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周公最有名的一句话,周公有那些名言?

1、甲戌冬,别周公谨丈于孤山中。——王沂孙〖17字〗

2、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20字〗

3、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谁知。——金庸〖32字〗

4、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勉。——曾国藩〖43字〗

5、甲辰顺天乡试,周公寿昌中南元。乙已会试,萧公锦忠殿元,孙公鼎臣朝元。是科湖南八进士,皆长沙府人。又黄公辅相及其任彭年中贵州进士,原籍难陵。题名日,在长沙郡馆演剧,公书此联,一时传为美谈。——曾国藩〖85字〗

《周公诫子》:中国著名的古训。

选自《韩诗外传》。

说的是周公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周公诫子》以“握发吐哺”形容君王为国礼贤下士,殷切求才;以六种“谦才”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

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得出要重视人才的结论。

1、最经典就是刘邦的“分我杯羹”;

汉高祖刘邦是历史上著名的流氓皇帝,说话相当的贴地气,而且什么“无耻”的话他都能说得出口。也正因如此,就连楚霸王项羽也拿他没办法。

有一次,项羽打算拿刘邦的老父亲刘太公来要挟刘邦,扬言如果他不投降,就直接把刘太公给煮了。而且还现场搭起了炉台,给刘邦来个直播煮人。

谁知刘邦不仅不为所动,还直接把项羽怂回去:“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意思就是,咱两是拜过把子,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敢煮,我就敢吃。

刘邦这么不安套路出牌,一下子就把项羽给怂回去了。而“分我杯羹”也因此流传千古。

2、“何不食肉糜?”

也不知道司马懿造了什么孽,我国史上公认的三个白痴皇帝,他们司马家就独占其二,而晋惠帝司马衷就是其中之一。

司马衷智力低,却当上了皇帝,西晋的灭亡也就不难解释了。有一年西晋国内饥荒,饥饿的百姓连草根、观音土都得吃了。而当大臣们向晋惠帝汇报后,人家直接就给大臣们来了句:“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就是说,百姓既然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呢?

晋惠帝这么一说,还真的让大臣们无言以对啊!

3、“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这又是一句怂得对方无话可说的回复,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讨伐南唐,南唐遣使前往指责北宋的侵略行为。面对指责,赵匡胤也拿不出理由来解释,于是就直接来了一句“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这话的意思很明确,我老赵就是看不惯你们南唐在自己旁边,所以就把南唐给灭了。

4、“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句话想必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但其实这曾经也是一句神回复,而且还直接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这个人就是清代状元——秦大士。

秦大士文采出众,最终通过科举成为了状元。可是,他有个遗臭万年的祖先,那就是秦桧。因此,当时乾隆皇帝很担心他是奸臣之后,会有辱朝廷。所以,便在殿上询问秦大士。

但秦大士确实秦桧之后,要是承认,虽然不会死,但功名可就没了;要是不承认,那就是欺君,搞不好就会杀头。于是,想了一下,秦大士直接就回了一句:“皇上,一朝天子一朝臣。”

潜意思就是,当年秦家在宋高宗这种昏君手下,自然是奸臣;可而今皇上你可是盛世明君,我秦大士在你手下,那绝对就是治世能臣。这乾隆皇帝素来自恋,他马上就知道秦大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夸他的同时,也表明自己是能臣。

于是,凭着这句漂亮的马匹,秦大士最终顺利的拿稳了自己的状元帽!

1、周公与太公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周灭商后,

周公被封在鲁国,

太公被封在齐国。

姜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

周公道:“尊尊亲亲。”

(意思是尊崇地位高的人,

亲近自己的亲属宗族。)

姜太公闻言道:“鲁从此弱矣!”

周公又问太公:“何以治齐?”

姜太公答道:“举贤而上功。”

(意思是任用有才能的人,

奖励有功劳的人。)

周公道:“后世必有劫杀之君。”

意思是这么做,会出现大权独揽的臣子,臣子大权独揽,最终会弑君自立。

果然:齐国日益强大,出现了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但经24代便被田氏取而代之,所谓“田氏代齐”。

鲁国确实日益弱小,但没有臣子篡位(其实鲁国并非没有篡位之事,只不过篡位弑君的都是周公的宗族后代罢了),不过也出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鲁国至32代才亡。

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命在直中去,不在曲中求!

