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太行堤河在哪里?河南延津·太行堤与黄河的记载及传说

延津县胙城乡王堤村东,今有太行堤遗址尚存,尽管和它原来的规模相比仅剩很少几段,但巍巍太行堤的名气,史书的多处记载,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传说,永远留在延津人的记忆中。

历史上由于黄河的多次泛滥决口,打堤修渠治理黄河成为黄泛区第一大事,因此,太行堤被誉为“巨龙般的黄河大堤”,“黄河的第二道防线”,“南挡洪水,北拦风沙”,“古胙地第一大抗洪防沙工程”等。

清《胙城县志》记载:明弘治七年(1494),河督御史刘大夏奉命役夫堵塞黄河张秋决口,在北岸筑起数百里长堤,其中大名府长堤,西起胙城,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抵虞城,凡360里,名太行堤

清《河南通志》记载:胙城县境段太行堤总长82.5里。

胙城王堤向东,入封丘古堤即是,横贯全县

成书于清初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刘大夏治河筑堤时说:又筑西长堤,起河西胙城,经滑、长垣、东明、曹、单诸县,下尽徐州,亘360里,谓之太行堤,凡5旬而功毕。

从这些记载看,似乎是从刘大夏1494年修筑,从那以后才有了太行堤,其实不然,从以下两处记载可以看出,在这之前就有太行堤。

其一还是《读史方舆纪要》,在写明万历年间的河患时说:“明年(万历31年,即1603年),复决苏庄,冲入沛县太行堤在县西北,灌昭阳湖,入夏镇俱详漕河,横冲运道……”。

其二是《明史·河渠志》记载:“化龙(即李化龙,万历31年任总理河道)甫至,河大决单县苏家庄及曹县缕堤,又决沛县四铺口太行堤,灌昭阳湖,入夏镇”。

这两处讲的都是黄河从单县苏庄决口,时间比刘大夏1494年修堤早109年,便已经出现了“沛县太行堤”和“四铺口太行堤(尽管也属沛县)”,两部书都用了“太行堤”,说明“太行堤”并非刘大夏的发明。

太行堤不但不是从刘大夏修筑才有,在民间流传有种种传说,都远远早于明朝刘大夏:

刘秀命名太行堤

汉代中叶,光武帝刘秀平定王莽篡朝造成的疮痍之后,一为巡视民情,二为拜谒先祖,一路东巡,到汉皇故里参拜祖陵,答谢庇佑之恩。

谒陵之后,见陵后之间水势汹汹,黄河之水时有侵夺,对祖陵构成很大威胁,于是下令军民共建,筑起一道长长的黄河大堤,意在保护汉皇陵永远不受黄水侵害。

刘秀登上大堤,看到大堤自西南向东北逶迤而去,犹如山峦叠峰,其走向与晋豫之地的太行山脉遥相呼应,遂将堤命名“太行堤”。

土长城即太行堤

说是秦始皇修长城时,孟姜女哭倒的长城就是延津境内的太行堤。秦始皇见长城倒了,就命人重修,可是孟姜女与其丈夫范喜良的阴魂不散,无论怎么修也修不起来,后来只好命人修了一座土长城,就是延津胙城通往山东曹县的太行堤,因这一带都是平原无石头,所以只好修成“土长城”。

秦始皇嫁女修堤

说当年秦始皇的女儿出嫁到长垣时,忽然途中遇到暴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

由于雨水过大,黄河水猛涨,水天相接,一片汪洋。

新郎、新娘和娶亲的队伍一下子乱了套,只好搭起帐篷,搁浅在半路上。

秦始皇在皇宫闻听此报,心急如焚,遂即下了一道御旨,通令沿途各州县,征召筑路大军。

不到两天时间,千百万民夫像蚂蚁搬家一样,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肩挑背扛涌向指定地点,不几天功夫抢筑起来一条通往长垣的人工大道,因它头枕太行、脚踏长垣,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太行堤”。

对于此事,当地百姓编有歌谣评论说:

千古一帝秦始皇,嫁女修堤甚荒唐!

修堤应该为百姓,防洪抢险才正当。

保忠良神鞭迁坟

为了打一道又宽又厚的黄河大堤,秦始皇下令:不管男女老幼,凡能拿动工具的,一律上河堤运土,一岁一次挑一斤。

这样一来,可苦了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和十来多岁的娃娃,每天都有大批老人和孩子死于监工的皮鞭之下,尸体被打进大堤里,日复一日,累死的人越来越多,黄河两岸到处怨声载道,人们无不暗地咒骂秦始皇的残暴。

