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宇文泰和北周,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精彩人生

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獭,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政权的奠基者。

宇文泰掌权期间,对内团结各方,澄清政治,建立府兵制,扩大兵源。形式上采取鲜卑八部制,设立八柱国。对外立足关陇,争战东魏,蚕食南梁。其亲自指挥的小关之战、沙苑之战,皆是以寡胜众的军史典范,奠定了北周一统北方及隋唐王朝强盛的基础。

大定二年(556年),去世,谥号为文。武成元年(559年),追尊皇帝,庙号太祖,安葬于成陵。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精彩人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

宇文泰的先祖源出南匈奴,后融入鲜卑族中,号宇文部。后为鲜卑慕容皝所灭,其余部乃仕于慕容氏诸燕。及后燕为北魏击败,乃归北魏,不久被徙居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遂世居守之。

孝昌二年(526年)正月,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镇兵鲜于修礼率领北镇流民于定州左人城(今河北省唐县)起义,宇文泰一家亦参加了起义队伍。但在前往左人城途中,被政府军击败,宇文肱及其长子宇文颢、次子宇文连阵亡,宇文泰与其兄宇文洛生幸免于难,入鲜于修礼军中。

鲜于修礼死后,宇文泰又加入葛荣军中,被任为将帅。葛荣失败后,尔朱荣畏惧宇文兄弟有异心,于是网罗其他罪名,诛杀宇文洛生。因为宇文泰慷慨陈述,才释去尔朱荣对他的戒心,免遭其难。由于宇文泰与尔朱荣的部将贺拔岳有旧,贺拔岳亦是武川军人,与宇文泰之父宇文肱关系甚密,因此,宇文泰被收编在贺拔岳部下。

永安三年(530年)春,尔朱荣以尔朱天光为主帅,贺拔岳和侯莫陈悦为副帅,率兵前往镇压关陇起义军。

宇文泰以步兵校尉的身份随贺拔岳入关,因镇压起义军有功累迁至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增邑三百户,加直阁将军、行原州事。

在镇压关陇起义的过程中,宇文泰乘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对吏民施以恩惠,羸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是年九月,孝庄帝元子攸诛杀尔朱荣,但大权仍操在握有大军的尔朱氏手中。

贺拔干将

太昌元年(532年),高欢攻灭尔朱氏,拥魏孝武帝元修即位,自总大政。

他任命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贺拔岳任命宇文泰为行台左丞,领府司马,加散骑常侍。

事无巨细,都委任于他。

高欢在朝中位居大丞相,秉掌大权。

孝武帝元修密与贺拔岳相结,想牵制高欢。

时为府司马的宇文泰自请出使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来观察高欢的为人。

宇文泰到了晋阳之后,与高欢口答应对,敏捷雄辩,高欢欲留宇文泰为己用,宇文泰固辞而返。

宇文泰回到长安,对贺拔岳分析了当时形势:“高欢决不甘于为臣下者,他之所以还没有篡夺皇位,是惮于你们兄弟二人。

至于侯莫陈悦其人,不过是个庸人,只是碰上了好机会,才得以居高位,其既无忧国之心,也就不为高欢所排忌,只要早作准备,取之不难。

如今河西费也头有控弦之骑不下一万,夏州刺史斛拔弥俄突拥兵三千,灵州刺史曹泥、河西流民纥豆陵拔利也各拥部众,各怀志向。

因此,如果我们领军前往陇地,扼其要害,显示自己的兵威,并以德行令民众信服,就可以收取他们的兵马以充实我们的队伍。

那时,向西安抚氐、羌等少数民族,向北能羁縻漠北的部族,我们再还军长安,辅佐魏室。

这不就是当年齐桓公、晋文公安抚周室、称霸天下的举动吗?”贺拔岳听了非常佩服,遂派宇文泰到洛阳见孝武帝,密陈其打算,孝武帝听后大喜,加宇文泰为武卫将军。

永熙二年(533年)八月,孝武帝授贺拔岳为都督雍、华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

贺拔岳以牧马为名,引兵西屯平凉(今甘肃省华亭市)。

是年,贺拔岳以夏州(治岩绿,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南白城子)边塞要地,欲派得力之人为刺史,在众人的极力推举下,以宇文泰为使持节、武卫将军、夏州刺史。

宇文泰到了夏州后,抚慰流民,结好少数民族,很快控制了夏州局势。

永熙三年(534年),贺拔岳联合侯莫陈悦讨伐曹泥,结果中了侯莫陈悦之计,贺拔岳被谋杀。

贺拔岳部三军无主,惶惶不安。

有的将领提议由宇文泰统帅贺拔岳部队,但宇文泰的好友劝阻说,形势不明,处境危险,应观察一下再作决定,但宇文泰却认为:“难得易失者时也,不俟终日者机也,今不早赴,将恐众心自离。

”他立即赶赴凉州接管了贺部的指挥权,约集众将陈说利害,巡视各营寨,稳定军心。

立政关陇

宇文泰统领贺拔岳军后,一面命诸军戒严,准备进讨侯莫陈悦,一面上表孝武帝元修,并与元毗及诸将刑牲盟誓,相约共扶王室,孝武帝遂下诏以宇文泰为大都督,统领贺拔岳所部人马。宇文泰得到孝武帝的正式承认后,立即进攻侯莫陈悦。

十一月,宇文泰遣李虎、李弼等讨伐曹泥。次年,曹泥降,灵州遂平,宇文泰徙其豪强置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以加强控制。宇文泰平定秦、陇后,实力增强,孝武帝以泰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略阳县公,承制封拜,成为仅次于高欢的有力人物。

