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长期盛行的一种传承制度,最早出现于商朝后期,在西周正式确立,此后一直沿用到了明朝。
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一共传承了大约3000年。
该制度的出台,有利于预防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但是也造成了巨大的问题。
因为该制度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无法保障下一任君主的贤能情况,甚至连痴呆瘫痪之人也能够登上皇位,直接导致王朝灭亡。
最早因为推行嫡长子继承制而迅速灭亡的朝代是西晋。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于是嫡长子司马衷继位(他的哥哥2岁就夭折了),司马衷是一个白痴皇帝,结果大权被杨骏、贾南风等操控,最终引发了八王之乱,很快西晋就灭亡了。
第二个例子就是南齐。
南齐是南朝中最短命的王朝,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固守嫡长子继承制。
齐武帝是南齐优秀的帝王,不过他在去世之前培养了萧长懋为继承人,可是萧长懋比自己去世早。
之后,齐武帝又立萧长懋的长子萧昭业为继承人。
实际上,齐武帝的次子萧子良才是更好的继位人选。
萧子良历任会稽太守、丹阳尹、扬州刺史、司徒等职,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他善于招揽人才,身边有沈约、王融、萧衍、范云等才学之士。
然而齐武帝坚持要让萧昭业继位,结果自己去世后,南齐就内乱了,10年后彻底灭亡。
南北朝时期的北周也是毁于嫡长子继承制。北周在武帝宇文邕雄主的治理,最终强大起来。577年,宇文邕统一了北方,距离统一天下只一步之遥。就在这时候,宇文邕在北伐突厥的道路中去世。宇文邕留下了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但是却为杨坚做了嫁衣裳,其主要的原因就是选错了继承人。
宇文邕有7个儿子,除了宇文赟(yūn)之外,其他都十分年幼。
宇文赟喜欢酗酒,生活糜烂。
北周武帝曾“禁醪醴不许至东宫”。
由于当时其他儿子尚年幼,所有继承人的问题被搁置下来了。
然而自己却在灭北齐后第二年就灭亡了,这个皇位也就只能由宇文赟继承了。
实际上,宇文邕的弟弟宇文宪文武全才,“善谋多算略,尤长于抚御,达于任使”,“摧锋陷阵,为土卒先,群下感悦,咸为之用”。
同时,他也善用人才,《周书》记载“昔张耳、陈馀宾客厮役,所居皆取卿相;而齐(指宇文宪)之文武僚吏,其后亦多至台牧。
但是宇文邕不想传位给弟弟。
578年,宇文赟刚刚继位,马上就将宇文宪杀死。第二年,又杀害了宗室重臣宇文神举、宇文孝伯,重用奸臣郑译、刘昉等人,于是整日“酣饮过度”,甚至“先搜天下美女,用实后宫,又诏仪同以上女,不许辄嫁”,只准宫人“加粉黛”,“禁天下妇人皆不得施粉黛”。他不断加重刑法,搞得民不聊生。
他对政务不关系,在上台第二年就玩起来禅让的把戏。他将皇位禅让给了7岁的儿子宇文阐,自己才21岁就当了太上皇。580年,才22岁就病死了。从此,北周的大权也就落入了外戚杨坚手中。随后杨坚消灭自己的反对势力,在581年杀幼帝,尽灭宇文氏。北周武帝去世后仅仅才三年,就灭亡了。
有人认为,如果北周武帝能够再活2年,就能够一统天下。但是,就算北周武帝能够多活五年,他也难以保证北周不在下一代就灭亡,因为他没有选对继承人。如果宇文邕能够让宇文宪继位,那么统一天下的就不是隋朝了,而是北周。
史册号网友观点:任何一项制度都有两面性,楼主说的不无道理,嫡长子继承制确实不可避免地会选到能力着,品行差的继承人,但我们必须看到这项制度的主流优势,它在很大程度地避免了上下届接班时产生的王室内乱。
很多强大一时的王朝,正是没有很好的尊寻嫡长子继承而产生王室内乱,国家动荡,国力下降的,甚至灭国的。
周幽王的废长立幼,直接道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亡国,历史进入东周,自己也身首异处,齐桓公在晚年,尤于没有很好地执行立嫡立长制,发生多子争位,桓公饿死宫中,尸身上长满咀虫也无人了理,赵武灵王,废长立幼,最终发生沙丘政变,最终饿死在沙丘宫,直接道致赵国综合国力下陈,鲁国的三桓之乱也同样是这样产生的。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功大于败,排队有排队的好处,插队有插队的坏处。
千顷良田一棵苗的皇家后嗣好像很少见,大家挤破头不按规矩来抢一顶帽子,不乱套啊?,这个问题是清朝解决的,叫做秘密立储,content:这个问题是清朝解决的,叫做秘密立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