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提起杨家将,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忠勇爱国的事迹曾经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人。历史上的杨家将虽然没有小说里写得那么夸张,但对国家的忠诚丝毫没有两样。
杨业是太原人氏,自幼就爱打抱不平,练得一身好武艺。
20岁时在刘崇手下担任保卫指挥使一职,以骁勇善战著称。
太宗北伐的时候,曾听说过他的大名,悬赏捉拿他。
北汉投降后,杨业也归顺了北宋。
太宗得到杨业后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回师后,太宗知道杨业对边地之事很熟悉,任命他驻守代州,还赏赐给他很多财物。
杨业上任后不久就赶上契丹军队入侵,当时杨业手下只有几千人,但他带领部下走小路绕到敌人背后发动突袭,杀了个措手不及。
契丹大败,杨业因功被升为云州观察使。
从此契丹人只要远远望到写有“杨”字的大旗就望风而逃。
很多镇守边疆的将领嫉妒杨业,纷纷上奏说他的坏话。
太宗看到这些信后一律封好交给杨业,以示对他的信任。
不久,宋太宗决心收回当初被石敬瑭割让出去的16个州,任命潘美为大将,杨业为副将,率领大军攻打契丹。宋军节节胜利,很快就攻下了4个州。不久,曹彬率领的部队吃了败仗,宋军只好撤退,潘美等人返回代州。
太宗下令宋军把4个州的老百姓都迁回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军护送。
这个时候契丹人出动十几万人马攻陷了寰州,杨业对潘美说:“现在契丹士兵士气正旺,我们士气低落,不能和他们硬拼。
再说朝廷只命令我们护送百姓,我们只需事先派人通知当地守将,等大部队离开那天,让云州的百姓先出城,我们去应州,契丹人一定会来攻击我们。
趁敌人被我们吸引走的时候,再让朔州百姓撤离。
再派1000弓箭手在石碣谷埋伏好,让骑兵在中路支援。
这样,3个州的百姓才能万无一失地撤走。
”监军王侁跳出来反驳道:“我们有几万精兵,根本不用害怕敌人!我觉得我们只管带领军队赴雁门关,和敌人决一死战就行!”刘文裕也赞成这个意见。
杨业说“:不行,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做肯定失败。
”王侁阴阳怪气地说:“将军不是一向号称无敌吗?今天怎么变得如此胆小?该不会是有异心吧?”杨业很生气,对王侁说:“我不是怕死,实在是现在形势对我们不利,我担心让将士们白白送命却没有任何效果。
现在您居然说我怕死,那我愿意打头阵。
”临行时,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肯定会失败。
我本来是投降过来的人,早就该死了。
多亏皇上留我一命,还把兵权给我,我一定会效忠皇上的!我并不是不敢出击,实在是想等到有利的时机再为国建功。
现在各位都说我逃避敌人,那么我就先死给你们看了。
”他指着陈家谷说“:我希望各位在这里布置好伏兵,等到我把敌人引到这里来的时候,立刻出兵救我,否则我和我的部下没有一个人能生还。
”
潘美立刻率领部下在谷口摆好了阵势。
王侁派人登上瞭望台观望,以为契丹人被击败了,他想争杨业的功劳,率领本部人马离开了谷口。
潘美制止不住,就跟着去了。
走到半路听到杨业失败的消息,赶紧退走了。
杨业率兵从中午一直杀到晚上,好容易才走到谷口,结果发现居然一个人都没有。
杨业悲愤万分,拍着胸口大哭。
他知道已经没有生还的希望了,于是率领部下拼死作战,身上受了几十处伤,士兵也几乎全部阵亡了,他的儿子杨延玉也死在他面前。
杨业亲手杀死了上百个敌兵,战马受了重伤,已经跑不动了,被契丹生擒。
契丹人很佩服他的英勇,想招降他。
杨业仰天长叹:“皇上待我恩重如山,本来想杀敌立功来报效皇上,不想却被奸臣陷害,导致皇上的军队失败。
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去?”于是拒不投降,在契丹军营里绝食。
本来杨业就受了重伤,再一绝食,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几天后就去世了。
宋太宗得知杨业牺牲的消息后万分震惊,他下诏表彰了杨业的气节和英勇。然后追究失败责任,潘美被连降三级,王侁和刘文裕革职查办,降为平民,最终为杨业申了冤。
杨业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忠诚刚正,有勇有谋,精通兵法,能与士兵同甘共苦。
杨业身体很强壮,代州一带冬天非常寒冷,很多人都必须裹上厚厚的衣服,而杨业只披一条棉絮。
他身边的士兵都冻得倒在地上,可他却一点冷的意思都没有。
当时在陈家谷被敌人包围时,他身边还有100多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儿,没有必要和我一起死。
你们赶快找路逃走,以后还能报效国家。
”大家都感动得哭了起来,没有一个人肯离开。
他的部将王贵冲入敌阵,杀敌数十,最后战死,其他的士兵也全部战死,没有一个人活着回来,当时听说这事的人没有不痛哭流涕的。
杨业的几个儿子都被朝廷封官,在日后对契丹的战役中,他的儿子们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后世根据他们家的事迹改编成杨家将的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