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古代名人成语故事50字,刚正有为的名人事例50字?

魏徵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读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后来又出家当过道士。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先后参加李密瓦岗军和窦建德起义军,李建成被杀后,他又因直言敢谏,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唐太宗常把魏徵召进宫内,叫他提些意见。李世民有不对的地方,魏徵能够当面批评,甚至会弄得唐太宗一时下不了台。

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去当兵。但魏徵不同意。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

唐太宗问他:“你不同意这样做,有什么理由?”

魏徵回答:“臣作为谏议大夫,有义务向陛下指出,这样做违背了治国安民的方针。我朝开国后即立下‘男子二十岁当兵,六十岁可免’的规定,怎么能随便改变呢?”

唐太宗非常生气,大声指责道:“你太固执己见!”

魏徵毫不退让,语重心长地说道:“陛下!把河水放光捕鱼,确实能捕到许多鱼,但明年就没有鱼了;把森林烧了打猎,确实会打到许多猎物,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如果把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的男子都去当兵,今后国家的税赋徭役去向谁要呢?”

唐太宗这才幡然醒悟,收回了命令。

有时候,李世民还会和魏徵一起讨论一些问题。

比如,唐太宗曾问魏徵:“历史上有过这么多帝王,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徵回答道:“能够多听听各方面意见的帝王,通常比较明智;一意孤行、只听单方面的意见的帝王,难免就会昏庸。”“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唐太宗赞许地说:“你讲得真好啊!”

诚信的名人故事有很多,比如:

1、 宋濂守信

 明朝宋濂很守诚信,他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他去拜访一位老师,因为老师不在家,宋濂便在老师家门口等待。当时天气十分寒冷,宋濂还穿着布鞋,脚都冻僵了。但他依然苦等,直到老师回来。老师见到宋濂,被他的诚信所感动,让他坐在火炉旁取暖,并为他准备了丰盛的午餐。

诚信不仅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更是做人做事的基础。

诚信是一种奉献,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必须坚守。马克·吐温在著名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中,主人公汤姆与好友贝利使用诚实交换勋章。当汤姆忘记勋章时,他走了十英里去找贝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不仅是口头承诺,更是一种行动力。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必须始终如一地保持诚实和正直。

名人故事有许多,如古代著名诗人杜甫、苏东坡等人多次拒绝权贵的邀请和贪污,坚持诚信;现代名人如马云、刘强东等坚持诚信经营企业,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这些名人用自己实际行动证明,诚信的重要性不仅是对个人,更是对整个社会具有极大的价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核心价值。

有一位叫做***拉伯的商人,他卖了一批香料后,发现收到的钱多了。他想了想,决定把多余的钱返还给买家。

买家非常感动,认为***是一个诚实可靠的商人。这件事传开后,***的声誉也因此大大提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做生意的基础,能够赢得顾客信任,带来更好的口碑和更好的利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悔的话可以去看看

标题:《诚实的亚伯拉罕·林肯》

林肯少年时,曾为邻居砍柴。一天,他多砍了柴,邻居多付了他钱。回家后,他返回归还多余的钱,赢得邻里信任。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重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

一位名叫小兔的学生,考试时作弊,被老师发现后他很诚实地承认错误,放弃了这次的考试机会。他告诉大家:诚信最重要!这件事影响到了他的未来人生,他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学校认可。诚信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只有靠诚信才能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赢得更多的成功和尊重。

曾有一位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做乔治·华盛顿。在他还是一名年轻的士兵时,他曾经发现了一只打开的袋子,内含珍贵的文件和货物。尽管他可以随意将这些东西据为己有,但他选择了把它们交还给了正确的主人,以维护自己的诚信。

华盛顿后来成为了美国的开国元勋和第一任总统,他的名字和他的品质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的传说。这让我们看到,诚实和正义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成功的基石。

曾子杀猪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一个故事。曾参的妻子要去集市,为了让儿子待在家里,她承诺回来后会杀猪给他吃。回来后,曾参真的杀了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即使是对孩子也不能食言。

商鞅为了变法成功,在城门立木,只要有人把木头搬到别处,就给金子,他这样是为了给国家立信,不管是人还是国家都要以信为本

一诺千金——季布: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

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

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

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

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

并吹捧说:

“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

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1、 华盛顿与樱桃树:童年时期的乔治·华盛顿,用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樱桃树。当父亲质问时,华盛顿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现出诚信的品质。

