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易中天讲禅宗境界,易中天《中国智慧》此书内容?

易中天写的《中国智慧》,是他在一些讲座中的集合体的出版书目,此书分为《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等六篇雄文。

从《中国智慧》一书的后记中可以得知,书中的六篇文章是在2009年9月至11月,在福州、重庆、绵阳、咸宁、南京和黄石做的六场演讲的修改版。

在书中,易中天妙析中国原典智慧,还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言论,如:智慧与知识不同。

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

易中天所写的,适合演讲的书目有《正说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国智慧》,这四本书里的不少文章可以用来借鉴于演讲。

而且,前三部书是以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演讲润色而成,适合于演讲。

上述提到的《中国智慧》,是易中天在一些讲座中的集合体的出版书目,此书分为《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等六篇雄文,可供演讲之参考。

《中国智慧》,是易中天在一些讲座中的集合体的出版书目,此书分为《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等六篇雄文。

从《中国智慧》一书的后记中可以得知,书中的六篇文章是在2009年9月至11月,在福州、重庆、绵阳、咸宁、南京和黄石做的六场演讲的修改版。

禅有三层意境,有很多唐代诗人都会静悟,及写照以下禅宗现示的有三首好诗,能帮到你了解三个层次的意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心)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性)这三意境只是本人浅见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法)

明·瞿汝稷曾集录大量禅宗的公案、语录,汇编成《指月录》三十二卷。

书名中的“指月”屡见于经论,即以手指指向明月。

《圆觉经》说:“修多罗(了义经)教,如标月指。

”“指”喻经教中的一切语言文字,“月”喻佛法的真实义谛。

简言之,“指”与“月”喻言与义、相与性的关系。

《大慧语录》卷二十谓:“古人云,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程…

归到家了,自然不问程途;见真月了,自然不看指头矣。

”“指月”的目的,要人观月,而不是观指。

同样,经教中的万言千语,要人悟道见性,而不是执著名相,纠缠字句。

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而不能见性,便误解了“指月”的含义。

《楞伽经》卷四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又《大智度论》卷四三说:“如人以指指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

智者轻笑言:汝何不得示者意?指为知月因缘,而更看指不看月!

”“指为知月因缘”,这就是说,语言文字指归义理,而语言文字本身只是善巧的符号,并不等于义理。

正如《楞严经》卷二所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又如宋·余靖《寄题宝峰山玩云亭》诗:“指月犹为幻,玩云应强名。

”既然“指”--语言文字只是“善巧方便”,那么,“当须见月亡指,不可依语生解”(《大慧语录》卷十九)。

反之,为了见“月”,也要借助“指”的方便。

宋·慧日《进〈大慧语录〉奏札》强调了“指”--经教的重要性。

他说:“窃以佛祖之道,虽非文字语言所及,而发扬流布,必有所假而后明。

譬如以手指月,手之与月初不相干,然知手之所指,则知月之所在。

是以一大藏经教为世标准,于今赖之。

”综合“指月”两方面的关系,才能完整地理解佛教关于“不即文字,不离文字”的旨趣。

禅宗还将“指”的意义从语言文字扩大到某些动作,如棒喝、扬眉瞬目、竖拂子之类,所谓“曹州竖拂子,还如指月”(《五灯会元》)。

进一层而言,不但“指”不可执著,“月”也不必执著。如宋·宝臣《注〈入楞伽经〉》卷 四谓:“第一义者,是自证圣智三昧乐境。因言而入者,非即是言,是言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若复见月”云云,出于《圆觉经》。

明·瞿汝稷曾集录大量禅宗的公案、语录,汇编成《指月录》三十二卷。书名中的“指月”屡见于经论,即以手指指向明月。《圆觉经》说:“修多罗(了义经)教,如标月指。”“指”喻经教中的一切语言文字,“月”喻佛法的真实义谛。简言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m202402271046129b3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