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周武王是姬发还是姬昌,「名人历史百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一代明君——周武王姬发

周武王姬发(约前1087—约前1043年),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武王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在位七年,因病而逝。他一生严谨稳重,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但他也有失误,在刚刚取得政权之后,便“归马华山之阳,放牛桃林之野,倒载干革,包之虎皮,车甲衅而藏之府库,示天下不复用。”可是在他死后不久武庚就发生了叛乱。危急时刻,周公旦平定叛乱,辅佐周成王。

【成语典故】

爱屋及乌

出处:《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释义: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喜爱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赏析:商王灭亡,以周军为首的部落联军进入朝歌之后,一道难题便摆到了姬发面前——究竟应该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贵族、军队和民众?姬发让手下大臣们讨论。

姜太公在伐纣战争中立下大功,而且德高望重,虑事一向周全得当。他第一个站起来说:“老臣听说,如果有人喜欢上另一个人,那么就连他家屋顶上栖息的乌鸦也要喜欢;如果不喜欢某个人,同时也会很讨厌他的随从。纣王作恶多端,天下人都痛恨他。老臣以为,大王您应该把他的那些部下斩尽杀绝,以除后患。”

姬发的弟弟姬旦(即周公)并不赞同姜太公的建议。他认为商朝已经灭亡,残余的力量并非死心塌地效忠帝辛,所以根本不足以危及周王朝的基业;况且滥杀无辜也有悖上天好生之德,不是仁义之师该做的事情。

姬发反复权衡了两人的建议,最终没有采纳姜太公的主张,而是根据周公的建议,让商朝的遗民保全了性命。

“爱屋及乌”这个成语从此流传下来。

白鱼赤乌

出处:《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释义:乌,古代传说中的瑞鸟。白色的鱼,红色的鸟,指祥瑞之兆。

赏析: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继位第九年,商纣王残暴无道。

于是周武王集聚力量,准备夺取天下,并在在黄河渡口检阅部队,会盟诸侯。

当武王渡黄河的时候,船行到河中间,突然有一条白色的鱼跳到了武王的船上。

武王俯身把鱼捡起来,用以祭天。

渡过黄河之后,又有一团火从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不停地转动,最后变成一只红色的鸟,它的叫声响彻云霄。

商朝素来以白色为贵,白色代表着商朝的王权;而舟和周同音,也就象征了周王室,预示着商朝的军队要归周了。

而周人又以红色为贵,此时武王居住的房子上空出现火红的瑞鸟,预示着周王国要一鸣惊人,商的天下也要归周所有了。

两年后,武王正式伐纣,并夺取了江山,建立了周王朝。

由此这个故事被赋予了神秘色彩,白鱼赤乌也就成了祥瑞的征兆。

同心同德

出处:《尚书·泰誓》:“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

释义:表示“众人一心”。

赏析:周武王九年(公元前1048年),武王率大军向东进发,来到了黄河南岸的盟津(今孟津西北),举行誓师仪式,即“盟津之誓”。

这次到会的诸侯和部落首领有八百人之多,所以史称“八百诸侯会盟津”。

这是一次灭商的实战演习和总动员,通过这次演习,确定了周的盟主地位,同时,武王认为灭商的最佳时机并未到来,所以引兵暂退。

至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商纣王的统治更加黑暗,大批忠良之士被杀或逃亡,纣王身边只剩佞臣。

武王感到灭商的时机已到,于是亲率戎车300辆、虎贲之师3000人、甲士45000人东进伐纣,并遍告诸侯重新会师于盟津,此次盟津会师正式揭开了武王伐纣的序幕。

大军一路上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抵达牧野,与商朝精锐之师对垒。

周武王在牧野召开誓师大会,历数纣王“自绝于天”的种种罪行,宣布执行上天的旨意来讨伐纣王,其誓词名“泰誓”,载于《尚书》。

誓词中曰:“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

”意思是:纣王人虽多,但心不齐;我武王人虽少,但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定能取胜。

