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
从崇祯皇帝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开始,即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在中国北方,陕西一带,开始出现了一场巨大的天灾。
所谓天灾,即是旱灾,蝗灾,水灾接踵而至,土地成片荒芜,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赤地千万里,草木两不生。
当年的陕西府巡按马懋才是这场天灾的见证者,他更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则剥树皮而食...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备陈大饥疏》
百姓们没有粮食,食不果腹,只能在山林间找寻野草分食。
野草吃尽,就剥下树皮充饥,树皮吃光,百姓们实在没有吃食,只能争抢着吃地上的土块,最后纷纷腹胀而亡。
如果说日记有情感,那么这无疑是那个年代里最为悲惨的日记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决定裁撤掉陕北一带一部分并无大用的官僚机构,而陕北驿站则正在此列。
明时的驿站,互通车马书信,也供过路的官员休憩。
可如此灾荒之年,陕西府素来是只出不进,留下些驿站又做什么用呢?
于是,皇帝大笔一挥,驿站即遭拆除,原本在驿站里工作的小官小吏也纷纷下岗。
而这批下岗的官吏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叫做李自成。
——题记
(李自成 形象)
在作者来看,崇祯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开局难度最大的皇帝。
因为明熹宗朱由校留给他的大明,属实是一个风雨飘摇,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朝堂之上,权宦魏忠贤只手遮天,把持朝政,阉党横行,更欲架空皇帝,把崇祯沦为掌上玩物。
西北一带,民变不断,下岗青年李自成,江湖游侠张献忠纷纷起义,直逼中原腹地。
而辽东更有皇太极带领的后金军队虎视眈眈,时刻要冲破帝国的防线。
加之天灾人祸不断,今天刮大风,明天下暴雨,后天时疫流行,民生崩溃,经济紊乱,文化倒退,科技止步,这对皇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铺天盖地的危机往往会彻底摧毁一个成年人的心智,但崇祯皇帝登基的时候,只有十六岁。
少年向往快马扬帆,追逐人间美好时节,但我们的崇祯皇帝没有选择,他唯一的道路,就是在这宛如无间地狱一般的大明里踽踽独行。
治外必先安内,所以皇帝很快把矛头对准了为祸朝堂的魏忠贤。
(明熹宗朱由校 画像)
虽然明熹宗朱由校曾经在临死之前拉着崇祯的手,表示魏忠贤这位老同志“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你当了皇帝之后一定要重用他,但崇祯登基之后,还是毫不留情的扳倒了魏忠贤。
而至于皇帝和这位有明以来权势最盛的大宦官相互较量的过程,作者以为,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因为皇帝扳倒魏忠贤的过程很简单,那就是在一个平平无奇的早晨,皇帝找来魏忠贤开会,然后当场宣布解除老魏的一切职务,并且将其发往安徽凤阳看守皇陵的通知。
而我们的魏忠贤由此从神坛跌落谷底,心灰意冷,最终在发配途中自缢身亡。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
我身边常有一些历史爱好者,他们时常认为魏忠贤其人,根深蒂固,老谋深算,是一位十分难缠的权谋大家。
更有甚者,频频发表什么诸如“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魏忠贤乃为股肱忠良”的言论,于作者而言,实在是贻笑大方。
纵观魏忠贤一生,只不过是一个利欲熏心的小人罢了。
未得势时,帮人作恶,已得权柄,便独恶于世。
如此奸臣佞臣,何以拯救大明?
收拾完了魏忠贤,朝堂风气果然焕然一新,但在这焕然一新中,皇帝很快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魏忠贤 形象)
魏忠贤得势时,朝堂上阉党做大,党同伐异,贪污腐败,而现在魏忠贤已死,树倒猢狲散,阉党覆灭,朝廷里居然又横生出了比阉党还要厉害百倍的政党,即由文臣们构成的东林党。
东林党,这是晚明历史上不得不提到的一个存在。
这帮文人士大夫们主张廉洁奉公,革除弊政,针砭时弊,进而报效国家,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套堂而皇之的说词罢了。
阉党之中虽然都是腌臜小人,但东林党人却并非全是正人君子。
这帮文臣们嘴上报国,但实际上却借用政党之便大肆收拢权力,乃至于不惜从皇帝手里分权,以稳固东林党在朝廷里的主导地位。
对崇祯来说,这实在是让人矛盾。
一方面,他仇视这些在国家危难之时还在自顾弄权的大臣,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这些人全都开除,因为一旦如此,皇帝就会面临无人可用的状态。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崇祯逐渐养成了他用人上的一大特点,那就是:
即用之,也疑之,并弃之。
大臣们和皇帝相互仇视,相互较量,但还必须相互依存,这实在是一种十分复杂诡异的关系。
皇帝虽然积极任用大臣,但帝王却从始至终都从未相信过这些大臣,并且随时准备抛弃他们。
而这条用人方针,将会伴随皇帝,终其一生。
内部局势稍显缓和,皇帝又开始着手处理西北匪患。
天灾频频,老百姓饿死事小,但要是没饿死,真要造了反,那可就是一桩大祸。
于是,皇帝亲自任命剿匪总督,开拔陕西一带平乱。
(西北匪患)
帝王有心剿匪图治,这是好事儿,但皇帝在剿匪事宜的人事安排上,却出了大问题。
什么大问题呢?
