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李陵》,李陵--超越一家一族的仇恨,造福了两边的同胞

西汉13A:李陵(在大漠25年)

李陵--超越一家一族的仇恨,造福了两边的同胞

搁置恩怨,全力造福同胞

针对灭族的仇恨,李陵本来应该走「伍子胥(血腥报复)路线」。但报仇机器会在长城内外制造大面积的伤害啊,亲人在天上会多么伤心!李陵在挣扎、沉淀之后,决定冻结家族的恩怨,继续为全体同胞打拼。

他带着「汉匈不两立」的观念来到大漠,想征服匈奴捍卫同胞,却发现这个世界比中原更宽厚-- 他走到穷途末路,只想暂时歇歇脚,单于却重用他,要求他参与决策。他杀死李绪,又给商丘成部队放水,单于却照样信任他。

李陵发现外国人也是人,心里也有真诚,思想朴实而开放,重感情,追求公平。塞外一片荒寒,生活极端困难,这些猎人逼得要翻越长城去觅食(求生存)。

但他们有个盲点-- 为求生存而具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会伤害另一个民族,撼动对方的生存权,让两个民族成为天敌。互相报复来、报复去,生存会变得很困难。

「四海之内皆兄弟」,人跟人为什么要互相伤害呢?想谋求生存,必须了解「有容乃大」的意义,放弃单向、侵略性的逻辑,跟其它民族共存共荣

劝阻作战,往西域发展

李陵对单于解释,匈奴骑兵翻越长城,劫掠无武装的农民,摧毁他们的家园和生命,在汉人心里烙下伤痛和仇恨,就会促使他们卧薪尝胆,投入报复行动。

现在两国已经成为宿仇了,与其硬碰硬、付出沉重的代价,不如在漠北安顿下来,让汉军找不到踪迹。匈奴的出路在西方。

单于听进去了,他授权李陵率领骑兵队去拜访西域(新疆、中亚)国家,缔结军事、经济同盟。李陵部队规模不大,但是遇到抢匪或有敌意的部落,能用灵活的战术来保护自己。

在刘彻前期,经过张骞(刘彻前期)的努力,西域各国跟西汉变成朋友了;在李陵出现之后(刘彻末期12年+昭帝13年),也同时跟匈奴往来。

张骞

匈奴在这25年得到和平,发展国际贸易,经济渐渐充裕起来,国力提升了,在西域声势超过西汉,彷佛一步步靠近天堂;西汉却越来越像个地狱。

刘彻变成魔神

刘彻在登基、备战之后吹响进攻号,卫青霍去病让战争天平倒向西汉,短短几年就把大势底定了。匈奴被压缩到大漠,失去发动攻击的能力。

但刘彻已经习惯接到一连串捷报了-- 先期待,之后亢奋,接着各国使者奔过来朝拜并呈献礼物,他也沉浸在威震四方的良好感觉当中。他没办法停下来,战火继续延烧了30年,神州始终绷紧神经,维持「备战、攻击」模式。

李陵到达大漠之后,匈奴彷佛变成透明人了。塞外大地封冻,补给困难,汉家战士和马匹长途跋涉,病号渐渐增加。有时「草原两月游」,找不到敌人的踪影,有时被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伏兵袭击,尴尬地逃走。

在西域也非常挫折,李广利作战几次,消耗了国库和20万大军,唯一的业绩是抢回三千匹汗血马。

世界最富有的国家面对这种消耗,搞到国库枯竭,变成穷国;最强大的部队离开家园,不知道为何而战,身心极端疲惫。

在全盛期之后面对一次次失败,让刘彻心情动荡。他在「李陵事件」里消灭了那个忠心耿耿的家族,本身也崩溃了,不但嗜战,更变成嗜血的魔神。拔除一个个中央官员家族,最后更把自己灭三族,并且牵连几万人。