永熙三年(534年)五月,北魏孝武帝欲起兵伐高欢,事泄之后,高欢已有所戒备。

中军将军王思政对孝武帝说:“高欢的篡逆之心,已昭然若揭,洛阳非用武之地,一旦遭到进攻,难以守御,宇文泰心存魏室,不如前往关中,凭借他的力量与高欢抗衡。

”孝武帝深以为然。

先是,秦陇刚平,夏州长史于谨曾劝宇文泰上书孝武帝,徙都关中,以效曹操之举,挟天子以令诸侯。

宇文泰接受了这一意见,将高欢结好自己的书信都封交孝武帝,以示忠于王室之心。及孝武帝欲伐高欢,泰又遣大都督梁御率步骑五千屯于黄河、渭水合口处,以为声援,令秦州刺史骆超率轻骑一千入洛阳。不久,又遣大都督李贤领精骑一千赴洛阳。因此,当孝武帝向大臣征询徙都关中的意见时,上下几乎都表示同意。

永熙三年(534年)七月,孝武帝不敌高欢,遂从洛阳率轻骑入关,迁都长安,加授宇文泰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

是年十月,高欢另拥魏孝静帝元善见即位,徙都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史称东魏,高氏继续控制着东魏朝政。

孝武帝迁徙到长安之后,政令全部取决于宇文泰,孝武帝仍受制于人,心中不悦,与宇文泰渐生嫌隙,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毒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次年正月,元宝炬于长安城西正式即位,改元大统,是为西魏文帝。宇文泰仍控制着西魏朝政实权,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行台,爵安定郡公。北魏由是一分为二。

争战潼关

当时东魏势强,高欢有平关陇之志。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正月,高欢率大军造三座浮桥,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准备抢渡黄河。

第一次东西魏大战小关之战拉开序幕。

东魏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率大都督窦泰、秦州刺史韩轨等攻潼关。

西魏宇文泰屯军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

司马子如等回军,自蒲津(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黄河渡口)夜渡黄河,攻华州(今陕西省大荔县),被刺史王罴击退。

大统二年(536年)十二月,高欢为避免两面作战,遣使向南朝梁请和。同时,乘关中饥荒,督军三路讨西魏:以司徒高敖曹领兵攻上洛(今陕西省商州市),大都督窦泰攻潼关,高欢亲领兵自晋阳趋蒲坂。

大统三年(537年)正月,高欢军屯蒲坂,于黄河架三座浮桥,欲渡河。

驻守广阳(今陕西省临潼北面)的宇文泰得知后,认为东魏军分路出击,以架桥示渡,实为牵制西魏军,欲使窦泰军得以西入。

窦泰为高欢之骁将,屡胜而骄,应该首先攻打他的队伍。

窦泰军败,则高欢不战自退。

而诸将认为,高欢在近,窦泰在远,舍近即远不妥,不如分兵抵御。

宇文泰率骑六千自广阳回长安,征询直事郎中宇文深意见。宇文深认为,若先攻高欢,窦泰赴救,我将腹背受敌。若以轻锐潜出小关(今陕西省潼关东面),先击窦泰,高欢持重,难以及时出救。窦泰败,高欢的兵势肯定受挫,此时再回师击之,可获全胜。

宇文泰纳其策。

于是对外扬言舍弃关中、退守陇右,以迷惑东魏军,同时自长安潜军东出,正月十七日早晨到达小关。

窦泰突闻西魏军到达,惊惶失措,急忙自风陵(今山西省芮城县黄河北岸)南渡迎击,宇文泰出马牧泽(今华山北麓),派出军队袭击窦泰,窦泰军队被击溃。

窦泰自杀,所部被俘万余人。

高欢以黄河冰薄难以赴救,撤浮桥而退。

高敖曹亦奉命自上洛撤军。

宇文泰在潼关之战中审时度势,利用东魏军的弱点,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攻其一路,一举获胜。

沙苑大战

大统三年(537年),高欢亲自带兵二十万自壶口出发赶往蒲津。第二次东西魏大战开始。宇文泰由于关中旱灾大饥,带着不到一万的军马在桓农谷仓休整了五十多天,宇文泰的部队没有得到补充,缺兵少粮,各州的部队未能按字文泰的命令准时集结。

