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公反哺的典故是什么?
①
周公反哺的意思是周公将吃到嘴里的饭菜吐出去。
周公即姬旦,周武王的四弟,辅佐周武王灭商兴周。在周武王去世后,担任摄政,辅佐年幼的周成王。
周公的日常公务繁忙,哪怕是在他吃饭时,也会有客来访,对此,周公不敢耽搁,就将口中来不及消化的食物吐掉,立刻去见客。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反映了一位一心为公的仁君形象。
②
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吃饭的时候有人拜访,就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恭恭敬敬的接待贤士。
③
我只听过周公吐哺的典故,不知道问的是不是这个问题。周公吐哺这个典故我记得是以前高中时学到东汉末年曹操的《短歌行》时,最后诗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记得当时语文老师的解释是说周武王去世以后,由他弟弟周公旦来辅佐继位时还年幼的周成王,周公当时为了辅佐好年幼的周成王,可谓是事必躬亲、夙兴夜寐,为了巩固周王朝政权,还广纳贤士,哪怕在自己沐浴或者吃饭的时候,只要有贤士上门,都会多次握住已经散开的头发、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立即起来接待贤士。
所以才会出现“周公一日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典故,是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
④
示例:~,天下归心。 ★东汉·曹操《短歌行》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
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
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
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
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
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
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
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
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
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
如果要死,就让我死把。
"成王果然病好了。
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
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
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
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
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
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⑤
周朝时,周武王姬发早逝,其弟周公旦辅国,尽心尽力,因为国事繁忙,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吃饭都顾不上,遇有急务,将口中之食物吐出者三,因此天下大治。故有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历史典故。
二、周公反哺这个典故是什么意思?详细点?
吃饭的时候有人拜访,就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恭恭敬敬的接待贤士。
三、周公反哺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在天下我的地位已经不低了;却还要洗一次头三次握起头发,吃一次饭三次把饭吐出来,为的是起来接见贤士,生怕失去天下的贤士。
周公对待贤士的态度如此之高,后被很多将相之才所效仿,成为对待贤士的最高准则。
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是怎么由来的?
出自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两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
五、周公吐哺的故事?
周公吐哺语典《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士求才切进食吐食物停吃急于迎客遂周公吐哺等指位者礼贤士典实典源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
其武王既崩王少强葆周公恐闻武王崩畔周公乃践阼代王摄行政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曰:周公利于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所弗辟摄行政者恐畔周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忧劳久矣于今武王蚤终王少周我所若于卒相王使其伯禽代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武王弟王叔父我于亦贱矣我沐三捉发饭三吐哺起待士犹恐失贤鲁慎骄
典源译文
武王世王幼尚襁褓周公怕听说武王死背叛朝廷登位替王代处理政务主持家权管叔诸弟散布流言说:"周公王利"周公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我所避嫌疑代理政怕背叛周室没向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业忧劳甚久现才刚功武王早逝王幼完稳定周朝业我才做"于终究辅佐王命其伯禽代自鲁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文王、武王弟王叔父全我位算低我却洗要三握起发吃顿饭三吐咀嚼食物起接待贤士怕失掉贤鲁千万要土骄慢于"
用典示例
东汉·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归
晋 葛洪 《抱朴·逸民》:夫 周公 圣贵贱吐哺握发惧于失
元 名氏 《气英布》第三折:虽做吐哺握发名流咱风云凑
六、周公吐哺的典故意思是?
周公吐哺的典故意思就是指:周公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
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
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诗所用的典故是:周公为了接待人才,曾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曹操在诗中引用周公的故事其实也是表明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态,希望能人异士都来的军中为自己所用。
典故如下:
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
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
答: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
周成王年幼,霍叔处与管叔鲜、蔡叔度因不满周公旦摄政,这三人都是武王和周公的同胞弟弟,但是道不同,他们三人挟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民,三年不得录用。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诗歌《短歌行》。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姬旦派长子伯禽(又称禽父)去管理鲁地(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而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伯禽,姬旦没有去封国做国君),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
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 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
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出自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两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