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杯酒释兵权是什么酒?北方黄酒:酒故事「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被视为宽和典范。其后,宋太祖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大大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后来,“杯酒释兵权”演变为一个成语,引申为轻而易举解除将领兵权。

(连环画中释兵权后场景。)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二: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局面不再出现;二是如何巩固新生王朝,使之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五代十国时期,尤其是五代的更替,几乎是从唐朝末年开始,当朝武将掌握兵权,干掉皇帝自立,再被自己的武将干掉的轮番上演。

数十年的时间形成了一个纷争的混乱局面。

宋太祖也是自己如此建立的宋朝,但至少是能够从这一反复的现象中作总结和观察的第一人,更是采取措施结束这一乱局更替的第一人,无论对武力羸弱的两宋结局如何影响,但至少是成功解决了这一低水平重复更替的事实。

(杯酒释兵权连环画)

建隆元年末(公元960年),在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某一天,他召见丞相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便提出问题之症结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也无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了,并逐步付诸实施。

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宋朝刚刚建立,赵匡胤就吸取了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对禁军的控制。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起初,太祖以为石守信等人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而赵普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历史,一定要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

果然,宋太祖不久后就采取措施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北宋定窑酒器,白瓷瓜式提梁壶)

杯酒释兵权的事实性,多有争议,有杜撰之说,有事实之说。

我们从今天对宋的综合了解来看,有“文质彬彬”的解除兵权的做法是存在的,但具体细节是否有现如今故事版本传说的那么详细,有待于考证。

至少此类以和气的“文”治做法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

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三军统帅常常是个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

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大大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但从现代角度看宋朝重文轻武的做法却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

宋代时期,全国经济中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对外交流开放程度远超前后朝,对海外的文化输出影响力超过唐朝。

这是否是那个杯酒释掉兵权的作用,也许没有那么直接的联系,但是应该是不无联系的观点才相对客观。

至于杯酒释兵权时期喝的什么酒,我们也可以作以推理。

北宋时期管辖范围依旧包括今天的甘肃和陕西范围,定都开封也是北方的城市。

著名的画作《清明上河图》反映了汴京的繁华,史料证明汴京也是当时人口超百万的世界城市。

酒类的酿造延续前朝酒类的制造方法,以北方产主粮实施酿造,还是北方黄酒时期。

但自唐中期以后,尤其是北宋时期,越南占城稻被引进我国以后,农作物稻米的产量大大增加。

更易消化利于直接食用的大米也逐渐成为上层社会主流食物,消费大米成为时尚。

以此生产的各类产品成为高端认知,酒类酿造也在这个氛围下开始大规模的创新,并且逐渐成为更加符合经济成本的酿造主粮,南方特点的黄酒开始成为酒类的新宠。

及南宋时期,三季稻的出现,使得大地主阶层有了自己酿酒的可能,酒类的阶层饮用和酿造更进一步下沉。

(北宋疆域图)

“杯酒释兵权”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反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及君臣和气,轻而易举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权力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变,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影响深远。

不同意此观点的人则认为宋太祖专力巩固中央政权,“杯酒释兵权”含有对内严防的性质,直接造成内政腐朽。

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致使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连败北,无力解决边患。

军事积弱,还使两宋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宋朝确立的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造成强唐灭亡的藩镇军制,其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进的。两宋亡于游牧民族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与两宋朝对峙的先是辽、夏,再是辽、金,最后是金、蒙,从作战态势来看,北宋面临的是两线作战只能主守。

(五代十国形势图)

五代十国背景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的描述。

这一称谓出自《五代史记》,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武平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

(五代~北宋 耀州窑 青瓷花口酒台)

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40到50个藩镇绝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脱离中央统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m2024010219100661f4.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