宇文泰听说高欢渡黄河来战,赶忙入关准备。

高欢将领高敖曹带三万兵马就把桓农团团围住。

高欢的参谋劝说道:“西魏连年遭受饥荒,所以宇文泰军冒险到陕州来抢仓粟粮食,现高敖曹已经围住桓农粮仓,粮食运不出去。

我们最好分兵诸道,不与宇文泰的军队接战,等到麦秋时分,宇文泰军民饿死大半,宇文泰不死也得投降。

所以我们最好别渡黄河。

”大将侯景也劝告:“我军几十万士兵一举前来,万一不胜,一时难以集结兵马。

不如把大军一分为二,相继而进。

前军若胜,后军全力攻上;前军若败,后军可以接应,到时作为后备队出击迎敌。

”高欢为窦泰报仇心切,这两条意见都没有听进去,自蒲津渡过黄河前进。

宇文泰得知东魏大军逼境,率军近万人返关中,并告诫华州刺史王罴等严加守备。

高欢率军至冯翊(华州治所,今陕西省大荔县)城下,劝王罴投降,遭拒绝。

高欢料难攻下,遂转涉洛水,军于冯翊南之许原西。

宇文泰至渭水南,下令征召诸州兵迎战。

当时州兵未集,诸将以众寡悬殊,主张待东魏军西进,以观其势。

宇文泰认为,若东魏军至长安,必扰乱人心,可趁其远来新至击之。

遂于渭水架设浮桥,令部众携三日粮,轻骑北渡渭水,辎重自渭南沿着渭水向西行。

十月初一,进至沙苑,接近东魏军。

宇文泰派部将达奚武领数骑扮成东魏军前往侦察。

初二早晨,宇文泰采纳部将李弼之策,率兵背水东西列阵,以李弼为右翼,部将赵贵为左翼,选择驻地以东十里苇深土泞的渭曲设伏,令将士皆偃戈于芦苇中,闻鼓声即起。

午后,东魏军至渭曲,都督斛律羌举以为苇深土泞,不如暂与西魏军相持,同时暗遣锐卒直取长安。

高欢主张烧芦苇焚西魏军。

司空侯景建议生擒宇文泰。

部将彭乐扬言可以生擒宇文泰。

高欢听从了侯景、彭乐的意见,挥军直前。

东魏军见西魏军兵少,未等列阵便争相进击。

两军将交,宇文泰击鼓,伏兵骤起,奋勇冲杀。

西魏骠骑大将军于谨等六军配合作战,李弼领骑兵横击,将东魏军分割为二,宇文泰军大破高欢。

高欢率残部东渡黄河遁走。

宇文泰率西魏军追至黄河边,斩俘八万人,宇文泰选留士卒两万余人,其余的放归乡里。此战下来,宇文泰大胜高欢。高敖曹闻听败闻,也从桓农撤围,退保洛阳。宇文泰经此一胜,兵精粮足,皆大欢喜。宇文泰命令将士每人在战场上植柳树一株,以示庆贺,后升为柱国大将军。

鏖战东魏

大统四年(538年),高欢大将侯景、高敖曹重兵包围洛阳金墉城,烧毁洛阳大量民居官寺。宇文泰已带着西魏文帝元宝炬回洛阳祭扫北魏帝陵庙,闻讯后率军驰援,临阵斩杀高欢大将莫多娄贷文。侯景连夜撤围北返,宇文泰追击。侯景摆长阵,北据河桥,南依邙山(今河南省洛阳市),与宇文泰大军交战。

混战之中,宇文泰战马中流矢惊逸,把宇文泰甩在地上。

东魏大军追围上来,左右都散走。

都督李穆下马,用马鞭击打狼狈趴在地上的宇文泰,假装在骂一个小兵。

追围的东魏兵听李穆的口气认定掉下马来的宇文泰不是西魏军统帅,都扭头去追杀别人。

李穆扶宇文泰上马,双双逃去。

由于此时西魏后军大至,军势复振,掉头迎击侯景军,侯景军大败,败北而去。

高敖曹心气高傲,一直看不起宇文泰,命左右大张写有官品将名的旌旗和显示贵重的伞盖,跨马临阵。

西魏军调动最精锐的军队围攻高敖曹,致使其全军尽没,最后单骑跑往河阳南城。

恰巧守将是高欢的一个堂叔高永乐,素与高敖曹有过结,关闭城门不让高敖曹进城。

西魏大队追兵赶到,高敖曹知道性命不保,转身昂头迎前。

斩去高敖曹头颅的兵士回到西魏后,获赏绢万段,每年按量发给,直至宇文泰奠定的北周灭亡,赏绢还没有给完。

高欢听见高敖曹死讯,如丧肝胆,把高永乐打了二百军棍,追赠高敖曹为太师、大司马、太尉。

西魏万俟普自投奔东魏以来,因为其年岁较高,高欢对他总是格外照顾。

此役,溃散的东魏各军纷纷过河桥北渡,只有万俟洛一军不动如山,西魏军追至河桥,万俟洛慨然陈词;“万俟受洛干在此,能来可来也!”西魏人畏惧而去。

当天,东西魏交战的阵形很大,首尾不能相望,恰逢此时天降大雾,彼此之间不能分辨,僵弛的形势开始出现转机,西魏独孤信,李远的右军,赵贵,怡峰的左军战况急转直下,同时又失去了同宇文泰、元宝炬的联系,纷纷放弃部队先行溜之大吉。

后军的李虎,念贤见独孤信等开蹽也一起向后方撤退,宇文泰见诸军瓦解,不敢独留,与元宝炬烧了大营后遁去。

夜幕降临后,东魏兵退去,王思政的亲信在战场上找到宇文泰,回到大营已是深夜。

此时元宝炬与宇文泰退到恒农,城中守将早作鸟兽散去。

东魏被俘士兵乘机闭门自守,宇文泰攻破城池,斩杀为首作乱的数百人。

当晚,蔡佑也赶到恒农,宇文泰大喜“承先(蔡佑字)你来了我就不用担心了。

”当天的战事令宇文泰胆战心惊,竟夜不能寐,后来枕着蔡佑大腿,才可安心入睡。

此刻高欢带七千骑兵匆匆赶往前线,而西魏已撤走,高欢随即进攻金墉,守将长孙子彦将城中房屋宫室付之一炬弃城逃跑,高欢铲平金墉而还。此役,东魏虽夺回中原要冲洛阳,西魏也折损部分兵马,但并未伤及西魏要害,致使当年十二月西魏的局部反攻中洛阳再次沦陷。

邙山大战

大统九年(543年),两魏第四次大战(邙山大战)揭开序幕。此次战争的导火索是由于高敖曹的哥哥高仲密以北豫州(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投降西魏引起。恰值高仲密即将外放为北豫州刺史,惊惧气恼之下,一到任上就向西魏投降,东魏的战略要地虎牢关(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落入西魏之手。

宇文泰亲率诸军接应高仲密,军至洛阳,包围河桥南城。高欢也亲自将兵十万,自黄河北岸渡河,据邙山为阵,数日不战。宇文泰尽留辎重,趁夜登邙山想突袭高欢。黎明时分,两军交战,高欢大将彭乐以数千骑兵直冲入西魏北军,所向皆溃。

