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刀赴会的故事概括?
①
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三计气死周瑜,得了荆湘九郡,其中荆洲是当时军事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刘备为完成三足鼎立之势 需夺取西川,以立其业,故派大将关羽镇守要地荆洲。
吴国为了得到失去的土地。始终不放弃夺回荆洲的想法,因此设酒宴名为招待关羽 实为鸿门之宴。宴请关羽过江到东吴。席间埋伏刀斧手欲杀之关羽久战沙场,熟读兵书,早知是计,便有所准备,故而 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提着宝刀。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席间。
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以脱身。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不仅应邀赴了宴会。更挫动了吴国的锐气。打消了孙权收回荆洲的念头,同时也歌颂了关羽勇敢的精神和过人的才智。
②
东吴都督鲁肃,为要回荆州,请驻守荆州的关羽过江赴宴,借此扣留关羽索要荆州,关羽仗着武艺超群,只带周仓及数十人过江,凭借手中的一把大刀宴后全身而退
二、围魏救赵故事30字概括?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国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成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录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内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涓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邯郸。赵王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
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在路经桂陵要隘,齐兵设伏截击魏军。庞涓几乎全军覆没。
③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
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三、历史成语故事加上故事的主人公和主要内容?
战国大司马!特别硬核特别好看!
主角是原创人物,名叫蒙仲。是当地土著,设定是会用后世的兵法,聪明,是战国时期宋国蒙氏一族的族人。他的父亲和爷爷都在战争中去世了,家里只剩下母亲和一个哥哥。
最重要的是很有那个时代的味道,战火纷飞的年代,主角不断努力 变强的奋斗史太激动人心了!即没有成长的太快给人一种不真实感,也不是顺风顺水。主角为了给死在战争中的哥哥报酬,每天绕村子跑三圈的这一段刺激到了我。毕竟我是个懒惰的初中生,每每下定决心去运动就坚持不下来。实在是丢脸。
蒙仲和战国时期的各种大佬各种辩论,这绝对是烧脑的一本书,特别是前几章,把名家著作的理论一条条拆开来分析,没看一行字我就得思考很久。因为我古文学的不是很好,所以没有耐心去看那些用文言文写的著作,但是作者把它们都翻译成现代文了!真好!才知道春秋时期有那么多有趣的小故事和成语啊!
这本书又不是完全的学术著作,主人公虽然不是穿越人物,但是有作者大大的存在,主角智商绝对在线。一路的成长也让我有种养成?的快感和满足。读了作者大大的注释后稍微能够理解当时圣贤的思维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无论是考究党还是普通人,都能在其中发现乐趣啊!
嗯?大家书荒了?其实我最近有看到基本比较好看的书,比如:神话版三国
我没有看过三国志,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说的挺有道理的,所有逻辑都能够解释得通。书如其名,这是个修真版三国,但是涉及到修真的内容不多。看到主角为刘备招贤纳士,一展宏图的时候还挺激动人心的。我很高兴能看到这样一个有责任心的穿越者去帮助三国时期战乱中的无辜贫苦百姓。
四、传统家庭教育的典故?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1、孟母三迁
1、故事: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道理:
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煞费苦心。
2、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一边跟着她一边哭,他的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
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曾子与妻子决定马上杀猪烧肉。
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五、纸上谈兵历史典故50字?
战国时期,一名叫赵括的将领饱读兵法古书,没有实战经验,在一次用兵打仗中,脱离实际,被打得溃不成军。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马谡纸上谈兵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帅军北伐,被司马懿奇兵所阻,手下将领均被派出应敌。最后街亭重地无人把守,思虑良久,安排马谡守街亭。临行前再三考校马谡兵法,马谡应对如流。于是便委以重任。
结果马谡到街亭后将大军驻扎在山上,导致街亭要道只有几千军士驻守。司马懿大军将山上四面围困,并砍伐树木设置隔离带。马谡大军冲不下来,魏军放火烧山,马谡大败。街亭重镇因此失守,北伐不得不无疾而终!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命大将廉颇,也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
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
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④
“纸上谈兵”原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⑤
战国名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名叫赵括,聪明伶俐,和别人说起兵法策略,总是说的头头是道,没人能辨论过他。可是赵奢却知道赵括并不适合带兵打仗。
适逢秦赵两国长平之战开战,老将廉颇采取守势,秦军无可奈何。
秦王就派人去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领兵。赵王上当了,把廉颇调回让赵括指挥大军。赵括轻率主动出击,被秦军包围,兵败身死。
⑥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六、朝秦暮楚的历史典故50字?
先说结论,这句话说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都是中国的大国家,那个时候有许多世人都在秦国和楚国之间摇摆不定,所以当时的人们就用朝秦暮蜀来形容那些在列国之间摇摆不定的动摇分子,后来又形容了那些不专心,专门投机取巧的人。
在秦楚交战频繁的时期,这个小镇往往在早上被秦国占领,但到了晚上却又被楚国夺回,而居住在小镇上的百姓,为了生存,便在秦军打来的时候,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军打来时,则换上楚国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装。
这就是朝秦暮楚这个成语的来历,形容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做事出尔反尔,反复无常。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亦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七、关于地方历史成语故事的成语?
1、夏都斟鄩
斟鄩在今洛阳偃师。这是夏朝君王的避难所,夏启的儿子太康被后羿驱逐后跑到这里,之后他的侄子、中康的儿子相也跑到这里。有专家考证认为,二里头遗址即为夏都斟鄩所在。
太康失国
夏启当政晚年,逍遥自在,饮酒打猎,疏于朝政。其子太康继位后,更有过之。后羿瞅准机会,赶跑太康,另行拥立太康之弟中康。这应该是中国王朝历史上的第一次犯上作乱。
2、商都西毫
商汤灭了夏桀后,在夏都斟鄩附近建都,称为西亳。之后八任君王都以此为都,前后约两百多年。
桐宫悔过
伊尹辅佐了商代五任君王。商汤的孙子太甲继位后,不尊成规,统治残暴,于是被伊尹流放到商汤的葬地桐宫,让他反省反省。在这段时间里,伊尹全面主政。
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后,下定决心改过自新。于是,伊尹把他接了回来并让他掌管政权。从此以后,太甲帝勤于治国,四方诸侯又重新归顺于殷朝,百姓也获得了安宁。
3、西周都成周
成周,是西周时期的东都。该城是由武王选址,召公相宅,周公营建,在成王五年建成。据说当时西周将部分殷商移民迁于此地,并派两万人镇守,以威慑东方。
定鼎中原
九鼎,相传乃夏禹所铸,由三尊圆鼎、六尊方鼎组成,用的是各地贡献的青铜。鼎身上刻有九州山川,象征全国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
武王伐纣灭商后,准备把九鼎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但没想到这九个鼎又重又难运,花了几个月的功夫,到了洛阳后,往西怎么也移不动了。
邯郸学步,铁杆磨针,水滴石穿。
草船借箭,完璧归赵,破釜沉舟
邯郸学步,巨鹿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围魏救赵,
邯郸学步,邯郸就是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