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庐山真实历史故事完整版,庐山真实历史记录?

庐山(Mount. Lu)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濒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

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长段块山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

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

庐山尤以盛夏如春的凉爽气候为中外游客所向往,是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

历代题诗极多,李白《望庐山瀑布》尤为著名。

有一种传说,早在周初(大约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纪),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即公元前四世纪),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

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

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

但现在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

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

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倒还符合古代的惯例。

至于他确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无从着手。

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

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

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

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

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

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

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

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康山。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

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

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

“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

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

庐山真实历史故事完整版 庐山的历史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时间较晚,情节也有些不同。

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王不幸中途牺牲。

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王的儿子匡俗于邬阳(邬,xiao音肖,邬阳为今都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

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

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300万年之后的地四记大兵期来临之时,庐山曾产生过4次冰期,形成了一系列冰蚀地貌景观,刃脊,冰斗,冰窟,角峰等,1万年以来的兵后期,由于庐山雨量充沛,在水流强烈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流水地貌景观,为大量瀑布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传庐山中有一个很经典的 传说故事,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庐山的传说故事 有一种传说,早在周初,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

传说一,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万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

传说二,早在周初(大约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纪),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

传说三,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时间较晚,情节也有些不同。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玉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玉的儿子匡俗于邬阳,号越庐君。

蒋介石曾在庐山举办军官培训班

庐山其实是一位匡姓人氏在庐山学道成仙的故事由来。

早在周初,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

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

有人说他成仙去了。

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

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

庐山的传说故事

有一种传说,早在周初,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

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

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

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的。

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康山。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

第三种传说,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玉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玉的儿子匡俗于邬阳,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庐山历史上有很多真实的事情。

因为庐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山,许多历史事件都与庐山有关,比如庐山会议、庐山游击战等著名历史事件都真实存在过。

此外,庐山还是中国古代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很多真实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岳麓书院、庐山白鹤观等等。

除了上述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庐山还有许多其他的真实故事和传说,如庐山仙女、庐山十二峰等等,这些都是庐山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的体现。

此外,庐山还有着壮美的自然景观,如峰林秀丽、湖泊清澈、水流奔腾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艺青年前来感受其神韵和风采。

庐山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宋文学巨匠谢灵运的《庐山谣》。

这首诗以庐山为舞台,描绘了当时庐山的景色和历史事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此外,庐山在历史上还曾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有很多与道教有关的传说和神话,例如道教创始人张陵曾在庐山修行等等。

总之,庐山历史上有着丰富的真实事情,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宝贵文化遗产。

有的事是真实的,有的事是虚构的。

因为庐山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曾经发生过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比如古代文人墨客的聚集、宗教文化的发展、革命战争的斗争等等,这些历史事件是真实存在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但是也存在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比如庐山神女、庐山飞石等等,这些故事很难证实真伪,可能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一种传说。

庐山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和传说都是庐山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和研究庐山历史文化,了解庐山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1948年7月初是庐山旅游最火爆的一周,每天都有数千旅客从莲花洞登山道上山。

在这个时候,却发生了庐山历史上最大的轿工械斗事件,并造成了恶性后果。

庐山名称的由来

庐山古名叫敷浅原,又叫南彰山、天子彰等,在江西九江市南,飞峙长江边,紧傍鄱阳湖。

相传在周朝,有个名叫匡俗的人,带着个兄弟到山上隐居,盖茅庐数间为舍。周王想请匡氏兄弟下山为官,派人来访,但是,匡氏兄弟已杳如黄鹤,不知去向,只剩下一栋空庐,此后,人们就叫这座山为匡山、匡庐或庐山。

“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

“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

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仙,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

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

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

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

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

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

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

《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

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

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

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

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

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著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

有一种传说,早在周初,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

俗字 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

庐山,当地人俗称梨山,而梨与骊在当地方言中同音。其实庐山的传说还真与骊山有关。

话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征集民工修筑万里长城,民工中有部分知识分子,他们只会吟诗弄文,毫无缚鸡之力。劳役之若令化他们苦不堪言。一日,天上梨山老母忽见地上冲出一股股怨气,她拨云一看,只见那些修筑长城的全被扁担压弯了腰,连路也走不稳。她于心不忍,抛出一把丝线。说来也怪,那些丝线一落在扁担上,担子就轻了许多。