2、老子与孔子

老子:道家创始人。

孔子:儒家创始人。

孔子问道于老聃。

老子问孔子:“你说牙齿与舌头,哪个坚硬?”

孔子答:“故然是牙齿!”

老子张开嘴:“看看我的牙。”

孔子看到老子嘴里的牙齿全掉光了。

然后老子又道:“你再看看我的舌头。”

孔子看到老子的舌头完整而灵活。

最后老子说:“柔弱胜刚强。”

孔子感叹不已,获益良多,逗留数日。

孔子向老子辞行,老子送至馆舍之外。

老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不绝,浊浪翻滚不息,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啸龙吟。

孔子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闻孔子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於自然,死於自然,顺应自然,则本性不乱;不应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子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孔子曰:“水有何德?”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子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茅塞顿开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

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

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回到鲁国,孔子三日不言。

众弟子好奇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

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

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能屈能伸,如龙之变化无穷。

老聃,真吾师也!”

真乃吾师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曹操。

周公姬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短歌行》。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

《周公吐哺》典出《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周公之子)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招览天下贤才,接待求见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来,后遂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饭三吐”等表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为招纳人才而操心忙碌。

出自两汉曹植的《怨歌行》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临走时,还写了一首名叫《鸱鸮(chī xiāo)》的诗送给了成王。诗中,周公将成王比作可爱的小鸟,将自己比作护巢哺幼的老鸟

在现代人眼中,周公旦似乎没有那么光芒万丈。受《封神演义》影响,周人当中,普通人心目中姜子牙的地位更高,而非周公旦。可在历史上,周人建国过程中周公旦的贡献其实更大。

周武王在位时,周公旦和姜子牙共同辅佐王室,使得周人以弱胜强,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

在推翻商纣王程中,周公旦、召公奭(sì)、姜子牙三人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可第一次东征之后,周人虽然获胜,但商人遗族的实力依然非常强大。

牧野之战中,虽然周人大获全胜,但这种胜利是建立在底层奴隶兵倒戈,商纣王人心尽失的基础之上。

对很多殷商遗族而言,他们是反纣而不反商。

商人、尤其是商人中上层仍然心系故国,并没有完全臣服周人。

所以,第一次东征周人虽然大获全胜,可并没能有效削弱殷商遗族的有生力量。

这也就是周人一定要扶持武庚这一傀儡的最大原因——利用他的身份和地位来安抚殷商遗族。

正常而言,如果周武王再多活几年,也许在周人软硬兼施家的两手准备下,天下局势就将从此缓慢稳定下来。

可还没等周武王彻底收服殷商遗族,他却突然身染沉疴,卧床不起了。《史记·周本纪》描述此时天下大势,就称“武王病,天下未集”。周武王深知,这几年天下表面上极为平静,实际上却是危机重重。为确保他离开后周人天下不致倾覆,周武王最终放弃了“父死子继”的传位模式,将周公旦定为继承人。(《逸周书·度邑》)

从此,周公旦正式走上了历史的前台,开始走向了他人生最为艰难、也是最为辉煌的时刻。

周武王一去世,周公旦登上了王位,这引起了留在崤山之东,在商国监控武庚“三监”的高度怀疑:在文王的十八个儿子中,周公在管叔之后排行第四,为什么会是他坐上了王位?

因此,疑心重重的管叔、霍叔、蔡叔三人与武庚携手,发起了反叛。武庚一反,天下那些原本就不服从于周人的方国纷纷起来响应——这其中就包括实力强大的东夷和淮夷众多方国。霎时间,崤山以东的天下就变了颜色,让周人及其盟友都惊恐不已。

此时,天下大半都掌握在叛军之手,周人内部还产生了分裂,这对刚继位的周公旦是个极大考验:如何在天下大乱之际力挽狂澜呢?

