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皖北有哪些民间艺术?皖北曲艺形式有哪些?


主要有:

1、道情(也叫“竹琴”、“渔鼓”)。 始于南宋,因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

2、皖北琴书(包括淮北琴书)。最早从河南、山东等地传入安徽宿州一带,当地艺人融合了老凤阳歌、泗州调、山歌、小调等,逐渐形成了皖北地区特有的风格。

3、  端公腔。流传于安徽蚌埠,是以说唱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曲艺艺术形式,其中又夹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剪纸、杂技、武术等表现形式。 .

4、太和清音。最初起源于元末明初,唱腔优美,曲调清丽,听来婉转柔和,令人清心舒怀,流行于亳州、太和地区。代表书目有《追舟》《秋江》等。


皖北的曲艺有道情、泗州戏、黄梅戏等:

1、道情是曲艺的一类,有的地方也叫渔鼓,一般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用渔鼓、简板为伴奏乐器。道情和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还形成了河南坠子这种传统曲艺形式。

2、泗州戏是安徽淮河两岸地区地方传统戏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泗州戏唱腔念白有北方戏曲的激昂慷慨,南方戏曲的温柔舒缓,还有难度极大的花腔和花舌及民间琴书的平实质朴。

3、黄梅戏是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采茶灯、山歌、秧歌、茶歌、花鼓调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吸收了高腔、采茶戏、汉剧、楚剧、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一般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皖北的曲艺有道情、泗州戏、黄梅戏等。

皖北的曲艺叫道情。

道情,亦称“竹琴”“渔鼓”,是中国传统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在江苏、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都曾广泛流传,是道士抒发情感胸怀布道的一种“道曲”和“道歌”,内容大多宣传一些贴近民众生活的因果报应、离尘绝俗、劝世行善等,由游方道士或道情艺人在各地演唱。

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太康道情、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


安徽省有很多著名的民间艺术,比如凤阳花鼓、巢湖民歌、蚌埠花鼓灯、岳西高腔、安庆黄梅戏等等。

1、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地区,并以此为中心,发展成型,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2、蚌埠花鼓灯

花鼓灯,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传统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据史料证明,花鼓灯最早源于夏代,最迟源于宋代。

3、巢湖民歌

位于皖中,襟江环湖,境内有距今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巢湖民歌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一直传唱至今。

4、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安徽位置特殊,一直都是古代列国必争之地,自然文化十分深厚。

说尽天下收藏,解读古今轶事,欢迎关注爱藏网,解锁更多历史趣闻和古玩资讯!


安徽民间有老子思想、朱熹学说,孔雀东南飞传说,六尺巷、桐城派文学、徽商思想、徽州民谣等。

音乐有砀山唢呐、五河民歌、 皖西大别山民歌、寿州锣鼓、凤阳民歌、金寨古碑丝弦锣鼓、繁昌民歌、铜陵牛歌等。

安徽历史上有新安画派、龙城画派,版画流派有芜湖铁画、徽派版画等。新安画派画派先驱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鼎盛时期主要成员有方式玉、王尊素、吴山涛、雪庄等,新安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有黄梅戏、

宣纸、

凤阳花鼓、

砖雕、

巢湖民歌、

花鼓灯、

淮北梆子戏、

徽剧、

九华折扇、

抛头狮。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凤阳花鼓、巢湖民歌、蚌埠花鼓灯、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砀山唢呐、临泉杂技、安庆黄梅戏、肥西莲湘舞、泗县泗州戏等等。


有蚌埠的花鼓灯,花鼓灯是是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的传统舞蹈,还有巢湖的民歌 ,岳西的高腔,徽州的目连戏等等,这些民间艺术都很有特色

池州傩是中国最为原始的古老戏曲,被誉为“戏曲活化石,还有黄梅戏、徽剧、珠算、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凤阳花鼓、花鼓灯、孔雀东南飞传说、淮北梆子戏等



道情、泗州戏、黄梅戏

三种民间艺术:花鼓灯、泗州戏、凤阳花鼓戏。

花鼓灯,有东方芭蕾美誉,流传在怀远、凤台、凤阳、颍上等地。泗州戏,又称拉魂腔,与山东、江苏、河南一带的柳琴戏同出一源。

凤阳花鼓戏,又名卫调花鼓、卫调花鼓戏,发源于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蚌埠不仅是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也是北派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与凤阳花鼓、花鼓灯并称凤阳三花。

泗州戏旧时称拉魂腔,起源于江苏梅州(即江苏省东海县),发展于安徽蚌埠,为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剧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萧县有:千年传承的民间艺术“炭精画”。


皖北的曲艺有黄梅戏,豫剧,泗州戏等。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主要是指坠子戏。坠子戏,由曲艺河南坠子演变而成。始称“化妆坠子”。1961年春,邢台市坠子剧团进京汇报演出时,在中国剧协和中国戏曲研究院联合组织的座谈会上,田汉提议将化妆坠子改名为“坠子戏”。以曲艺河南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京剧,豫剧的一些表演方法。

安徽的民间艺术有凤阳花鼓、巢湖民歌、蚌埠花鼓灯、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等。

1、蚌埠花鼓灯,

2、巢湖民歌

3、凤阳花鼓

4、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属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地方古稀有剧种,是明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古青阳腔遗脉,其形成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史载,明末清初由文人商儒将青阳腔传入岳西,由乡士集中在私塾教习高腔,并组班结社,活跃于民众之中。

5、徽州目连戏

徽州目连戏是徽州地区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见载于佛家经典,到了明代,祁门清溪人郑之珍,为借戏曲宣扬佛理,劝人为善,以正社会之风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m20231226142412206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