眼看大堤工程快出胙城县境,前边遇到一片坟地,古柏参天,碑石林立,官员们派人一问,原来是当朝大臣明达家的祖坟,不敢鲁莽行事,只得向秦始皇禀报。

谁知秦始皇正想找他这位手下人的茬,然后置其于死地,因为明达联合其他一些官员刚刚给朝廷上过书,要求为百姓减轻赋税,秦始皇极其恼火,接到禀报,即刻降旨,要明达两日内迁坟,违期满门抄斩,并将坟打入大堤。

再说明达,因父新丧,正在家守孝,接到旨意,顿时又惊又气,浑身打颤。

他为官多年,深知秦始皇的荒淫残暴。

当年修万里长城,死了多少平民百姓,如今要我两日迁坟,不过借刀杀人罢了。

偌大一个坟墓,各村人丁都已上堤,莫说两天,20天也不够用。

思来想去无良策,只有坐以待毙。

深夜,明达备好上吊绳索,坐在太师椅上长吁短叹,突然有一身穿黑袍的大汉飘然而至,自称是过路客商来此求宿,见明达一脸愁苦,问明缘故后仰天大笑,说不过区区小事,他自有办法解之。

只见他到了坟场,转了一圈,然后从怀中掏出一支一尺多长的鞭子,挥动着晃了两晃,口中念念有词:“天下百姓爱忠良,将坟迁到黄龙岗!”

话音未落,方圆几十亩的坟茔不见了,惊得明达目瞪口呆。接着,汉子领着明达来到黄龙岗下一看,整个坟茔完好无缺,碑石林立,松柏依旧,父亲新坟上的土还是湿的。汉子告诉明达,因你惜民疾苦,冒死上书,玉皇赐我神鞭保护忠良。对此,当地群众评论说:

“神鞭迁坟”理不当,劳动人民一理想。

修堤若为防洪故,当官迁坟又何妨?

用神鞭撵山驱河

此传说紧接上篇:那汉子接着把神鞭又赐于明达,要他用神鞭撵山驱河,造福百姓。说罢,飘然而去。

再说秦始皇下令要明达两天内迁坟,否则将坟打入大堤,并将其满门抄斩。两天后,秦始皇带着满朝文武,亲临黄河大堤查看。督堤大臣听说皇上驾到,慌忙赶去迎接。

秦始皇问道:“前天寡人降旨,让尔等通知明达迁坟,今限期已到,不知情况如何?”

督堤大臣答曰:“臣昨日收工时,还见坟茔依旧,今日拂晓闻报,坟茔已被迁走,而且未留丝毫痕迹,正觉奇怪!”

秦始皇闻听,勃然大怒:“这么大一片坟地,绝非三五十人就能一夜之间搬走,他家定然藏着大批人马,修堤工程浩大,他竟敢违抗朕意,不肯出来打堤,快拿明达来见!”

卫士闻声而动,片刻功夫便把明达押来,跪在秦始皇面前,战战兢兢吐露了真情,并把神鞭交出让秦始皇观看。秦始皇以为他在说些弥天大谎,就指着前边附近的酸枣山,命他迁到黄河大堤上。明达哪敢不从,哆哆嗦嗦,学着汉子昨夜的样子将神鞭一甩,口中轻声念道:“鞭儿鞭儿遵圣意,将山移至黄河堤!”

话音未落,只见偌大的一座酸枣山竟“呼”的一声挪到了大堤上。

秦始皇瞪着大眼,张着大嘴,惊叹不已,然后令明达将神鞭交出。

秦始皇拿到神鞭后暗想:看来此人怀有妖术,如不早除,必有后患。于是,马上翻脸说:“此鞭乃我家祖传之宝,在征战燕国时失落,你身为大臣,伴驾多年,得宝而不献,图谋不轨,我岂能容你!来人,拉出去,斩!”

一帮如狼似虎的卫士一拥而上,可怜明达几世忠良,竟这样惨死于乱刀之下。

秦始皇得到了神鞭,趾高气扬,他指着通往黄河大堤的一座座大山,说:“这几座山不长眼,将其移到河两岸!”

于是一座座大山被撵到黄河两岸,随现出一道天然长堤,这样一来,也不用人们肩挑背扛黄土打堤了。

秦始皇又用神鞭指着泛滥成灾的洪水说:“水太多了没用处,驱入黄河储备住!”

于是涛涛洪水不见了,都被乖乖地储存进黄河里,黄河从此得到治理,不再为害百姓,百姓日子逐渐好起来。

这样一来,人们到处传颂着秦始皇有本事有功劳,能撵山,会驱河,造福百姓,是好皇帝!

有人反对说,秦始皇怎么得到的神鞭?功劳应归于忠臣明达!

又有人说:明达的神鞭从哪里来的?玉皇赐予神汉,神汉赐给明达,归根结底还应感谢玉皇大帝!

于是又有人感叹道:

嗨!用神鞭撵山、驱河,

仅是个梦想、传说。

功也罢,过也罢,

太行大堤今尚在,

任人随意去评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i202403291320267a4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