不久,东魏彭乐遣使告捷,俘获西魏临洮王元柬等五个王爷及督将参谋等总共四十八人。

高欢派彭乐追击宇文泰。

宇文泰狼狈不堪,边跑边在马上向彭乐哀求:“这不是彭乐将军吗?今天你杀掉我,明天你还有用吗?干嘛不马上还营,把我丢下的金银宝物一并取走呢?”彭乐是个粗人,觉得此话有理,舍掉宇文泰,回至宇文泰丢弃的营中把一大袋金宝放在马上回营向高欢复命。

彭乐见高欢后报告说:“宇文泰侥幸逃跑,已经吓得破胆。”高欢既高兴彭乐大战又极怒他放走宇文泰,命彭乐趴在地上,亲自上前抓住彭乐的大脑袋猛往地面撞,咬牙切齿良久,手中刀举了几次要当场砍下彭乐的脑袋,权衡再三,未忍下手。

鼓乐满脸是血,扬头乞求高欢再给他五千人马,回阵复追宇文泰。

高欢骂道:“你把人都放跑了,还说什么回阵复追。

”派人取来三千匹绢压堆在彭乐背上,因以赏其战胜之功。

转天,东西魏两军重振旗鼓复战。

宇文泰三军合击东魏军,高欢大败,斩俘六万。

高欢一时间连坐骑也被射死,手下赫连阳顺自己下马把马让给高欢,连同七个人随后保护。

由于西魏赵贵等五个将领的手下军队败退,战场形势又发生变化。东魏兵重新集结,冲杀过来。宇文泰出击,不敌而退,率军逃跑,东魏军队追击。由于独狐信等人收集西魏散卒从后袭扰东魏追兵,宇文泰才得幸逃脱,屯军渭河上游。

高欢将兵入陕州,部下封子绘劝高欢乘胜追击,定能一统两魏。但其余将领皆无斗志,志气衰竭,不敢再战。其时宇文泰已成强弩之末,只要高欢军至,必死无疑。高欢见众将志沮,便下令还军,失去绝佳的机会。

一直为宇文泰坚守桓农粮仓的王思政听说西魏军大败的消息,不仅不逃,反而让人大开城门,自己解衣躺在城楼上,慰勉将士,以激励士卒,表示自己的胆略。

几天后东魏兵杀到城下,见城门大开,又知道王思政的名声,心中大怯,竟不战逃走。

东魏军自此重新夺回北豫州和洛州,侯景俘获高仲密妻儿送至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

此后两三年,两魏间暂时无大战。

江陵之战

大统十二年(546年)九月,高欢亲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今山西省稷山县),想拔除西魏在汾水下游的这个钉子。

西魏并州刺史韦孝宽镇守玉壁,顽强抵抗。

高欢先后采用断水道、火攻、挖地道等战术,围城五十余日,士卒死亡七万多人,未能攻下玉壁,最后高欢染疾,只得解围而去。

玉壁之战,高欢倾力而出,攻一孤城五十余天不下,智力皆困,以至愤恚成疾,次年正月,发病而死。

自此,宇文泰扭转了过去的劣势,和东魏势均力敌了。

高欢死后,长子高澄执掌东魏朝政。高澄与手握重兵的侯景不和,高澄忌惮侯景权重,欲夺其兵权,侯景以河南十三州之地降于西魏。宇文泰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同时又对机诈善变的侯景十分谨慎,分派大军络绎接收侯景所占土地,并示意景交出军队,入朝长安。

其时,高澄在侯景叛变后,也派大军进逼,于是,侯景转而投归萧梁,之后发动了一场侯景之乱。在平定侯景之乱的过程中,萧氏兄弟争夺帝位,相互残杀。宇文泰乘机略取南朝梁的土地,夺得汉东、益州、襄阳(今湖北襄樊)等地,控制了长江上游和汉水。

大统十七年(552年),侯景败亡,梁武帝第七子萧绎在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称帝,是为梁元帝。

萧绎在侯景未平前,曾称臣于西魏,与西魏订立盟约;西魏以竟陵(今湖北省潜江市),梁以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为界,请同附庸,并送质子。

既称帝后便不再称臣,宇文泰派使臣宇文仁恕到江陵聘问,梁元帝向宇文仁恕表示,梁已统一,西魏应将所占梁之益、襄阳等地归还梁朝。

宇文仁恕还告宇文泰后,宇文泰认为既已取得梁、益二州,就应进一步规取江汉,恰巧此时萧绎侄萧詧入朝西魏,请求出兵击萧绎。

于是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九月,宇文泰命于谨、宇文护等率步骑五万,进攻江陵。十一月,城破,梁元帝被处死,魏军挑选江陵百姓男女十余万口,驱归关中,只把一座空城留给萧詧,同时又将原来梁朝控制的雍州诸郡收归西魏作郡县。

奠定帝业

大统十七年(551年)三月,西魏文帝元宝炬驾崩,太子元钦继位,是为西魏废帝。更为元年,但不再立年号,西魏皇帝自此不立年号。一些元氏宗室不甘心政由宰辅的局面,想从宇文泰手中夺回大权。尚书元烈阴谋发动政变诛杀宇文泰,事泄,为宇文泰所杀。

废帝对元烈之死深感同情,对宇文泰十分不满,密谋诛之,谋再泄。于是在废帝三年(554年)九月,宇文泰废杀元钦,立其弟齐王拓跋廓为帝,是为西魏恭帝。并重新恢复皇室旧姓拓跋。此后,西魏皇帝手中只剩下皇帝的空名,宇文氏的禅代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正月,宇文泰又推出了一套由汉族士人苏绰、卢辩依据《周礼》制定的新官制。

这套新官制抛弃了魏晋以来的官职名号,仿《周礼》设立六官:宇文泰为太师、大丞相;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大宗伯;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侯莫陈崇为大司空,余官称号也都仿《周礼》,但并不是将秦汉官制一概废除,而是参照使用,尤其是地方官职仍行秦汉旧法而不变。

