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大周天子是谁,数典忘祖——戏说典故之四,大周天子为何与诸侯使臣吵架

春秋时期,周景王十八年(公元前527年),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争吵。

吵架的一方是周天子,即周景王本人。

是的,你没有看错,是天子本人。

另一方则是参加周王后穆后葬礼的晋国使节。

天子和臣民吵架,这在有记录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放在西周时期,是不可想像的。

那时的诸侯使节参见天子,胆小的伏在地上头都不敢抬,胆大的即使抬起了头也不敢直视天子,生怕亵渎了台上坐着的那位至高无上的天下共主。

即使诸侯国国君亲自参见天子,也得“拘礼而拜”!

何况,如今和天子吵架的仅仅是个诸侯国派的“使节”,而已!

为什么吵架?

说来好笑,因为穷!

天子太穷了!

换一个说法是,大周王室太穷了。

人穷志短,天子也是人啊,也要养家糊口!

虽然这次吵架在历史上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但因为是天子亲自参与,所以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看来史官们也喜欢“猎奇”啊!

那么大周王室为什么会穷呢?

——因为规则的改变!

当初周王室占据着关中千里沃野,过了几百年富得流油的舒心日子。

但再富裕的家庭也怕折腾,更怕出败家子!

西周三百年,因为出了“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这个败家子,偌大家业毁于一旦。

周幽王被杀后,平王东迁,相当于以前的一切归零。

另起炉灶重新开始,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因为“归零”,以前确保了大周王朝平稳运行几百年的规则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在平王东迁以后的新形势下,残存的规则也开始改变。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了,这位在位五十一年的东周第一任天子至死也没有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

更虐心的是,他死后,周王室连丧葬费都拿不出来。他的孙子,继任的周桓王只得屈尊派人到鲁国去募捐,希望其赞助一些费用和陪葬品,好体体面面风风光光地把老爷子给葬了。

毕竟同为姬姓后人,三百多年前是一个祖宗,鲁国国君是个重感情的人,很痛快地把赞助费掏了!

募捐成功!

周平王总算体面地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否则可能连后世的盗墓贼都不肯多看他一眼。

其实,王室的这种困境自周平王继位时就开始了。

平王东迁,虽然在形式上保住了周王室的天子地位,但连年的兵连祸结,加之他老爹不争气,为了一个美人,把当时有点势力的诸侯们基本上都得罪了个遍。

因此,周平王刚继位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尴尬境地。

否则,不会连东迁的安家费都靠郑国、晋国等赞助。

郑国、晋国也同为姬姓诸侯国。

关键时刻,还是亲戚管用!

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平王东迁时周王室在镐京的财富基本上被犬戎劫掠一空。

幸亏祖先们有远见。自大周立国开始,为了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天子即安排开始经营成周(今洛阳),在那里筑城修路,派驻兵马。

有了这么一个现成的地方,才使周王室在此落难之时不至于走投无路寄人篱下。

否则,周平王就真的只能带着王室成员们住干打垒、毛草棚了。

不得不说,先王们还是很有远见的!

为了奖励在平王东迁时支持周王室有功的郑、晋等诸侯国,周平王先后将王室所属的自留土地颁赐了一部分给他们。

当然,这样做也是为了巩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告诉其他诸侯,王室虽然没有以前富裕了,但还是很厚道的!

虽然内心里纵有万般不舍,但不如此又能怎么办?

大家都要过日子,何况,东迁时对王室帮助最大的郑国国君郑武公还不辞辛苦地兼任着王室的卿士,协助天子执政。

自从周幽王不光彩地被杀后,王室就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不搞好和下属的关系,以后再遇到外敌入侵谁还会卖命地救援?

除了有限的自留地,再拿不出别的财富来奖赏大家了。

虽然王室领地小了,但至少在眼前,能安心地过日子了!

但令周天子没有想到的是,颁赐土地的先例一开,各路诸侯争先恐后地巧立名目,一有机会就向其索要奖励。

人心不足啊,自古如此!

难怪当今世界上,某个国家作为领土面积第一的世界大国,占据着几个有争议的小岛,对别国的领土诉求不仅不理,还宣称其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

没有办法,谁让自己的祖先不争气留下这么个烂摊子呢?