2、 商鞅立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推行变法。为了树立诚信,他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木桩,承诺将木桩搬到北门者赏金。最初无人相信,但最终有人尝试并得到赏金,商鞅以此树立诚信,推行新法。

3、 孔孟论诚信:孔子和孟子都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则将诚信作为“五伦”之一。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诚信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 晏殊试诚:北宋文学家晏殊,在科举考试中担任主考官。一位举人呈上的文章深得晏殊赏识,他却发现这篇文章是自己曾经的学生曾写过的。晏殊拒绝录取这位举人,以示对诚信的坚守。

5、 季布一诺:汉朝的季布以诚信著称。他曾在危难之际答应朋友的请求,千里奔赴护送朋友家人。季布的诚信之名流传千古,形成了“一诺千金”的成语,象征着诚信的价值。

1、 林肯:美国总统林肯在竞选过程中,被发现有一篇抨击他的文章。他选择了公开承认文章的真实性,并以此为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赢得了选民的尊敬和信任。

2、 曾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曾子,他的母亲叫他买菜时一定要把猪抓到市场去卖,曾子却回答说:“母亲生病了,我吃肉就会想起母亲还病着,所以我会把猪留在家里。”

3、 宋濂:明朝的宋濂,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始终坚守诚信,不借书籍就不借,不借就不借,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4、 孔子: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表达了诚信的重要性。

5、 华盛顿:美国国父华盛顿在任期内,发现他自己被诬陷为贪污,他选择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辞职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诚信是指言行一致,守信用的品质。

其中,有一位名人故事可以展现诚信的重要性。

这位名人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据说,在华盛顿童年时期,他借了一本书,但书被他的朋友弄丢了。

尽管朋友没有要求他赔偿,但华盛顿还是自愿将书的价值给了朋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无论是对待朋友还是对待自己的承诺,都应该保持诚信。

曾有一位名人叫杨洋,他在商业领域取得了***。但是,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商业成就而闻名,更因为他的诚信和正直而备受尊重。

在商界,他从不欺骗客户,始终诚实对待合作伙伴。他坚守诚信原则,以此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和口碑。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成功和尊重的基石,值得每个人去借鉴和学习。

1、商鞅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

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

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2、李苦禅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着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

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有关诚信的名人故事 50 字如下:

曾子杀猪:曾子是一位古代学者,他注重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有一次,他的妻子答应孩子杀猪吃,但妻子后来觉得没必要杀猪。曾子却认为,如果不杀猪,孩子会失去信任,于是还是杀了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名人的故事,最精彩的莫过于(曾参教子):一天曾参的儿子哭闹,曾参的妻子哄骗儿子说,别闹给你杀猪吃,想不到曾参真的将猪杀了,妻子说我是哄骗儿子的,曾参说你是在教儿子撒谎吗?孩子是不能哄骗的。这便是名人的诚信。

从前有个国王,年纪很老了。他想挑选一个孩子当未来的国王。

有天,国王给每个孩子发了一粒花籽,让他们种花盆里。三个月后,国王将根据种花的成绩来挑选未来的国王。

三个月过去了,国王看着鲜花和孩子们,皱起了眉头,一句话也不说。他边走边看,忽然看见一个孩子手里捧着一个空花盆,低头站在那里,显得很伤心。国王走过去,问他:孩子说自己把花籽种在花盆里,每天用心浇水,可是花籽怎么也不发芽。我就捧着空花盆来了。”

我就是要找一个诚实的孩子做国王,这个孩子就是你

悬梁刺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相传出自战国时期。故事中有一位名叫苏秦的齐国人,因为家境贫困,受尽欺辱和嘲笑,心灰意冷,决定离开家乡游历天下。在游历过程中,苏秦遇到了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张仪,得到了他的指点和帮助,学到了政治才能和智慧。苏秦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政治家。

苏秦回到齐国后,被任命为大军师,帮助齐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重大胜利。然而,苏秦始终没能忘记自己当初贫困潦倒的遭遇,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他在家中的梁上钉下了一根锋利的铁钉,每当自己信心动摇时,就会将腿蹲到铁钉上,以此提醒自己坚定信念,不忘初心。

悬梁刺股这个典故告诉人们要牢记初心,坚持信念,不忘初衷,始终保持奋斗精神和奋斗姿态。

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故事讲述了孙敬悬梁挂席为勉励自己,头撞梁痛则醒,学不倦。