在官制改革前,宇文泰又作九命之典,以叙内外官爵,即将官吏的等级分为十八命,正九命和九命。命数多者官高,如柱国大将军为正九命,骠骑、车骑大将军为九命。命实际上就是品,不过,品以正一品为最高官,命以正九命为最高官。同时,宇文泰在改革官制之际,将地方官吏任免之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宇文泰改革官制也和建立府兵制度一样,具有浓郁的复古色彩,只不过前者是从汉族古代社会寻找依据,后者是从鲜卑族的部落时代得到启发。

宇文泰通过这种托古改制,给自己的统治披上一件正统的外衣。

以向人们显示,宇文氏政权并非僭伪,取消民族间的心理隔阂。

而在府兵制中,则通过鲜卑化,照顾鲜卑民族的感情,泯灭府兵中的民族界限。

宇文泰通过这些改革,巩固了统治基础。

晚年去世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四月,宇文泰北巡。八月,渡北河(今内蒙古境内乌加河)。九月,还至牵屯山(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东)染疾。宇文泰知自己病重,派人急招侄子宇文护前去,以托付大事。

宇文护赶到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宇文泰已经病危,他托孤于侄宇文护:“我的儿子们都还年幼,如今外敌强悍,内部对手也很多,今后国家之事,都由你决定,你一定要努力完成我的志向。”

同年十月乙亥(初四)日(11月21日),宇文泰卒于云阳(今陕西省泾阳县),时年五十岁,葬于成陵(今陕西省富平县北宫里镇小学院内),谥号文公。

是月,其子宇文觉嗣其位为太师、大冢宰,由宇文护辅政。 557年,宇文觉称帝,国号周。是为周孝闵帝,北周建立。宇文泰先后被追尊为文王、文皇帝,庙号太祖。

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1、出生异象

宇文肱的妻子王氏怀孕五个月时,夜里梦到抱着儿子升天,刚要到达天上时便停止了。王氏醒后告诉宇文肱,宇文肱高兴地说:“虽然没有到达天上,尊贵也到极点了。”不久王氏生下儿子宇文泰。后来,宇文泰成为西魏权臣,他的儿子宇文觉建立北周。

2、宇文泰和于仲文的故事

于仲文,字次武,河南洛阳人,西魏到隋朝时期大将军。

于仲文很小就很聪明,读书好学,整天沉浸在书中,吸取知识。

他的父亲对孩子疼爱有加,对孩子的用功精神,很是高兴,经常夸奖他,有一天父亲对家人说:“这孩子肯定会振兴我们于家。

”他在孩童时曾到云阳宫拜见北周太祖宇文泰,太祖问他:“听说你爱读书,书上有些什么?”仲文回答道:“帮助父亲,侍奉君王,只有忠孝而已。

”太祖非常赞赏他。

后来跟着李博士学习《周易》、《三礼》,成人后于仲文气度超凡、励志大成、对事物明察善断,被称为名公子。

如何评价北周文帝宇文泰?

北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的才能无疑是出众的;至于人品,笔者个人认为在历代权臣中还可以(最起码比宇文护和朱温强)。

在这里强调一点,宇文泰有可能是汉族和鲜卑的混血儿。

太祖,德皇帝之少子也。母曰王氏

——《周書 帝紀第一 文帝上》

注意,他的母亲姓王,这或许是一个汉姓。因此笔者推断宇文泰有部分汉族血统(仅属个人猜测,不一定正确)。绝大部分了解宇文泰的人只知道他有一个鲜卑姓氏(因此推断他是100%鲜卑族),而不知他的母亲姓王。

一、军事才能

笔者个人认为宇文泰的军事才能很高,比高欢略胜一筹。沙苑之战中,他以不到1万的兵力击败了拥有至少10万人的高欢部队,堪称军事奇才。参与沙苑之战的东魏军人数有争议,有10万、20万等说法,不过双方兵力比至少是1:10,相差非常悬殊。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周瑜和曹操的兵力比例大约是1:5 或1:4。

令狐德棻这样评价沙苑之战:

沙苑有昆陽之捷。

——《周書 帝紀第一 文帝下》

昆阳之战是刘秀在对抗新朝的过程中打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注定了王莽政权的灭亡。作者将沙苑和昆阳相提并论,无疑是对宇文泰军事才能的肯定。

除沙苑之战外,潼关之战(又称小关之战)也是很精彩的一次战役。宇文泰有自己独特的军事见解,以高效的行军速度出奇兵到达了潼关,并且歼灭了窦泰的军队。

二、政治才能

在政治方面,我个人认为他对西魏有以下几大贡献:

确立了府兵制。

府兵制不仅提高了西魏的军事实力,同时也加强了农业生产。

加强了胡汉的融合。

他给许多汉人将领赐姓,比如大野虎(李虎)和普六茹忠(杨忠)。

另一方面,他推行周朝的制度礼法,强调汉文化。

成立了关陇集团(尽管他生前没有意识到,”关陇集团“是陈寅恪提出的)。

关陇集团对中国中古史的影响极其深远,西魏、北周、隋、唐皆出自关陇集团。

重用苏绰并听从他的建议。

苏绰提出了用墨色表示财政收入,红色代表支出,”赤字”这一概念由此产生。

在农业上,他鼓励农桑、恢复均田制。

三、人品

首先,宇文泰毒死两个皇帝(孝武帝元修和元钦)是应当批评的。但是,他并没有让朝廷充斥暴力与冲突,弄得人人自危、伤及无辜 (像他的侄子晋国公宇文护、司马昭和朱温那样)。