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诸侯们各自坐大,王室领地逐步缩小。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秦国和晋国征服了北面的陆浑国,并将其族人大量迁至中原。

人口迁进来了,就需要土地来安置。

此时秦国和晋国的领地面积已经远超周王室的自留地了。

但他们认为,自己的土地也没有一寸是多余的!

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再次瞄向了周王室的自留地。

就这样,王室的领地被进一步压缩,仅据有今河南省西北一部分土地,方圆不足二百里,其面积甚至不能和稍大一点的诸侯国相提并论。

土地缩小带来的恶果就是税赋减少,导致王室的财政状况更加恶化。

本来就没有钱,赖以生存的仅有的一点自留地又被诸侯们蚕食得生存空间都成问题了。

就这么一点点地盘,财政收入连支应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都勉为其难,更遑论王室的巨大日常开销。

“天子不求私才”,那是在王室富裕的时代,天子至高无上权威没有受到挑战,万民敬仰时说的话,现在连老国王死了丧葬费都拿不出来的情况下,再把这句话当回事,那就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亘古不变的道理啊!

周襄王刚即位时,周王室倾全国之力居然找不到一辆供天子乘坐的像样的马车,只得厚着脸皮再派人到鲁国去要。

鲁桓公不高兴了!

当年丧葬费我们出了就算了,那么多诸侯国,凭什么每次都找我们。姬姓亲戚那么多,难道只有我们好说话?

“诸侯不贡车服”,是当初大周立国之时定下的,几百年了,先祖们一直遵守的规矩,难道要让我做出头鸟带头破坏?

老实人也不能总是吃亏吧!

找了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把周襄王的使者赶了回来。

忍气吞声吧,谁让咱穷还要讲排场呢。

没有马车就乘牛车吧,总比厚着脸皮求人被给赶回来强。

其实这事还真不能怪鲁桓公!

在大周立国初期,为了表彰王室成员和功臣,分封了大量的诸侯。

诸侯们除了接受大周王朝的管理,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定期朝见天子和向王室纳贡,即“朝贡制度”。

朝贡制度规定诸侯朝见天子时必须带上本国的土特产和各种奇珍异宝贡献给天子用于祭祀,即纳贡。

也就是要把本国发现和生产的最新最好的东西首先进贡给天子。

虽然名义上是用于祭祀,实际上是给周王室享用了。

不过,在当时还算富裕的周王室也并不真把这些东西太当回事,天子关心的主要还是个态度问题,即通过这种朝贡方式体现诸侯对王室的忠诚。

当然西周王室也懂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

每当诸侯进贡,王室也总是会拿出相应的东西来赏赐给大家,不会让朝贡者空手而归,以维护好这种稳定的上下级关系。

但纳贡的规定中并没有一条是要求诸侯向周王室进贡“车服”的。

况且,马车既不属于土特产,更不是奇珍异宝。

所以鲁桓公才敢理直气壮地对周襄王的使者说“诸侯不贡车服”。

那么,只收诸侯国进贡的特产和珍宝,那些东西又不能当饭吃,况且每年还要拿出大量的财富赏赐诸侯们,周天子靠什么养活庞大的国家机器和王室成员呢?

这当然得感谢开国天子周武王!

当初分封诸侯时,宁亏天下不亏自己,周王室首先占据了其王畿所在地镐京周围的大片疆土作为自留地,这片有史以来关中平原最肥沃的土壤让西周王室过了几百年的富足生活。

可如今早已不是当年,不说富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拿什么东西来赏赐朝见的诸侯?

土地已经赏赐得差不多了,总得给子孙们留块墓地吧。

至于诸侯们,有的早就比王室强大富裕,既然王室没有赏赐,人家也不稀罕。

当然朝见时纳贡的事也免了吧,山高路远,带着东西去朝见,马拉人推,劳民伤财。

土特产和好东西还是自己留着享用吧!