这事被秦始皇知道了,便下一道圣旨,把丝线全搜集起来,让工匠编成了一根又粗又长的鞭子。

秦始皇非常高兴,他准备亲自试、试神鞭的威力,于是摆驾出了长安,前呼后拥来到骊山。

下辇后,始皇手握种神鞭对着骊山“呼"就是一鞭,只见“轰隆隆”一声巨响后,骊山好像被刀劈了一样,半座山不见了。

连挥九十九鞭,劈下的半座骊山变成了九十九个包、九十九个洼、九十九座奇峰,九十九个险谷。

再挥鞭,秦皇竟赶着大山直奔东海而去。

他要赶着骊山去把东海填掉,如让天下人知\\道他的厉害。

东海龙王听说秦始皇要赶山填海,大惊失色,赶紧上奏玉帝。

玉帝也怒,逐命龙王的三公主前去阻止。

这三公主法力无边,智慧过人,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一个美貌绝伦的村姑,在长江边上摆了一个茶摊,静候秦皇的到来。

果然,这秦始皇一路赶山,口干舌噪,正想着喝水,忽见江边高悬一个斗大的“茶”字,不禁喜出望外。

再看卖茶的村姑,如花似玉,貌似天仙,并对他回眸一笑,娇声招呼:“客官,请到小屋一坐哦,品一杯香茗啊”。

这秦始皇早已是神魂飘荡,晕呼呼的就走进了村姑的茶座。

一口牛饮,连喝数杯,赞不绝口,“好茶,好茶”。

村姑见秦皇中计,更是使出了不尽的娇媚,直把一个堂堂秦皇撩拔得团团乱转。

此时村姑啾了个空儿,“刷”一把夺过了秦皇的赶山神鞭,“呼”化着一阵清风,大胜而去。

秦始皇丢了赶山的神鞭,再也不能赶山了。抬头望山,只见白雾茫茫,云天相隔。满腹相思也无奈,只好大悲而去。那座山也就留在了长江南岸,鄱阳湖畔。也就是今天巍峨壮丽的庐山哦

庐山神话传说精选篇一:

相传秦始皇在为自己建造陵墓的过程中,曾得到一根威力无穷的神鞭,那神鞭所到之处,山崩地裂。

秦始皇将神鞭向骊山的一角抽去,只见骊山的那一角变成了一座脱离秦岭的孤山。

秦始皇再连抽几鞭,不料把那山就赶到了长江南岸的鄱阳湖畔。

此时日暮黄昏,天色渐暗,秦始皇决定暂作小憩,等第二天天一亮再赶山下海,铺平去蓬莱神境的道路。

那知当夜失去神鞭的南海观音闻讯赶到,乘秦始皇酣醉之时,换走了神鞭。

第二天,秦始皇醒来,便举鞭赶山下海,那知山是岿然不动。

秦始皇一气之下,竟在山上连抽九十九鞭,直打得那山满身鞭痕,汗如雨下,可仍纹丝不动地屹立在原地。

秦始皇无可奈何,只得将鞭子扔下,垂头丧气地回京都去了。

从此,那山便在鄱阳湖畔扎下了根,这就是今日的庐山。

由于秦始皇抽了九十九条鞭痕,后来就变成九十九道锦乡深谷;秦始皇扔下的赶山鞭,变成了龙首崖外高耸入云的桅杆峰;那满身流淌的汗水,也化作了群山之中的银泉飞瀑了。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次突发怪病,命悬一线,就连精通医术的御医也是无计可施,幸好获得庐山仙人洞赤脚僧的良药方才痊愈,传说此药原为仙人所赠。

朱元璋病愈之后龙颜大悦,派人到庐山仙人洞的小道寻仙,只是仙踪缥缈,遍寻不得,倒是看到巨石上刻着“竹林寺”三字,朱元璋接到回报后便在旁边建造了访仙亭,亭前的小道也被顺势称为“仙路”。

江西四大名山之首的庐山,素以风景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著称于世,这里不但是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还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传说,下面就来说说庐山仙人洞和吕洞宾的故事。

传说唐代吕洞宾两次参加科举都没中,内心非常郁闷,所以来庐山散心,当走到庐山南麓的归宗寺时,心有感悟,写了一首诗:“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镜无心莫问禅”,意思是自己向往功名的意志很坚定,虽然士途坎坷,但也决不会皈依佛门,唯一向往的是功名。

庐山仙人洞

之后,吕洞宾登上了庐山,来到黄龙寺,见很多善男信女非常虔诚,还听说黄龙寺的茂林禅师的法力非常了得,但吕洞宾根本就不信,认为这是妖言惑众。

当时天色已晚,吕洞宾就在寺内留宿了一夜,夜里吕洞宾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试一下法师是不是真的法力无边,所以乘夜色用剑刺向正在静坐练功的茂林禅师,结果大师安然无恙皮毛未损,吕洞宾大惊,赶紧弃剑请罪,恳请茂林法师为他指点迷津,而且当场写了一首悔过诗:弃却瓢囊槭碎琴,如今不炼永中生。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觉得以前的想法都是错的。

