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汉朝大臣,云台三十二将之一。生性仁爱恭谨,颇受乡邻朋友喜爱。汉元帝时,前往长安求学,师从博士江生,学习《诗经》、《礼记》和历法算术,深得师傅之学,号称“通儒”。
初为丞相府史,颇受丞相孔光称赞,后任黄门侍郎。出为密县令,政绩突出,深得百姓爱戴、官吏信服。王莽执政时,升任京部丞。王莽篡汉,称病辞官回乡。更始元年(23年),担任侍中祭酒,得知更始政权政局混乱,以年老为由告老回家。东汉建立后,前往河阳觐见光武帝刘秀,拜太傅,封褒德侯。
东汉太傅、太师列表
《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世祖以卓茂为太傅,薨,因省。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辄省。”今据《后汉书》诸《帝纪》作此表,在位年数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计算。
太傅[编辑]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建武元年九月)甲申,以前高密令卓茂为太傅。”
序次爵位姓名在位年数在位时间皇帝
东汉太傅(25年-220年)
1褒德侯卓茂4年25年-29年汉光武帝
2高密元侯邓禹1年57年-58年汉明帝
3节乡正侯赵憙5年75年-80年汉章帝
4关内侯邓彪5年88年-93年汉和帝
5安乡侯张禹1年106年-107年汉殇帝
汉安帝
6获嘉侯冯石1年125年-126年北乡侯刘懿
汉顺帝
7无桓焉2年126年-128年汉顺帝
8无赵峻2年144年-145年汉冲帝
汉质帝
9高阳乡侯陈蕃1年168年汉灵帝
10安乐文恭侯胡广4年168年-172年汉灵帝
11无袁隗1年189年-190年汉灵帝
汉少帝
12襄贲侯刘虞2年190年-192年汉少帝
汉献帝
13无马日磾2年192年-194年汉献帝
太师[编辑]
《后汉书·孝献帝纪第九》载:“(初平)二年春正月辛丑,大赦天下。二月丁丑,董卓自为太师。”
东汉太师(25年-220年)
1斄乡侯董卓1年191年-192年汉献帝
参见[编辑]
太傅、太师西汉太傅、太师、太保、太阿列表 - 东汉太傅、太师列表 - 三国太傅、太保列表 - 晋朝太宰、太傅、太保列表 - 十六国太师、太宰、太傅、太保列表 - 南朝太宰、太傅、太保列表 - 北朝太宰、太师、太傅、太保列表
东汉相国、丞相列表
东汉大司徒、司徒列表
东汉大司空、司空列表
东汉大司马、太尉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