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前人披荆斩棘我辈应砥砺前行,前人青春激扬之举,后人自勉奋发之志《五四运动史》读后感

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的意义为每一个中国学生所熟知,它的贡献在历史上不可磨灭。

近日读了《五四运动史》一书,对当时时局的选择,学生运动的发展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缅怀那个光荣时代的同时也向它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五四运动史》由美国周策纵先生编写,他在导言中阐明自己坚持自己的撰述风格,征引史实,引用时人谈话,意在让当时的人和事自己为自己说话,他首先为五四运动下了明确的定义:五四运动是指1919年5月4日,自北京掀起,随后迅速蔓延至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等全国各地的学生、工人运动。

这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然而,在当时一切尚未明晰之时,它在人们心中的定义却并不那么明晰。

进步人士将五四运动视为解放的标志,传统捍卫者讲之视为国家民族浩劫,它的形象是如此多元立体。

它是保守民族主义者眼中对传统文化的背叛,也是***员眼中列宁引起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还是自由主义者眼中的一场启蒙运动。

而如今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场被历史潮流裹挟推动的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由反对卖国到对各方面旧文化的抨击,惊破的是迷梦和幻想,凝聚起的是团结与希望。

爱国者的国耻感、有志者变革的热忱、青年对激荡时代风云的响应,在当时政府签订卖国条约这一契机之下被同时引发。

读书时,看昔日青年风貌,引人喟叹。

当时学生们总被教导这样的观念:如今中国落后,将来的他们一定要成为国家的救星和希望。

那么他们在面临任何有损国家和文化自尊心的事,相对于其他团体更加敏感,他们也曾经迷茫过,因为过去在东方和西方所推崇过的思想都在他们脑海中拥挤和冲击,同时兼具使命感和怀疑精神,他们用新奇的眼光去丈量世界,他们的救国信仰也无比热忱。

五四运动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后世人对它不吝溢美之词,历史上不乏类似的学生运动,而独它倍受颂扬,这与当时学生的觉悟关系密切。

知识分子似乎总是与群众有着一层障壁,许多新思想并未真正在群众中流行。

书中特地提到了学生的智慧,即他们为贴近群众所做的努力。

他们在五***后立刻开始组织全国新知识分子,努力利用宣传,游行和开大会来博取大众同情,缩小与普通群众的距离,并努力争取到新工商业者、工人的支持。

当新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传播,古旧的文明体系也在悄然土崩瓦解。

那个年代积极昂扬的时代表达总是能引如今一些消极怠惰情绪羞赧。

现在那些对时代现状失望的人们何曾回想过当年那个绝望的时代,那样一群青年人在绝望年代创造希望,如今有些人又何必在处处有希望的社会萌生绝望。

在当时,与轰轰烈烈的国外革命比较,他们拥有的是一个卖国软弱的政府,与工业体系趋于完整的西方国家比较,他们拥有的是一个在一战期间夹缝生存的畸形民族企业,与受各种思想洗礼的西方社会比较,他们拥有的是一个还在拜信儒教、民智未大开的思想界。

然而他们却能悍起去向这样的政府抗议,去向这样的时代抗议。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当时勇敢向时代抗议的他们,可以说人人都有一颗圣贤之心吧。

那个年代兼容并包的理念在如今依然熠熠生辉。

书中讲述五四运动驱动力量时,用较多篇幅介绍了当时的环境。

五四运动的先锋们,虽然各个目的主张有所不同,但当他们为了反抗旧文人、旧士绅集团而联合,他们最终还是达到了一种笼统的互相谅解。

让我不禁想起今日,和解的声音逐渐被争吵的声音淹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也没有谁的思想是无懈可击,但为什么对于一些不同声音,会有人极尽指责甚至诉诸网络暴力。

攻击不当言论与攻击不同言论是完全不同的,可后者却往往借助前者掩饰,直观的说法便是“扣帽子”。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说:&34;虽然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34;这本应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理想状态。

如今互联网的的确确是沟通的理想载体,但它带来的戾气又不止一次伤害过一个群体或个体。

人们在虚拟空间自发形成的一个个同声同气小部落,失却了基本的容人之度后,很容易演变成彼此相互排斥的局面,当观点的交汇变为碰撞,便会迅速演变为人身攻击的战场,讨论的焦点本身就在你来我往的攻击中被渐渐遗忘了,思想的交锋就这样沦为无益的争吵。

而胸怀天下的那一代年轻人是多么可贵,尽管观点殊异,但他们往往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善于怀疑,重估一切价值,又没有陷入无休止的相互责难。

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都成为“五四”时代流行思潮的一部分。

它内部的不同声音在此后一百年中不断响起,此起彼伏。

也许它的过于激进曾为它招致了质疑的声音。

自然,无论何时 “二极管”思维都是不可取的,某些极端分子和破除偶像者企图全盘否定中国的过去,无益于提振民族自信心。

作者言:没人会反对对中国的过去进行非教条主义的重估,也没人会反对从中华传统文明中找出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但这一切都应本着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进行。

我们应该谅解它在那个时代下的偏执,在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以激进思想为猛药来除当时之沉疴,他们急切的心情是如此真实,但入火般的热情过后也不乏一些理性声音反思。

至于以今日青年风貌比之昔日,我非有厚古薄今之意。

时代风云酝酿的结果,是一群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年站在时代舞台的最前端。

而如今在精彩纷呈的青春年华的我们,也是在迷茫中积极求索,不同于前人那样清晰的斗争目标和危亡的紧迫感,我们也许被更多样的选择乱花迷眼,在这片和平的土地上享受它的给养,但我始终相信五四火种的传承依旧,每个人都有诠释好五四精神当代表达的潜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k20240307161011496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