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史料征集的意义,征集丨也许你手中的那份文史资料,对我们有大大的用处!

畲村——九仙村

宁德老照片

传统古村落——文峰村

相关链接

近年来,在九届区政协党组和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区文史征编工作进展顺利,先后出版了《民国宁德》《滨海五都》《宁德知青》《宁德一都》《白鹤岭古官道》《三都专辑》等史料丰富、内容详实、资料性与可读性较强,为社会大众所喜好的文史专辑,同时收集了《宁德五六十年代》和《文革宁德》的部分稿件、档案,起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成效,也锻炼培养了一批文史工作者,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赞誉。

一、征编计划

1.征集《蕉城畲族村落》文史资料,争取2017年编印发行;

2.在以往初稿基础上继续征集《宁德五六十年代》专辑的史料;

3.征集《蕉城传统建筑》《蕉城姓氏》《文革宁德》《明清宁德》等文史资料。

二、征编要求

1.坚持等征编为主、抢救优先。开展对蕉城区重要畲族村落、古民居、姓氏等史料的征集工作,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想方设法把珍贵的历史资料挖掘并保留下来。

2.坚持“三亲”特色。以征集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为主,适当征集部分从档案或文献资料中整理出来的综合性材料。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忠于史实,秉笔直书,力求内容真实,史实准确。

4.撰写史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严把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

三、2017年重点征集内容(范围)

1、《蕉城畲族村落》

蕉城的畲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资料记载早在后唐时期就有畲族雷姓祖先迁居闽东,到了明、清时期,畲族的钟姓、蓝姓祖先从各地迁居宁德的九都、飞鸾、金涵、八都、漳湾、七都、洋中、霍童、赤溪等地繁衍生息。

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畲族聚居的村落和人口有很大发展。

据聚居的村落和人口有很大发展。

据2 0 0 9年统计,全区畲族行政村有3 3个,自然村有1 7 6个,人口计2.3万。

有的村落历史悠久,畲族文化积淀深厚;有的村落农业经济发达,农耕文化内容丰富;有的村落人才辈出,畲族传统技艺丰富多彩。

为了促进蕉城区悠久畲族历史文化的保护、宣传和传承工作,十届区政协文史委决定在本届开局之年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编辑出版《蕉城畲族村落(暂定名)》专辑。

2.《蕉城传统建筑》

重点征集明、清、民国时期及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传统建筑。内容包括建筑年代、所在地点、建筑规模、建筑特色及与之有关的人物、故事等。

四、注意事项:

1、来稿电子版(文字版)请于8月底前发(寄)送区政协文史委,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欢迎提供实物或相片。

2、来稿如被采用定付稿酬并赠送样书。

3、来稿请附作者简历(100字以内)并注明联系电话(手机)

4、来稿邮箱:xyzndjc@163.com

5、联系电话:0593-2820279、2878326(办)、13809560619(郑)

《蕉城畲族村落》文史资料征集提纲

(一)蕉城畲族行政村分布(按乡镇分列

1、城南镇:

坪塔村(辖5个畲族自然村)

后山村(辖2个畲族自然村)

2、金涵乡:

金涵村(12) 上金贝(1) 金峰村(11) 琼堂村(5) 亭坪村(6) 中前村(13)

3、漳湾镇:

又加塘村(3) 上塘村(4) 雷东村(5)

4、七都镇:

漈头村(10) 外洋村(14) 西林村 (9) 北山村(1 4)

5、八都镇:

南岗村(10) 韩丹村(2) 猴盾村(8) 新峰村(4) 半山村(12) 大坪村(5)新楼村(7) 闽坑村(1 4)

6、九都镇:

乌坑村(5) 九仙村(7) 柴坑村(9)

7、霍童镇:

大石村(9) 东岭村(4)

8、赤溪镇:松柴岭村(1 0)

9、飞鸾镇:

南山村( 7) 蒲岭村(5)新岩村(2)向阳里村(1 O)

10、洋中镇:溪旁村(2)

(二)征集文稿的内容

1、村落面貌:

自然环境、村落格局、历史、人口、耕地、建筑、交通(可含扶贫、新农村建设)。

2、姓氏源流:

蓝姓、雷姓、钟姓等姓氏迁徙情况、古今变化(家谱记载、口头传说、文献记录)。

3、经济生产:

传统农业耕作(五、六十年代之前),农业进步(七十年代开始至2 0 0 0年前后),现代农业变化(近年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内容包括种植业(粮食、经济作物、林果等)养殖业、加工业的农(工)艺、规模、品种、品牌等。

4、文化技艺:

民间文艺、民俗活动、民族教育

5、风情习俗:

岁时习俗、生活习俗、节庆习俗

6、人物传略:

名人(官、商、医、教、文、军人等)业绩、能工巧匠(遗留物件)、奇人轶事。

7、具有当地特色的故事、传说、歌言。

8、重大事件。

注意:

以上所列题材,望着重描写本地本村内容。

经济方面着重记录本村(或村落所在地域)的特点,如猴盾茶业、东岭青靛等。

时间尽可能追溯久远,比如,可采取采访方式抢救记录业已不存的农业、传统建筑中的工艺等。文化、风情等也尽可能描述当地特色。

人物一般“生不立传”,但少数属于全区知名的年老者(如蓝贵眉)可请其回忆,当地作者做好记录;业已离世的名人,可请其亲属或当地作者整理其业绩,做好资料抢救工作。

附件2:《蕉城传统建筑》文史资料征集提纲

分布于蕉城区较为典型的民居、道路、桥梁、祠堂祖厅、宫观寺庙、亭(路亭)、阁、井、渠、堰、堤、塘、池、碑、墓、坊、城堡(哨楼、城门)、厂房(含附属建筑)等,以及业已不存的传统生产生活建筑(如畲族民居“孩儿撑伞”、靛池、礁房、碾房等)。

重点记录传统面貌,包含对遗址踪迹的描述。

时间下限截止于五十年代,若干公共建筑可记录至七十年代。

以具体描述特定建筑为佳,尽量不做泛泛的建筑风格概述。

描述、记录某一建筑,应尽可能全面地描述其形状、规格、风格、历史(建造时代、经济背景、文化涵养)、变迁等因素。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l2022122515500674a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