最后,由于周武王人心所向,上下一心,商军阵前倒戈,引周军攻下商都朝歌,纣王无奈自焚,商朝最终灭亡。武王大获全胜,建立了西周政权。

“同心同德”、“一德一心”、“一心一德”,后来都成为表达“众人一心”的典故,使用至今。

恶贯满盈

出处:《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释义:贯:穿钱的绳子;盈:满。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恶极多,已到末日。

赏析:商纣王是历史上一个极其残酷的暴君。为了推翻他的残暴统治,周武王就出兵讨伐,大军渡过黄河后,直逼商都朝歌。这时,周武王发出誓言,名曰《泰誓》。《泰誓》其中说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意指:商纣王作恶多端,就像串钱的绳子一样,其罪恶已串到头了。老天爷已命令我杀死他。成语“恶贯满盈”便出于此。

不食周粟

出 处:《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释 义: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赏析: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滦县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出走,欲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

后来二人在路上相遇,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

复风之报

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

释义:后用为忠臣爱国护主的典故。

赏析:相传周武王在攻克殷的第二年生病,周公向三王祈祷,愿以身代受。

史官将祝词的策简保存在金滕之匮中。

武王死后,继位的成王听信管叔、蔡叔的流言,怀疑周公。

天空于是刮起大风,把田里的禾苗都吹倒。

后来成王开匮看到周公的祝词,得知自己错怪了周公,表示悔过。

天上又刮起反向的风,把吹倒的禾苗又扶了起来。

《汉书·刘向传》: “故高宗有百年之福,成王有复风之报。

血流漂杵

出处:《尚书·武成》。

释义:后形容战死的人非常多。也泛指血流成河。

赏析: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交战,血流漂杵。汉贾谊《益攘》:“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一回:“若崩厥角齐稽首,血流漂杵脂如泉。”

鲁阳挥戈

出处:《淮南子·览冥训》

释义:后指力挽危局。

赏析:传说周武王率诸侯征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战斗十分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非常英勇,敌人闻风丧胆,鲁阳公见天色已晚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都后退了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消灭了敌军。唐白居易《礼部试策第四道》:“邹衍吹律而寒谷暖,鲁阳挥戈而暮景回……不测此何故也。”

梦九

出处:《礼记·文王世子》

释义:后以“梦九”为祝人长寿之词。

赏析:传说周武王一觉醒来,周文王问他做了什么梦,武王回答说:“我梦见天帝与我九龄。”宋范仲淹《老人星赋》:“又何必周王之梦九,而嵩岳之呼万者也。老子犹龙赋元圣之道。通变如此。”

【人物传说】

周武王与“龙肉”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起源于周朝。据传说,周武王伐纣时在岐山遇到一个像“龙”的怪兽,就把怪兽杀了,每人分吃怪兽肉以鼓舞士气。但是由于人太多,不够分,就煮汤每人分喝一碗,大家都认为很好喝。这就是岐山臊子面的雏形。

周武王封碧霞元君的传说

传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攻下殷商的都城镐京,灭伐了荒淫无道、沉溺酒色的纣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可是,想来想去,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金银财宝这些东西太俗气了,而且也没有什么意义,用过就完了。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

却说姜子牙分封诸候,封来封去把全国其它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

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

两人正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

黄妃是武王最宠爱的妃子,莫说武王已经允诺,就是黄妃自己开口,也得赶快给她。

这下可好了,三人都看准了泰山这块宝地,可总不能都去坐呀!这到底如何是好呢?

事到如今,只黄氏兄妹就够姜子牙缠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头。

不过放弃了也怪可惜,他见黄氏兄妹一个凭护驾有功,一个仗武王后台,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就赌气地对他们说:“好了二位,谁也别争,谁也别抢,凭自己的本事,谁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谁的。

”黄飞虎一听,不禁拍手叫绝。

他想,凭我这一身力气,泰山还能有黄妃的份?可是,身单力薄的黄妃,也没有一点惧色,一口应允了。

黄飞虎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赛日期一到,便骑上他的玉麒麟,日夜兼程,从京都直奔泰山。

黄妃为比赛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一条妙计,比赛一开始,她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一只,使了个神法,将鞋子扔到玉皇顶上,然后才不慌不忙的向泰山赶来。等到黄妃爬上泰山,兄长早在南天门上等得不耐烦了。他见黄妃姗姗来迟,便对她说:“不行就是不行,别逞能。这回你该服气了吧?”