于是吕洞宾一改以前不信佛道之行为,在庐山锦绣谷找到这处人迹罕至的岩洞—仙人洞,这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慢慢形成天然洞窟,因为酷似佛手,所以叫佛手岩。

吕洞宾在佛手岩潜心修道,最后得到汉钟离传授的“长生决”、“延命术”,终于练成了“金液大丹之功”而得道成仙。

而后人为奉祠吕洞宾,又将佛手岩更名为仙人洞。

吕洞宾是唐朝的金兆人,因没有考到功名,就流浪在江湖上。后来黄巢带兵造反,到处打仗,吕洞宾就上庐山来避难,就住在佛手岩。

有一天,天气很好,吕洞宾从佛手岩走出来,刚一抬头,就见天上有一朵云彩飘过来。

吕洞宾正感到奇怪,忽然见从云彩上落下一个人来,稳稳当当地站在洞前。

这个人又矮又胖,整个肚子都露在外面。

他的头发打着两个娃娃髻,手上握着一把大芭蕉扇。

吕洞宾一看就知道这不是凡人,一定是哪位仙家,便赶忙上前施礼,问:“请问仙师尊姓大名?”

那人看了吕洞宾一眼,说:“我乃汉钟离是也!”

吕洞宾一听,心里就别提有多高兴了。

他早就听说,钟离是一位剑仙,有很高的道术,能飞剑斩龙,点石成金。

他手上的那把芭蕉扇,也是仙家的宝物,能遮云赶月,呼风唤雨。

今天真是福星高照,遇上了这个神仙,我何不拜他为师,请他传授剑术呢?吕洞宾主意一定,便客客气气地说:“不知仙翁驾到,请多原谅。

来来来,这儿坐,我给你备一杯薄酒,请不要见笑。

两个人就在树荫下面对面坐着,几碗酒下肚,吕洞宾见钟离喝得高兴,便趁机说:“仙师,现在到处都在打仗,兵荒马乱的,我也不想去求什么功名,只想求拜仙翁为师,恳请仙翁教我剑术,将来也好得道成仙,弟子就感激不尽了。”

钟离接连灌了几碗酒,抹抹嘴唇,说:“嘿嘿!成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首先是志要坚,不能中途打退堂鼓;第二是练要勤,不能偷懒怕苦;第三是心要专,不能有任何的邪念。这些,你都能做到吗?”

吕洞宾听钟离的口气,有收下自己的意思,便连忙拜倒在地,说:“弟子一定听从师父的教导,志要坚,练要勤,心要专,立志修仙炼道!徒弟这就拜见师父!”

钟离见他蛮诚心。便双手把他扶起来,说:“好好好,当师就收下你这个徒弟了!”

钟离“咣”的一声抽出两把宝剑。真是好剑啊!吕洞宾只觉得两道寒光一闪,连眼睛都照花了。钟离把两把宝剑交给吕洞宾,说:“为师把这两把宝剑送给你,你要勤学苦练,将来定能登上仙界。”

吕洞宾接过宝剑,拜了又拜。从此,就在佛手岩学习剑法。

吕洞宾练了一年又一年,也不知练了多少年,终于学到了一手好剑法。双剑舞动起来,“呼呼呼”地响,像一阵风刮过,只见到刀光,见不到人影。

有一天,钟离对吕洞宾说:“你的剑法已经学到手了,要想成仙,还要得到一根长生木才行。这根长生木,也不知道长在哪里。你要继续修炼,到时候就自然能够得到。”说罢,就把那两口宝剑亲自插在他的背上。然后化作一阵清风。腾云驾雾走了。吕洞宾赶紧跪在地上,朝天拜了拜。

长生木是什么样子,到哪里去找呢?师父没有说。但他想:

像这样的无价之宝,一般的地方肯定找不到,一定是长在哪座仙山上。师父已经有嘱咐,不管在天边,我也要找到它。

吕洞宾施展法术,飞崖走壁,去拜访名山,寻找长生木。

有一天,吕洞宾经过一个大山里,突然听到一声老虎叫,好吓人啊!但吕洞宾没有向后退,还是往前走。没走多远,就听到芭茅林里“呼啦啦”一声响,跳出来一只斑斓猛虎,张开嘴有脸盆那么大,向吕洞宾猛扑过来。

老虎虽然很凶,但吕洞宾却一点也不怕,心里在说:“好,你这只畜牲送死来啦!