其次,他对待战俘仁慈,这点在古代的军事家中难得可贵。沙苑之后,他释放了大部分战俘。凭借这点,可以说他比坑杀7万降卒的曹操仁慈。

第三,他善待属下,仁慈对待了八柱国与十二大将军。他没有做出朱温在白马之祸中杀无数大臣或者曹操杀崔琰和娄圭那种事情。

揭秘:为什么宇文泰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

一、宇文泰在武川镇集团中的资历较低,西魏初期比宇文泰高资历高辈分的勋贵大有人在

宇文泰虽然可以说是贺拔岳的亲信,但毕竟是跟随父兄在鲜于修礼、葛荣阵营参加六镇起义的人,是在作为官军一方的尔朱荣击败叛军葛荣后归入“尔朱集团区域副总经理”贺拔岳麾下的反正人员。与下列勋贵相比,资历乃至辈分都有不足之处。

寇洛:长黑獭20岁、尔朱荣元从,差点被贺拔岳余众拥戴于谨:长黑獭15岁、元魏宿将赵贵:葛荣拘禁、平葛荣后获释成为尔朱荣别将侯莫陈崇:征葛荣时期加入尔朱荣集团的年轻将领李虎:贺拔岳怀朔镇军主时期旧部,随贺拔岳加入尔朱荣集团独孤信:葛荣灭后成为尔朱荣部将,随贺拔胜镇守荆州,贺拔岳死后被贺拔胜派入关中接管贺拔岳部。

这些资历或辈分高的北镇同侪,在贺拔岳被侯莫陈悦谋杀之后,拥戴近水楼台(夏州)的宇文泰做军事领袖,虽然不乏对宇文泰领导能力的肯定,但也是一种为了快速为旧主复仇的权宜之计(贺拔胜当时还在河中府以东南的荆州,与夏州秦州一线的贺拔岳旧部悬隔在侯莫陈悦的两边)。

所以,宇文泰初步主导关中北镇集团的优势筹码其实只有“为贺拔岳成功复仇”一点,仅仅凭借这一点,暂时让宇文黑獭领导一下还可以,若说凭此便使得西魏初年的勋贵们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未必可能,因为这就涉及到建立在资历之上的人望了。

说到人望,宇文泰输在了年龄上,以他在三个关键时点的年龄,他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篡代的人望积淀:宇文泰主导关中的534年,仅仅27岁;高欢死时,西魏好不容易有喘息之机的546年,宇文泰年仅39岁;到551年开始着手削弱魏室,宇文泰也年仅44岁。

再看看宇文泰的篡位事业创业者前辈们掌握军政大权与开始实践篡位的年龄 曹操:据兖州37、迎献帝41、封魏王61司马懿:辅政曹睿47、灭曹爽70刘裕:举盟讨桓41、灭司马休之52萧道成:进督兖青冀三州42、独掌朝政47陈霸先:平定岭南45、杀王僧辩52。

可以说同样是上演创业、篡位大戏的篡一代梯队成员,无论是开始掌握一方或中央军政的起步年龄,还是削弱皇室时的年龄(除高欢),宇文泰都远低于前辈。

年纪轻的人,可以做军事领袖(上柱国),可以做行政领袖(关西大行台、大冢宰),只要有能力(总管夏州、抵抗高欢)、有业绩(为上司复仇)没问题。

但开国皇帝这种涉及到全新统绪与君臣名义的东西,年纪不到,资历不到,人脉声望就不到,不孚众望,皇帝宝座便只会是曹孟德说的那个大火炉。

二、西魏中前期始终笼罩在相当不利的国际环境中,魏帝的正统名分无可替代。

建立一个全新的王朝,无外乎两种渠道,从底层起义或外部攻入,推倒了重来是一种,从政权内部玩蚕食搞禅代是另一种。

前一种”暴力革命“,完全可以大大咧咧地用某种高于王朝正统名分的天命或历史观来否定前朝正统名分;后一种”和平演变“就不得不承认前朝正统名分,等到新生权力集团已然达到内外无强敌的境地,才能搞继承前朝正统的禅代把戏。

宇文泰虽然控制着西魏的军政大权,但政权内部势力复杂,外部环境恶劣: 【内·北镇】如若没有魏帝正统名分的存在,处于政权顶峰却在人数上劣势的北镇勋贵就无法堂而皇之地通过关陇本地豪族统治关陇之地,也不可能服服帖帖地继续拥戴年轻德薄的宇文泰。

【内·豪族】如若没有魏帝正统名分的存在,处于政权中层的关陇豪族很可能不会配合宇文泰及其北镇勋贵,河东河南豪族更不一定会在高欢彻底控制东魏并展开清洗行动后投奔僭越神器的宇文泰。

【外·东魏】如若没有魏帝正统名分的存在,534-550年东魏存续期间,宇文泰连抗衡高欢的名分大旗都没有,师出无名,拿什么凝聚本就在经济与军力上薄弱的关陇信心?【外·四邻】在候景之乱搅乱齐梁局势之前,东有集魏晋以来天下精华的东魏、南有上承汉魏制度略加改制的正统南梁、西有与齐梁联络的吐谷浑、北有需要常年孝敬的柔然,强敌环伺,没有百余年正统魏帝这张牌,搞外交都撑不起腰杆来。

综上,宇文泰在执政西魏时,无论是内部势力、还是外部局势都允许宇文黑獭南面称孤,称帝改朝对于这个时期的宇文泰,简直是名义上的奢望与实利上的火炉。

三、宇文泰的子嗣年龄尚小,宇文宗室除了宇文导、护兄弟外再无年长者辅翼。

庶长子宇文毓(明帝),生于534年,直到556年,也才22岁庶次子宇文震,生年不详,但550年便早亡嫡长子(总三)宇文觉(节闵帝),生于542年,直到556年,也才14岁庶三子(总四)宇文邕(武帝),生于543年,直到556年,也才13岁庶四子(总五)宇文宪,生于544年,直到556年,才12岁 在上述排行靠前的儿子中,只有一位在宇文泰死时达到古人的成年年龄,其余也就两到三位能勉强达到北朝贵族男子开始参与家族事务的年龄。