“真是岂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为你在路上出了什么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绕道赶来。”黄妃一本正经地说。

“你别胡搅蛮缠,你说先到,有何证据?”这下黄飞虎还真有点着急。

“证据吗?当然有,你来看吧。”

黄飞虎跟着妹妹来到玉皇顶,只见黄妃的一只绣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尽管有证有据,黄飞虎却从心里不服气,不禁斥责妹妹:“你耍滑头。”

黄妃不紧不慢地说:“凭本事嘛,怎么是耍滑头?”

黄妃自知纸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长一人还好对付,等姜子牙他们来就麻烦了。她作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对兄长说:“咱们兄妹二人,本该是你敬我让,不分你我才是。这样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们共管泰山总可以了吧?”

这样一来,先来的黄飞虎倒做了不晓世理的孬种,后到的黄妃倒成了慷慨大度的好人,把个黄飞虎气得直翻白眼。可也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

等姜子牙赶来,一看便知黄飞虎上了妹妹的当,可是,他见黄氏兄妹都协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说破,只好将计就计,把黄飞虎封为泰山神,把黄妃封为碧霞元君,一个在山下天贶殿,一个在山顶碧霞祠。

武王封貔貅

武王伐纣时,在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没有人知道此为何物,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作自己的坐骑,带着它打仗,屡战屡胜。周武王见貔貅如此骁勇神奇,就给他封了一个官,官号为“云”。

【生平大事】

孟津之盟

公元前1059年,是周武王即位的第二年。

这一天,周武王祭祀了神明,又将周文王的牌位供奉在中军的军车上,然后率领大军东征,抵达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在那里召集诸侯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孟津之盟”。

各地共有800位诸侯前来参加此次会盟。

周武王在誓师仪式上发表了声讨商纣王的檄文。

“商纣可伐!”各地诸侯振臂高呼。

这既是一次外交盟会,又是一次军事大演习和大检阅。

“孟津之盟”使商纣王感到周人已经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他决定对周用兵。

然而,商纣王的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

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急忙调动军队,倾全力进攻东夷,造成都城朝歌的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朝廷也一片大乱。

周武王审时度势,立即召集姜尚、周公、召公一起商议,决定把握这一有利战机,乘虚而入,大举伐纣,以求一战而胜。

牧野大倒戈——武王伐纣之战

公元前1057年,元旦刚过,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武士3 000人,兵士45 000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

正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方国部落军队会合。

正月二十八日,周武王又率本部和方国部落军队由孟津冒雨迅速东进。

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渡过黄河,兼程北上,经过6天的行程,于二月四日拂晓抵达牧野,直指商朝都城朝歌。

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商纣王无奈之中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于是,商纣王只好武装大批奴隶和战俘,共有70万人之多,并由他亲自率领,迎战周军。

二月五日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后,进行庄严誓师,史称“牧誓”。

周武王在阵前声讨商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罪人,暴虐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征战将士的斗志。

接着,周武王郑重宣布作战的军事纪律。

他要求全体兵士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次、五次或六次、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

他最后还严厉下令:不准杀害投降者,以瓦解商军。

誓师结束后,周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因为憎恨纣王而心向周武王,这时便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帮助周军作战。周武王乘势猛烈冲杀敌军。于是,几十万商军顿时土崩瓦解。商纣王见大势已去,于当天晚上仓皇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武王则乘胜追击,一举攻占朝歌,灭了商朝。

牧野之战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向后人表明,单靠人多势众,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人心的向背以及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否,才对战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秘闻轶事】

武王问治国之道

周武王问姜太公:“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呢?”姜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怎么去爱护百姓罢了。