颜回为了保持清醒,用锥子刺大腿,痛痒提醒自己刻苦读书。

 悬梁刺股是两个激励人们刻苦学习的典故。悬梁故事的主角是汉朝的孙敬,他为避免睡眠影响学习,将头发绑在梁上,打盹时会被疼痛唤醒。刺股故事的主角是战国时期的苏秦,他每逢读书疲劳,就用锥子刺大腿,以提醒自己保持清醒。这两个故事都传达了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的启示。

东汉人孙敬, 勤奋好学常常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了,困得直打瞌睡。 为了多读书,他就用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头皮一痛,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悬梁刺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刑方式,也是一种自我苦行的表现。传说战国时期的大夫贾谊因被贬官,深感自己的过错,于是选择了这种苦行来表达忏悔之意。他在悬吊的梁上刺破自己的股肉,以此惩罚自己。这种行为虽然残酷,但也表现了古代人们在道德观念上的高度自律和责任感。

古时学者程颢、程颐因对学问困惑而悬梁刺股。一日儿童玩耍,程颢股中针断,无惧继续学习。程颐见其决心,毅然投身刺股之中。梁下拼搏,他们对学问更加刻苦,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

悬梁刺股是中国古代的两个故事,分别表示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悬梁指的是孙敬在刻苦读书时,用绳子把头发悬在房梁上,以防止自己打瞌睡。刺股则是形容锥子刺入肌肉,用来鼓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

悬梁刺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励志故事,讲述了冯唐卧薪尝胆,苦心修炼,终成一代文学巨匠。

这个故事启示人们,只有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中,才能获得成功,而努力则可以化解困境,造就人生的辉煌。

悬梁刺股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激励的故事。

悬梁刺股,是指在木梁上钉上一把小凳子,以防止入眠,同时拿一把细针在自己的大腿上戳以刺激自己保持清醒。

这个故事源于中国战国时代的著名学者韩非公。

他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古代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奋斗,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志向。

悬梁刺股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忠诚的故事,据说是在东汉时期,大家公认的名医华佗为救人治病,不惜悬梁刺股,忍辱负重,最终创造了奇迹,彰显出了他的伟大医德。

这个故事至今在中国社会上被广泛传播,人们都以他为楷模,成为这个时期的一段佳话。

一个人为了博取功名,好好读书,每天将头发悬挂在屋梁上,待要睡觉时会被头发扯疼而醒,如果再睡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悬梁刺股,是汉代著名学者李斯为获得官位而采用的考试方法。他在悬挂的梁上刺破股皮,以此表示决心。最终成功考中秦国官职,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勇毅不屈、奋斗不止的代表。

成语“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

1、悬梁

东汉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为了不在疲倦时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也就不瞌睡了。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后来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2、刺股

战国时期苏秦为求取功名,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刺大腿,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再次周游列国,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

故事讲的是古代有一个叫孙敬的读书人,平实酷爱读书,从早到晚不停的学习,但是到了夜里累了就要打瞌睡,他想出了用绳子系着头发挂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头发就会被绳子扯的瞌睡全无,因此能通宵达旦的研习学问。

另一个故事讲的古代一个叫苏秦的'人,他也非常喜爱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他准备了一个锥子在书籍旁边,只要自己打瞌睡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让自己保持清醒。

他们是多么热爱读书和学习,对于知识的渴望使他们拥有悬梁刺股的精神,他们最后都成为了很杰出的人。

我们对待也要有悬梁刺股的精神,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人都是经过刻苦的学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坚定目标,并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一定会有所成。

       答:悬梁刺股是古代中国著名的一种刻苦自励的方法。相传东汉时期,一位名叫蔡邕的文学家想成为文坛巨匠,但常常被人嘲笑。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他在悬梁高处刺股来督促自己勤奋学习。后来,他的文学成就大为提高,成为一位著名学者。

悬梁刺股讲的是两个典故,一是汉朝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因为怕自己深夜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己昏昏欲睡,头垂下就会被拉得很痛,防止自己打瞌睡。

另一个典故是战国的苏秦,由于学问不深,到处碰壁,于是下定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自己深夜打瞌睡时,他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使自己清醒过来继续读书,最后他们都成为学问很高深的人。

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

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汉孙敬,洛阳求学,悬发于梁,读书困,头低,悬发拉,痛醒,继续苦读,终成。

苏秦游说秦王,被拒,潦倒归,发愤苦读,欲睡,用锥刺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j202404151538084f4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