牺牲名誉,保护无辜的汉军

「李陵事件」七年后,刘彻命令李广利率领七万主力部队去征讨匈奴,又派遣一个素人领导偏师,开辟另一条战线。

那位素人叫商丘成,现职御史大夫,学经历是知识分子、文官,军事素养和经验空白,连兵法都没接触过。现在硬着头皮带领两万人跨进塞外,立刻被匈奴骑兵包围,仓皇地逃到浚稽山。李陵率领三万名精锐骑兵,在这里等候他们。

李陵

商丘成放弃安营扎寨、探勘地形之类的基本动作,只要求部将寻找撤退的路径。前景真惨啊,即使幸运地逃回长安,也会套进魔神的整肃网。李陵看见这些绝望的脸孔,应该感到很不忍心吧。

商丘成部队在流离失所当中,还没搞清楚状况,匈奴骑兵就全体纵马离开了,周围只剩下一片安静。天上掉下来一个胜利,汉军提心吊胆地班师回去,沿路侦察不到敌踪,也完全没有受到阻拦。

李陵在塞外长大了-- 国家的弃子,来到九年前(25岁)的蒙难地点,决定牺牲名誉,为无辜的汉家将士提供生路。

汉军厌战,农民起义

商丘成部队在庆功宴上非常忐忑。匈奴骑兵真强悍哪,多亏单于授权、李陵放水,他们才得到一条活路,这些消息在长安秘密地口耳相传。

国家困乏到极致,部队厌战,农民也被沉重的赋税、劳役搞到活不下去了,在华北、华中各地起义。刘彻政权出现危机,他只好颁布罪己诏(去世两年前),把农业生产当成重点,停止作战。长城南北休兵,两边的苍生终于能休养生息。

刘彻走进生命的最后两年,魔神文化表面上收敛了,实际上那份残酷仍然存在。例子到处都是-- 刘彻为了清除后顾之忧,先杀死赵钩弋,再指定刘弗陵(7岁)当太子。弗陵被推进身心的动荡和衰弱,只能勉强撑到成年。

商丘成幸运地回到长安,由于魔神文化并没有真正消失,他只能再活两年-- 首先被同事牵连,从御史大夫(监察院长)降职到太子詹事(东宫事务主管)。某一天喝醉了,吟唱「出居(迁居)安能郁郁(怎能心情低沉)?」

太子东宫

下班后喝点酒有罪吗?这吞吞吐吐、不痛不痒的歌词又触犯了什么禁忌呢?但同僚诬告,他的用意在诅咒皇帝,当局判处「不敬罪」(「大不敬」,破坏皇帝的名誉或尊严,唯一死刑),商丘成无奈地自杀了。

李广利灭族

商丘成部队在大漠落难时,主力李广利部队也很狼狈。

李家兄弟姐妹是乐舞表演艺人,在皇宫服务。李延年成为刘彻的男宠,李夫人成为「女宠」,李广利被拔擢成将军。

有一回刘彻采纳诬告,把李广利家族消灭到剩下几个人。他随即清醒过来,抱着补偿心理重用、宽待李广利15年,并且把李夫人的儿子刘髆(读「博」)册封成昌邑王。

后来刘彻杀死太子刘据,李广利就跟左丞相商量,打算支持刘髆来补位。刘彻家大业大,家产(神州)打算传递给谁,不容许任何人觊觎。李广利到达塞外时,「支持刘髆」的计划走漏了,刘彻处死左丞相,逮捕李广利的家人。

这时李广利在战场吞败,听到长安的消息,赶紧就地投诚。刘彻震怒,把李广利家族消灭了。

李夫人

李广利的部队阵容永远浩大,因此在塞外地位超出李陵、卫律(西汉降将)。卫律不服气,一年后贿赂巫师,请他宣告上一任单于在天上很愤慨:「李广利率领大军团,杀害过多少弟兄!现在为什么不用李广利祭神,来告慰弟兄?」匈奴人想想有道理,就照办了。

登上悲剧英雄的高峰(结论)

李陵像祖先李耳一样,不在意舆论,只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重大的压力下,倾听心里的声音,散发出人性的光辉,登上悲剧英雄的高峰,终于超越了主流思潮和一家一族的仇恨,打败阴惨惨的命运,达成心愿,造福了长城内外的同胞。

希腊众神帅气爆棚,却活在自我中心的狭隘当中,甚至会斗气、斗力到两败俱伤,这样算高大尚还是幼稚呢?