所以,即便宇文泰如若在这时称帝,一旦自己在称帝后的日子中没能长寿(毕竟乱世),则宗室主导权乃至宇文政权则必须落入比宇文泰更加年轻(资历人望更加不如)的宇文导(小泰4岁)、护(小泰6岁)两位侄儿手中,则宇文政权极有可能首先陷入到统治不稳的境地,即便稳定下来也会陷入到未来宇文宗室两支争权的内耗中。

面对这种发生概率极大的权力内耗风险,一个只有天下三分之一版图的政权显然经不起这样的折腾,英武一生的宇文泰不可能没有考虑过。何况宇文导还死在了宇文泰前头(554),而554年离550年西魏趁乱版图翻番不到四年而已(具体影响见紧接着的第四点)。

所以,宇文家族在西魏时期没有足够的年长宗室成员辅翼,人数过于单薄且晚辈年龄过小的宗室状况,是宇文泰禅代称帝进程的牵制因素之一。

四、宇文泰没有来得及消化西魏后期扩张的新版图,新领土处于一种未必认同西魏、未必认同宇文、还有可能重举萧梁的不稳定状态,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仍需高举魏帝旗号。

①领土新附:西魏在候景之乱后取得巴蜀、江汉,领土面积直接翻番,从面积上看,北周VS齐陈似乎是取得了一种类似于曹魏VS汉吴、北魏VS齐梁的态势(虽然还比不上魏晋VS东吴、前秦VS东晋、隋VS南陈那种“北方+巴蜀VS荆扬”)。

然而曹操经略北方足足20年(200-220)、司马父子经略北方22年(244-266)、北魏统一北方用时44年(385-439)。

550年到556年,留给宇文泰的只有区区不到6年的时间,远不足以消化新附领土。

②内政复杂:在长安政权内部派系复杂、新附领土未能长期消化的情况下,贸然称帝,只会加剧原本妥协了的政治势力(拥魏帝VS拥宇文称帝)之间的矛盾,新附领土难免会有投机者趁势而起或独立或投敌。

而且,西魏北周实行都督诸州军事制度(也即隋朝与初唐的总管制度前身),这些位居新附领土最高军事长官地位的勋贵,难免不会利用这种机会进则拥魏帝讨宇文、退则割据一方(参考杨坚篡周前的三方叛乱)。

③北齐强劲:与此同时,550到556年之间的北齐处于高洋的统治之下,晋阳军方与邺城官僚的内部矛盾仍处于潜伏状态,高洋虽昏,在军事上西攻魏、北出塞、南征淮三面出击,政治上也有杨愔“政清于下”,除了东魏名分不存(反过来说,高家肯定是实力够了才敢篡代的),在其余任何一方面都远超西魏。

面对势力雄厚的新篡王朝,宇文泰轻易放下魏帝大旗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综上,550年到556年间的西魏末年(如若宇文泰不再556年去世的话,这个时期会更长一些),内政外交都是很不稳定的状态,西魏正统名号仍需留存。

五、宇文泰的死亡过于仓促,仓促到连他自己都没有做足后事准备。

宇文泰不是不想称帝,而是鉴于上述原因的情形下,不得不等候时机成熟,在时机成熟前(新附领土消化、宗室晚辈适龄、北齐内耗加剧)只能在细节上妥善安排、在禅代上耐心等候,这就有点像面对219年西南战线危机的曹操。

然而命数却不给宇文泰机会。公元556年,年初的西魏刚刚颁行了全新官制,四月宇文泰还乐颠颠地启程大规模北巡,正是一片勃勃有为的新气象。然而,九月宇文泰便染疾牵屯山,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病情急转直下,迫使宇文泰不得不在泾州托孤宇文护后便撒手人寰,卒年不满五十岁。

总之,宇文泰之所以不称帝,是综合受限于西魏政权内部隐患、外部劣势以及宇文泰个人条件、家族条件所致,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父亲是谁?

宇文肱(?~526年),代郡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北魏时期鲜卑宇文部首领,北周文帝宇文泰之父。

人物生平: 宇文肱为人仗义有才干。

正光五年(524年),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作乱,远近的人大多响应他。

破六韩拔陵所任命的王卫可孤徒众最多,宇文肱于是纠合乡里的人攻打卫可孤。

宇文肱与卫可孤在武川南河交战,在战斗中不慎落马,他的长子宇文颢和几名骑兵奔去救援,杀死几十个人,卫可孤军的士兵逃走,宇文肱才得以上马退走。

随即卫可孤军追赶的骑兵蜂摊而至,宇文颢于是战死。

不久,宇文肱斩杀卫可孤,卫可孤的部众才解散。之后宇文肱避祸迁居到中山,于是失陷在鲜于修礼的军中,鲜于修礼命宇文肱仍然统率原来的部众。

孝昌二年(526年)正月,鲜于修礼在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反叛北魏,宇文肱加入其队伍。宇文肱被定州官兵打败,随即阵亡。

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孙子北周明帝宇文毓追尊他为德皇帝。

北周文帝宇文泰的母亲是谁?

德明皇后(生卒年不详),乐浪郡遂城县(今朝鲜国平壤市)人。北周时期皇后(追封),伏波将军王罴的女儿。

北魏时期,嫁给宇文肱,生下包括周文帝宇文泰在内的四个儿子,卒于家中。北周建立后,追封皇后,谥号为明,史称“明德皇后”。

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兄弟姐妹都是哪些人?