就这样,说好的“朝贡”变成了单纯的“朝见”,而相应的其它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慢慢地,对一些不地道的诸侯来讲,纳贡的规矩就成了传说。

甚至有的后继诸侯继承人根本不知道以前还有朝见时纳贡的制度,只管过自己的小日子。

太不厚道了,去亲戚朋友家串个门还不好意思空着手呢!

当然,也有个别与周王室关系较为亲近的诸侯看在祖宗面子上依然坚持纳贡。

比如前面提到的鲁国,其祖宗周公旦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在世时曾长时间协助天子执政,是大周“礼乐制度”的创始人,周王室的朝贡制度就是他制定的。

所以鲁国坚持纳贡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护祖宗的尊严!

就这样穷叉叉地居然熬过了两百多年。

不得不说,那个时代时间真的是太不值钱了!对于周王室来讲,钱虽然没有,但有的是大把大把的时间。

所以,这期间王室成员们只好节衣缩食修身养性,眼睁睁看着大周天下庙穷和尚富!

虽然自己没有本事,即使是诸侯们都坚持纳贡,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但好歹苍蝇也是肉,有总比没有强!

如今大家来窜门时都空着手,来了人吃马嚼,为了王室的面子,还得打肿脸充胖子,好吃好喝招待着。

好歹我还是大周天子,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你们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

憋了两百多年的一肚子邪火,总得要找机会发泄。

机会终于来了!

周景王十八年(公元前527年),周王后穆后薨逝。

葬礼结束后,周景王脱掉丧服,没事一样设宴款待前来参加葬礼的各诸侯国使节。

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说的那一幕。

宴席中所用的酒壶是鲁国进贡的!

这种酒壶应该有专利,属于鲁国的特产。

还是鲁国厚道啊,从不空手来!

酒过三巡之后,周景王已经微微有些醉意了,他开始向各位来宾赐酒。

当他走到晋国使节荀跃跟前时,一边拿着鲁国进贡的酒壶斟酒,一边问道:

大家每次来都会带点礼物给王室,为什么晋国每次都空着手呢?

直接无视周景王的诘问,荀跞向同来的另一个使节籍谈拱拱手。

籍谈的祖先在晋国是掌管典籍的,他本人也是继承祖业的典史官。因此自以为了解祖先们的历史!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来回答吧。

早年诸侯受封的时候,王室给大家都赏赐了各种珍宝器皿,唯独没有赏赐我们晋国。

因此,本着“礼尚往来”的原则,晋国也就没有必要送礼物回馈王室。

——意思是,既然王室对我们没有什么恩惠,我们为什么要向王室纳贡呢?

这话就回答得很没有水平了!

好歹问话的是大周天子,更是今天宴会的主人,当着众多诸侯使节的面,一点面子也不给!

可见当时的晋国在周王室面前多么嚣张。

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

本来就窝着一肚子火,空着手来厚着脸皮白吃白喝以就算了,还如此不拿村长当干部?

老虎不发威你真当我是病猫?

周景王彻底爆发了。

架就这样吵起来了!

具体吵架的细节就不在这里描述了,大家可以去查看一下《左传.昭公十五年》原文记载。

籍谈仗着他掌管典籍的身份自以为了解典制,据&34;理&34;力争大谈晋国不纳贡的正当和合理性。

而激动中的周景王更是伶牙俐齿,引经据典历数了自分封以来周王室对晋国的历次封赏。

确实,大家都知道,不说以前的,单是平王东迁后就赏赐过晋国大片土地。

事实面前,籍谈当然哑口无言,只能认输。

周景王责问籍谈,身为晋国的典史官的后代,怎么能罔顾历史事实信口雌黄,数着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呢------ &34;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34;

后世的文人用周景王的这句话提炼出一句著名的成语——&34;数典忘祖&34;,来喻意那些忘恩负义或忘本的人。

(文中配图源自网络,侵删)

史册号网友观点:\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

终于搞明白了,\数典忘祖”的出处和寓意!

真的受益匪浅!

此文行云流水,逻辑清晰,既尊重历史,文中又穿插了当代流行的草根语言,引人入胜,不失为一篇老少皆宜的简史文章!

语言很生趣,故事很生动!

天天来读一篇历史故事学历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i20230730174012fc210.html

为您推荐