中国的英雄为同胞拼搏,直到把鲜血洒在大地上。他们像天边那道彩虹,固然绞尽脑汁,付出每一分力量,看起来苦兮兮的,却创造了永恒的价值,累积出一个伟大的文明,让国家一次次和平崛起。

我们是英雄的后人,我们也可以当一个英雄!

西汉13B:李陵(唐朝的态度)

李陵--汉武践踏,唐朝崇拜

人不能太宠着自己。秦皇汉武传播「君权神授」思想,抢到绝对权力,把自己捧成大神。结果是,国家在一个大神手上攀登到辉煌,又在这个大神手上断崖式地掉进黯淡。

混血儿当政三世纪

外国人趁机跨进长城:

(1) 五胡十六国

首先在华北建立了一票区域性政权,形成五胡十六国,跟东晋对峙。

(2) 北朝隋朝

鲜卑拓跋部统一了华北,开创北朝(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跟南朝对峙,之后交棒给继承者隋朝(大隋帝国)。

鲜卑族拓跋宏实施全面汉化,把北魏建设成世界强权。

那三个世纪(五胡十六国、北朝、隋朝),任重道远的华夏民族遇到充满年轻人气质的草原民族,走出秦皇汉武的阴影,成为新汉人

李唐皇室崇拜

唐高祖李渊是汉鲜(汉族、鲜卑族)混血儿,承袭了草原民族的慕强心理,崇拜李广和那个几乎灭绝的英雄家族。与其羡慕不如加入,李渊发挥实作精神,编造了一个家谱,宣称自己是李广的后人、西凉李嵩(读「松」)的七世孙。

李当户(被害?)→李陵(灭族)→(塞外)辖戛斯一部、拓跋族一部

李椒(被害?)→(无)

李敢(被杀)→李禹(处死)→李承(幸存)→...李嵩(西凉)→...李渊(唐)

李嵩很屌,身高和力气吓人,休闲活动之一是写诗作赋。他建立的西凉国是汉族政权,疆域从河西走廊延伸到新疆中部。李嵩的作风民主、开明,不但鼓励垦荒,全力发展生产,让河西走廊出现一阵繁荣;更设置学校,跟邻国和气相处。

李嵩

「李渊家谱」太酷了,太宗李世民跟子孙都喜欢,玄宗李隆基用诏书提出官方确认。于是李广家族没有凋零,反倒发展成中国最庞大的姓氏。(明朝《百家姓》冲着匡胤、皇后和贵妃,捏造了三个领衔姓氏。)

民众叹息(李陵变文)

汉朝的弃子李陵,在中国人心里留下一个悲壮、孤独的影子,让多少人叹息。在敦煌文献当中,发现大量的李陵变文(唐朝说唱艺术)剧本。

说书人把观众带进汉初的大漠草原,用汉高祖(率领30万大军北征,却被围困)、汉武(残酷)、单于(连续战败,深深佩服)、雷敢(出卖)、公孙敖(诬告)、士卒(拥戴)、司马迁(仰慕)、班固(叹息)这些反衬人物,烘托出一位悲剧英雄。

追取左贤王、迎击单于、火中激战、单于怯阵、黄昏诀别…,这些战斗场景的细节,让听众走进李陵的内心世界,尝到力量悬殊、武器耗尽、后援恶意缺席、被陷害被出卖的凄凉。

李陵的真实故事比神话更有戏剧张力,但唐朝的变文作者和观众不愿意停留在这里;变文添加了浓厚的感情,制造抒情(抒怀)效果,甚至动用了「黑气冲天,鼓不打自鸣」之类的夸张手法。

这些不算是加工痕迹,而是心理上的事实-- 李陵部队在战场上确实眼前发黑,闻到死亡的气息,听到砰砰砰的死亡交响乐啊!作者和说书人带着哭腔讲故事,听众也跟着捶心肝。

虽然是民间艺术,却没有简化英雄末路的因果关系-- 变文作者经过深刻的思考,指出李陵悲剧的根源是刘彻(「汉家天子辜陵德」)。

地方戏曲(李陵、苏武)

