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拾明清史,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观荣辱纷争—观后感

清朝的衰机,可说是起于乾隆之世的。

高宗性本奢侈,在位时六次南巡,耗费无艺。

中岁后又任用和珅,贪渎为古今 所无。

官吏都不得不剥民以奉之,上司诛求于下属,下属虐取于人民,于是吏治大坏。

清朝历代的皇帝,都是颇能自握魁柄,不肯授权于臣下的。

他以异族入主中 原,汉族真有大志的人,本来未必帮他的忙。

加以他们予智自雄,折辱大臣,摧挫言路,抑压士气,自然愈形孤立了。

所以到乾、嘉之间,而局面遂一变。

正式起点是鸦片战争时间点的前后、本来清政府军事实力还行,但是经过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导致,从经济、政治、军事其实都远远落后与欧洲国家,所以鸦片战争战败是必然的,战败后从南京条约也带给清政府不论是财力、物产资源、疆土都有很大影响。

后期由李鸿章组件的北洋水师曾经想力挽狂澜,但由于清政府内服员做假账充作私有财产等诸多原因导致战败。

这就好像一个人生病自己却不知道,直到有一天被人揍了一顿,才发现身体其他器官也不行了,但是想去就医也晚了。

但是不得不称赞的是在清朝统治之下,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快地摆脱了17世纪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令欧洲君主羡慕的是,在多尔衮、顺治帝和康熙帝奠定的牢固基础上,清朝统治者建起了一个疆域辽阔、文化灿烂的强大帝国。

在此后的近两个世纪中,中国的版图几乎比明朝的领土扩大了一倍。

因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再没有真正的对手能够向清朝的统治挑战。

然而,大清统治的和平却在另一方面付出了代价。

由于在18世纪席卷欧洲大陆的战争中,双方的兵力几乎相等,因此参战国不得不大力改进其军事技术,并对其专制政体进行合理化改革。

中国则缺乏 竞争对手,故除了为征服相对落后的亚洲内陆人民、抵御哥萨克的侵扰、及维持对东南亚和朝鲜的宗主权所需要的军事实力外,没有改进其军事技术的强烈愿望。

并且,尽管清朝于18世纪建立了军机处,从而导致了清廷最高层权力的又一次集中,但雍正时期的财政改革却没能坚持几年,这些改革本来也许会为清政府提供日后在同西方的斗争中为更有效地征收人头税所需要的财政手段。

这不仅是因为缺乏有力的对手迫使清政府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而进行体制改革;而且是因为清初统治者在运用相当进步但属传统类型的制度与技术以恢复政治稳定的过程中,获得了彻底的成功。

权力高度集中,而未得到彻底的合理化改革;君主的权威提高了,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却下降了。

1835年,对中国的形象仍在某种程度上进行学者式赞美的托克维尔写道:游客告诉我们,中国人安宁但不幸福,有工业但不进步,稳定但不强大,有物质性的秩序但无公共道德。

由于这些,社会的发展还算不错,但不是很好。

我想,当中国向欧洲人开 放之时,他们会发现那是世界上中央集权制的最佳模式。

那些最后用武力敲开了中国大门的欧洲人发现,清朝的统治不像托克维尔所认为的那么好。

权力仍然高度集中,但行政管理网络的末端已开始同官僚系统的指挥中心脱节。

甚至更糟的是,整个系统已放弃了它在清朝初年曾经有过的弹性。

而更可悲的是,正是17世纪清朝重建统治秩序的成功,使之在19世纪强大的外来干涉再次出现之时,难以作出制度上的选择。在清朝灭亡的最后时刻,整个政治结构也随之崩溃了。清朝的洪业终于被耗尽,帝国的秩序已无法恢复了。

战争从道光皇帝那里开始,割地赔款的结果让他很没有面子,这时他还是自觉的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看问题的,但是一旦当有人提醒他林则徐在广州招募水勇

不得不防,大清的国策又开始起作用了,所谓防民甚于防寇,所以对外可以妥协,对内坚决防范。客观说,与西方列强的斗争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直到2次鸦片战争时候,清的统治者面对外来侵略还是敢于斗争的,还是愿意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维护国家利益的,他们希望能够保大清同时保中国。

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悲剧就在于他们所要竭力维护的这个国家政权实际上已经不是中国利益的守护者,而是中国利益的出卖者。

这是他们的局限。

但是清统治者的这种国家认同的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严重的,中国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汉族精英们经历过维新失败后,逐渐的看透了清政权的本质,他们所要求的,已经不是改良了,而是要打到这个出卖中国利益的大清政权,要发动革命了。

 本来大清是有机会挽救自身命运的,日本不就是通过维新、维权运动,不仅真正统一了国家,还增强了国力了吗?且日本皇室也一直保留下来了。

但是,满清的错误的国家认同,使得国家的主体民族逐渐觉醒,对这个政权离心离德,为了自身的利益奋起革命,待到满清意识到这个问题,历史已经不再给她机会了,在人民声势浩大的讨伐中,这个帝国主义的同路人政权一夜间轰然倒塌。

清王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方式充满了耻辱,至今人们都不愿意再提起那段屈辱的历史。

提到满清灭亡的原因,史学界普遍认为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慈禧等统治者个人品质问题。

化学家为此专门比较了同时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科技水平、人员素质、财政状况等国力构成要素,研究的结果是,化学家不敢苟同史学家的结论,在此,化学家斗胆提出一种个人新看法,请各位评阅,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欢迎交流。

但是本人对人身攻击、乱扣帽子以及胡搅蛮缠一律不做回应。

满清衰落,不在于人口、财力、制度,而在于统治阶层的国家认同感缺乏,导致人民离心离德,诚所谓有天时地利而无人和。

“此文章为历史观(入驻一点号的媒体名称)原创,特此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j20221102032005e159.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