他往旁边一闪,伸手就去拔背上的那两把宝剑,哪晓得那两把宝剑却是插在肉里面的,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吕洞宾这个时候还真有点慌了,想到那两把宝剑是师父替他插在背上的,莫非是师父要试试我的胆量,故意不让我用那两把宝剑?好吧,那我就用双拳来对付它。

那只老虎刚才扑空了,就更加发起威来,尾巴一扫,“哗啦啦”,把几棵小树都打断了,又张开脸盆一样大的嘴,吼叫一声,第二次扑向吕洞宾。

吕洞宾是学过剑术的人,有功夫,身子一纵,便跳到老虎的后面,一手揪住了老虎尾巴,使出神力,把老虎掀翻在地,一个膝盖顶着老虎头,挥起拳头,“咚咚咚”像打鼓一样,一连在老虎头上打了十几拳,把老虎打死了。

吕洞宾又一手提着老虎尾巴,一手提着老虎头,大叫一声,把老虎丢到悬崖下去了。

吕洞宾打死了老虎,又继续向前走。

他翻过了一座山峰,眼面前出现了一个深涧,涧水“哗哗”响着,见不到底。

两山之间架着一座独木桥,非常惊险。

吕洞宾要到对面的山上去,继续寻找长生木,便走上了独木桥。

他还没走到桥中间,不想对面却走过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在桥上摇摇摆摆,好像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桥去。

吕洞宾很担心,赶紧走了几步,迎上去扶住她,说:“小姐,请小心。

不料那个女子却趁机靠在吕洞宾的身上,娇里娇气地说:

“谢谢公子帮助我。小女子因受公婆的打骂,不得已逃上山来,现无家可归,今天有幸遇到公子,也是天意。如公子不嫌弃,小女子愿意给公子铺床叠被,终生服侍公子。“

吕洞宾慌忙把她推开,板着脸孔说:“你这女子怎么这么不顾廉耻!我是正人君子,不是好色之徒。请你赶紧让开!”

那女子不肯让,还对吕洞宾眉来眼去,说:“现在我反正无家可归,如果公子不收留我,我只好跳下桥去,死了算了。”

吕洞宾听了,心里有些厌恶,再也不理她,转身就走。还没走出几步,就听后面“扑通”一声响,那个女子还真的跳下桥去了。吕洞宾心里还骂道:“这样的女人,死了也没什么可惜。”

吕洞宾过了独木桥,又爬上了对面那座大山。这座山更高,树多草也多。突然草丛里“呼”地窜出来一条大蟒蛇,头竖得很高,劲鼓得好大,舌头吐出来有一两尺长,发出呼呼的叫声。吕洞宾感到很奇怪,这几个月他爬了多少山,过了多少岭,什么事也没有,今天怎么尽出怪事呀?吕洞宾两只眼睛紧紧盯着那条大蟒蛇

大蟒蛇身子一纵,有好几丈高,好像一日就要把吕洞宾吃掉。

吕洞宾左一躲,右一闪,那条大蟒蛇怎么也咬他不到。

吕洞宾心里有些着急。

他又想起了背上插的两把宝剑,伸手就去拔剑。

咦?奇怪!

“刷!

刷!

”两把宝剑竟被拔出来了。

吕洞宾心里一阵高兴,便使出了钟离教他的剑法,只见寒光一闪,那条大蟒蛇便被斩成了两段,吕洞宾才算松了一口气。

这时候,忽然听到一阵“哈哈”大笑,吕洞宾回头一看,哟!原来是师父钟离站在他旁边。

其实,山上的老虎、木桥上的漂亮女子和草丛里的大蟒蛇,都是钟离使的法术变的,有意设下了“三道关”。直到吕洞宾过了前两关,才让他拔下了背上的宝剑。

吕洞宾一见是钟离,连忙跪下,说:“弟子拜见师傅!”

钟离咧开大嘴,点着头,说:“好,好!你要找的长生木就在这里,好好修炼,一定能得道成仙。”

钟离说完,又化作一阵清风走了。吕洞宾低头一看,又一桩怪事:那条大蟒蛇竟变成了一根长生木。吕洞宾高兴得连忙捡起来,紧紧握在手上,说:“长生木呀,长生木,我终于找到了。"

吕洞宾带着长生木回到庐山的佛手岩,继续修炼,后来终于成了仙。庐山佛手岩也因为是吕洞宾得道成仙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叫它“仙人洞”。直到现在,仙人洞还塑有吕洞宾的神像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m20230514125611ad4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