文人怀念(诗词)

一、唐朝前期叙述历史(含蓄):

文人顾忌前途和家族安全,只能叙述事实,表达一种含蓄的同情。

李白(应该是李陵的后人):

「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

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千里思》)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奔亡道中》)

王维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

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

引领望子卿(苏武),非君谁相理。」(《李陵咏》)

二、唐朝后期放声歌咏:

玄宗把国家推上巅峰,之后搁置责任,放纵藩将,演变成「安禄山事件」。国势逆转了,皇帝的人设崩塌,肃宗打鸭子上架,他只剩下五年的坎坷岁月。

代宗开始,大唐帝国被藩镇(河北、河南最嚣张)、回纥(新疆)和吐藩(西藏)这些独立王国环绕。政府不再是神圣的代名词,态度变得很随和,官方甚至认可「李陵歌咏」。

例如省试题库收录白行简(白居易弟弟)的《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当成创作样本: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

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

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

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既然政府点头了,「大历十才子」在代宗年间写出史上最密集的「李陵歌咏」,例如李端《昭君怨》:「李陵初送子卿回,汉月明时惆怅来。

忆着长安旧游处,千门万户玉楼台。」

卢纶《从军行》:

「二十在边城,军中得勇名。

卷旗收败马,占碛(读「弃」)拥残兵。覆阵乌鸢(读「冤」)起,烧山草木明。

塞闲思远猎,师老厌分营。雪岭无人迹,冰河足雁声。

李陵甘此没,惆怅汉公卿。」

安史事件后边境告急,吐蕃从西藏出发,占领青海、甘肃,最后杀进陕西关中,接管首都长安。代宗仓皇地逃到河南,这时仆固怀恩和一批优秀的将领挺身而出。不幸的是,代宗根据宦官的意见,怀疑某些将领通敌。这压力迫使他们投降吐藩,成为李陵式的悲剧人物。

鲍溶提出直白的告诫:

「征人歌古曲,携手上河梁。

李陵死别处,窅杳玄冥乡。......百战身且在,微功信难忘。

远承云台议,非势孰敢当。......诚哉古人言,鸟尽良弓藏。」(《苦哉远征人》)

悲剧已经酿成,代宗才开始自责。仆固几次率领回纥(新疆)、吐蕃(大西南)和党项(蒙古)军团,用神州西半部的力量,进行报复式攻击。

这时,代宗却懂得体恤了,不但隐瞒这些事实,更表示:「怀恩并不想背叛国家,是被亲信连累的。」

三、唐朝末年针对天子大鸣大放,悲怆断肠:

大厦将倾,文学家不再顾忌了,直接把矛头对准天子。为李陵喊冤的呼声越来越响亮,「李陵歌咏」形成一种风气,虽然是文人诗,照样采用说唱艺术的调性(口气)。

司空图:「不是史迁书与说,谁知孤负李陵心。」

李贺:「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贯休:「官竞不封右校尉,斗曾生挟右贤王。…

寻班起传空垂泪,读李陵书更断肠。」

「不是将军勇,胡兵岂易当。

雨曾淋火阵,箭又中金疮。」

阴风吼大漠,火号出不得。」

「扫尽边尘迹,回头望散关。

相逢惟死斗,岂易得生还。」

李陵后裔报答大唐帝国

「李嵩--李渊」家谱不是血缘事实,但李渊家族却用行动把它变成心理上的事实。唐朝统治阶层成为李广的后人了,从政府到民间都跟李陵站在一个阵线。

这时黠戛斯饮水思源,开始捍卫唐朝。经过60年准备、20年鏖战,终于绽放出惊人的光芒,从一个10万人的小国,扩充成西域强权,为唐朝消灭了心腹大患回纥,也几次加入攻击吐蕃的联军。

预告

下两周同一天刊登:

1. 「苏武牧羊」真实版

2. 李陵后人辖戛斯 捍卫大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i20240118175027d54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