当前商周双方的力量对比,周人实力依然处在绝对下风,更不用说商人还有东夷和淮夷两大强援了。

所以,面对严峻的叛乱形势,周人都心生畏惧,大多主张就地防守。

可周公旦却清醒地意识到,商人遗族中上层与中下层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中上层试图维持旧有的奴隶制生产方式,中下层却强烈希望摆脱奴隶制生产模式;而周人手中就握有对抗商人奴隶制最为强大的武器——藉田制。

在意识到这点后,周公决定要主动出击,以解散奴隶制生产模式、推行藉田制为政治手段来分化商人,从而最终赢得这场战争。

最终周公旦力排众议,亲自带兵再度东征,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平叛征程。

(《尚书·大诰》)

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周公旦留下了“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的典故:因为军情紧急,周公旦吃饭时常常有人进来通报,不得不吐出嘴里的饭来处理政事;洗头发时也常遇上紧急军情,也不得不停下来,手挽住头发来听汇报。可见,周公旦当时有多繁忙!

为了镇压商人,在平叛过程中周公旦又创立了分封制:把天下反叛之地按人头分封给姬姓叔伯兄弟以及异姓功臣,然后鼓励他们以武力来占领、征服这些地方。这样周公旦左手分封诸侯、右手推行藉田制来分化商人,在历经三年时间后,终于彻底平定了武庚叛乱!

在关键时刻成功地力挽狂澜于,周公旦可谓是周人一统天下的第一号功臣!

不但如此,在周公余下的执政时光里,他还作出了许多其他贡献。《尚书大传》中总结他一生业绩,就说他“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执政仅七年,却作出如此多贡献,打下了周王国八百年的政治基础,周公旦工作效率之高,令人叹服!

所以,西汉贾谊对周公的评价极其高:“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所以,连孔圣人都视周公为终身偶像,年老体衰之时曾无限悲哀地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周公!”

周公的历史评价为什么那么高,先介绍一下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他分封的采邑在周,所以被称为周公。

看一下周公的贡献:

1、周武王平定殷商,周公为武王之重臣,他为武王辅佐纳策,累建功勋。

周武王建西周后,没过两年就去世了。

武王早逝,给周朝政权带来了极大困难,长子姬涌即位,年仅15岁,是为成王。

当时天下初定,局势不稳,为了巩固西周政权,作为武王四弟的周公便主动出来摄政,代理行使王权。

周公摄政使管叔、蔡叔十分妒忌,特别是管叔,他排行第三,是周公的哥哥,对周公辅政极为不服气,于是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要篡夺王位,甚至朝内大臣召公等一时摸不清底细,也对周公有看法。

所以周公的摄政引起朝内外的反对。

商侯武庚在殷地趁“三叔”对周公摄政不满之机,就煽动管叔、蔡叔、霍叔又串联了东南各地的徐、奄、薄姑和熊、盈等属国,共同起兵叛周。

一时烽火四起,人心浮动。

在这紧要关头,周公说服成王和大臣召公一起,组织军队亲自统兵东征。

经过三年的平叛战争,最终平定了武庚之乱,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眨黜霍叔,接着东征军又讨伐了参加这次叛乱的楚、虎方、录国、淮夷、奄国、蒲姑等,一直追击叛敌者到黄海、渤海之滨。

东征军还北伐殷人残余势力,到河北北部,向西又诛灭了叛乱的唐国。

这次东征国势大为扩展,周国国威四扬,四方的国家都来顺服于周。

周公功业盖世。

周公东征后,建议成王迁都洛阳,成王接纳周公建议,先将西周王权象征的九鼎迁到洛阳,接着委派周公营建洛城,周公在洛水两岸修建了一座雄伟的王城并取名为洛邑,作为西周统治东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故又名东都。

西周政权在周公摄政下,渐渐巩固。

2、周公东征,使西周疆域空前扩大,但是,周人原是偏西的“小邦”,如何来统治这些新征服的广大地区呢?于是周公就当机立断实行封藩建卫。

封藩就是在以往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再分封,就是将周天子的子弟、亲戚、功臣或古代先王之贤后裔(强大部落和各国首领,先后授封的封国就有:管、蔡、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邗、晋、应、韩、凡、蒋、邢、茅、胙、祭等国,同时还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氏。

授封诸侯国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聘述职,随王祭祀等义务,以起到捍卫王室以藩屏周的作用。