即,频繁地更换剿匪总负责人。
崇祯先用杨鹤,再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复用杨嗣昌。
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皇帝频繁地更换剿匪总督,这就导致每一任总督刚刚干出点成绩来,没等有后续进展就被撸了下来,结果有心剿匪,匪患反而越来越猖獗。
西北匪患已经是如此焦头烂额,皇帝在辽东战场的抗金工作中又出现了重大的失误。
而这个失误的名字,叫做袁崇焕。
袁哥的威名,我想就不用再多说了。
这位明末的爱国主义将领曾经在宁远城下一炮轰死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又在全盘接手辽东事务后重创皇太极,有力的阻挡了后金军队的进攻。
我想当时的皇太极同志应该也是挺纳闷儿的。
自己以前在辽东一带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但现在袁督师一来,自己侵略无果,攻城失利,连块墙皮也没啃下来,实在是让人懊恼。
(袁崇焕 画像)
于是,狡黠的皇太极搞了一套反间计,诬陷袁崇焕谋反,消息传到京师,崇祯二话不说就把袁崇焕给咔嚓了。
没办法,多疑的崇祯皇帝不会因为美人计,激将法而上当,但面对反间计,可以说是一吃一个准。
当然了,史学界对袁崇焕的一生,素来是充满了争议的。
但无论争议如何,不置可否的是,崇祯冤杀袁崇焕,无异于是自断臂膀。
袁崇焕一死,皇太极大举进犯,辽东全境基本沦陷。
从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到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皇帝经过治宦,治政,治匪,治外四个阶段,终于迎来了自己结局。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当年被皇帝裁员的失业青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即宣告明朝在全国的统一性政权覆灭,而崇祯皇帝也身死殉国,时年三十四岁。
十七年的兢兢业业,换来了一个如此的结局,实在是让人唏嘘。
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
他不修宫殿,不讲排场,从不在宫中行奢靡享乐之事。
对待工作,皇帝更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
十七年,六千二百零五个勤劳而又辛苦的日日夜夜,最终却换来了自己统治生涯的全面崩盘。
(明思宗朱由检 画像)
乃至于覆灭了明王朝的义军首领李自成,也对崇祯皇帝本人的遭遇十分同情,留下过这样的评价: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登极诏》
李自成认为,崇祯并不能算是个十分糟糕的皇帝,即便是面对如此困境,还是干了很多为人称道的好事儿,真正让大明灭亡的,是这群心口不一,左右摇摆的文臣们。
可怜崇祯,生错了时代!
明人曾有诗云:
“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捐躯酬赤子,披发见高皇。风雨迷神驭,山河尽国殇。——屈大均
而这,无疑是皇帝一生的写照。
山河破碎之际,崇祯皇帝带着自己最为信任的太监王承恩,登上了北京煤山,即今天的景山。
(崇祯自缢处)
而景山,正好可以俯瞰这个紫禁城。
夕阳之下,宫殿依然宏伟,山河依然秀丽。
如此河山,怎能不让人留恋?
但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子的,尤其是一些特别辉煌璀璨的事情。
夕阳最美丽的时候,也总是将近黄昏的时刻。
所以作为读者,我想你读到这里,也无需伤感,也并不用觉得惋惜。
因为朝代兴衰,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必然。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时代,有些事情,你想留也是留不住的。
所以,不妨先忍受历史的无情,这样才会懂得享受历史的温柔。
不过可惜的是,历史没有温柔地对待崇祯。
朱由检在北京煤山自缢而亡,终以一死,以谢天下。
史册号网友观点:南明还存在很多年 如果崇祯南迁 可能会坚持的就一点 或许跟南宋一样坚持上百年 也不是不可能,钢铁侠还真能救了大明,因为他有钱,不光他有钱,他还有一堆有钱朋友。
钢铁侠来不了所以救不了,如果来了就可以,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世间万物,无论怎么变,规则是不变的,崇祯这一代,明朝气数已尽,这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钢铁侠可以拯救,就凭那一身高科技装备,几个导弹过去一个军队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