1、宇文颢(?-524年),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北周宗室大臣,太祖宇文泰长兄,权臣宇文护之父。

生性至孝,英勇善战。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其父宇文肱与卫可孤战于武川南河,临阵坠马,宇文颢为救父亲而战殁。保定元年,追赠太师、柱国大将军、大冢宰、恒州刺史,封邵国公,谥号为惠。

2、宇文连(?-524年),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市)人,北周宗室大臣,太祖宇文泰二哥,绍惠公宇文颢弟。

幼而谨厚,临敌果毅。随德皇帝宇文肱逼进定州,军于唐河,遂俱殁。保定初,追赠太傅、柱国大将军,追封杞国公,谥号为简。

杞简公宇文连,北周太祖宇文泰兄,宇文颢弟,幼而谨厚,临敌果毅。随德皇帝宇文肱逼进定州,军于唐河,遂俱殁。保定初,追赠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司徒、大都督、定冀等十州诸军事、定州刺史,追封杞国公,邑五千户,谥号曰简。

子宇文元宝为齐神武(高欢)所害。保定初,追赠大将军、小司徒、大都督、幽燕等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袭爵杞国公,谥号曰烈。以章武公宇文导之子宇文亮嗣位。

3、宇文洛生,莒庄公宇文洛生,德皇帝三子,太祖兄,少任侠,尚武艺,及壮,有大度,好施爱士。

北州贤俊,皆与之游,而才能多出其下。

及葛荣破鲜于修礼,乃以洛生为渔阳王,仍领德皇帝余众。

时人皆呼为洛生王。

洛生善抚将士,帐下多骁勇。

至于攻战,莫有当其锋者,是以克获常冠诸军。

尔朱荣定山东,收诸豪杰,迁于晋阳,洛生时在虏中。

荣雅闻其名,心惮之。

寻为荣所害。

保定初,追赠使持节、太保、柱国大将军、大冢宰、大宗伯、大都督、并肆等十州诸军事、并州刺史。

封莒国公,邑五千户。

谥曰庄。

4、昌乐大长公主宇文氏(?-?),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西魏权臣八柱国之一、北周文帝(追尊)宇文泰之姐,下嫁尉迟俟兜,生子尉迟迥、尉迟纲。

5、安德公主宇文氏(?-?),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西魏权臣八柱国之一、北周文帝(追尊)宇文泰之三妹,下嫁丘愿。

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皇后是哪些?

1、北周元皇后(?—552年)北魏广平王元怀女,北魏孝武帝元脩之妹。

元氏初封平原公主,下嫁开府张欢。

张欢性贪残,对待公主无礼,又杀公主侍婢。

孝武帝杀张欢,改封元氏为冯翊公主,改嫁宇文泰。

元氏生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公主逝世于西魏大统十七年。

西魏恭帝三年十二月,与宇文泰合葬成陵。

孝闵帝登基,追尊母亲元氏为王后。

武成初年,又追尊为皇后。

2、叱奴氏是鲜卑人,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妾。她生了两个儿子:宇文邕和宇文直。560年,宇文邕继承北周皇帝位为武帝,第二年尊母亲为皇太后。

叱奴太后一生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在572年帮助儿子除掉了权臣宇文护。

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控制了北周的实权,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都是宇文护杀害的。

三月十四,宇文护从同州回长安,宇文邕和宇文护到含仁殿参见太后,说:“太后年纪已高,喜欢饮酒,我屡次劝她不听。

希望兄长今天您能劝说她。

”于是拿出周成王的《酒诰》,让宇文护用它规劝太后。

宇文护进殿后,向太后朗读《酒诰》,读到一半的时候,宇文邕猛然用玉笏打宇文护的后背,把他打倒;再令宦官何泉砍他,何泉恐惧,没把宇文护砍伤,卫公宇文直从门内跳出来,杀死了宇文护,割下了他的头。

武帝宇文邕亲政。

574年,叱奴太后去世,谥号宣皇后,以皇后之仪下葬,但宇文泰和合葬的仍是他的正妻冯翊公主(孝闵帝的母亲,北魏孝武帝的妹妹)。

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儿子有哪些?

1、宇文毓(534年~560年5月30日),小名统万突,弘化郡岩绿县(今陕西省靖边县)人,鲜卑族。北周王朝第二位皇帝(557年9月~560年5月),周文帝宇文泰庶长子,母为姚夫人。

宽明仁厚,博览群书。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封宁都郡公,拜为开府仪同三司、华州刺史,迁大将军,镇守陇右。宇文觉建立北周后,进位柱国、岐州刺史、宜都王,治理地方,很有政绩,深受百姓感激。受到大冢宰宇文护迎立,继位天王。励精图治,崇尚节俭,澄清吏治,修撰典籍。武成元年(559年),正式称帝。

武成二年(560年5月30日),为权臣宇文护所害,年仅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世宗,葬于昭陵。

2、宇文觉(542年~557年),即北周孝闵帝(557年在位),字陀罗尼,代郡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周文帝宇文泰第三子,母为元皇后(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妹冯翊公主),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一位君主(当时称天王),但实际上是权臣宇文护拥立的傀儡。

宇文觉七岁(一说九岁)时,被封为略阳郡公。西魏恭帝三年(556年)三月,拓跋廓命宇文觉为安定公世子;四月,拜为大司马。十月,宇文泰过世,由宇文觉继承太师、安定公等官爵。十二月,拓跋廓又下诏以岐阳之地封宇文觉为周公。

周孝闵帝元年(557年),拓跋廓派济北公元迪将皇帝的玉玺和绶带送给宇文觉,二月十五日,在其堂兄宇文护的扶持下,宇文觉正式即位称天王,国号大周,史称北周。

天和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派遣蜀国公尉迟迥在南郊上谥宇文觉为孝闵皇帝,称其陵墓为静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z202311031000088de9.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