”周武王说:“怎么样才能做到爱护百姓?”姜太公说:“给子民利益不加害他们,让他们成功而非失败,让他们活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予他们而不是抢夺他们的(东西),给予他们快乐而不是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方法,让百姓有合宜的道德、行为,怜爱他们罢了。

失信致亡

武王进入殷商的都城后,听说殷商有一位老者,就前去拜见,同时询问殷商灭国的原因。

殷商的老者回答说:“大王想要知道原因,请约好明天中午再说吧。

”武王和周公旦第二天一早准时赴约,却没有等到老者。

武王责怪老者。

周公说:“我已经明白了。

这位老者是个君子,在道义上他不能批评自己的君主,他知道自己君王的过失,又不忍心告诉大王您。

至于约好时间却不见面,说话却不守信用,这就是殷商灭亡的原因。

他就是通过这一行为告诉大王这个原因的。

【名人评说】

周武王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有着果断地处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无道,他打出了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大大的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伐纣的过程中,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亲自带领兵马直捣朝歌,打了纣王一个措手不及。

同时周武王有着很杰出的个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戴,这也是他获得人们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遗迹】

周武王陵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6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周陵中学内。周文王陵北100米处为周武王陵,底部周长285米,高12.3米。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献殿、木牌楼经过修葺和彩绘。

武王伐纣的见证物利簋

利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因其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与天亡簋相似,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腹内底部有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译文大意是: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右史利铜,用作檀公宝尊彝。

大丰簋

西周初期著名青铜器。

又称“天亡簋”或“朕簋”。

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

四耳作兽首形,有珥,方座,腹及方座皆饰卷体夔龙纹。

造型庄重,装饰华丽,制作精致。

腹内壁有铭文八行七十八字,记载周武王灭商后为其父文王举行“大丰”的祀典,实际是铸件人对周文王父子的颂词。

大丰篡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物,同时是西周铜器断代的标准器。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铭文字形参差错杂,变动不居,在拙朴散乱中显示运动与和诣之美,有轻有重的笔画在某种程度上有自然书写带来的笔墨痕迹。其铭文用韵协调,开创了千古词赋先河,也是我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

其铭文如下:乙亥,王又大丰,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王。衣祀于王不显考文王,事喜上帝,文王德才上。不显王乍省,不肆王乍唐。

同盟山武王庙

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东北3公里处,有一高20米的土台,面积约3.75万平方米,即“同盟山”,上建武王庙。庙左有太公校阅台,右有饮马池。

同盟山原是一个黄土堆。

因为它地处平原,四周一马平川,显得地势高耸,鹤立鸡群了。

它的形状又象一团掉在地上的面疙瘩,人们又叫它“疙瘩山”。

武王伐纣的兵马刚扎下寨时,忽听将士来报:“西面发现追兵!”武王登上疙瘩山一看,果然看到西边扬起七八股漫天烟尘,黑压压一片人马,军旗如林,迎风飘扬,直奔伐纣大军而来。

武王命一大将前去察看,并令:“是纣军全歼不留,是友军以礼相待。

”一会儿,大将带着八个身佩宝剑的人飞马而来。

原来是八位小国的首领,亲自带领人马参加伐纣。

姜太公屈指一算,对武王说:“参战的大小诸候已汇集了八百。

”武王欣喜异常地说:“八百诸侯相助,伐纣必胜也。

”武王就在疙瘩山上与八百诸侯结成同盟,共商伐纣大计。

八百诸侯为表同盟伐纣的决心,各自带着自己的将士,一人捧一捧土撒在疙瘩山上,把小小的疙瘩山堆积成了方园几百亩,高五六丈的大土丘,站在上面,东可望牧野,西可望孟津,当时起名为“同盟山”。

伐纣胜利后,人们为了纪念武王,在同盟山上建造了武王庙,竖立了功德牌坊,把他发布军令的地方叫“武王点将台”,操练兵马的地方叫“演武场”。从此,同盟山成为景色优美的获嘉县八景之一,有“同盟夕照”的美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j20230731185008169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