在这次大规模分封中最重要和有代表性的是鲁、卫两国。

3、为了进一步维护西周王朝的统治,周公还制定和推广一套典章制度,其中以宗法和等级制度最为重要。

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

周公规定周王为天下之大宗,其嫡长子为亲子,是王位的继承人;庶子为小宗,周王以其政治权力封之为诸侯。

诸侯分封下有卿大夫,卿大夫分封下有士,他们也有本支的大宗,也是嫡长子为职位的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实行再分封。

周王自谓天子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所以称为“周天子”。

由此可见,这样西周上至周天子下至士的一切权力始终都是集中握在大宗手中。

因此,西周封建贵族的统治制度是政权、族权、神权结合的产物。

4、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国,在诸侯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作为采邑。

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内土地再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广大劳动人民。

自诸侯至卿大夫直到士,其职位、俸邑都由嫡长子继承。

自周天子至于士,层层分封,形成为一种“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宝塔式的统治结构。

周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是塔尖,即是中央机构的首领,又是诸侯的共主。

周公在西周推行宗法和分封制度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一套比商代更严格更复杂的官僚统治机构,大大强化了西周封建专制国家机器。

周公制订的《周礼》规定:周有之官,即“天官冢宰”,就是宰相,辅佐周天子,是百官之长;“地官司徒”,掌管土地和户籍;“春管宗伯”,专管王族事务;“夏官司马”,专管军事;“秋官司寇”,专管刑法;“冬官司空”,专管公共工程。

六官以下尚有许多其他小官吏,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网。

这些大小官吏的官职都是由大小贵族充任,在无违法情况下,其职位是父死子继,各官职都有采邑作为俸禄,这就是“世卿世禄”的制度。

5、此外,周公在平定武庚叛乱后,为西周共组建三支武装:一为虎贲,是王室的禁卫军;二为周六师,是周军的主力,由周人组成,驻京师所在地的西土,亦称西六师;三为殷八师,由殷商遗民组成,由周人充任将帅,主要驻在东方,亦用以征战。

正因为西周有齐全的六官和勇武的三军,这种排列完整和组织严密的官制和军制,才能使西周的政权得以逐渐确立和巩固起来。

周公作为对西周和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的是在于他的“制礼作乐”。

“礼”简单地说,它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或是等级制度的代名词。

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甚至到衣食、住、行无礼不定,各人都有相应的仪礼。

周公的目的是力图将西周宗法制度所规定的各宗封建贵族通过等级制来构成王、卿、大夫、士的等级地位,周公自制订一套完整而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仪礼制度亦将文明用政权固定下来,还运用这套制度来确保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世袭地位和平衡诸侯以下封建贵族之间的权力分配。

为此,周公更对祭祀、出征、会盟、饮宴、婚娶等等,也都规定了相应的仪式和不同的乐舞。

周公摄政前后共七年,后来成王长大成人,便返政于成王,自己仍然北面就臣位,恭谨地服侍成王,最终完成了他自己的诺言。

周公一生的所作所为,为西周政权从建立、发展、巩固一直到强大都起到了关键核心作用。

他的为国忘私、“明德慎刑”的思想和身体力行的实干精神,必将永载史册。

一是周公摄政称王,东征平定三监之乱,营造洛邑,是西周实际上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二是周公制礼作乐,实施分封制和宗法制,奠定了西周乃至整个传统中国的制度基因。

三是提出了汤武革命理论基础天命观,开创了人文主义。

四是功成身退,还政成王,不贪恋权力,品行高洁。

在文化上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制定了完整的礼仪仪式,此外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等。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

在政权与各种制度的建设方面,周公继承损益前代制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例如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等,井然有序,使政治上有君臣上下之分,有等极之别:在宗法上有大宗、小宗之别;在经济上上分公田、私田,使民不失耕。

周公制礼,是周公一生最主要的功绩之一。

礼发源极早。

“礼”字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据《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判断,最初的礼只是人们祈求鬼神的特定仪式。

周公“制礼”则是为了满足安排祭祀秩序的需要,根据血缘关系和等级身份,分别制定尊卑之间,长幼之间,亲疏之间各自的不同行为规范。

周公之“礼”,把礼原初的“事神致福”之意淡化,从规定不同身份的人等应该遵行的礼仪出发,最终成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依据和标准。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34] 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平定三监之乱后,大行封建,营建成周(洛邑),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与发展周朝统治上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k20230313043415b51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