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淄博有哪些历史故事?

      淄博历史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是齐国故事。

     比如齐威王“十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管仲、鲍叔牙友情的“管鲍之交”的故事。“一桃杀三士”的故事。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等。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吕氏,名小白,出生于临淄(又称营丘),春秋时期齐国第15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

齐国内乱后,小白继国君位,任管仲为相,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公元前681年,为平定宋国动乱,在北杏与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后宋国违约,齐桓公“九合诸侯”,讨伐宋国。

公元前679年,以“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霸主。

文姜即颜文姜

山东淄博市的民间传说

颜文姜传说是山东淄博市的民间传说。

相传在晋代(公元226年)以前,颜家庄(今博山区八陡镇)的颜文姜被取进郭家门(今博山神头),没到一个时辰就死了丈夫。

文姜的婆婆视文姜为“丧门星”,对其怀恨在心,百般折磨刁难。

文姜心地善良,忍辱负重,孝敬公婆,照料小姑,最后为救公婆、小姑和一方百姓,文姜舍身堵泉眼,坐化为神。

大旱之年,颜文姜为征东的唐王送水,解了三军的燃眉之急。

她的孝诚感天动地,千年传颂。

民间修建了颜奶奶庙,昭示后人;唐王为其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后人把颜文姜堵的泉源称为“灵泉”,把流淌的泉水命名为“孝妇河”,把在泉河附近兴起的村落称为“颜神”。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颜文姜传说

所属地区 山东 · 淄博 · 博山区

遗产编号 Ⅰ-73

遗产类别 

民间文学

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颜文姜传说

申报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博山区

遗产级别:市

据史料记载,明朝山东淄博的毕木,一生以重自律、严家教著称。

为省身自律、严格教子,他修建了一个“投豆亭”,亭内放置两盂,内各盛黄豆和黑豆。

每当其行一善事,在盂中投一黄豆;做一恶事在盂中投一黑豆,以此来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

毕木为子孙所立的家训以及“投豆亭”之警示,如今仍根植当地百姓之家,用以培树家风,滋养后人。

烫面油饼是起源于我们山东淄博博山的,听说以前有一位大臣被杀头,被诛九族,这一家人只剩下一个女的,这个女的每天就做一筐用油和面做的饼,味道很好吃的,但是,她每天也不多做,只做一筐,只用来维持生计,后来她的油饼技术就流传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溡水河畔,有一个叫欧冶子的人,身怀铸剑绝技,远近闻名。

齐王命他冶炼妖牛为自己铸剑,然而妖牛在炉中冶炼一年半仍然完好无缺,齐王下令如不能按时完工,就将欧冶子和工匠们统统斩首,欧冶子的女儿李娥为化铁牛纵身跳入火炉之中,同时,妖牛化为铁水,李娥也救父殉身。

齐王被这一惊世孝举而感动,封李娥为炉神姑,建立炉姑庙。

   流传区域:桓台以及周边地区

位于古齐水西(今山东桓台乌河)有座春秋战国时期的炉姑庙,庙内供奉着齐国孝女(今铁山)李娥。

四宝山东侧的砚台山下有一铁牛坑,古冶铁之所,在春秋时就出产铁矿石。

据史志记载,历代都有开采,鸦片战争之后,德国、日本都曾在此开采铁矿。解放后,金岭铁矿、四宝山公社皆在此处开采。铁牛坑这一地名,新城县志都有记载。铁牛坑这地名来源于古代传说。

相传,齐桓公在位时,砚台山下,出现了一个怪物,每到夜晚便出来糟蹋庄稼,为害百姓。老百姓非常气愤,手拿棍棒,结伙到田间守护庄稼,结果发现是一只大牛在作怪。众百姓奋起追赶,赶到砚台山下,在前边

狂奔的牛变成了一只铁牛,那铁牛象房子一样大,推不动打不走,老百姓对它无可奈何。

可是到了夜晚,那铁牛又化活身,照样出来糟蹋庄稼。百姓只好联名上报官府。齐桓公接到传报,立即下诏,命令治里的工匠,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将铁牛捉住,就地熔化,为民除害。若是逾期不能完工,全部斩首。

治里的工匠们来到铁牛跟前,围着铁牛垒起火炉,里边堆起山一样高的柴禾,四周架起八八六十四个大风箱,点火鼓风,日夜不停,四十多天过后,铁牛完好无损。众工匠个个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转眼到了第四十八天了。

这天早晨,有个叫李娥的姑娘来为爹爹送饭,用陶罐盛的面疙瘩汤。李峨的父亲想到自己明天就要身首异处,不禁泪如雨下。李娥见爹爹不吃饭,流眼泪,就问爹爹怎么了?爹爹就将逾期不能完工,明天就要全部斩首的事告诉了李娥,说罢父女抱头痛哭。

李峨心如刀绞,抱起一捆干柴投到炉中,恨不能一下就把铁牛化掉。李娥在投柴时把一只耳环掉在了炉中,铁牛的一只耳朵慢慢地熔化了,李娥又是惊又喜,又将另一只耳环投到炉中,铁牛的另一只耳朵又化掉了。

李娥又将自己的手镯、鞋子放下去,铁牛的四条腿也慢慢地化了。她想:若是我全身投到炉里,铁牛不就全化了吗?!爹爹和各位叔叔伯伯就都有救了。想到这里,趁爹爹不注意,纵身跳入炉中,李娥的爹爹见女儿往炉中跳下,大惊失色,赶忙来救,踢翻了盛疙瘩汤的陶罐,眼看着女儿葬身炉中,铁牛化成了铁水。

李娥化作一缕青烟,直冲云霄,顿时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化掉铁牛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万丈深坑,人们叫他“铁牛坑”。砚台山下,雨水冲出了一条深沟,沟中布满了象面疙瘩一要形状的白色石头蛋。

人们说那就是李娥为爹爹做的疙瘩汤变的。从此人们为了纪念孝女李娥,尊李娥为“炉神”。并在铁牛坑北边的花山上,为她修了庙宇,塑了神象。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周围群众都前来烧香焚纸,祭拜李娥。

随着炉姑事迹的代代相传和孝德精神的弘扬光大,多代帝王对炉姑都有敕封,唐朝高宗李治封炉姑为商山孝女,御赐半朝銮驾,拨金数万重修大殿,庙与索镇大圣寺南北相望,院内苍松翠柏及国槐百株,长廊环绕,殿阁呼应,庭亭相交,玉桥碧水,青松翠竹,花草点缀其间,是典型的帝王神殿景象,四面八方的百姓遇到天旱,就到炉神庙祈雨,据传每逢祈求,总是天降喜雨,齐国上下风调雨顺,炉神庙香火鼎盛。

到了宋、元两朝,因战乱,大殿被毁,树木尽烧,庙宇一片荒凉。又因明朝天启元年(1626年7月3日)天降大雨,洪水骤发,使靠近水的树木房屋被大水冲走……。到清代西镇人又重修庙宇,名曰“炉姑祠”保留至今,为弘扬炉姑功德,启迪后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l20230421114016ccb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